乌镇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五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镇古名乌戍。秦时分称乌墩、青墩。乌镇之称,始见于唐咸通十三年(872)朱洪《索靖明王庙碑文》。北宋政和元年(1111),有乌墩镇、青墩镇之称(《中国历史地图集》卷六)。南宋时,乌镇、青镇之名,屡见于文献。自宋历各代至民国,均两镇分隶。民国时,乌镇属吴兴,青镇隶桐乡。1950年5月,乌镇划归桐乡县,两镇合一,称乌镇镇。1951年5月,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属乌镇公社乌镇管理区。1959年6月,复为建制镇。“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红镇,不久复称乌镇。1985年6月,乌镇乡并入乌镇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8年10月,撤销民兴乡建制,并入乌镇镇。
2000年,乌镇镇辖白马墩、分水墩、碓坊桥、浮澜桥、陈庄、虹桥、南庄桥、横港、西浜、彭家、陈家、渔业12个村委会。民合乡辖双塔、颜家、民合、浙月、新翁、五星5个村委会。
2001年,撤销民合乡建制,并入乌镇镇。乌镇镇辖18村、9居,驻凤仙路。2002年7月11日,桐民[2002]94号,乌镇镇撤销东大街、常新街居民委员会,建立东苑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南大街、常丰街、凤仙街居民委员会,建立南宫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常春街、常庆街、西大街、北大街居民委员会,建立银杏社区居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留格庄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9年4月复称留格庄公社,1965年8月改留格庄区,1968年3月复称留格庄公社,1984年4月改留格庄乡,1994年5月改留格庄镇。1962年设大辛家公社,1984年改大辛家镇镇。1996年,大辛家镇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大辛家、梁家、方里、环岱庵、桃源、潘格庄、窑头、港北、小滩、大疃、前...

周庄古镇的历史沿革
答:明初始成集镇。成化年间,改隶松江府华亭县。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华亭、上海两县部分建青浦县,境域隶属青浦县;此间,周庄集镇设立乡约所,以宣讲圣谕教化民众,为周庄有历史记载以来所设最早的官方机构。清顺治年间,境域复归长洲县。康熙元年(1662),周庄设城守营千总一员领兵驻防,管辖长洲...

南彰镇的历史沿革
答:在镇政府驻地东南2.1公里,武新庄沟南侧。明宣德年间(1426至1435年)张姓由今南彰镇双楼村迁此建村,以人名张老贯定村名为张贯主寨,张贯主寨村委会驻地。村舍多砖木结构坡顶式住房,主街东西向,聚落近似长方形。人口1130,汉族。耕地1816亩,农产小麦、棉花、玉米。同庄在镇政府 驻地东南2公里,南彰至许河公路东侧...

黄集镇的历史沿革
答: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又称黄家集,相传北宋时,黄姓在此设集,故名。因战乱频仍,曾几度兴衰。明末清初以来,是河南省邓县(现邓州市)至樊城的交通要道。该镇位于鄂豫交界处。南距襄樊33公里,与伙牌镇接壤,东与古驿镇相邻,北和邓州魏集镇相连,西北与石桥镇相接,西、南分别与龙王镇、牛首镇隔河相望。东经...

横河镇的历史沿革
答:横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镇,早在公元前4500年,已有先民定居生活在这个地方。据“童家岙遗址”考证,在距今65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镇南部翠屏山丘陵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西周横河为舜后庶封地。春秋战国时,始为越国地,后从吴国,复为越国。楚威王灭越,遂属楚国地。自秦(前222)统一中国,封建郡县制以后...

古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古城镇镇区,原名下亮子。清末,这一带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华民国初年,形成了上亮子(今龙爪乡)、中亮子(又名林子口小屯,今林口镇)、下亮子(今古城镇)等几个较大的屯落,1917年划归勃利县管辖。东北沦陷后,1939年设置林口县,划归林口县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设置古城...

牛镇镇的历史沿革
答:1961年建牛镇公社,1984年改乡。1992年2月,牛镇、龙湾2个乡合并设立牛镇镇,面积76.59平方千米,人口13074人,辖西溪、义河、胡家、大明、龙蟠、梨坪、安平、将湾、南阳、苏冲、花屋、龙西、龙东、龙湾、金钟共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原牛镇区址(即牛凸岭)。1997年,面积76.6平方千米,人口1...

新丰镇的历史沿革
答:新丰,古称平林,亦称新坊。镇境时大时小,后由原新丰、净相、竹林3乡合并而成,其区域紧密相靠,故建置沿革基本一致。境内文化历史悠久,从现有所挖掘的分布在3乡的陆家坟、刘家坟、韩家浜和姚家村、倭坟墩(包括倭子坟)及泥桥6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罐、鼎、盆、簋等陶片和鹿、牛、猪等兽骨及...

伦河镇的历史沿革
答:伦河镇名来源于“海伦河”的后两个字。清末,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形成聚落,称“双城镇”,隶属海伦直隶厅管辖。中华民国成立后,1913年隶属海伦县第三区管辖,称伦河镇。1918年2月,改隶第二区。东北沦陷后,1938年设伦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伦河镇设置伦河区。1946年10月...

古城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3年设古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付庄乡并入。1997年,全镇面积94.8平方千米,人口4.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