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孔子说的话本段话中共有四个成语分别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的翻译是什么?

作者&投稿:裔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敏而好学 

【拼音】: mǐn ér hào xué

【解释】: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举例造句】: 唐春早心灵内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刘绍棠《蛾眉》一

【拼音代码】: mehx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聪明好学

【英文】: be clever and eager to learn

2、不耻下问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举例造句】: 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拼音代码】: bcxw

【近义词】: 不矜不伐、谦虚谨慎、功成不居

【反义词】: 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

【歇后语】: 孔夫子拜师

【灯谜】: 向乞丐讨教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虚心求教

【英文】: do 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the rank and file

【故事】: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学识渊博,能虚心向别人学习。他去太庙祭祖,向别人问这问那,别人不解地问孔子,孔子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要问清楚,这就是不耻下问,勤奋好学。”

3、默而识之 

【拼音】: mò ér shí zhī

【解释】: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出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例造句】: 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识之,一以贯之,故目击而道存,指掌而意喻。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

【拼音代码】: mesz

4、诲人不倦 

【拼音】: 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举例造句】: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拼音代码】: hrbj

【近义词】: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灯谜】: 老大徒伤悲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耐心教导别人

【英文】: be tireless in teaching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在当地住了几月,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古人谈读书第一段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
曾国藩篇
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扩展资料
曾国藩篇选自《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上传视频
读音: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 ,shì zhì yě。
成语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成语举例:〖示例〗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宋 陆九渊《与朱元晦书》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春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摘自《论语•述而篇》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本章为《论语》:述而篇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解读】

没有天生就知道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释义: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本章为《论语》:卫灵公篇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解读】
孔子的这句话是在说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实实在在学习的重要性。思考是要以学习和实践作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