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3)

作者&投稿:吉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勇敢。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儒生学理学?理学是什么?理学就是生死之学,就是你能够参破生死。每战必信梁先忠勇冠时。就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都看透了,不怕了。就是我每天读书为什么?读书为的不就是舍生取义吗?现在舍生取义的机会来了,验证我修炼得好不好的机会,已经到了,战场上是最好的修炼的时机,这才是一个人真正学理学,学以致用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所以他说这些人更加勇敢。

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这什么意思呢?一个人一旦有了读书的习惯,他就会不断地去研究这件事。所以这些领兵打仗的人会动脑子,他每到一个地勘察地形,了解风俗民情,看看敌人的弱点在哪儿。他比一般的武夫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一辈子读书学习,脑子很灵光。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所以头脑冷静,分析战况时分毫不差。就大家记不记得,王阳明在打仗的时候,跟对方为什么不一样?宁王也好,那些山贼也好,乱。就一遇到情况,就慌张了。开始思考很多个人的私利,到底是保南昌,还是保吉安。这一大堆的这种私心都出来了。

但是如果一个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财务置之度外,把子女亲眷都置之度外。一银坦游门心思只有良知,只知道此刻当下,行所当行。最应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人就变得明智。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人明智为什么明智,没有那么多的私利牵引。

所以曾国藩选这些人,没有别的。罗泽南有一次跟别人讲,说你为什么打仗老赢,,罗泽南回答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说“无他”,没读别的,“熟读《大学》”。熟读《大学》,知道这么句话就够了锋销。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就是所有打仗的兵法,就这几句话。这是所有读书人都熟读的话,你只要把这个东西记住了。在战场上看到战火纷飞,看到周围的人倒下,对他来讲“格物致知”,一样。安心打仗,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选士人的一个好处。

而且罗泽南“朝出鏖兵,暮归讲道”,那时候很多人路过湘军的营房,听到里边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湘军营房里的这些山农,被他们选过来了以后,一天到晚地读书,白天打仗,晚上教他们读书。这就是这些文人带兵打仗的好处,他还顺便教学。这样一来,让这些人变得更有理想主义精神,让人变得更加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斗。

后来罗泽南在攻打武汉的时候,被一个炮弹的弹片击中了额头,重伤死于武昌城下。临终之时,胡林翼赶到现场。胡林翼也是一个大将。胡林翼赶到现场,见了他最后一面,说此时罗泽南已经“神散气喘,汗出如洗”,但仍然一语不及私事,只谈军政学术,特别嘱咐胡林翼说“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这句话我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住。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就是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到底有用没用,关键时候能不能够站得定,能不能够冷静分析。然后,胡林翼不得不感叹说,“其心术学术不愧名儒”。这就是曾国藩选士人的一个特别棒的代表。

然后,曾国藩选人的标准,四条,叫作“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有操守,就这个人有底线,有自己珍视的人生的准则;没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官气就是喜欢摆架子,官气就是讲究排场;多条理,做事只要让他办一件小事,你就知道他有没有条理,这个人思维方式有没有逻辑;然后,最后,少大言,别吹牛,凡是喜欢吹牛,喜欢眉飞色舞的,曾国藩一概不要,就这四条选士人的准则。

“领山农”,领山农去打仗。因为山农不像那些兵油子,有那么多的私心,他就是为了活命,就是为了保家卫国。然后对付内部的,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曾国藩的原则叫作“拙诚”。处理内部关系,要拙要诚。

这里边有个故事,李鸿章刚刚投到曾国藩门下的时候,李鸿章因为有点痞子气,早上起来起不来。曾国藩的军营要求很高,每天早上,所有的将军一块儿吃饭,就都得来跟曾国藩吃早饭。吃早饭时间很早。然后李鸿章起不来,起不来就跟别人讲,你告诉曾帅,头疼,我头疼,去不了。曾国藩怎么办?就让传话的人回去讲,我们等你,一个人不来早饭都不能开,就不吃。

李鸿章一听不行,赶紧去,去了以后吃饭,跟平常吃饭气氛完全不一样,没人说话。就是大家都不说话,气氛很尴尬,就安安静静地把饭吃完了。吃完了以后,曾国藩跟李鸿章讲,“少荃”,李鸿章的字叫少荃。说“少荃,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就我这个地方,所崇尚的就是诚这一个字。所以你要说你起不来,你就告诉我起不来,你不要骗我说你头疼。就这一次就把李鸿章教育了,李鸿章以后早早地起来,就跟着一块儿吃早饭。所以他对内部要求,别说谎,不用迂回,直接直来直去地说话,叫“拙诚”处理内部关系。

那说到这个做笨事,做笨事的最典型的,也是现在被我们在网上,引用最多的就是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这事真是了不起。就是我们会觉得,这简直太吓人了。什么叫结硬寨?他们每天湘军行军不着急走,最多走四个小时,四个小时走到一个地以后,还剩大把的时间干吗呢?

挖沟。挖沟出来,要挖多大的沟。每天扎下营盘之后,不管军队多么劳累,必须首先环绕营地,挖出两道深沟。沿着这个沟再筑起两道高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壕沟的宽度、深度和营墙的高度、厚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作壕之法,外内重设,外壕广六尺,深八尺,内壕半之。”也就是外面的一条壕沟宽两米深三米,里面的一条尺寸减半。“作墙如城,其高七尺”,七尺就是两米多高。然后“子墙半之,墙厚六尺”,把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大概再用上四五个小时全部做完。你安心地休息,每天晚上把部队分成三班,轮流站岗,叫作“站墙子”。

为什么曾国藩会出这么一招?因为在刚刚开始打仗的时候,他们没有经验,有一次在平原上休息,就被太平军给偷袭了。你知道太平军是学过三国的,所以太平军特别喜欢夜里边偷袭,还放火什么的。吃了大亏,曾国藩打仗的时候,好几次都差点死了,还甚至自己想跳江自杀,因为打不过人家。后来曾国藩慢慢学会了,说要到一个地,首先别说能打赢,首先得别输,这个很重要。你看我们做企业也是这样,做企业你先别说,你三年之内能上市,你先能活三年再说。先保证自己没有融资的情况下,能活下来,这个叫作“结硬寨”。

所以曾国藩的办法是不管怎么样,先把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你再偷袭你跑不过来了,我就安安心心地,明天再走四个小时,又往前走了一段,再挖沟,再做墙。所以李鸿章刚到湘军的时候,觉得特别失望,说这哪是部队,这是个民工组织,一天到晚的就是挖地,这所有人都是整天挖挖挖。然后盖墙,盖墙,盖墙,甚至李鸿章有时候都觉得说,到底会不会打仗,就这一招,就是挖墙。

但是你知道后来多可怕,比如说曾国藩到了武汉,把武汉围起来了。他的办法可不是简单地围起来就完了。他绕着武汉挖墙,整个挖一大圈。也是两道深深的壕沟挖起来,挖起来以后像一条龙一样,把整个武汉城围起来。这时候好,我就等着你弹尽粮绝。所以曾国藩打一仗下来,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都是一年两年。就他打一座大城市下来,都是花一年以上的时间,甚至三年的时间,就耗。为什么?这是主客之变,你看,你守着武昌城,我现在要打武昌,你是主我是客,那我肯定吃亏,爬不上去。所以你不断地攻城,上面只要一个劲打你,一个劲打你,死完了你也上不去。所以这时候你是主我是客,我打不过你。

但是我怎么才能反客为主?我用壕沟把你这城市,整个圈起来了。行了,我在外边有接济,我在外边可以直接征粮征兵,我有钱,有什么,你出不来?你只要敢过这壕沟,我就变成了主,你就变成了客。所以你里边的部队,想要突围的时候,你变成重新打一座武昌城了。那这时候主客的关系立刻就发生了改变。

所以曾国藩能够做这个“结硬寨,打呆杖”的战略,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就是很多人觉得我偷袭一下,我跑快一点,我不要那么慢,整天待在这个地方。曾国藩说不需要,能活下去最重要,怎么能够活下去,把自己保护好,到了那儿,把他们围起来。就到最后里边人没饭吃了,全都没饭吃,几年下来,哪儿来的饭吃。屡战屡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慢慢地推进,慢慢地推进。所以到今天为什么,他给今天的企业很多启发。

就今天大量的企业都贪图快,就是希望恨不得10年之内做成世界500强。所以现在有很多企业家,出来喊口号说,放弃500强,要做500年。就你能不能慢慢地多做一点时间,让自己首先安全起来。“结硬寨,打呆仗”的这个方法,对我们今天创业有着非常大的启发。这就是曾国藩“拙”和“诚”这两个字的体现。

你就发现这人笨笨的,他总是用这种很笨的方法,去获得这些成就。这就是他跟别人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你读王阳明的传记,王阳明从来不干这样的事。王阳明全是轻巧的办法。因为王阳明太聪明,他做事一击就中,没办法那些人都斗不过他。但曾国藩说我很笨,我才短,我斗不过别人。所以我的办法就是,我使笨功夫,这就是另外一条成就的道路。好了。那么总结曾国藩这一辈子。

除了我们现在讲过的拙,诚,勤,恒之外,曾国藩还有一个特点是强

老、持持继。因为曾国藩这一辈子,用他旁边的人讲,叫无一日不在战斗。就没有一天不是在跟身体战斗,在跟皇帝战斗,在跟周围的官僚战斗,在跟起义军战斗,每天都在战斗。所以他常说的话,叫“打得通的才是好汉”。曾国藩读书有个特点,就这书读不懂,不换,读不懂这本书不换,非读懂不可。哪怕一天就读了这一句话,想了半天想不明白,回去查资料,查半天,就这一句话,第二天接着读,他就是这么一个性格。他就从来不会轻易地放弃。就是用强。

他自己写过一副对联,是很得意的一副对联,叫作“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就这人是非常有骨气的。这么一个人,自己讲“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打仗打输了,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就你整个人生如果失败了。也是,不是傲慢就是懒惰,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勤则百弊皆除”,就是我有一百个不是,我性格也不好,我智力也不高。但是勤则百弊皆除,只要你足够勤奋,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他自己知道自己身体弱,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

他自己讲五勤,就是曾国藩人生当中坚持的五勤。五件事他是很勤奋的,“一曰身勤”,身体要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就是你身体要多走动,你要多去实地考察。

“二曰眼勤”,眼睛要勤,“遇一人,必详观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大家都说曾国藩有《冰鉴》,至于《冰鉴》是不是曾国藩写的,这事现在存疑。但是曾国藩的确爱看相,就是他见到任何一个人,他都要首先端详,看半天。然后说我觉得你适合当兵,你到我这儿来投军,你一定是个好军人。眼勤,给他一份文书,认真仔细看半天。我们今天很多人拿到一个东西,转手就转发了,转发出去连写的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你没有动脑子,没有拿眼睛看。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就有事就赶紧记下来,有东西赶紧收拾起来,弄干净。

第四个叫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就是不断地,苦口婆心地跟别人沟通说话。你别一天到晚不说话。

第五曰,心勤,心要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曾国藩勤奋到什么程度?就是我们说过,他这一辈子写了大概2000多万字。这33年经历写那么多东西,平均下来一年60万字,毛笔写的。而且关键是他还要打仗,还要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还要跟疾病作斗争。你简直没法想象这个人,是多么勤奋。

写家书,现在能够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书。其中在咸丰11年,那一年的时间里边,他写了235封家书,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书。每天晚上给自己的弟弟们写信。他写信不是随便说,记个流水账,今天干吗了。不是,他写信是把整个今天所思所想,有什么感悟,他都要跟弟弟们分享。这个就是曾国藩日课的特点。就是每天必然反思。

我建议我们大家,也应该学会这样的习惯,就是每天你临睡之前,能够给自己一个反思的时间。知道自己这一天干了些什么东西,哪些事干得好,哪些事干得不好,干得不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我下次怎么做?当你能够沉思默想,想一想这个东西,这就是功夫。你就开始做功夫,做功课了。

这从曾子就开始,曾子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想“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东西一步一步地传下来。到曾国藩这儿,每天记日记。然后经常地写信,都是为了不断地反省。

最后大家的评价是,曾国藩是累死的。他打完了太平天国,还要去打捻军,打完捻军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完全不行了,有好几次记录,他都大小便失禁,在身上。然后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脚就麻了,就走不动。出去参加外事活动,结果走不动了,被人又抬回来,这其实都是中风的前兆。就我们今天看会知道,他心脑血管一定有问题,他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脑中风。然后心脑血管疾病死的。他们家有这个传统。

后来曾国藩在最后的时候,我给大家念一下,曾国藩最后这几天是怎么过的。你想想看,就是我们自己临终前一年,能干些什么事。你看看曾国藩在干什么。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

正月二十九日,就是去世前的第五天。他早晨起床后,诊脉两次,开药方。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五次。然后阅《二程遗书》,就是程颐程颢的著作。有客人来见,谈话。中饭后阅本日文件,见客一次。核科房批稿簿,批文件。然后至上房谈话,傍晚小睡一次。夜核改信稿五件,约共改五百余字。就是去世前五天,他还写了日记。在日记里边说,自己最近状态真的特别不好,哪儿不好,哪儿不好,记的自己很多身体的问题。

二月一日去世前第四天,在日记里写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还剩四天这人就要走了,还在不断地批评自己一无所成。他已经官至极品了。

二月二日,去世前第三天。他仍然如往日一样工作,但觉特别疲倦。“若不堪治一事者”,到下午又是右手发颤,不能握笔,口不能说话,与正月二十六日的症状相同。只好停办公事。

二月三日,去世前一天。早晨起床后请人来看病,早饭后清理文件,阅读《理学宗传》,下了两局围棋,又阅《理学宗传》。午饭后批阅本日文件,然后见客一次。小睡后核科房批稿簿。此时又有手颤心摇之象。上接着阅读《理学宗传》。然后二更四点睡。一直读书,一直读书,一直办公。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也就是公元1872年3月12号,这是曾国藩的大限。这一天他的女儿就记载, 3月12号这天饭后,家里边的姐妹,还切了几个橙子给他吃。吃完以后他说,今天精神不错,到花园里边走走。走着走着突然他脚底下一软倒了下去,他的儿子扶住他,说是不是鞋子没有穿好,就发现他的腿已经站不住了,赶紧拿了把椅子,让他坐在那个厅堂上。坐了一会儿,死了。这就是曾国藩的晚年。就是曾国藩享年最后61岁。真的不算高寿,就是在那个时候,其实按照他的条件,他可以好好调养一下身体。

但是他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强度劳动、写作、读书,他把修身养性和做工作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从来不认为做功课是工作,他认为这都是调养身心。在不断地让自己提高修为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中国士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到最后你能不能够把自己的修养,和你的事业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很多人都会经常说,我没有时间修炼,我没有时间去读书,我没有时间干什么。好像觉得我们每天办公,做事,跟别人谈话,都只是为了应付事而已。其实那些东西就是修炼的过程。你学一学曾国藩,到晚年最后一刻还在读书,还在写作。整个人生讲完了。

到最后,我们值得提出来讲的一件事,就是,曾国藩到底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因为你知道所有研究曾国藩的人,都会发现30岁以前的曾国藩,不那么可爱,30岁以前基本上就是一俗人,为什么?他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他就是为这几件事,而且脾气也特别坏,干事也干得也不怎么样,经常跟别人吵架。这个用曾国藩的总结,就是说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这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最大的这四个问题。然后针对这四个问题,他是怎么样脱胎换骨的呢?

你知道,王阳明是18岁的时候遇到娄谅,才知道圣人必可学而至。然后决心做圣人。曾国藩是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有良友为伴。就他在北京遇到了,一大帮很致于求学的人。这些人都很棒,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讲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如果这个蓬草软软的,你让它自己长,它就倒下去了。但如果周围是麻,麻很硬,蓬生麻中你不用扶它,它就直起来了。

这个在曾国藩的话讲叫作,有师友夹持,这个夹持是夹着,师友的夹着保持。这时候让他能够直直地生长。所以30岁的时候他立志要做圣人,叫圣人之志。什么是圣人之志?“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就是我要有这么大的器量,我要为整个国家,为天下苍生做事,这就是立志的重要性。所以当他立下这么一个志以后,坚韧不拔。就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我们能不能够立一个大志。这个大志如果能够跟随我们终身的话,你会发现,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做事。这是曾国藩脱胎换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怎么实行这些事,就是你有了一个大志。如果你没有实行的过程,慢慢地也就荒废了,就放下了。曾国藩实行的办法里边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日课”。日课怎么做,每天用工楷写日记,就你知道,我们如果潇洒地就开始写行书了就很快。草书,写完自己都不认识。你要让自己的内心得到修炼,楷书,写的都是公公正正的楷书。然后每天写这个日记的时候,不是随便记流水账,而是检索言行,就是这个日记里边写的,都是对自己这一天的评判。很有意思。

有一次曾国藩跑出去跟别人聚会。聚会的这个饭桌上,别人带了小妾,他多看了两眼。回来以后特别难过,就写说今天别人带了个小妾来,我觉得很好看,我就多看了两眼,真禽兽也。说自己真是禽兽。还有一次他出去,别人家有人过寿。然后在那儿玩了一天。回来觉得这一天真是没过好,浪费时间,虚度了一天。

也有一次成功的。别人跟他下棋,下了一盘,下了一盘以后,别人又下。他在旁边看两盘,看了两盘,心里边心痒难耐。就觉得说,干脆今天给自己放个假吧,干脆放纵一下。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讲,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种感觉,曾国藩斗争了半天,回去读书。然后把它都记下来,日记里边全都有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全都记下来。所以他是一个非常克己复礼的人,每天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用日课的方法来做。

朱熹有一个修炼的方法,对曾国藩启发很大。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要想扭转我们过去的积习,有两句话叫“猛火煮。慢火温。”什么叫猛火煮?就是你一上来不能太轻柔,一上来太轻柔,不给自己一个急转弯的劲,你拐不过来。所以他为什么?一开始对自己要求那么严,每天要写那么多日记。猛火煮,先用猛火攻一下。攻一下以后,慢火温,就是长期持续下去,能够恒常。

一个人写日记,写上个一年半载的,不算什么了不起,能够写五六十年的才算了不起。所以我在读完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后,不开玩笑,我真的找了个日记本。就虽然大家现在,都写博客,写微博。我总觉得不如写字好,拿了个日记本,每天写日记,记在本子上。将来万一有一天,要写个自传什么的回忆,你就有东西可以看。都得写下来,我也要开始,慢慢地去检索言行。

曾国藩用这种猛火煮的方法戒烟。就他原来烟不离手,走到哪儿都一股烟味,整天手里拿个大烟袋锅子抽烟。他觉得这个对形象又不好,对身体又不好,而且容易成瘾。这个烟戒得好艰难,这就是朱熹所讲的猛火煮。猛火煮之后再用慢火不断地温,贵在有恒。就是贵在你能够坚持下去。

曾国藩讲叫作不退转,有“耐”字诀。你看他做官教你“展”字诀,往下拖。做人教你“耐”字诀,要能够有耐心,持之以恒地把它做下去。这就是曾国藩在30岁前后,发生一个巨大改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在早晚。因为我们每个人,现在可能有的人,比30岁老一点,有的更年轻一点,都是机会。随时,只要你觉得,你的人生应该转弯了,你应该给自己定下一个方向,你可以向曾国藩学习。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资质可能比我们在座的人还不如。但是坚持有恒,就做出了一番事业。

这本书里边除了曾国藩的生平,和他所吃的这五次大亏之外。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曾国藩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曾国藩的那个钱都从哪儿来的,他到底在经济上是什么样?他的私生活怎么样等等很有意思。所以为什么叫正面与侧面,就是非常详尽。

这个张宏杰先生写了这本书之后,名声大噪。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曾国藩的书籍都出来了。所以我们请了张宏杰先生,在我们樊登读书,做了一个专栏,就是专门给大家,深度地剖析曾国藩,如果您觉得对曾国藩真的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樊登读书APP里看一看张宏杰老师的这个专栏。

这个最后我们用郭嵩焘的一句话,来评价曾国藩。郭嵩焘也是曾国藩的朋友,也是很有名的人。有人问郭嵩焘,说为什么在近代湖南,出了这么多能干的人。湖南的人才兴盛,出了这么多人,叫“惟楚有才”。这么多能人。这个郭嵩焘就回应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盖孔子所谓,其愚不可及也。”。

大家知道孔子在《论语》当中,有一段评宁武子的,说“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宁武子这个人,聪明的那个程度我可以做得到,我能够像他一样聪明。但是他笨起来那个样子,我做不到。因为“愚不可及”,不是骂人,“愚不可及”是说这人真厉害。这人在笨的那一面,所下的那个功夫是我做不到的。

我们过去都以为“愚不可及”是骂人的,其实愚不可及是称赞人的,是说这个宁武子非常棒,孔子都觉得他很了不起。所以郭嵩焘说“楚人只带三分蠢气”,就是笨笨的,“其愚不可及”,就是我就这么笨,我就这么执着。我就这么一直慢慢地做,“结硬寨,打呆仗”。最后别人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所以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思考一下,能不能学会做一个缓慢的人,学会做一个愚笨的人,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一个勤奋的人!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3)
答:这本书里边除了曾国藩的生平,和他所吃的这五次大亏之外。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细节。比如说曾国藩的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曾国藩的那个钱都从哪儿来的,他到底在经济上是什么样?他的私生活怎么样等等很有意思。所以为什么叫正面与侧面,就是非常详尽。 这个张宏杰先生写了这本书之后,名声大噪。就是一系列的研究曾国藩...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读书摘抄
答: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人必非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三章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 心念 >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 >> 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答:曾国藩的时代,有两种人:一种是营私(极度败坏),另一种,挽救国家的危亡,在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比如曾国藩 的正面与侧面 正面: 经历5次耻辱,从愤怒青年到成熟官员 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八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为有所利而成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半。” “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作品目录
答:序 岁月让人从批判走向了建设 / 柴静自序 从细节中发现的曾国藩第一编 正面:从“愤青”到“老奸巨猾”第一章 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一、秀才考试被考官公开批责二、“画图甚陋”遭同事讥笑三、批评皇帝与被“京师权贵唾骂”四、在长沙“打脱牙和血吞”五、曾国藩的江西之困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三册)》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
答: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nMPvKCjlPwV3PWTmSaTxg 提取码:MUYP 书名: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全三册)作者: 张宏杰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出品方: 博集天卷·读行者 出版年: 2018-8-10 豆瓣评分:7.6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答: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得工夫。若半上落下,半沉半浮,济得甚事!学贵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有恒为作圣之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若不能勉强,而听其自至。以顽钝之质,...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短评)
答:而是放弃皇帝给他的特权,缝人也谦逊退让,最终又让他走上政治生涯的巅峰。        生活在封建的朝代,面对短发西装的洋人和外来的科技,他却拥有极大的包容心。这也是让我敬佩的地方。受教于传统文化,却不被束缚。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所在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答:曾国藩会看相,但是智商中等,以笨示诚,大智慧也。曾国藩,从小身体不好,长大了又拼命工作,终于挂了。是因为梅毒呢?还是去了小老婆累死了呢,我觉得都有可能。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板,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

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答:听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一书,第一次全面地了解曾公的平生。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一个被评价为拙的人竟然可以取得丰功伟绩。 曾公资质一般般,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被评价为笨拙、才短等。 估计大家都听过那个小偷的故事,曾国藩在背文章,小偷在房梁上想等他背完睡觉后偷钱,...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答:  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以粉丝对偶像的笔触,详细的剖析了曾国藩从一个见识浅薄、倨傲自大、夸夸其谈的愤青到一个“完人”的蜕变过程,让我们得以见识榜样的力量。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