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依据呢? 关于"炎黄子孙"的说法有哪些?

作者&投稿:元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华拥有5000年的文化传统,渊源很长,是历史上现存唯一的文明古国,文化这个东西流传了5000多年才是中国人最自豪的事情。因为原始人早在数1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踪影,但那不叫文化,文化得是一套一套的,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可以把语言、绘画、思想都继承下来。

炎黄子孙


所以说,很多国家提到发现了几万年前的绘画作品,还有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粗略的符号文字,但那些东西都没有成套的传承下来,所以不能称之为文化,中国人对这方面自豪是有原因的,我们的文化是传承了5000年,这是非常难得的。而中国人通常喜欢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炎黄就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开端。

所谓炎黄,其实炎黄指的是在五千年前的炎帝与黄帝,这两人出现的时间尚在夏朝之前,当时中国还没有过大一统的王朝,当时还有很多的部落在争霸,最后炎帝与黄帝成为了最大部落的首领,并且发起了最后一次争霸战争,打败了最大的对手蚩尤。

这段历史是中国最早对帝王的记载,所以这两人也被称为很多民族的祖先,包括了汉族、苗族等多个民族。

华夏由来


除了炎黄子孙之外,很多人还说自己是华夏人,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则指的不仅仅是汉族,而是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很多人。那么华夏民族又是怎么来的呢?华夏这二个字的由来其实背后还有说法,我们可以把华跟夏这两个字拆分,需要分别来理解。

故事后的文字没有今天这么多,大家虽然知道从古至今的文字数量不下几十万个,但是为了方便起见,真正常用的文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并不算多。而对一个国家与一个部落来说,通常会尽可能使用更少的文字。华跟花是同音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通假字,华=花。

而在华字等同于花的前提下进行推演,夏字应该是大的意思,华夏就是一朵大花。

文化传承与入侵


其实也不仅仅是近代史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在历史上还遭到过更多的入侵,比如说匈奴、突厥、蒙古等等,但任何一次入侵都没有让我们的文化灭绝,甚至我们在处于下风的时候还能把文化传给其他的民族,间接的壮大了汉文化。

这是因为随着华夏与炎黄的观念深入人心,汉文化不仅变得越来越强,同时传承的韧性也变得更高了,除了自己代代相传之外,也融合了不少的其他部落与民族。兼容并收的汉化最后也是经久不衰,地球上有四大文明古国,这个大伙应该知道,但是能够传承到今天,并且文化不断的只有我们。

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指的就是我们的文化。

花儿


说自个儿是花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原地区确实水草丰美,还有最肥沃的农田,周边很多地区都是山穷水恶的,我们看不起小部落抬高自己理所应当。

而大又是后面的演变,随着文明的扩张,中华民族变得越来越大,甚至自居为中国,为天下之中心,地域辽阔的国家自然有资格称为大,所以我们可以把华夏理解成一朵芬芳的大花。



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究竟“炎黄子孙”的说法由何而来?~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现在所称的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华胥氏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众所周知,“炎黄子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称,但是大多数人对其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对于这个称呼从是何时而来呢?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

相传黄帝与众多伟人一样,他的出生充满了神话色彩。并且因为黄帝英勇聪慧,他就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国君之位,不过他当时还不叫黄帝,因为当时的天下共主是神农氏。经过多年兼并征战后,天下才呈现黄帝、炎帝和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急于一统天下的炎帝不断征伐各个部落,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这些部落的民众不得不投靠了黄帝,在黄帝的带领下,又于炎帝在阪泉郊外展开大战,失去民心的炎帝最终战败,率众投降。仁厚贤德的黄帝并没有将炎帝杀死而是与之结成部落联盟,合兵一处,世代联姻,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黄帝与炎帝结盟之后,就开始着手讨伐蚩尤部落。蚩尤部落是居住于东方的强大部落,非常好战。但蚩尤部落其战斗力很强,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不断攻占华夏族的领地,最终也使得黄帝部落失败。之后黄帝发明指南车,为将士指挥方向,又使用各种训练好的猛兽助攻,终于将蚩尤打败,兼并了蚩尤部落攻占的土地,蚩尤部落剩余的部众四散逃到荒远地带,不知所终,从此中原再也没有蚩尤的子民存在。

经过与蚩尤一战之后,黄帝终于取代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被诸侯奉为天子。黄帝逐步建立了各级管理制度,发明了各种器具,完善了礼乐文化,建立了常备军,并四方巡游,解决民众争端,平定叛乱。此后,黄帝和炎帝的子孙不断繁衍,与各个部落不断联姻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而黄帝和炎帝也因此被称为“人文始祖”,从此以后我们就以“炎黄子孙”自称了

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姬,是黄帝族的首领?他们率领两支部落从西方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带进入了中原?当时中原地区是由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统治着的?所以,炎帝族和黄帝族为了争得地盘就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期的部落间冲突,炎帝族在作战中失利,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境内),后来得到了黄帝族援助,攻杀了蚩尤?
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今河北省境内)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黄帝族与炎帝族的子孙们,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
汉朝以后,他们又被称为汉族?
炎黄二帝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中华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子孙"?
另一种说法是,炎帝和黄帝两个人是兄弟,这大概是因为这两个部落有通婚的关系?据说,炎帝姓姜,号烈山氏?该部落崇拜牛,生活在姜水流域(今陕西一带),以后向东发展至中原地区?黄帝姓姬,号轩辕氏?该部落崇拜熊,居住在北方,后来定居黄河流域?这两个部落联盟在汉民族发展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以后的尧?舜?夏?商?周?秦各代以及当时许多小诸侯都渊源于他们?因此,人们常把炎黄二帝当做汉民族的始祖?这样后来的汉民族便统称是"炎黄子孙"了?

黄帝战胜炎帝,又成五帝之首,为何现在却把炎帝放前面称炎黄子孙呢?
答:“炎黄子孙”这个说法最早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出现的,司马迁认为炎帝比黄帝出现的更早,虽然在后来皇帝打赢了炎帝,但是“炎”还是应该排在“黄”前面的,所以才会有“炎黄子孙”。炎帝其实就是神农氏,而皇帝就是轩辕,在在很早的时候神农氏就是首领,而且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领导了非常的久,...

为什么要叫炎黄子孙?
答:炎黄子孙这个称谓,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是深入中国人的心了。炎黄子孙这个词语正式传播并且开始广泛运用的时候大约是在清朝末年。不过它的来源却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炎字代表炎帝,又称神农氏。黄字代表黄帝,也称轩辕。在上古时期,作为早期领袖的神农氏,在世代更迭中逐渐衰退。由于没有足够的武力,神农...

中华民族为什么常常自称“炎黄子孙”?分析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
答:“炎黄子孙”这个词是清末革命党的理论家创造的,为的是“祛除鞑虏、恢复中华”。

中华儿女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
答:皇帝成为两大部落族联盟的首领。后来,炎帝和黄帝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国人也因此自称为“炎黄子孙”。皇帝诞辰时农历三月初三,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炎帝姓姜,他教导人们钟五谷,改进生产工具,他还遍尝百草,发明了医药,被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究竟“炎黄子孙”的说法由何而来?_百度知 ...
答: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我们现在所称的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华胥氏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众所周知,“炎黄子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称,但是大多数人对其的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特别是对于这个称呼从是何时而来呢?为什么会被称为“炎黄子孙”?相传黄帝与众多...

中华民族为什么常常自称为“炎黄子孙”?分析这种说法的历史依据。
答: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答:《史记》之开篇《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生平,文中记载四千多年前炎帝部族与黄帝部族同归一体,组成炎黄联盟,共卫天下安定。“炎黄合体”、诸侯宾从,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

为什么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呢?
答: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以姬水成,今陕西武功漆水河。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那么,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而不是“黄炎子孙”呢?后人又是参考了什么标准,决定了炎黄二帝的“座次”呢?“炎黄”这个概念直到清朝晚期才出现,但是,它的源头却...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华夏子孙”“炎黄子孙”
答:“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左转.定公十年》中,同样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我们从小就说,自己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可究竟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其实,对于其由来,有三种说法。一...

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是指什么?
答: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