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梳理内部资料doc

作者&投稿:诏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师说.前赤壁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 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

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

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C、试题之间互参。

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D、阅读之间互参。

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

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

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

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

3. 帮忙整理古文复习资料

《陋室铭》复习资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读音。

铭(míng) 馨(xīn) 鸿(hóng) 儒(rú) 牍(dú) 二、字词。 1. 陋室:简陋的屋子。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 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4.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5.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

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7.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8. 白丁: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10.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金经: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借代) 13.乱耳:使耳朵扰乱。 14.案牍: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南阳,郡名。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在邓县隆中。

诸葛,指诸葛亮,三国是蜀国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西蜀,现在的四川。

子云,指扬雄,西汉文学家。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学常识。 《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有“诗豪”的美誉。

本文的文体是铭,压的是“ing”,有:灵、馨、琴、经、形、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借“陋室”立意,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词类活用。

a. 一词多义 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名其一处也。

b. 古今异义 馨:【古:美好。今:芳香。】

形:【古:身体。今:形状、样子。】

丝竹:【古:琴瑟,箫管之类弦乐器。今:丝绸、竹子。】

c.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

六、重点诗句。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室中之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室中之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或唯一散句)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全文结构。 ╭ 居住环境——→景色雅 ╮ 陋室铭〈 交往人物——→交往雅 〉德馨——→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 日常生活——→情趣雅 ╯ 八、提问。

1.作者开篇就写“山”“水”“仙”“龙”,有何用意,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使用了类比、比兴的手法,以“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灵、名”的特点。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以“陋室”儿子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这句话写出了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是全文的主旨句。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陋室?突出陋室怎样的特点? 答:从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这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突出了陋室环境清幽典雅(景色雅),交往人物博学儒雅(交往雅)和生活情趣高雅(情趣雅)的特点。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之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致和情怀?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表现了作者高雅、超凡脱俗的情致以及不受世俗羁绊、安闲适意的情怀。

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是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调素琴”照应“无丝竹之乱耳”,“阅金经”照应“无。

4. 初中语文1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详述: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 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5.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词语(要解释词义)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

一、古今异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 南北为一 (一,整体) 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 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过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到、来,动词) 置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而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 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 以 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 (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 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日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三、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 周,使围住 五、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如: 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 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如: 1) (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主语“余”) 2) ( )借书满架 (省主语“余”) 3) 吾儿,( )久不见若影 (省主语“吾”) 4) 使( )不上漏 (省兼语“之”) 5) 明月( )半墙 (省谓语“照”) 6) 余自束发读书( )轩中 (省介词“于”) 7) 垣墙( )周庭 (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如: 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在这里居住) 3) 室西连于中闺 (与中闺相连) 4) 鸡栖于厅 (在厅里栖息) 5) 其制稍异于前 (跟以前不同)。

6. 求文言重点知识梳理

我们也正在学哦《烛之武退秦师》◎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239303764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

文言文知识梳理内部资料doc
答: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

【古文基础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什么是文言文
答:你有一定古文基础,建议认真细读.除《古文观止》(建议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或者“中华书局”等出古文比较好的出版社)可以准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一本“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书店有,几块钱,平时多翻翻,也可背一背上面关于文言文句式的知识点以便对号入座).下面给你关于我...

九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答:关雎《诗经》 蒹葭 《诗经》 观沧海 曹操 饮酒 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使至塞上 王维 闻王昌龄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行路难 李白 望岳怀远 张九龄 春望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观刈麦 白居易 ...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高中
答: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

文言文常识记忆
答:6. 高中语文文言知识的笔记怎么做 学习文言文时,最好的记笔记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将笔记直接记在课本上,但笔记要与内容挨门对户。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及文言知识,还有利于系统阅读。因为,读课文时可以顺便在大脑中回顾一下文言知识点。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套记笔记的符号,让学生把文言基...

高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答:《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
答: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

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答:1. 必修四文言文详尽整理 1《窦娥冤》—关汉卿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你...

高中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答: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答:高考语文《劝学》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