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大的改革?

作者&投稿:南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其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除此以外,朝庭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间接亦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中国近代的重大改革有哪些~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扩展资料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代历史

近代史,按照历史书上的划分,应该是1840年到1919年之间。
重大的改革有:
1、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兰州机器总局、天津机器总局等(记得不清楚),后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翻译了很多科学知识,引进了许多当时的先进技术,还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和工程人员,为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

2、1895年开始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要想学习日本,实行“虚君共和”即君主立宪的政体。主要改革措施有:废科举、兴科学,设京师大学堂等。起初慈禧太后默许,后袁世凯告密,说维新党欲发动兵变,让慈禧还政给光绪,慈禧大怒,遂镇压,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康梁远遁,光绪被幽禁于瀛台,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后一次机会。

3、“立宪闹剧”。戊戌变法虽然被慈禧镇压,但仍然没有全盘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保留了下来。1900年庚子之乱后,清政府内部终于开始了改革的步伐,1905年废除科举,后派五大臣去西洋考察宪政,“预备立宪”,但其组建的“皇族内阁”,让国人认清了满清政府“预备立宪”本质上仍然是维护满洲贵族的统治,于孙中山先生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去甚远。满清岌岌可危,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那一枪打响……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答:重大的变革有:1、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朝廷的代表是“老六”奕忻,地方大佬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指导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成就有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兰州机器总局、天津机器总局等(记得不清楚),后1884年中法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

中国的近代史变革有哪些
答:中国近代史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到新中国成立(1949)为止.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

中国近代历史上共经历过几次改革?
答:1. 洋务运动:该运动在经济层面上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有助于打破自然经济体系,推动中国向近代化转型。在政治领域,它引发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传统封建势力的对立。思想上,洋务运动冲击了旧有的观念体系,为西方知识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此外,它在军事和教育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 维新变法...

中国近代历史上共经历过几次改革?
答:三次改革。1、洋务运动:经济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利于瓦解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政治上引起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对抗;思想上冲击了守旧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条件;另外在军事和教育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2、维新变法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近代中国三次伟大变革是什么
答:回答: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一系列史实告诉我们它既成功又失败的革命,失败是它的结果是被袁世凯篡夺了,但究其影响力之大却是成功的从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这是中国史上前千千万万农民起义从未实现的梦想,中国...

中国近代史上五次大的变革是哪五次?
答:第一次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第二次是1898年6月—9月的戊戌变法。第三次是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第五次是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史上三次伟大巨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答: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指导思想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第二次: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哪几次改革?
答: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三、币制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1935年11月 4日起实行。中国疆城辽阔...

中国近代史有哪三次重大历史运动
答:3、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国近代史进行了哪些改革,有哪些成功,哪些失败
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估计是失败的! 追问 前面的很详细 谢谢 建国后的算中国近代史么?? 追答 建国后的不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11 2 loong的传人 采纳率:52% 来自团队:往昔つ惋兮 擅长: 历史话题 小说 宗教 民俗传统 音频/歌曲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