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沉积成因学说 红土地的形成原因

作者&投稿:斋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84年,布申斯基在指出阿尔汉格尔斯基“胶体化学沉积说”的优点和错误后,提出了铝土矿形成的红土-沉积说。他认为铝土矿的形成是红土物质的机械再沉积及其变化的结果。

此后,这一学说逐渐为我国铝土矿研究者接受,并针对河南铝土矿的具体特点,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益见解。

——李启津(1986)认为,河南铝土矿的形成是“红土—沉积—红土化”的过程。这一观点与布申斯基“红土—沉积”说的共同点在于,成矿前各种岩石均须经过红土化作用;不同点是红土化主要产物(高岭石)在海盆边缘沉积后,尚未来得及海解,便发生海退,并再次遭受红土化所形成,称之为“红土—沉积—红土化”。

——孟祥化(1979)认为,华北石炭纪铝土矿矿质来源于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和古陆铝硅酸盐岩的风化壳,经海侵,把铁、铝质风化壳物质搬运并沉积到较低的喀斯特洼地、漏斗和潟湖洼地内,形成一系列异地的铝土质沉积微相。在上述搬运过程中风暴浊流的搬运沉积机制是巨厚铝土矿形成的重要原因。

——姬召生、陈基峰(1981)认为,河南铝土矿的物质来源为古老的硅酸盐类岩石,其成因为红土-内陆湖相沉积成因。大致过程是:古陆铝硅酸盐岩风化分解,碱性及碱土元素迁移流失,此时SiO2部分流失,部分向下淋滤与残积的铝氧化物一起形成高岭石,进一步水解为Al(OH)3,形成红土风化壳铝土矿,然后以机械悬浮体形式被搬运到湖盆中沉积下来,当风化壳演化到后期酸性阶段时,高岭石分解,形成胶体状态和溶质形式的含氢氧化铝溶液而一起沉淀形成铝土矿。

——崔亳等(1980)在研究河南铝土矿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认为河南铝土矿的成因可归结为:主要物质来源是下伏碳酸盐岩的红土风化壳;含矿岩系属大陆边缘的准平原上的湖相沉积,成矿物质从风化剖面向湖盆迁移时,以机械碎屑搬运方式为主;迁入湖盆后,一部分在湖盆边缘形成碎屑状铝土矿,另一部分沉积后又受湖水的作用而发生分解,形成富铝质胶体溶液,再以胶体化学方式而成胶状铝土矿或微粒状铝土矿。

——陈廷臻(1985)提出河南铝土矿的形成为“多来源、多阶段和表生富集”的观点。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基底碳酸盐岩的红土风化壳,也来自结晶古陆的铝硅酸盐岩。其成矿过程分4个阶段:基岩红土化阶段,红土化作用形成了以三水铝石、高岭石为主的矿物组合;沉积-成岩阶段,其中化学分异作用对铝土矿的形成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机械分异占有很大的比重;后生阶段及表生风化(淋滤)改造富集阶段,并认为真正优质的铝土矿工业矿体是由风化、半风化了的(次生)氧化矿石组成的。

——殷子明(1988)提出河南铝土矿成矿的“红土—沉积—改造富铝化”模式。根据铝土矿结构、构造、矿物成因、氢氧同位素组成、次生变化特征,论证了本区硬水铝石是不同阶段、多种成矿作用叠加改造的产物。其形成过程分为7个阶段,可简述为:①红土化阶段:在晚古生代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基底碳酸盐岩及其中的泥沙质夹层经历长期、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发生广泛的红土化,形成面状红土铝土矿层;②铝土矿的迁移沉积阶段:各地铝土矿中部分存在的粗糙粒序、弱韵律性、层理等沉积构造不是原地钙红土化的产物,而是异地沉积的标志,成矿物质以颗粒迁移为主,其沉积具重力流性质;③成岩阶段:还原作用导致沉积的红色铝土矿褪色,以及脱水重结晶是该阶段的主要成矿作用;④后生-热液蚀变阶段:重结晶作用和热液蚀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成矿作用,使全部三水铝石相变为硬水铝石,热液蚀变形成后生无Ti、Fe的亮晶硬水铝石等;⑤表生-中低温地下雨水热液改造阶段;⑥风化作用阶段:淋滤水解形成浅灰色、灰白色多孔状优质富铝矿;⑦变质作用阶段(局部)。

——廖士范(1986)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出包括河南铝土矿在内的华北铝土矿的“陆生、水成、表生富集”观点,认为:铝土矿是风化成因的,但不完全是机械碎屑成因沉积的。首先,他从河南铝土矿的氧同位素测试结果,δ18O(SMOW)=+5‰~+10.9‰,平均+9.2‰,与国外+10.9‰相近,认为铝土矿是风化成因,矿层中的高岭石结晶度指数多数小于0.9,属结晶不完好的高岭石,也说明是风化成因的;根据矿层无水体沉积地质特征(如无层理、波痕、干裂、动物化石,很少植物化石等),认为铝土矿是在大陆气候条件下生成的残坡积钙红土层、红土层,以后被海水淹没,才形成原始铝土矿层;根据铝土矿矿石的表生富集现象,提出是多阶段多因素成矿的。至于“水成”的含义,原始铝土矿层与海水侵没的关系,“不完全是机械碎屑成因”的含义等,即铝土矿就位的机理,作者没有详细阐述。

——吴国炎等(1996)认为,河南铝土矿的成矿过程为:早古生代碳酸盐岩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粘土风化壳,并在晚石炭世湿热气候的红土化过程中形成初始铝土矿;然后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以碎屑搬运方式为主在邻近的潟湖、海湾中沉积;此后经历成岩后生阶段和表生加富作用,最终形成铝土矿床。

加里东运动使本区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层上升遭受剥蚀并经受长期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岩石中的K、Na、Ca、Mg等可溶性元素不断带走,不溶组分Al2O3、TiO2、Fe2O3、SiO2等则在粘土质沉积物中残留下来。晚石炭世开始的湿热气候,使风化壳中的粘土质沉积物进一步红土化,形成硬水铝石等铝土矿物。红土化的最后阶段,铝硅酸盐矿物被完全分解,可迁移的元素被带走,剩下铁和铝的氧化物及部分SiO2,在原地形成水铝石、褐铁矿和蛋白石的堆积。

原地堆积的水铝石及部分粘土物质碎屑在地表径流或洪水重力流的作用下,经短距离的搬运,在海退后形成的潟湖或海湾中沉积下来,形成铝土矿层。由于沉积分异作用,较细的粘土物质呈悬浮状态可以搬运至较远的湖盆中心,而粗碎屑的铝土矿物质则在滨-浅湖带沉积下来。

潟湖、海湾区形成的铝土矿沉积物在上覆沉积物和水体的压力下发生成岩作用。铁的氧化物还原为低价氧化物而形成黄铁矿、绿泥石、菱铁矿,并使铝土矿变白。水铝石发生重结晶作用,三水铝石变成一水软铝石,进而形成一水硬铝石。

后期的构造作用可以使铝土矿层抬升地表,遭受风化淋滤。黄铁矿流失,产生的硫酸水可以使高岭土等粘土矿物去硅形成次生三水铝石或硬铝石。矿石呈多孔状、蜂窝状,密度减轻,品位提高,即所谓铝土矿的次生加富现象,形成现今的优质富铝矿床。



鸡窝铁矿如何形成的~

鸡窝铁矿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和变形而形成的。它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地下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和变形,形成各种形态和类型的岩石。
2. 这些岩石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和裂隙,形成断裂带和裂隙带。
3. 在这些断裂带和裂隙带中,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铁矿物和其他杂质发生沉积和富集,形成具有较高品位的铁矿石。
4. 这些铁矿石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进一步的变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鸡窝铁矿。
鸡窝铁矿的形成过程中,地下水的运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铁矿物和其他杂质在断裂带和裂隙带中发生沉积和富集,形成了具有较高品位的铁矿石。这些铁矿石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进一步的变质和变形作用,最终形成了鸡窝铁矿。
需要注意的是,鸡窝铁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和研究。

1.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2..南方山区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3.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红色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红壤裸露石质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红壤裸露 红壤进一步侵蚀 石质裸露黄色沙漠:西北地区沙漠广布白色沙漠: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土地荒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红色荒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的原因水蚀作用:即被水侵蚀了土地.形成的人为原因“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红色荒漠”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结果,其自然原因从外力作用看应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主要是滥伐森林所致。

红土-沉积成因学说
答:——李启津(1986)认为,河南铝土矿的形成是“红土—沉积—红土化”的过程。这一观点与布申斯基“红土—沉积”说的共同点在于,成矿前各种岩石均须经过红土化作用;不同点是红土化主要产物(高岭石)在海盆边缘沉积后,尚未来得及海解,便发生海退,并再次遭受红土化所形成,称之为“红土—沉积—红土化”。—...

简述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
答: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原理:(一)、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例如:岩石、气候、生物、时间等。道库恰耶夫研究指出:“土壤总是有它自己本身的起源,始终是母岩、活的和死的有机体、气候、陆地年龄和地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道库恰耶夫这种综合地研究土壤的观点仍然具...

土壤形成学说有哪些?
答: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同时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

重力流沉积及其形成机理
答:陆地上的沉积物重力流以碎屑流为主,由于地表的风化剥蚀作用,陆上沉积物重力流极容易破坏而不能很好地保存;水下的沉积物重力流形成在湖泊、海洋等地球表面的低洼地带,因未遭受剥蚀而得以长期保存下来。 1.5.2重力流的分类 根据运移的沉积物内部块体解体程度,可将块体-重力搬运作用及其沉积产物区分为以下3类:岩崩(...

中国的土壤类型及成因
答:白浆土:喜湿草本(草甸和草甸沼泽)和木本 ?? 地形、母质 淋溶土分布区的地形多为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盆地、山前台地及部分熔岩台地;成土母质为沉积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 主要性状:具有粘化层 土体剖面构型为O-Ah-Bt-C 中-高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高 有机质含量...

土的成因类型有哪些 土力学
答:潮土(包括砂姜黑土) 曾称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辽河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汾、渭谷地,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和棉花为主。土壤剖面中沉积层次明显,粘砂相间,地下水位较浅,土壤中、低层氧化还原交互进行,有明显的锈纹斑及碳酸盐分异与聚积。有些地区出现沼泽化和盐渍化。 黄河淤积平原潮土的机械...

沉积成因水的形成
答:沉积成因的地下水是相当可观的,例如伯斯特(J.F.Burst,1973)的研究表明,粘土质沉积物在压实作用最初阶段,其含水量由70%—90%减至30%,到相当于蒙脱石脱水阶段,其含水量由30%减至5%。由此可见,如果从压实到固结成岩阶段从沉积物排出来的水仍然保存在地层里,其数量也是不小的。但是,沉积成因的...

土壤形成学说概述
答: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因素可概括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及陆地年龄等5个,提出了五大成土因素学说;还提出地球上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创立土壤地带性学说。道库恰耶夫提出的成土因素学说和土壤地带性学说被许多土壤学家接受并为之发展,比较重要的有:1)1895年H.M.西比尔采夫将成土因素分为主导、...

黄土的成因
答:水成说是指黄土由水流沉积形成,该学说以张宗祜院士为代表。次生黄土或黄土状岩石可能是这种成因。他通过对中国黄土的系统研究认为: 黄土的形成受控于地质、地理环境,在不同的自然动力区域,黄土成因不同,是由风化作用、片流作用、河流作用、风积作用、冰川作用等堆积而成的,并在相似条件下,经过黄土...

沉积成因水水化学成分的形成
答:沉积成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很不相同,其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也是相当复杂的,要完全解释清楚某种沉积成因水的化学成分形成过程是很难的事。为此,仅从影响该类型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一些作用着手,并结合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一)蒸发浓缩作用 沉积物可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类沉积物。但是,正如上述所说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