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返老还童》最深解读,你看懂了吗?

作者&投稿:大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很多人问过我,“有没有什么电影值得推荐?”

我其实也没看过很多部,但是《返老还童》一直是我列举清单里的top 3.

《返老还童》于我而言,出彩之处不仅仅在于男女主演过硬的颜值和演技,还包括这个情节设定——一个人从出生就是老人模样,然后越长大身体越年轻、有活力……

这样一个故事本身就足够引人遐思, “天选之人”本杰明·巴顿会经历怎样传奇的一生?

还包括同名小说背后那个同样生前死后都是传奇的伟大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为什么想要写一个这样的故事?他的创作主旨是什么?

还包括这个故事发生的那个传奇的年代里, 一战结束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1919~2003),每个美国人的生存状况。

不禁让人思考, 纸醉金迷的年代,人的一生中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还包括 当我每一次回看的时候,都能从新的角度发现全新的解读, 我想这是一部电影、一段故事、一部经典深入人心的最大秘密。

接下来,我把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这些深刻de“秘密”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们看完之后有所思考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就是我最大的幸运和满足^__^

有人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是为人父母,抱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孩的时候”。

看着皮肤粉嫩、水嘟嘟的婴儿一点点长大,仿佛自己也重回青春,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愉悦感。

这是因为我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看到的是希望,所以我们会充满干劲。

可是 如果事与愿违,你初生的孩子,关节退化,面色苍白,皮肤褶皱,毛发稀落,上气不接下气,仿佛心脏在接下来的每时每刻都有骤停的风险……

你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什么? 你能看到死亡的气息。

你会如何待他?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电影里其实已经给了我们两个答案。

纽扣大王巴顿先生,把本杰明的降生视为不祥之兆,“体面”地遗弃了他;而奎尼,养老院里的女管家,用她宽厚的肩膀托起了本杰明形如枯槁的生命,她像对待每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她给了主人公二次生命。

当然每个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苦衷。可是当老巴顿先生临终的那几年,他才发现自己错过的,是亲生孩子的成长和陪伴,是多少家业都无法弥补回来的温暖。

可悲的是, 因为恐惧死亡他选择了抛弃责任,因为接近死亡他才懂得放下执着。

其实这里的本杰明既代表生下来体质弱的孩子,我觉得也映射了老人的赡养问题。

老人和孩童的生命一样脆弱,需要照顾, 即使我们在被照顾的人身上只看到死亡即将到来,也不能放弃爱,爱就是希望。

在童者眼里,长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他们不懂欣赏老成; 在老者眼里,衰老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他们无比羡慕年青。 人到中年,不是危机四伏的年纪,是一切都刚刚好。

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实际年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

我们的社会环境常常把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符的人,视作异类, 比如少年老成,比如老顽童,仿佛他们做的事情与他们的实际年龄相比,存在出入就是出格的。

和不同年龄的人交往仿佛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他们一般很少有朋友,同龄的,或者不同龄的。他们往往是少部分人。

电影《返老还童》里也揭示了这个现象。

主人公本杰明·巴顿的角色塑造奇妙之处,在于他的身上集成了“老年”的生理特征和“少年”的心理特征。 看样子,早年的他应该是一个“通晓世事”的老者,可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孩子;晚年的他应该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可实际上他已经走过了数十个春夏秋冬……

所以,当他小时候的时候,只能和“同龄”的老人一起谈心聊天,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除了黛西;而当他在桌子下和黛西分享各自“秘密”被抓包之后,黛西的奶奶会谴责他“为老不尊”。

那么, 究竟是什么造就了社会观念里的这种偏见?刻板印象,还是长幼有序的道德观念?

我们对少年老成的刻板印象包括:呆板,了无生趣,被动,难以接近,没有出息,难堪大用等等。

但是实际情况是, 我们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也在反映自己的性格特点。

有这种刻板印象的人往往性格中缺乏耐心、渴望即时满足,所以才会过于注意表象,而非内涵。

幸运的是,本杰明的人生旅途中并没有一直独行,他遇见了欧缇先生,然后是杰克船长,最后是伊丽莎白女士。

他们都没有因为长相孱弱而远离他,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见解一一分享给他听,不带任何世俗偏见,他们都是影响主人公一生的好朋友。

吊诡的是,他们都是外界眼里离经叛道的人,或许他们的交往中也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意味。

其实, 不管是外表上的少年,还是年龄上的老年,相遇相知都是缘分,我们要多多体验故事,多多感受情感。

容易看到的是“你”的外表,不容易看到的是“我”的人格。

黛西和本杰明之间的爱情是《返老还童》的主线。 电影略去了本杰明在成年后取得的世俗成就,重点着墨于两人之间感情的发展。

成年后第一次相遇,黛西20岁,本杰明26岁。 那个时候她已经搬去了纽约曼哈顿,一心追逐自己的舞蹈梦想,她只是把他当一个特别的人,他们之间没有稳定的爱恋。本杰明很清楚这一点,他们要过的生活不同,所以他拒绝了她的求爱。

1962年春天,黛西37岁,本杰明43岁 。 他们在人生的中点再次相遇。这次他们毫无保留的相爱了,一起出海,装修新房,搬进新居,养育女儿……

之后为了避免自己的逆生长给家庭和爱人带来负担,本杰明选择出走。

再见是在,黛西54岁,本杰明60岁(或者说24岁)。她已嫁做商人妇,而他依然少年模样。 即使她已经人老珠黄,他并没有把她的那句“我太老了”放在心里;即使分别成了必然,他们依然可以默契地互道晚安。

本杰明和黛西是幸运的,命运给他们的生活安排了一次暂停,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终究没有错过成熟的彼此,错过爱情。

我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将经历一段无比渴望爱情的阶段,可以因爱而生,也可以为爱而死。

契机可能是因为,在错误的时间点遇上了对的人,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有缘无分,以至于以后再遇到感情的事情总是畏手畏脚。

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重开,你会选择何时与她相遇呢?功成名就日,还是懵懂少年时?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你首先得问自己,喜欢对方什么?

美丽动人的容颜,天真烂漫的笑容,始终如一的真诚,腰缠万贯的财气,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贵气,还是恰似一江流水的温柔?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肯定的答案,等候一个生命轨道交汇的机遇,然后在情投意合的时候,“珍惜和她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失去了再来懊悔,“好好去爱吧”。

本杰明的人生,其实和大多数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感受时间流动的方式与一般人完全相反,最终都要面临生死离别。

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流逝,决定了你将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

和他的父亲一样,本杰明也没有亲眼见证女儿的成长,不管是“领着你上一天学”,“在你身边教你钢琴”,还是“在伤心的时候给予安慰”……

他希望能做到一个平平无奇的父亲关爱孩子的一切。可是他不能。

于是他选择另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余生,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激励女儿活出精彩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杰明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和《美丽人生》里的圭多一样伟大,通过讲故事或者写明信片的方式,浓缩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守护女儿心灵的一片净土,教导他们做值得的事情。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你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使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即使每个人的遭遇不同,他们都有机会拥有一段有价值的人生。

时间不能够倒退,我们都要选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不至于辜负了这一生。

如果要挑选一个画面给这部电影作结,我相信老年的黛西牵着“5岁”的本杰明缓步离开的情景肯定是最令人动容的。

返老还童的本杰明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养老院里,渐渐记不起过去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不再会走路,记不起“黛西”的名字……

当他坐在屋顶远望的时候,他亲爱的妈妈奎尼在天堂守护着他,而他一生的挚爱 黛西就守 护在他的身边,此时的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知乎上对于“最美的爱情观”有这样的一个回答,我觉得很应景,故摘录于此:

以前我的想法很简单,也和多数人一样,遇到一个看对眼的人,两个人在一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扶持。此时此刻,我会希望眼光更长远一些,

七老八十的时候还能陪在身边,碎碎念着整理他的穿戴,看着她露出宠爱的笑容,彼此唤着对方的昵称,一起看两个人最爱的旧电影,相濡以沫,相守相望。

即使儿孙经常不在身边,即使身体机能日渐衰退,也能感受到生活中每一天日出日落的温暖。

美好的念想会像盖茨比远望的那道绿光,引导着我们找到真正对的那个人,携手走过漫长岁月。

一个人历经沧桑,如果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我想只有最爱的人陪在身旁,才不枉这一趟人间之行吧。

你在期待什么样的生活?你在守候什么样的爱人?

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答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END—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记得顺手点个「赞」和「关注」~

~

电影《返老还童》最深解读,你看懂了吗?
答:返老还童的本杰明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养老院里,渐渐记不起过去的生活,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在哪,不再会走路,记不起“黛西”的名字…… 当他坐在屋顶远望的时候,他亲爱的妈妈奎尼在天堂守护着他,而他一生的挚爱 黛西就守 护在他的身边,此时的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知乎上对于“最美的爱情观”有这...

返老还童台词(那些经典的台词语录)
答:1.你可以像疯狗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平静的放手而去。2.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3.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直守望着她。直到她的生命结束,由自己承担起所有相思的悲伤与痛苦,直到自己消失在这个世...

关于返老还童,细胞不灭,死人复活术的一点见解?
答:要减少不良的刺激。平时应多看一些健康有益、轻松愉快的影视录像或小说,少看或尽量不看易形成噩梦情景的影片或小说,避免不良的刺激在记忆中储存。睡眠前最好不要过度用脑,以免大脑皮层过度兴奋而引起梦境。注意睡眠的身体姿势。一般采取右卧睡眠较好。仰着睡的时候,双手双脚自然垂直,枕头不要过高。要纠...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有哪些?
答: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有:《我变成了巨人》、《捡到一只喷火龙》、《魔力金钥匙》、《天才制造机》、《返老还童》等。相关介绍:1.《我变成了巨人》变成了拇指小人儿的爸爸,希望能变回原来的模样,为此他发明了一种增大剂。可意想不到的是,喝了增大剂的芦花小母鸡开始疯狂地增长。2.《捡到一只喷...

近两年有没有比较好的电影,以折射社会制度,民生问题有思想深度的,比如...
答:这个世界繁盛背后深藏着冷漠,丰饶背后是人性的阴暗。无知的人类啊,请你停止无情的杀戮吧!《看不见的战争》——同一个事件,同样的结果,但是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义正严词,侃侃而谈,当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荒谬,原来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将看问题的角度扭曲到何种程度。

求推荐几部好电影 不要近些年的无营养作品
答:一、《十二怒汉》(美国版)了解陪审员制度 二、《中央车站》人性救赎 三、《一次离别》有信仰的国度发生的道德纠结 四、五《灿烂千阳》《我在伊朗出生》了解伊斯兰教国家 六、《强奸之恋》西方对待强奸的思维 七、《法外之徒》对待正义、革命的多角度解读 八、《布拉格之恋》解读“主义”九、《阳光...

顾城为什么要杀妻后自杀
答:一般情况下,年轻人很容易在爱情受到打击后便全面否定人生,于是出现了忧郁的人大多是涉世未深的青年而非饱经沧桑的老者,而后者通常表现出的心态要么是迟暮已近的安详、平静,要么是返老还童似的天真。然而人们却毫不怀疑这些鹤发童颜的老人也曾经历过已深具忧郁气质的青年们同样的爱情挫折。他们已经走过这段人生道路,...

什么电影是你已经看过很多遍了呢?
答:《怦然心动》,看过好多遍,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绚丽般的人,他让你觉得你以前遇到过的所有人都只是浮云。每一遍都像是初恋的感觉。

《庄子·知北游》新解(三)被衣讲道
答:你变成了婴儿是一种比喻,而不是说你真的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道家不是道教。翻译: 被衣话音未落,啮缺已入梦乡。被衣见状大为失望,叹息着自行离去,自言自语道:“身体如枯萎的树干,心灵如熄灭的碳灰,没有一丝活力。不求甚解,满足于无知,平素不积累,拿什么来提高自己?整日糊里糊涂,昏头昏脑,毫无智慧可...

苏金伞的解读苏金伞
答:童心: 诗歌的孩子苏金伞以诗为业,以诗自命,自言“三生修来是诗人”,诗是他的寄托和价值所在,诗给他带来了欢愉和荣誉,也给他带来了痛苦与灾难,但他无怨无悔,相伴终生。“童心只有爱/不会有杀机”,这是苏金伞在80岁时写的一首题为《童心》里的诗句。在诗中,诗人真的“返老还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