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镇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甄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赊店镇由来已久。清时为河南省四大名镇( 朱仙镇、回郭镇、荆紫关镇 ) 之一。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 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21 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48 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500 多商号总集百货,72 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晋陕二省商人多发迹于此,商会捐银数万余两,建成堪称天下一绝的会馆。1988 年被国务院定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见证了赊店镇昔日的繁华与兴盛。1949 年成立南阳县赊店镇人民政府;1965 年建立社旗县人民政府,驻社旗镇,谐原赊旗之音,寓社会主义旗帜之义;1975 年更名为城关镇;1981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社旗镇;1989 年被河南省政府定为历史文化名镇;2004 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名为赊店镇。



赊店镇有什么独特的民风民俗?~

减少一点就可以勒!!!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遵化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8年属蒲楼公社,1973年析建遵化店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50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遵化店镇辖周湾、桑庄、张村、屈庄、代庄、霍张、西赵、汝坟桥、张楼、遵化、祁营、大王庄、韩庄、石灰厂、蒲楼、溪庄、孙庄、裴庄、温庄、严村、节张、陈庄、张庄、张寨24个行政村。1997年12月遵...

周口店镇的沿革
答:1993年长沟峪办事处、黄山店乡与周口店地区办事处合并,始称周口店镇,形成今辖域范围。周口店处于太行山余脉大房山东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石灰岩丘陵、岗地,最高点猫耳山海拔1307米。东部为山麓平原,最低点海拔44.6米。长沟峪沟、周口店河与瓦井河、挟括河自西北而东南流贯境内。气候...

沙河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沙河沙河店镇地图店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人们在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聚落,因地处沙河北岸,故名沙河店。1958年成立沙河店人民公社,沙河店、丁村为其两个管理区,1961年改建沙河店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乡,1986年建制为镇。

常兴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常兴店之名源于明嘉靖年间,有一王姓户从山东来此定居。后开一车马店,为达到生意经常兴隆之目的,故起名常兴店,后形成村落时依此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简称常兴公社。1979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因与黑山县常兴公社重名,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驻地常兴店名称。常兴店镇地处北镇市西南部,位于医...

老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本镇历史文化沉淀深厚,革命传统悠久。早在汉代,堂琅府治所便建置于此。解放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永琨支队下属游击队更是活跃于坪地营、尹武、铅厂一带,开辟了巧家最大的游击区。1988年12月撤区设乡,从包谷垴区划出尹武、阿泥卡和坪地营三个村,从铅厂区划出老店、治乐和...

郭家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1962年5月,析置柴棚公社。1970年12月,由郭家店公社分出恢复仲院公社。1984年4月,分别改为郭家店镇、柴棚乡、仲院乡。1996年,郭家店镇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郭家店、马台石、林格庄、大河南、大李家、小吕家、凤凰寨、钓鱼台、东山赵、西山赵、孙家庄、洪家庄、洼里、东埠、嘴头...

平里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明末,演变为平里店。1938年属掖县第四、六区,1950年分属掖县第四区(过西区)和第六区(西障区),1955年改称掖县平里店区。1958年8月,成立平里店公社,1984年4月,更名平里店镇。1996年,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淳于、婴里、平里店、店东、店王、柳行、大沟崖、新光、麻一、麻二、...

南河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旧属南阳县,解放战争中,中共南阳县委、县政府曾以南河店街为南阳(北)县城。1957年,全境划归南召县,建立南河店区。1958年建立南河店人民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6年撤乡建镇,是南阳市北郊历史比较悠久的集镇,也是豫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宛西重镇”之称。

新盛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新盛店在明至清光绪前属智远乡;1928年10月实行“区村制”。区下设里,新盛店属第四区第二十二里。1945年9月属第五区。1950年后,全县划为6个区,新盛店属三区,区公所驻该村。1956年11月撤区改为新盛店乡。1958年,改称新盛店公社。1984年4月,改为新盛店镇。旧锦川镇之“锦川晚眺”,...

西卅店镇的历史沿革
答:西卅店镇以驻地西卅店取名,西卅店系自然集镇,因西距定远县城故名,1949年设西卅店乡(曾为海青区驻地),1956年为西卅店高级农业社,1958年为西卅店人民公社,1966年改为“红店”,1971年恢复原名,1984年改为西卅店乡,1992年撤区并乡,西卅店乡和东兴乡、程桥乡合并成西卅店镇,1993年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