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扶苏因何被贬:只因为秦始皇不喜欢其性格?

作者&投稿:邵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进帝号,称始皇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然而,称帝后的秦始皇直至病逝都未册立太子,给秦帝国的权力继承留下了巨大隐患,最终导致长子扶苏被赵高、李斯合谋赐死,其他子女也都被二世诛杀。在始皇去世仅4年零3个月后,秦帝国大厦轰然倒塌。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确立继承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那么,秦始皇为什么到死都没有立太子呢?

有说法是始皇恶言死,所以不立太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出巡都有寻找仙药的意图,渴望长生不老。的确,秦孝公44岁病故,始皇的父亲庄襄王34岁即去世,而统一天下时,始皇已经39岁了,这不得不让秦始皇产生巨大的危机感。不过,《史记》中所载“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告诉我们的只是秦始皇不愿听到“死”,更不愿接受自己也会死这一事实,毕竟,有哪个帝王愿意听到臣子跟自己“言死事”呢?

但就此解读为秦始皇不立太子与“恶言死”有关,似乎牵强。战国时期秦国就已有立太子先例,如秦孝公太子赢驷、秦昭襄王太子赢柱,这些都是先王在世时就册立太子的案例,可见,立太子并不等同于“立遗嘱”那样会让秦始皇觉得忌讳。何况秦始皇在世时就已开始大修陵墓,显然,他对死亡是有准备的。那么秦始皇究竟怕不怕死呢?怕!凡人尚且怕死,何况是帝王呢?汉武帝、唐太宗,哪一个不是幻想着吃仙丹以图长生不老呢?秦始皇遍寻方士,不也是为了寻找仙药吗?

但这只是一个人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的正常心理状态,并不等同于秦始皇怕死怕到连立太子都忌讳的地步。这个问题从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时,在博浪沙遭遇刺杀,但幸免于难。这次刺杀并没有让秦始皇放弃出巡,反而在此后又两次出巡。可见,秦始皇并没有因为这次暗杀就怕死怕到从此躲在深宫之中不再外出。张良策划的这次袭击行动,并没有改变秦始皇的行程,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始皇的在立太子这个问题上的态度。

秦始皇一生遭遇三次著名的刺杀,一次是在尚未统一六国前的荆轲刺秦,第二次是高渐离刺秦,第三次就是张良策划的博浪沙刺秦。这三次刺杀时间跨度长达八年,特别是第三次刺杀,已是秦统一的两年以后,这不得不让秦始皇认为天下还没有完全安定,六国的贵族子弟还在为了“故国之仇”进行着各种反抗和报复。

在秦始皇众多儿子当中,长子扶苏是最有潜力成为继承人的一个,他不仅时常跟在始皇身边,甚至针对国家大事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但与秦始皇主张的铁腕政策不同,扶苏主张以怀柔安抚六国遗民,这也导致了“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的结果,这一结果让扶苏远离了朝堂,但并不意味着远离了继承人之位。因为蒙恬说的很明白:“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如果秦始皇真的放弃立扶苏为继承人,又岂会授其军权,让他成为30万大军的监军呢?那么秦始皇究竟恼怒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让扶苏北上监军呢?

明朝张居正在评价扶苏时用了“仁懦”二字。的确,过于仁慈的扶苏让秦始皇不得不担心他继位后能否镇得住蠢蠢欲动的六国贵族。秦始皇有理由产生疑问:在如此高压的政策下,六国人士尚且敢对秦始皇发动报复袭击,那推行仁政的扶苏能让秦帝国继续平稳吗?他能斗得过那些六国贵族吗?

事后证明,过于仁孝成为扶苏最大的性格缺点。当赵高和李斯的假诏书传来时,扶苏甚至都没有怀疑就要自尽,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即将面临残酷政治斗争的储君来说,是不合格的。因为在接到诏书时,蒙恬就首先起了疑心,毕竟在未立太子的情况下,始皇怎么会突然做出让30万大军的监军自尽的决定?这完全不符合常理。但扶苏却没有听从蒙恬复核诏书真伪的建议,快速自尽。

由此可见,从一开始,扶苏身上所表现出的“仁懦”就让秦始皇不得不担心秦帝国能否真的延续万世。始皇真正恼怒的是扶苏所主张推行的宽仁,所以,让扶苏北上监军,应当是秦始皇有意的历练,他希望通过现实的残酷,让扶苏认识到目前的危机,从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成为秦始皇心中那个完美的继承人。

始皇沙丘病逝前,要求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这已经明确表明了始皇是有意让扶苏继承帝位的。可见,扶苏从一开始就被秦始皇当成了继承人来培养,但扶苏治国理念与自己相左,不得不让秦始皇暂缓了立太子的决定,反而用更多的时间来让扶苏去亲历帝国目前的现状。可惜,始皇的这种想法,却给了赵高改朝换代的机会。在明知扶苏、蒙恬手握30万大军的前提下,赵高、李斯却仍然相信一份假诏书就能将其诛杀,足见赵高、李斯是知道扶苏的软肋的,而这也正是秦始皇所担心的。

~

公子扶苏因何被贬:只因为秦始皇不喜欢其性格?
答:但与秦始皇主张的铁腕政策不同,扶苏主张以怀柔安抚六国遗民,这也导致了“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的结果,这一结果让扶苏远离了朝堂,但并不意味着远离了继承人之位。因为蒙恬说的很明白:“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如果秦始皇真的放弃立扶苏为继承人,又岂会授其军权...

《史记》中有关公子扶苏的记载。
答: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因其母郑妃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

谁给我讲讲 扶苏
答: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

秦国公子扶苏为什么会被派往边疆?
答:并且在秦始皇死后,本来是传为给公子扶苏的。但世事难料,被有心之人篡改圣旨,最后在狱中自杀而亡。无论是哪一种原因使得秦始皇狠心将自己的大儿子公子扶苏派去驻守边疆,其实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保护他。毕竟父爱是每个身为父亲都会具有的一种特质,不会因为自己的儿子不同意自己的主张而加以迫害。

求公子扶苏的生平简介和事迹拜托各位了 3Q
答: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 扶苏“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

公子扶苏
答: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因而触怒秦始皇,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督蒙恬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苏登基后,对他们不利,于是伪造诏书,扶持胡亥登基。说扶苏在边疆和蒙恬...

揭秘:在秦始皇暴毙后公子扶苏为什么不谋反继位
答:虽然扶苏为人仁慈,但是有时候也表现的非常刚烈,在“焚书坑儒”这件事情上,嬴政和扶苏有了很大的分歧,扶苏还曾多次以死进谏,但都被嬴政拒绝。父子二人也为此逐渐的疏远,最后,被胡亥和赵高看准机会,用计迫害扶苏,扶苏被贬离咸阳,不得诏,永世不得入咸阳。秦始皇死后,幼子胡亥和赵高联合篡位,赵高...

扶苏是秦朝最佳皇位继承人,却被秦始皇赶走,是不喜欢还是另有原因?_百 ...
答:在诏书中动手脚的人便就是赵高与胡亥。赵高在秦始皇临终前奉命书写遗诏,但是写完之后却没有将它送出去。不仅如此,他还在秦始皇驾崩之后怂恿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进行夺位,然后他还拉拢了身任秦相的李斯。这之后在赵高的安排下,先是扶苏因假遗诏自裁身亡,后来蒙恬也同样被逼自尽。

公子扶苏是怎么死的?
答:当时遗诏已经封好,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伪造一封遗诏赐给扶苏,列举扶苏和蒙恬的罪过,命令他们自杀。胡亥派使者将遗诏送到上郡给扶苏,扶苏看到遗诏内容便自杀而死。

秦公子扶苏的一生
答:扶苏素有贤名,所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抗秦二世暴政时,陈胜说:“天下受暴秦的统治已经很久。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由他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就因为扶苏屡次规劝秦始皇的缘故,秦始皇就派他领兵驻守外地。现在传闻扶苏并没有罪,秦二世却把他杀害。百姓都听说扶苏贤明,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