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神秘的“九鼎”之外,还有哪些更加神秘的“鼎”

作者&投稿:蔽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九鼎是在历史传说中出现
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但《左传》中谈到九鼎铸造的情况是这样的:夏朝初年,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后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此,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定鼎”,成为全国政权建立的代名词了。

九鼎的历史记载~

九鼎,作为中国文明时代入口处的一块里程碑,已经遗失了2000多年,它们能否突然破土而出呢?这是人们经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中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关于铸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后开(启)......九鼎既成,迁于三国。”三国指夏、商、周。根据《左传》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去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再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定鼎于郏(今河南洛阳境内),表明天命之所归。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便产生了觊觎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厉行改革,国富兵强的形势之下,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为他举行慰劳欢迎之礼,庄王“问鼎小大轻重”,表明了他有灭周的野心。从此,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之为“问鼎”。《战国策》开篇东周策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就记载了秦要侵略周夺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颜率有谋略,先鼓动齐国帮助驱秦,答应把九鼎给齐国,齐国来要,颜率便问齐王走哪条路,结果都不合适,还说九鼎九个,一个要用九万人,九九八十一万人方全能拉走,颜率又说:“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从这里看九鼎真够重的,不过一定有夸张,但从这个文献看,九鼎一定很重,还是九个。《史记·周本纪》:“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南朝 宋谢瞻《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殇。”宋 杨万里《读严子陵传》诗:“早遣阿瞒移九鼎,人间何处有严陵。”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寡人闻大禹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今在雒阳。不知鼎形大小与其轻重何如?寡人愿一闻之!”清龚自珍《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三国魏曹丕《与钟繇五熟釜书》: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司马贞索隐:“言毛遂至楚,使赵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明张煌言《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权力的象征 帝王九鼎之谜

禹治水成功,被奉为一代圣贤,但他违反了部落联盟的传统,建立了家天下的奴隶制国家,并铸造了象征王权的九鼎。随着王朝的更送。九鼎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然而,到了秦汉之间。九鼎却不见了踪影,由此人们怀疑九鼎到底真的存在吗?

我国古代青铜工艺高度发达,传下了许多稀世之宝,,然而就历史价值而言,却没有一件比得上传说是大禹所铸的九鼎。后人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建立政权称为“定鼎”,就是因为三代以来,九鼎一直被视为王权象征的缘故。
根据《左传》鲁宣公三年记载,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贡铜,铸造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使人们一看便知道所往之处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据说此举深得上天的赞美,因而夏朝获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其实,透过神话因素,就不难看出它的政治价值。夏以九州之铜铸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征九州,无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实现了天下一统。此后,九鼎便成了三代传国之宝。传说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表明天命之所归。
春秋时期,随着王室力量的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产生了觊觎之心,而由楚国首先发难。《史记�6�1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带兵攻打陆浑之戎,路经洛邑,特意摆开阵势,显示武力。周定王连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咄咄逼人,劈头就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冷冷地说:“在德不在鼎!”接着又不紧不慢地回顾了九鼎转手的历史,并说如果本质美好光明,鼎虽小而犹重,反之,虽大犹轻。他进而指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碰了一鼻子灰,只好作罢。这也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来历。
到了战国后期,周王室已是奄奄一息。据《战国策�6�1东周策》所载,周显王时期,秦国兴兵临周,企图夺取九鼎。周求救于齐,迫使秦国退兵。但强秦岂肯善罢甘休,后来秦昭王终于灭掉了东周。
围绕着九鼎,有二个问题后人至今难以弄明白,一是大禹是否铸鼎,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连,即九鼎的最后下落。
上引《左传》说九鼎铸于“夏之方有德”之时,而《史记》把铸鼎的时间略有提前,说成是“虞夏之盛”之时,并明言大禹是收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的,本意是象征九州。《墨子》说鼎铸于夏后启时。上述说法大体相近,得到了后代许多人的赞同,基本上认为鼎是大禹所铸,时间在夏朝建立的时候。
怀疑者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从周室夺到九鼎,相反关于九鼎失踪的传闻到是有鼻子有眼。汉灭秦,也没有见到鼎。刘邦登位时,秦王子婴交出的只有皇帝玺。《战国策》说周得九鼎时,每一只鼎要有九万人来搬运,九只鼎要有八十一万人来运输,这可能吗?近代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战国策》多夸大之辞,禹铸九鼎是不可能的事实。
也有学者根据当代的考古挖掘,认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并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坩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铜器的。至少从技术层面而言,禹铸九鼎是可能的。仅凭古史传说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认禹铸九鼎,恐怕也不见得是绝对有力。
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里去了?
一些学者发现《史记》中的说法前后不统一。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在周赧王死后,终于“取九鼎人秦”。《秦始皇本纪》说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据此,除一鼎外,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国宫殿中,应当失于秦亡之后。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人泅水,余八人于秦中。”然他将秦昭王取九鼎的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了41年。《史记�6�1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那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与秦无关。后来,《汉书�6�1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年),……鼎沦没于泅水彭城下”。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结果如同竹篮打水,未能如愿。这说明九鼎并未人秦,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到了清朝,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并作了新的探索。王先谦在《汉书补注�6�1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加上经济困难,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外则诡称丢失,不知去向。(二)、史载秦灭周取鼎,为时人揣度之辞,并非事实。(三)、秦人谬传九鼎沉’人泅水,秦始皇也受到愚弄。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但未必即为至论。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6�1楚世家》)可见九鼎之“重”,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纵观古籍中有关记载,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但并无已被销毁的材料。因此,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泅水彭城—卜”,但与《汉书》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辨清楚,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也许不无裨益。
九鼎被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作为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却有其不可磨灭的意义。我们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必然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中国历史上除了九鼎、九州、九转、龙生九子之外,还有九的什么?
答:九泉、九流、九五之尊、九霄、九天、九幽、九头鸟、九尾狐、九头蛇

除去神秘的“九鼎”之外,还有哪些更加神秘的“鼎”
答: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

历史上中国四件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分别是什么?
答:第二件顶级国宝,夏禹九鼎 第二件顶级国宝则是夏禹九鼎。这件国宝在古代可是被人称作华夏的至尊神器,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王权,同时是接连被夏、商、周朝奉做传国之宝。这件国宝的意义可谓是极其非凡,在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他将天下分为了九州,九鼎也是根据九州这个名字而命名的。因为,在...

中国至今为止仍然是未解之谜有哪些神秘事件
答: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

泗水捞鼎的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
答:除《战国策·周策》所说周伐殷得九鼎之外;《左传·宣公三年》也记载: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师,楚庄王乘机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答复说:九鼎的轻重,是不能随便询问的!因为“问鼎”即是有图谋王权的意图,所以,志在夺取王权的诸侯或庶民,都对周鼎极...

秋季旅游好去处秋季旅游好去处云景点
答:呼伦贝尔不仅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和广袤的兴安岭林区,还有中国唯一的驯鹿放牧园区--敖鲁古雅驯鹿园。9月的大兴安岭,秋色染遍,白桦林紧紧连在一起,处处流光溢彩。那是摄影的好时机。04、本溪本溪历史悠久。这里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桓仁五女山高句丽山城,亚洲最大的天然溶洞--本溪水洞,东北道教发祥地九鼎铁沙山。

梦幻西游三维版鼎峙云栈副本打法攻略
答:鼎峙云栈副本打法介绍鼎峙云栈中有着非常多的boss需要玩家们去通关,其中这个贪九鼎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一个玩法,玩家们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前往这个贪九鼎的边上引爆这个爆弹,这样的玩法还是比较傲的有意思的。除了这个贪九鼎之外还有着两个以“猪八戒之徒”自居的猪刚蹄和非常喜欢猪八戒的猪如花,这...

王者天下的自创势力3件材料怎么获得!官渡战场的详细介绍!
答:线索一】 夏禹九鼎 传说中,远古夏朝禹帝曾铸造了九鼎来确认自己的领地范围,而后成为皇权的象征之一。 下落: 目前许多想趁机自立为王的敌将已取得“夏禹九鼎”,如‘董卓’,‘袁绍’,‘袁术’,‘公孙瓒’,‘张角’,‘刘表’,‘刘璋’,‘孟获’,‘呼厨泉’,‘卑弥呼’等人,若需取得“...

九鼎经典拍卖平台有什么样的交易形式?
答:除此之外,九鼎经典在线拍卖平台首创“确真+估值+承保+确权”的艺术品财产化运营模式,为解决艺术品线上交易难题提供了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并且通过“确真+估值+承保+确权”这一模式,可确保线上的艺术品有“保险”,为艺术品真伪和价值提供保障,使得艺术品线上交易的最大瓶颈被化解,让广大收藏者、...

《九鼎风水师》第三十八章 刘家村的秘密
答:    按照这个推测,苗家自然是战败无疑,但是事情却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虽然说苗家的实力弱势,但是每当要战败的时候,苗家的族人中就会有念叨着神秘的咒语,而苗家人就放佛是鬼神上身一般,将夏家先辈给击退。    夏家先辈为此吃了几次大亏,但是苗家人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