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西周时期是甲骨文与金文两种文字体系并用吗?谢谢 1.商代金文和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2西周春秋金文有哪两个主...

作者&投稿:萧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骨文跟金文不并用。只是字体演变的一个过程。
甲骨文跟金文都是时代文字,只适用于某一个时代,甲骨文是商人在总结前人简易符合的基础上创新的,也是那时候最先进的文字载体,所以商人使用甲骨文而不用结绳记事;历史进入周朝后,周人在商人甲骨文的基础上把文字进行细化全面化,字体也更规范化,变成现在所说的金文,金文能更完整地表达所书者的意愿,所以甲骨文相对金文是一种落后的文字。
选择先进文字字种是那时候所必然的,两者并不存在同时使用的情况,只能是说从甲骨文到金文是一种慢慢演变过来的过程,比如,西周初年的文字有甲骨文的雏形,到中期接近金文的字形比较多,而到了东周开始,金文已处于完全成熟阶段,到春秋战国的时候,金文又逐渐向更先进的大篆进化。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甲骨文起源有多种解释最早可以追溯到贾湖契刻符号、丁公陶文等原始书写系统。

甲骨文主要发现於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人迷信,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而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於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金文亦称铭文或钟鼎文,是写铸於青铜器上的文字,承接甲骨文。

金文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密切相关,大多是关於当时典礼、祭祀、赐命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 以周宣王在位时期铸造的毛公鼎金文为代表,毛公鼎铭文共32行,497字。

应该是的,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不可能立即消亡,所以还是有一个“缓冲期”的。
字是人类传达感情、表达思想、记录语言的图形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国文字外,还有苏美人、巴比伦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圣书文字和中美洲的玛雅文字,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历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圣书文字、玛雅文字已销声匿迹不再使用,且该地区现行之文字和这些古文字也没有渊源关系,故中国文字应该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国文字的主要发展历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例如:

.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 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甲骨文多是用于占卜,而金文是铭刻在金属器皿,多是青铜,上用来颁布诏令,册封等的。而且,甲骨文要比金文早多了。

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西周前期的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西周使用的两种文字~

甲骨文及金文。甲骨文创建与商代,在西周的早期也在使用。后来演变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仅供参考

1、关于甲骨文与金文关系、时间先后和汉字产生时间问题
张先生文中说:“大多数学者就特别重视“甲骨文”,因而大力推尊“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并对商朝铜器上的文字,认为与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影响所及,有一九九二年国立编译馆主编,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课本《中国文化史》第七版之课文为证),这也等于说是以甲骨文为主,金文为副,甲骨文在先,金文居后,于是不论国内国际,就都人云亦云,积非成是,一直造成牢不可破的错误观念。” 后文又说北大高明先生认为金文上承甲骨文,不知道以何为依据?(我曾专门用电话向高明教授请教过此问题,确认绝无此说)张先生此处意思是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甲骨文在前,金文居后,两者“一脉相承”,这是错误的。张先生言外之意,主张金文在前,甲骨文居后,这在张先生2008年11月泉州师院的讲座中也提出同样的主张。并在该文中说汉字有七八千年的历史,此说在其文《早商的文字——陶文篇》 中,通过出土陶器上的几十个符号,以认出的43个字,来证明陶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与金文“一脉相承”,此说法欠严谨,在古文字学领域,尚未见过有此种未加限定的说法。可能在一些初级的读物和书法简介中有此种错误。如果以出土材料的数量而言,最早具有成熟文字意义的是甲骨文,之后是西周金文。甲骨文和金文是“一脉”关系,都是同一种文字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未见有单纯论述未加时间界定的“相承”关系。如果有,也应该是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相承关系,加上时间界限。就现在所见的出土资料横向来看,甲骨文、金文、陶文,三者应同时存在。就出土时间而言,陶文出现时间早于甲骨文和金文,依此看来,也许前两者都同时“相承”于陶文(这里仅仅是就时间先后而言的推断,也许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当然这又涉及到陶文是否算是真正的文字问题。张先生在其《早商的文字——陶文篇》中是主张陶文属于真正文字。对这个问题,也有学者论述,例如仰韶文化陶器上的陶文,于省吾对此评论说:这种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仰韶文化距今得有六千年之久,那么,我国开始有文字的时期也就有了六千多年之久,这是可以推断的。 这里,于省吾没有很肯定说陶文就是真正文字,而是有余地的说是“简单文字”,并对文字产生时间用“推断”一词。我个人同意于省吾的看法,但我觉得应该更保守些。我认为这些“简单文字”还处萌芽状态,与真正的文字还有距离。张先生在其《早商的文字——陶文篇》中,所举符号基本是单字出现,其推断证据主要是依据字形,并没有证据说明这些符号有确定的音义,还不能确定这些符号是真正意义的文字。 (所举部分符号见图一)张先生依此来证明汉字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不免过于臆断。再如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也出现一些刻在陶器上的文字,与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很相近,但裘锡圭认为这种陶文因为资料少而且零碎,无法反映汉字当时的水平。 晚生赞同裘先生的这种说法,陶文还暂时不能作为讨论汉字起源和汉字传承的材料。文字的发展是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材料不足的古文字阶段,不应该用单一的“相承”关系来解释文字的发展变化。毕竟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出土资料相对有限。《尚书•多士》所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典、册为何呢?甲骨文、金文、陶文,这些材料与当时日常书写所用材料和文字,是不是一样呢?在没有新的考古材料前谁都难下结论。我们只能通过已有材料分析推断。把过去对“典”、“册”像手持竹简的字形分析,加上可证明商代有毛笔书写的考古资料, 综合来看,前面所谈三种材料和文字,都没有毛笔写在木牍竹简上的文字和材料,方便通行,而且材料容易获得 。只是竹简在地下不如甲骨与铜器易存留。依此,我们还可以有这样的推断,就是甲骨文与金文同时“相承”于现在还未见到的商代简书(注意这仅仅是推断而已)。所以,在没有充足的证据时,最好暂时不要单纯界定甲骨文、金文的时间先后。两者应该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非说一脉相承也应该是商代甲骨文与西周金文有相承的关系。
2、 大体来说,丙周金文是汉字发展史上西周时段惟一的实物文字资料,因而成为继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之后汉字的第二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相对于以甲骨文为主体的殷商文字而言,西周金文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两周金文的应用范围要比甲骨文广得多。从地域上看,甲骨文主要出土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其使用主要在王室,范围很小。而丙周王朝一直致力于东征两战,开疆拓土,“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因而,西周金文的分布也以陕西、中原地带为中心,遍及北到河北、辽宁,南到广东、广西,西至甘肃.东到浙江、江苏的广大地域。除了大量的周天子及在朝大臣的铜器外,退出现了诸如柞、邾、矢、曾、雍、应、宜、燕、许、邢、虢、卫、滕、苏、散、芮、秦、杞、齐、佣、吕、录、鲁、晋、纪、黄、胡、番、鄂、杜、邓、楚、陈、蔡、毕、邶、部等诸多诸侯国铜器。 其次,从内容上看,西周金文也更加丰富。殷商甲骨文主要为王室占卜的记录,而殷商金文主要记录器主的族徽或所祭手巳的祖先的称号,复杂一些的两者兼记。西周金文的内容则扩大了许多,包括分封、赏赐、战争、祭祀、册命、土地关系、法律事务等等。许多铭文记载的历史事件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具有“书史”的性质。 再次,从数量上看,西周金文也有优势。就篇幅而言,西周金文长篇的铭文数量不少。
3、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 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相关链接:甲骨文化
第二节 金文
1、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如图:

2、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形体都不规范。
不同点:
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
2)金文范铸,笔法肥厚;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
3)金文书写款式较甲骨文规整。
3、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
4、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 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 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 隶书
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
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
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
字形结构的改造:(隶分隶合)
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隶定:指古人用楷书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
第六节 草书和楷书
1、草书:
1)广义: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
章草:指脱胎于草古隶,尚有隶书章法的草书。西汉中后期基本形成。
今草:指章草发展到晋代,抛弃了波势挑法,采用某些楷书笔法,字中笔画、字与字间笔画常相勾连,笔画更减省的草体。代表人物:近代王羲之。
狂草: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在今草基础上随意增损勾连,字与字之间难分界限,失去交际功能,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的草书。
2、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楷书和今隶的区别:形体构造变化不大。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
3、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图例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关于含义参照教材请自己归纳)
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
秦书八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有如鸟虫;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班固说:“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什么是籀文?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籀文和大篆的关系是同体异名。
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那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7.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草书?什么是行书?
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三种字体的名称。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是楷书;线条狂放、笔画符号较多的是草书;介于楷、草之间的是行书。
8.什么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卜辞?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甲指龟甲,骨指兽骨。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殷商270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记录。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占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猎,还是日常生活的天气、疾病,甚至是出行、做梦等都要卜问吉凶。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腹甲、背甲)、兽骨(牛肩胛骨为主)。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钻凿小孔,然后烤炙,看烧出的裂纹即兆象来判断吉凶。负责占卜的人把这些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都刻记在甲骨上。二是指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注意:严格说甲骨文的范畴要比甲骨卜辞的范畴大些。
甲骨文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他又发现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认定当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当在篆籀之前。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出现了。
9.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
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
10.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
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1、竖行左行,2、竖行右行,3、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并不是主要的。
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甲骨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
(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
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
②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
③偏旁可以不同。
12.甲骨文分几个时期?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现代学者一般同意这个划分。这样,更便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
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其后,名家辈出,考释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等。这些著作,为学习、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14.什么是金文?什么是钟鼎文?
金文指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
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16.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很多不同。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第二,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第三,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
第四,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位置的。
17.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随体诘诎",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8.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构成秦国系统的文字。
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成的。
19.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碣的文字。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这些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
20.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
石鼓文、小篆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1.什么是诅楚文?
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字也刻在石头上。宋代发现三块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亚驼、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原石和拓本早已失传,只有后来的摹刻本。这些刻石大约在惠文后元至武王之际所刻。
22.为什么说小篆不是李斯创造的?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哪些?
秦小篆袭西周金文的传统而形成的,李斯等人只是整理秦国文字。李斯对文字所作的整理主要有:一、划一各种偏旁的形体,使之固定。二、确定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一般不再随意变换。三、字的形旁确定,一般同字不能用不同的形旁。这样一来,汉字的形体基本趋于定型化。
23.六国文字有什么特点?
六国文字的特点有二:一是草体或俗体流行。第二个特点:文字异形。
24.什么是隶书?隶书是如何产生的?
隶书是汉字的字体之一。一般分为古隶和汉隶。古隶是指早期的隶书,汉隶则指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隶书当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它是在秦国篆书的基础上产生的。
25.古隶和今隶有什么区别?
古隶是在战国末期秦国篆文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汉隶是在古隶的基础上形成的。前者还有较多的篆书结构特点,而后者更加归整。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而且逐渐形成了波挑的笔势。所谓“波势”、“挑法”是指较长的横划,先向左微顿,然后向右稍带波浪式,收笔时有捺脚并略向上挑。撇划收笔时也略向上挑。整个字形逐渐从略呈长方形变成略呈扁方形。这种笔势的出现,说明隶书已经从古隶演变成汉隶,隶书已经成熟了。这种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完成。
26.隶书对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篆文发展成隶书,除笔法笔势的改造之外,更主要的是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是简化。
(1)将篆文的圆转相连的笔划,分解成平直的不同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的写法。
(3)将篆文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①篆文单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②篆文多个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 将篆文复杂的笔划省并为简单的笔划。
(5) 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27. “隶定”和“隶变”有什么不同?
汉末人用隶书的笔法来书写古文字的字形,人们称之为“隶古定”。后来有人把用楷书的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称作“隶定”。“隶定”和“隶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隶定”和“隶变”所形成的字形是不同的。
28.什么是草书?广义草书和狭义草书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所谓草书,有广狭二义。广义者,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都可称作草书;狭义者,专指汉字演变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字体。
广义的草书指草体,狭义的草书指字体。
29.说明楷书和今隶的异同。
楷书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是汉字隶揩阶段的重要字体。这种字体是在汉隶草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
楷书和今隶在形体构造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在笔法上有所改造。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划横平竖直,不再有波势,收笔也不再上挑,而一般以顿笔收笔。左撇不再有较粗的收笔,而是采用了草书的细尖。右捺也去掉了今隶上挑的笔法,但仍保留有捺脚。就
整个字势来说,今隶较为舒展,而楷书较为集中,今隶略呈扁平,而楷书稍显竖长。楷书克服了隶书难写的缺点,吸收了草书便捷的长处,而又工整易于辨识,因此自南北朝以后,一直到现在,都是正规场合的标准字体,虽然有些简体字产生,但总体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30.行书是怎样产生的?行书有什么特点?
行书是在继承今隶草体或某些草书的笔法同时吸收了楷书的笔法的基础上形成的,逐渐成为介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特点是:它没有固定的规矩,写得接近楷书的,叫做行楷;写得接近草书的,叫做行草。总之,行书比草书规矩整齐,容易辨识,又比楷书自由灵活,便于书写,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西周使用的两种文字
答:甲骨文及金文。甲骨文创建与商代,在西周的早期也在使用。后来演变为金文,也叫钟鼎文。仅供参考

求金文的来历以及演变
答: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古文字称为甲骨文。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秦朝统一文字,使用小篆。纵然商朝以前已有青铜器,金文之始,实在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初时只有寥寥数字,及至周初,已达千二百余字。商末铸有金文之青铜器日多,然所述仍十分简略。及至周代商起,金文渐兴,天...

从商朝到西周晚期,汉字的发展历程是
答:西周早期:流行文字是金文 1、甲骨文——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主要发现于周原、成周地区,均不晚于成王时期。2、金文——西周今文字数增多,铭器数量增多,在西周王朝统治区域均有所发现。西周晚期:籀文——又称大篆,是金文的一种,周宣王时的史官籀对当时形态各异的金文字体做了统一,此后成为周朝官方字...

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金文比口碑好。甲骨文;西周末年,有些人把人物统一成一种风格。这个字被称为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的总称。又名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时代。所谓的青铜是铜和锡合金。由于铜在周代以前也被称为金,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是金的,这是指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为钟定文。青铜器也叫钟鼎文。古...

甲骨文、金文、小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造字时间
答:甲骨文:商代后期 金文: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籇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西周晚期 小篆:春秋战国 隶书:战国晚期 草书:汉代 行书:东汉晚期 楷书:汉魏 各类文字字体介绍: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

什么叫甲骨文,金文?两者有何区别?
答: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两者区别 字体特点。甲骨文字体的特点是因形生字,它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放到现在来看,仍然具有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主要在哪个朝代使用?
答:②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吉金文字”,因其多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字体与甲骨文有颇多的相似之处,其字体多清秀优美,亦是很多人学习临摹的方向。③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称籀文,其相对甲骨文和金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

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哪七个阶段
答:2、金文(周)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3、小篆(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从甲骨...

甲骨文、金文、籇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起源哪个朝代_百度...
答:1、甲骨文,是在殷商时期,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2、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演变过程是什么?
答: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汉字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今文字。汉字的字体演变有三次大的变革:商代甲骨文---秦代小篆;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汉代隶书---魏晋以后的草书,楷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