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有什么好处 对社区养老有何看法?

作者&投稿:再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是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采取有力举措,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品与服务势在必行。老年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充分认识老年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意义;二要进行长远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老年文化市场;四要办好老年教育;五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六要加大老年文化建设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4亿,随着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出生高峰的人口即将进入老年,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老年人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有力举措,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文化产品与服务势在必行。加强老年文化建设,对加快我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年人发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发与发展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报告目的在于如何利用企业资源来为老年文化活动市场服务。前言 我国1.4亿多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文化消费群体。 老年群体是处于特殊地位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离开了熟悉的社会组织和环境,难免产生失落感和对个人价值的困惑;衰老、疾病的增多,亲友的离世,难免产生生死观、价值观和生存观的误区;退休后经济地位和差距与后辈拉大,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等等。因此,应组织老年人参与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努力使他们与时俱进,丰富文化精神生活,拓宽生命价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老年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组织建设。老年文体组织是开展老年文化活动的支柱。要热情关心和支持老年文体组织的建设,加强对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依托区域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馆培育一批老年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带动基层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老年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是鲜活具体的活动。要积极引导广大老年人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组织开展歌舞、棋牌、栽花、养草、喂鱼、养鸟、篆刻、根雕、集邮、收藏、书法、绘画、写作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整合老年文化资源,健全制度和组织,实现资源共享。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知识、娱乐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社区基层要组织大型老年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广场文化和群众文化。同时,在城市,各地要把文艺调演与文化艺术节有机地结合,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多种形成的老年文化活动;在农村,要将文艺调演与重阳节相结合,带动老年人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全国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地建立本地区的老年业余文化艺术团体,以便于经常性地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我国在老年文化建设方面的开发空间还很大,尤其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方面完全可以从市场产业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运作,有很多双赢互利的机会。如在老年旅游方面,根据对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星光旅行社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参加旅游观光的老年人一年比一年多。再如老年文化娱乐方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数量相当多,如舞蹈、歌咏、棋牌、戏曲、书画、模特儿、花鸟、垂钓、摄影等,参与的老年人与日俱增。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很显然,培育和发展老年文化市场与产业,无论对老年人或社会,都是一个双赢互利的良性关系。就是说,目前老年文化市场和产业存在着大好的发展机遇,既利于社会,又利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老年文化产业对老年人的作用1、老年文化活动对老年人记忆力有促进作用老年人记忆力容易老化,多参加社会团体活动对老年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曾经有一份对1000位老年人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年纪衰老产生的孤独感与自卑感易让老年人产生抑郁情绪,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力与记忆力。积极参加社会老年文化活动,会增加老年人交际活动机会,消除孤独感。更会促进思维的活跃,反应的敏捷,增强记忆力。而且对预防老年痴呆有益,保持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脱离是维持老年人认知能力长期不衰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彩的环境和良性刺激能增加大脑的毛细血管形成,促进神经突触的发生。调查中显示,文化层次高,干部人群,经济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群参加文化活动后明显优于其他人群。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他们看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写字、绘画、养花、养鸟、打扑克、玩麻将、唱戏、拉琴等等,活动的内容很广泛。2、寻找伴侣:老年文化活动的新功用 随着观念的日益开放,大多数婚介公司一对一的介绍方式,已经不太被老年人接受,空余时间宽泛的老年人,更希望通过旅游等文化活动,在众人当中寻找心中的“那一位 ”。 针对这一现象,不少老年文化活动的主办者,也投其所好,积极设计文化活动项目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据某老年文化发展中心人士介绍,他们在今年的大型活动策划中,就考虑到老人们的这种寻偶需求,在他们即将组织的一系列老年文化活动中,都将文化活动与寻偶相结合,为单身老人提供更多相互结识、交流的机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观念日趋开放,手头也越来越宽裕,通过有目的旅游活动择偶选伴的方式将成为不少单身老人的时尚选择。3、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助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其健康寿命和寿命质量,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坚强、心理协调、反应适度、关系融洽。总而言之,可归纳为: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应对紧张压力;适应环境,能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过着高质量的生活。老年文化活动使老年人身心得到愉悦,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减少孤独、空虚和消沉之感,而且是一种健脑、健身的手段,有人称之为“文化保健”。通过“文化保健”身体得到调节,心理上得到平衡,对实现“健康老龄化”大有裨益。   4、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发挥老年人潜能 老年人退休自各个单位、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着很多艺术人才,有的人退休于学校,有的退休于文化部门,有的退休于文艺专业团体,有的青年时期曾经是所在单位的文艺骨干,有的自幼就爱好文化艺术。在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的时候,应注意发现这些人,挖掘这些人,把他们吸纳到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来,发挥更多的作用。有些文艺爱好者也对老年文化活动感兴趣。5、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老年人大多过着“休息型”、“寄托型”的生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老年人必须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丰富多采的老年文化来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才能使大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完善人格,才能使大家的晚年生活更放异彩。二、北京地区 老年文化市场现状1、北京老年人文化需求北京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年人中也不乏文艺人才,更有许多老艺术家退休后回到社区,带领社区老年人唱歌、跳舞,成为社区老年文化活动的组织者。近几年不断兴起的“老年文化活动”, 给老年人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许多老年合唱团,舞蹈团纷纷兴起还有银发茶社。而北京市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三个特征:第一、闲暇性。闲暇性是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为较多个人独立活动和以家庭与社会生活为主的需要。前述调查资料表明,无论是老年人的共同需要还是分城市和远郊县老年人的需要,名列前茅的多是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看书报、听广播、散步、养花草小动物、做手工等。另外如逛公园、跳舞、旅游等活动也都是在社区周围进行的。第二、参与程度较低。参与程度低是指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热情和很少参与活动。据调查数据,老年人对小区或居(村)委会组织的活动从不参加的占,偶尔参加的,几乎次次参加的。对于组织外的娱乐活动,老年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低,从不参加的占,偶尔参加的占,几乎次次参加的占。第三、差异性。差异性是老年人口群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同样可以感受到老年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差异性。北京市老年人有城区和远郊县之别。调查资料显示,城区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种类较多,知识性较强,而远郊县种类较少,以娱乐性为主。北京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显性需求不足。调查资料显示,显性需求是指直接表现出的需求。这表现在影响老年人生活的多种因素按重要的排序中,娱乐活动排在第8位,在健康与医疗、经济、居住、饮食、心情、照料、出行等之后。 但从北京市老年人基本需求看,无论是经济状况好的还是经济状况不好的,对精神文化需求均是较低的。在调查中,当问及老年人"为什么没有参加这些娱乐活动"时,除了组织和设施等外的问题外,有的老年人回答"没有兴趣",有的老年人回答"没有时间",还有的老年人提出种种不能参加理由,缺乏参加的强烈愿望。第二、组织不力。影响老年人人参加娱乐活动的另一个原因是组织不力。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竟多达的老年人认为"没有组织过"。其中,城区老年人为,远郊区为74.%,远郊县为。第三、设施不足。影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又一个原因缺少设施。的老年人提出这个问题。城区老年人对这个问题是认同感低一些,仅有;远郊县高一些,。看来,解决农村地区的设施问题是一个工作重点。调查中出现了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度很低,另一方面又对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据调查,的老年人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 的老年人无所谓(一般)。这说明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那些内容,有许多内容我们还没有涉及到,对于我们提供和涉及的内容,老年人同样表示了不满意,需要特别加以关注。2、北京市社区老年群团的现状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为社区老年群团,不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老年群团。社区老年人群团是指主要由社区老年人自愿组织参与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娱乐的民间群众团体。本文将老年群团分为老年人协会和老年人团队分别考察。因为社区老年群团的主体和龙头是老年人协会,在调查设计中重点突出了老年人协会的内容。除老年人协会,我们依据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不同,把老年群团划分为拳操气功、球类器械、秧歌舞蹈、说唱器乐、棋牌麻将、老年学校、读书阅报、手工制作、书画篆刻等九类老年人(活动)团队。目前北京市居委会2406个,常住人口127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8万人,占总人口的。全市共有社区老年人协会4929个,老年人团队17778个。文化团队数量多,城乡分布有较大差异,组织场地比较有保障,经费紧张;全市6377个城乡社区共有老年人团队17778个,平均每个社区有老年人团队2.8个。其中,东、西、崇、宣4个老城区平均每个居委会有老年人团队5.4个,其中东城区最多,达到6.5个;朝、丰、石、海4个近郊区平均每个居村委会建有老年人团队4.7个,其中,朝阳区最多,为5.2个;远郊10个区县平均每个居村委会有老年人团队1.8个,其中,门头沟区最多为2.6个,延庆县最少为0.2个。文化团队形式较多,以健身娱乐为主要活动形式。按拳操气功、球类器械、秧歌舞蹈、说唱器乐、棋牌麻将、老年学校、读书阅报、手工制作、书画篆刻等九类团队文化活动内容派次,秧歌舞蹈、棋牌麻将和老年学校是老年人团队数量居前三位。其中,老年秧歌舞蹈队有3711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21%,平均每个社区有0.6个;棋牌麻将队有2802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16%,平均每个社区有0.4个;老年学校有2750个,占老年人团队总数的15%,平均每个社区均有0.4个。而老年人团队的经费少,主要是由会员自筹。43%的老年群团没有办公和活动经费,32%的老年群团年经费在500元以下,25%的老年群团年经费在500元以上,老年人团队的年平均活动经费为268元。文化团队的建立较为规范,规章制度较为齐全;这些社区文化团队有自身严格的选举制度,组织纪律,有口头约定或成文的会员章程、活动条例、制度等。团队负责人主要由群众选举产生,体现了老年老年人团队的自治性、群众性。文化团队规模适中,活动开展经常;从会员人数看,64%的老年人团队的会员人数在11-50人,10人以下的占22%,50人以上的占14%,老年人团队的会员数约占老年总人口的20%。兴趣爱好类的老年人团队会员人数多在10人以下,超过50人以上的主要是组织性较强的老年群团。从活动频次看,老年人团队均能较经常开展活动。每天都能开展活动的老年人团队为41%,每周都能组织开展活动的累计为74%,每月都能组织开展活动的累计为91 %,只有9%的老年人团队在每年的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开展活动。文化团队组织活动内容不丰富,老年人参与率不高。从活动内容看,娱乐健身类的团队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二,而教育知识类的仅占三分之一,这与当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社区老年群团的活动的内容和档次急需提升,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秧歌舞蹈,棋派牌麻将,是老年人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三、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1996年12月,北京率先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建设理论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2000年秋,以第一届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为契机,在全国各个城市逐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了文化事业改制为两部分,形成城市文化事业和城市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繁荣态势。文化产业是为满足社会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一种产业,是以市场机制运作的方式来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的产业。北京市朝阳区作为首都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区,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基础,现已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聚集地。把北京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之都”的呼声日益强烈,蓝图也已经绘就: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国影视生产基地、三辰卡通动漫网游产业基地等八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正在雄心勃勃的规划中。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达960多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而北京老年文化建设繁荣,老年文化产业发展以下途径:1、以国家政策为依托,突出自身优势资源,根据老年人特点设计经营自身老年文化产品;2、以特色旅游与老年文化相结合;3、引进市场机制,按照产业生产模式来运营,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创造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项目;4、整合自身资源,注重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借签国外老年文化产业运作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将老年文化产业做为产品来经营(西方社会德国在这方面最先进);5、尽力获得国家本身老年文化产业扶持 四、国家对老年文化产业扶持1、国家税收政策自工商注册登记起,将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合并交纳企业所得税。非营利性的老年文化服务机构,报北京税务机关批准后,可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对福利性、公益性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老年文化服务机构的捐赠,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准予全额在税前扣除。2、国家财政与政策扶持 (1)申请国家文化产业师范基地 (2)申报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5亿元) (3)关注政府采购招标文化项目(由文化部定期发布采购信息财政局采购处采办) (4)老年文化产业属于导向性文化产业即国家扶持文化产业五、我们做老年产业如何运营 北京地区老年文化产业经营主要依存老年社团组织来运作,大部分属于民间公益组织。而我们公司与中国老年大学有着积极而密切的合作关系。2005年底,中国的老年大学(学校)已发展到2.6万多所,在校学员230多万人, 外围学员300多人。我们以现有的资源如何经营这一文化产业:1、项目定位:公益性老年休闲文化产业与市场相结合。2、产业布局: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提出“文化养老”主题,吸引更多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运用网络手段建立自家生产自家经营的老年文化产品超市。随着老年文化活动的经验累计及拓展,公司品牌效应营造,老年文化活动完全可以面向社会。3、盈利模式:文化活动赞助费;文化活动整合成产品资源出售;文化活动与旅游企业挂钩,宣传盈利;文化活动与老年文化礼品企业挂钩,宣传盈利;文化活动作为产品授权给加盟商。4、融资渠道:根据老年产业特点, 利用CRM系统中产品企业信息资源制定有效融资计划,来收集社会资金;利用CRM系统中国家政策信息资源,获得国家财政扶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市场换项目,拓宽融资渠道。5、项目实施路径:首先在全国老年大学向老年学员征集文化活动创意;将符合实际的老年文化活动创意编制成老年文化活动信息资源库(由老年学员投票选举按照一定名次排列)录入CRM(先前在老年大学已经建立并推广)系统产品信息库——从文化活动信息资源库选取某项文化活动,组织学员报名;——根据CRM系统中录入的老年学员身体状况及特长爱好信息来选择符合条件的文化活动学员;——将该项文化活动筹划准备,具体实施过程纪录在系统信息库中;——总结经验,将该文化活动制成公司产品资源。在老年大学范围内交流、发行。推动老年文化活动的进展,同时对于相关产品开发起到先导作用。六、结论据悉,未来五年,国家要在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居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原有和新建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要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休闲服务场所也要积极向老年人开放。并且鼓励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活动组织,鼓励开展经常多样、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未来的老年人要有学有乐,过上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年文化的建设,一要走民间与政府相结合的道路,二要走为社区服务的道路;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多方支持,也要积极拓展活动平台,把老年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而北京地区老年人无论文化层次还是生活水准都比其他地区高一些,因此老年文化活动开展也比其他地区繁荣

您对社区在进一步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方面有何建议意见?~

可以多建一些环境优美的敬老院多,请一些护工陪在老人身边,陪他们聊天,照顾他们的生活。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让老人们能得到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老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因此,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可靠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武穴市社区养老服务情况的抽样调查和分析,就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提出粗浅看法。
一、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武穴市城区共有14家社区,居民户数33840户,人口中1224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5900人,低保对象4965户,12368人,其中老年群体低保对象3059人,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按人均100元/人计算全市年需支出367.08万元养老服务费,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他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例如:二里半社区居民户数1326户,5026人,60岁以上老人502人,99户低保户中就有21户是老年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份初小文化,又如螺丝旋社区居民户数4078户,人口15069人,低保对象321户,988人中接近1/3是老年群体,低保对象,空巢老人达45人,以上两社区共同点人员密集,文化素质偏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为进一步摸清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特别是“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情况,今年5月,我们对以上两社区老人进行抽样调查,共统计辖区老人1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70岁以上老人76人,占老人人口46.06%,80岁以上老人14人,占老人人口8.48%。并通过入户,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自理情况、现实生活照料情况以及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男、女调查人数比例及生活自理情况。参加此次调查的165名老人中,男性81人,占调查数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老人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有148人,占调查数的89.9%,部分自理的12人,占7.3%,不能自理,依靠照顾的5人,占3.8%;有子女的有72,子女生活在本区的有40人,子女长期居住在外地的有4人,子女愿意赡养父母的有140人,子女不赡养的有2人。
2、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照料老人情况。子女照料的72人,占调查数的43.63%,亲属照顾的5人,占3.03%,请钟点工照顾自己的有2人,占1.21%,入住福利院的3人,占1.8%。
3、对当前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老年公寓的情况。有10人愿意入住老年公寓,占调查数的6.06%,不愿意入住的有32人,占19.39%,如螺丝旋社区孤老吴治国62岁,小儿麻痹症,他宁愿与其兄弟在一块住也不愿住进老年公寓,这说明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约束,比较认同居家养老,这也符合世界通行养老方式。
4、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情况。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有10人,占调查数的6.06%,有文化娱乐方面要求的有11人,占6.66%,需要生活照料服务的有6人,占3.63%,要求得到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想日托老年人的有6人,占3.63%,需要家政服务的有12人,占7.27%,对社区提供的服务愿意自己买单的有5人,占3.03%。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及其子女对社区养老工作寄予厚望。不少老年人表示,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很难挤出时间来陪父母,单纯指望他们陪伴自己安度晚年恐怕不太现实,一些年轻人则说,现在不少家庭是一对年轻夫妇在赡养4个老人,养育1个小孩,靠夫妻俩根本无法承担照顾4个老人的任务。他们也特别希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能广泛推行。
二、 社区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由于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从而形成许多“空巢”家庭或独居家庭,给照顾老年人带来不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老年人的寿命延长,高龄老人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低、中龄老人照顾高龄父母现象,老人照顾老人困难很多。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只生一个孩子,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位老人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将逐年增多,要照料好四位老人,无论是精力还是经济能力已不大可能。随着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加快,岗位竞争加剧,生活压力大,青年人在照顾老年人方面,已显得力不从心。由于上述的几种原因,显而易见,家庭养老功能有“弱化”趋势。
2、机构养老存在“难化”状况。众所周知,投资兴办一所养老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养老机构在环境营造、设施配置、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医疗保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较高,使得一些社会力量或个人望而却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养老金或子女及亲属供养,相当部分老人经济上不很宽裕,即使老人想住养老机构却又住不起,形成了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再次,因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部分老人及子女在思想上还不能接受“离开子女住养老院”的思想。综上所述养老机构是高投入、低产出,部分养老机构存在“难化”状况。
3、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淡化”倾向。尽管通过多年来广泛的宣传教育,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有所好转,但在某些方面仍有淡化倾向,如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和“圣诞节”,节日气氛十分热烈,而年年的“老人节”则是涛声依旧。“情人节”和“圣诞节”用不着政府组织,商家、厂家会自行上阵,各种促销手段“百花齐放”,青年人奢侈消费,报纸、电台有关“情人节”和圣诞节的报导“繁花似锦”。而到老人节,就是政府组织活动,节日的气氛也远不如上述“两节”,厂家、商家并不十分积极,极少给老年人消费实惠,要想青年人自掏腰包孝敬年老的父母也是三思而行。以上现象说明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在某些方面、在某些地方有“淡化”倾向。
4、为老人提供的无偿服务有“虚化”现象。为了照料较困难老人的日常生活,各相关部门和社区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无偿服务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一对一”结对帮扶服务、安装门铃的呼叫服务等。这些服务为老人特别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提供了方便。但目前存在一些“虚化”行为,如学生组织的志愿服务,随着学生的毕业这项服务有的自行消亡,后继无人;又如一些政府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与社区老人的结对服务,一年就一、二次,不能持之以恒,甚至结对服务也徒有虚名等,这都说明有些义务服务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如不能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养老服务社会化就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5、社区养老服务“简化”。目前我市大部社区没开展养老服务,即便是开展了,也是简便单调,仅限于设医疗中心,添健身器材,而象健身器材之类体育设施适合青少年多,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医疗中心提供的也局限于平时的免费体检之类的活动。
三、 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解决不好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
1、抓教育,提高认识,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主动性。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不少老年人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老年人对社区的依附性逐渐增加,因此,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迫在眉睫。首先,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据统计,武穴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9.5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2%以上,且这种比例有日益上升的趋势。现今,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受“421”家庭模式的影响,一对年轻夫妇根本无暇照顾4位老人,因此,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社区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依托社区就近进行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再次,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单一依靠政府进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显然无法适应需要,同时还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过程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也是社会结构转变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搭建平台,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性。养老事业属于公共事业范围,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一是科学编制规划。根据社区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民小区和进行旧城改造时,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与项目一起规划,一并实施,一同检查验收。编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解决建设用地问题;民政部门可与相关部门按照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制定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操作规范等指导意见,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行管理、指导和监督。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今后社会福利支出不应低于财政支出的10—20% ,而老年人是社会保障重点加以关注的四大弱势群体之一,因此,建立社区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工作人员薪酬的整体财政预算制度,使更多的困难老人都能得到帮助。同时,建议降低享受政策准入门槛,扩大政策惠及面。如为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对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给予补助或予以居家养老补贴;对高龄困难老人看病给予更高比例的报销;为残疾老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三是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进一步整合街道和社区文化站、卫生服务站、劳动服务站、阳光家园、文化室、活动室、老年大学(分校)、社区学校等公共服务资源,联合多方力量拓展服务范围,搭建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
3、抓服务,拓展内涵,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性。一是在服务对象上全面掌握。主要建立三个服务档案。对全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家庭情况、健康情况、服务需求进行登记;对社区“4050”人员、社区服务员、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进行登记;对社区内重点服务对象实行包保服务,服务对象与服务人员之间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全面拓展。结合社区实际,开展文体娱乐、老年教育、会友聊天、法律咨询、老年课堂、心理咨询及疏导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人需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家政服务、代买代办、配餐、家电维修、管道疏通、送医送药等日常生活服务。三是在服务模式上推陈出新。对家庭经济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推行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家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搭建智能化呼叫平台,提供的紧急救援、求助服务;对有特殊需求老人,按居家老人的需求,选派专业服务人员和社工上门提供日间照料、家政、精神方面的养老服务;对短期无人照料老人,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开展日间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务。同时逐步推行“兑时券”补贴服务模式。按照就近服务、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兑时券”按标准发放给老人,由社区服务员对符合居家养老补贴服务条件的老人进行包保服务,老人根据服务员的服务质量和满意程度返回给服务员一定数额的“兑时券”,服务时间按照每满1小时为1次进行计算,按正常标准服务人员每服务一次从被服务对象手中获取一张“兑时券”,每月持“兑时券”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兑换现金报酬,有效解决管理和服务相脱节,服务员与老人间的供求不符,服务质量偏低,服务员与岗位间的有人无岗和有岗无人等诸多问题。
4、抓队伍,专兼结合,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配置专职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成功与否,很大因素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专业、职业的服务队伍。就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社区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每年从应届社会工作专业和医疗护理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业务骨干,通过充实专业人员提高整体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做到持证上岗。二是建立“义工”制度。做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离不开中青年群体。一方面有赖于中青年群体中养成尊老敬老的风气,主动地承担起赡养自己的长辈的责任;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法律援助、精神慰籍等方面的困难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服务。三是成立互助组织。按照年龄相近、志趣相投的原则,成立老年人互助团队,由老年人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各种活动,相互服务,既通过集体的活动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获得生活的乐趣,又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困难。
5、抓领导,健全机制,增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长效性。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成立社区养老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探索社区养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配套的政策、制度和规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构建完善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落实财政、发改、卫生、国土、民政、体育、文化等部门以及社区所在镇处的责任,实现统一协作,全面推进,督促养老工作落实。二是落实责任机制。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明确各级和各种服务组织的责任,建立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制度,如对高龄独居老人探望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等。在标准化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卫生医疗服务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制定各种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服务价格。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坚持持证上岗,并实行签约制,服务人员信守服务公约。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老龄工作、宣传老龄事业,营造“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树立孝亲助老典型,经常做到“电视里有图像、电台里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通过对社区老年人的需求调查有什么好处
答:如在老年旅游方面,根据对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星光旅行社调查,他们一致认为参加旅游观光的老年人一年比一年多。再如老年文化娱乐方面,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老年人数量相当多,如舞蹈、歌咏、棋牌、戏曲、书画、模特儿、花鸟、垂钓、摄影等,参与的老年人与日俱增。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了老年人...

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包括
答:首先是生活照料。因生理机能日趋老化,许多老年人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过去一日三餐的日常生活等举手之劳的事现在显得力不从心,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较繁重的家务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凡此种种,许多老年人做饭、保洁、洗衣、助浴等需要生活照料的愿望逐年强烈,希望入户得到全方位照顾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有...

社会老龄化调查报告
答: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10084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

爱老敬老调查计划怎么写
答:根据调查目标,你需要确定调查的对象和方法。对象可能是不同年龄段的社区居民,或者是与老年人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方法可能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你可能会设计一份针对老年人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三、制定实施计划 在确定了调查对象和方法...

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答: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 服务对象及方式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答:——崇安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引言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

长春市养老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答:一、老年人养老现状及其需求调查 为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养老需求,我们发放针对老年人及其子女的两份调查问卷,共500份(老年人200份,回收187份;子女300份,回收243份)。(一)目前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仍是目前老年人养老的主流趋势。187位老人中,采取家庭养老方式的老人有128位,占比68.4%...

养老的社会需求
答:第一点,面向本地广大市民收集有关养老院需求的信息。可以设计网页版等电子形式的调查问卷,或者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电子邮箱等,并从官网发布通告邀请广大市民通过以上形式向我们反馈有关养老院的需求。第二点,面向我们本地的老年人做好有关养老院的需求信息收集工作。可以组织工作人员来到我们当地老年人...

农村居家养老建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答: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

大学生对农村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答:三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机制进行改革。就调查的xxx位有子女的老年人中,其中xxx位老年人都是由儿子赡养的,只有3位没有儿子仅有女儿的老年人,是通过招上门女婿的方式来养老。很显然,在农村家庭养老机制中是以儿子为主体的。这种机制是由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后代中无男孩的家庭比例占四分之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