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作者&投稿:一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R语言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总结决策树之前先总结一下特征的生成和选择,因为决策树就是一种内嵌型的特征选择过程,它的特征选择和算法是融合在一起的,不需要额外的特征选择。
一、特征生成:
特征生成是指在收集数据之时原始数据就具有的数据特征,这些数据特征由收集的数据决定(其实也就是在产品定型时设定的需要收集的数据特征),当然,在数据预处理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构造一些新的数据特征,这些特征越多越好,表示你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具体那些变量有用或没用,这要交给下一步特征选择来决定。
二、特征选择
特征选择是指在原有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去除重要性比较低的特征变量,过滤出有用的特征变量。这里比较困难的是搞清楚什么样的特征比较重要?这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变量的选择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但这种直觉也不一定正确。对于常用特征选择方法主要有:过滤型、包装型、内嵌型。
过滤型:是指你可以根据某个统计量的大小排序来选择特征变量,如相关系数、p值、R值等
包装型:是指在一个特征集合中选取最优的特征子集。具体需要考虑:用什么样的算法来选取?选取的最优的标准是什么?
常用的算法是分步回归包括向前搜索、向后删除、双向搜索
向前搜索:每次选取一个能使模型预测或分类效果最好的特征变量进来,进来后不退出,直到模型改善效果不再明显;
向后删除:是指每次从特征全集中每次删除一个特征变量能使模型预测或分类效果最好,退出后不进来,直到模型改善效果不再明显;
双向搜索:是指每次每次删除一个特征变量或加入一个特征变量能使模型预测或分类效果最好,退出的不进来,进来的不退出,直到模型改善效果不再明显;
这里再提一下特征变量选择的几个标准:p值、R值、AIC(越小效果越好)、BIC(越小效果越好)、熵(越小效果越好)
内嵌型:这里应该主要就是像决策树这样的情况,算法内部完成特征变量的选取。
三、决策树
决策的几个要点:1、如何决策?(也就是如何树如何分叉)------熵和信息增益---这里面包含的就是特征的选择?哪个特征变量包含的信息量大,就排在前面,至于最后树的深度就决定特征变量的个数。
当然不同的算法使用的衡量的标准不同,还有:信息增益比、基尼不纯系数
2、如何剪枝?-----一般是事后剪枝
3、连续性变量如何离散化?-----阈值的选择
熵:是指信息的混合程度(混乱程度),熵【0-1】越大表示该集合中混合的信息越多,也就表明这次的分叉效果不好还是有很多不同类的信息混在一起
信息增益:熵值的减少量,越大越好
决策树模型特点:模型易于解释;存储空间较小,以树的形式存储,决策树是一个弱分类器,不能完全分类,需要把多个弱分类器通过多数投票法组合在一起。
四、R包实现决策树
library(rpart)
library(rpart.plot)
## rpart.control对树进行一些设置
## xval是10折交叉验证
## minsplit是最小分支节点数,这里指大于等于20,那么该节点会继续分划下去,否则停止
## minbucket:叶子节点最小样本数
## maxdepth:树的深度
## cp全称为complexity parameter,指某个点的复杂度,对每一步拆分,模型的拟合优度必须提高的程度
ct <- rpart.control(xval=10, minsplit=20, cp=0.1)
## kyphosis是rpart这个包自带的数据集
## na.action:缺失数据的处理办法,默认为删除因变量缺失的观测而保留自变量缺失的观测。
## method:树的末端数据类型选择相应的变量分割方法:
## 连续性method=“anova”,离散型method=“class”,计数型method=“poisson”,生存分析型method=“exp”
## parms用来设置三个参数:先验概率、损失矩阵、分类纯度的度量方法(gini和information)
## cost是损失矩阵,在剪枝的时候,叶子节点的加权误差与父节点的误差进行比较,考虑损失矩阵的时候,从将“减少-误差”调整为“减少-损失”
data("Kyphosis")
fit <- rpart(Kyphosis~Age + Number + Start,data=kyphosis, method="class",control=ct,parms = list(prior = c(0.65,0.35), split = "information"));
## 作图有2种方法
## 第一种:
par(mfrow=c(1,3));plot(fit); text(fit,use.n=T,all=T,cex=0.9)
## 第二种,这种会更漂亮一些:
rpart.plot(fit, branch=1, branch.type=2, type=1, extra=102,
shadow.col="gray", box.col="green",
border.col="blue", split.col="red",
split.cex=1.2, main="Kyphosis决策树");
## rpart包提供了复杂度损失修剪的修剪方法,printcp会告诉分裂到每一层,cp是多少,平均相对误差是多少
## 交叉验证的估计误差(“xerror”列),以及标准误差(“xstd”列),平均相对误差=xerror±xstd
printcp(fit)
## 通过上面的分析来确定cp的值
##调用CP(complexity parameter)与xerror的相关图,一种方法是寻找最小xerror点所对应
#的CP值,并由此CP值决定树的大小,另一种方法是利用1SE方法,寻找xerror+SE的最小点对应的CP值。
plotcp(fit)
##利用以下方法进行修剪:
## prune(fit, cp= fit$cptable[which.min(fit$cptable[,"xerror"]),"CP"])
fit2 <- prune(fit, cp=0.01)
#利用模型预测
ndata=data.frame(...)
predict(fit,newdata=ndata)

#案例
str(iris)
set.seed(1234)#设置随机数种子--使每次运行时产生的一组随机数相同,便于结果的重现
#抽样:从iris数据集中随机抽70%定义为训练数据集,30%为测试数据集(常用)
#这里是对行抽样,ind是一个只含1和2的向量
ind <- sample(2, nrow(iris), replace=TRUE, prob=c(0.7, 0.3))
trainData <- iris[ind==1,]
testData <- iris[ind==2,]
f<-Species ~ Sepal.Length + Sepal.Width + Petal.Length + Petal.Width
#训练数据
fit<-rpart(f,trainData)
#预测
re<-predict(fit,testData)
#******************或者用其他包********************
library(party)
#建立决策树模型预测花的种类
myFormula <- Species ~ Sepal.Length + Sepal.Width + Petal.Length + Petal.Width
iris_ctree <- ctree(myFormula, data=trainData)
# 查看预测的结果
z<-table(predict(iris_ctree), trainData$Species)
#可以根据以上列联表求出预测的正确率---评估模型
#计算准确度
q<-sum(diag(z))/sum(z)
五、机器集成与随机森林法则
前面说过,决策树的一个特点是:弱分类器,分类不完全,需要利用集成投票的方式来增加精确度和稳健性。
机器集成算法:对于数据集训练多个模型,对于分类问题,可以采用投票的方法,选择票数最多的类别作为最终的类别,而对于回归问题,可以采用取均值的方法,取得的均值作为最终的结果。主要的集成算法有bagging和adaboost算法。
随机森林:随机森林就是利用机器集成多个决策树,主要有两个参数,一个是决策树的个数,一个是每棵树的特征变量个数。
随机森林特点:精确度高、稳健性好,但可解释性差。(可以知道各个变量的重要性)
R包实现机器集成算法:
#adabag包均有函数实现bagging和adaboost的分类建模
#利用全部数据建模
library(adabag)
a<-boosting(Species~.,data=iris)
z0<-table(iris[,5],predict(a,iris)$class)
#计算误差率
E0<-(sum(z0)-sum(diag(z0)))/sum(z0)
barplot(a$importance)
b<-errorevol(a,iris)#计算全体的误差演变
plot(b$error,type="l",main="AdaBoost error vs number of trees") #对误差演变进行画图

a<-bagging(Species~.,data=iris)
z0<-table(iris[,5],predict(a,iris)$class)
#计算误差率
E0<-(sum(z0)-sum(diag(z0)))/sum(z0)
barplot(a$importance)
b<-errorevol(a,iris)#计算全体的误差演变
plot(b$error,type="l",main="AdaBoost error vs number of trees") #对误差演变进行画图

#5折交叉验证
set.seed(1044) #设定随机种子
samp=c(sample(1:50,25),sample(51:100,25),sample(101:150,25)) #进行随机抽样
a=boosting(Species~.,data=iris[samp,]) #利用训练集建立adaboost分类模
z0<-table(iris[samp,5],predict(a,iris[samp,])$class)#训练集结果
z1<-table(iris[-samp,5],predict(a,iris[-samp,])$class)#测试集结果
E0<-(sum(z0)-sum(diag(z0)))/sum(z0)
E1<-(sum(z0)-sum(diag(z0)))/sum(z1)

a=bagging(Species~.,data=iris[samp,]) #利用训练集建立adaboost分类模
z0<-table(iris[samp,5],predict(a,iris[samp,])$class)#训练集结果
z1<-table(iris[-samp,5],predict(a,iris[-samp,])$class)#测试集结果
E0<-(sum(z0)-sum(diag(z0)))/sum(z0)
E1<-(sum(z0)-sum(diag(z0)))/sum(z1)
R包实现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法则
library(randomForest)
library(foreign)
data("iris")
#抽样数据
ind<-sample(2,nrow(iris),replace = TRUE,prob=c(0.7,0.3))
traning<-iris[ind==1,]
testing<-iris[ind==2,]
#训练数据
rf <- randomForest(Species ~ ., data=traning, ntree=100, proximity=TRUE)
#预测
table(predict(rf),traning$Species)
table(predict(rf,testing),testing$Species)
#查看预测的效果
print(rf)
plot(rf)
#查看重要性
importance(rf)
varImpPlot(rf)

~

R语言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
答:R语言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总结决策树之前先总结一下特征的生成和选择,因为决策树就是一种内嵌型的特征选择过程,它的特征选择和算法是融合... R语言之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总结决策树之前先总结一下特征的生成和选择,因为决策树就是一种内嵌型的特征选择过程,它的特征选择和算法是融合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12-分类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
答:集成学习通过建立几个模型组合的来解决单一预测问题。它的工作原理是 生成多个分类器/模型 ,各自独立地学习和作出预测。这些预测最后结合成单预测,因此优于任何一个单分类的做出预测。随机森林是一个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并且其输出的类别是由个别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随机森林建立多个决策树的过...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
答:决策树学习通常包括三个步骤:特征选择,决策树的生成和决策树的修剪。而随机森林则是由多个决策树所构成的一种分类器,更准确的说,随机森林是由多个弱分类器组合形成的强分类器。本文将先对决策树特征选择的算法ID3, C4.5和CART进行计算,然后介绍决策树的剪枝策略,最后介绍随机森林。在 信息论 中,...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原理篇(二)
答:这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训练集里面有噪音数据,干扰了正常数据的分支 2、训练集不具有特征性 3、特征太多 使用信息增益来种树时,为了得到最优的决策树,算法会不惜带价倾向于将熵值降为最小(可能的话甚至为0),这颗树会显得非常的冗杂。通过限制复杂度参数(complexity parameter),抓...

简述树模型之决策树、随机森林、xgboost
答:二叉树并不是越深越好,太深会带来overfitting(过拟合)的问题,随机森林构造器的默认参数往往最优。梯度提升决策树。专门处理表格型数据,如pd.DataFrame,基于Boosting。下面是一些关键的参数:GBDT每轮迭代数据都与上一轮结果有关,就信息元来说可以保证结果尽可能接近真实数据,偏差不会很大,但联系紧密的...

随机森林是决策树的集成,是一种什么方法
答:简述数据挖掘中随机森林算法的原理,优点和主要参数随机森林是一个用随机方式建立的,包含多个决策树的分类器。其输出的类别是由各个树输出的类别的众数而定。随机森林是一种集成算法(EnsembleLearning),它属于Bagging类型,通过组合多个弱分类器,最终结果通过投票或取均值,使得整体模型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

10、决策树集成--随机森林
答:在没有调节任何参数的情况下,随机森林的精度为97%,比分类算法(逻辑回归、线性SVM)或单棵决策树都要好。随机森林的默认参数通常就可以给出很好的结果。输出 与单棵树相比,随机森林中有更多的特征的重要性不为0。它选择了“worst perimeter”(最大周长)作为信息量最大的特征,单棵决策树选的是“...

提出随机森林算法是为了解决决策树的什么问题
答:随机森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单一决策树可能出现的很大误差和overfitting的问题。这个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多个不同的决策树进行组合,利用这种组合降低单一决策树有可能带来的片面性和判断不准确性。随机森林指的是利用多棵树对样本进行训练并预测的一种分类器。该分类器最早由Leo Breiman和Adele Cutler提出,...

决策树和随机森林哪个更适合用大样本数据
答:随机森林。因为决策树是进行单一决策的,并不适合,随机森林的随机性较高,因此适合用大样本数据。森林,是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其包括乔木林、竹林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人工智能十大算法
答:8、人工智能十大算法——随机森林计算方法 随机森林是一种有监督学习计算方法,基于决策树为学习器的集成学习计算方法。随机森林非常简单,易于实现,计算开销也很小,但是它在分类和回归上表现出非常惊人的性能,因此,随机森林被誉为“代表集成学习技巧水平的方法”。随机森林拥有广泛的使用未来,从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