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地质环境压力评价基本思路

作者&投稿:周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综合表达资源开发与废弃物排放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压力,本书引入了“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所谓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开发与废弃物排放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大小。其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开发、扰动和污染程度越大。对应于资源开发与废弃物排放,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细分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子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准则层有2个子目标——资源开发压力指数和环境污染压力指数。指标层由10个指标构成,子指标层由32个子指标构成(表4–1)。

表4-1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

10个指标组成与含义如下:

矿产资源开发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矿产资源开发量及其隐流,包括化石能源开发强度、金属矿石开发强度、工业矿物开发强度、建筑材料开发强度等。

工程建设开发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工程建设搬移土石量,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强度、公路建设开发强度和铁路建设开发强度等。

房屋建设开发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房屋建设搬移土石量,包括国有企业房屋建设开发强度、集体企业房屋建设开发强度等。

农田工程开发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农田水利建设搬移土石量,即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强度。

水资源开采程度:水资源开采量占水资源可开采资源量的比值,包括地表水资源开采程度和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等排放强度。

生活垃圾排放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即排放强度。

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农用化学品施用量,包括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等。

废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中的汞、镉、六价铬、铅、砷、挥发酚、氰化物、石油类、氨氮等排放强度。

废水排放强度:单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量,即排放强度。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是指生态足迹方法所计算的生态承载力。

(二)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模型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按照下式计算:

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环境调查战略研究

式中:Pk为k地区地质环境压力指数;wd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权重;wp为环境污染压力指数权重;wii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中i指标的权重;wiiij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中i指标j子指标的权重;weh为环境污染压力指数中h指标的权重;weehs为环境污染压力指数中h指标s子指标的权重。MIjk为k地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中j子指标值,MEsk为k地区环境污染压力指数中s子指标值。mijk为k地区资源开发压力指数中j子指标输入物质流,mesk为k地区环境污染压力指数中s子指标输出物质流,BCk为k地区生态承载力。

指标与子指标权重采用判断矩阵法来确定。通过指标间的两两对比来描述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即每次比较两个因素,而衡量相对重要的差别采用1~5比率标度法,从而形成一个判断矩阵;然后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即可获得各指标的权重[49]



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时,我们引入了“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指标。所谓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城市化、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以及生产—消费过程中固体废弃物、垃圾、污水排放,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大小。其数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开发、扰动和污染程度越大。地质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开发压力和废弃物排放对地质环境的污染压力。相应地,地质环境压力指数细分为地质环境开发压力指数和地质环境污染压力指数。
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构成,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为单一目标———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准则层有2个子目标———地质环境开发压力指数和地质环境污染压力指数。指标层包括9个指标,其构成与含义见表4-2。
地质环境压力指数按照下式计算:

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

式中:GK———K地区地质环境压力指数;
Wi———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
wj———群体指标的权重;
xKj———各K地区j指标的标准值;
n———主体评价指标的个数;
m———群体评价指标的个数。
为了计算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各个指标的实际值按照如下公式换算得到其标准值:

中国地质环境变化与对策研究

式中:XjK———K地区j指标实际值;
Xjmax———所有地区中j指标最大值;
Xjmin———所有地区中j指标最小值;
xjK———K地区j指标的标准值。
表4-2 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表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承载力是不相同的。同样的经济活动规模,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压力可能并不相同。例如,山区修建公路诱发地质灾害的几率要大大高于平原区。因此,在计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等指标时,不能简单地将相应的物质流平均分摊到“国土面积”上。为了使不同地区地质环境压力具有横向可比性,有必要将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国土面积按照某一标准转换为具有相同承载能力的标准土地面积。这样,所建立的地质环境压力指标体系既考虑了区域经济活动强度,又考虑了区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生态足迹方法为此提供了成熟的解决方案——生态承载力[28]。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是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根据经济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获取所需要的地质资源,包括化石能源、金属矿石、工业矿物、建筑材料、地下水等,形成了地质环境向社会经济的输入物质流。在这个过程中,地质资源开发必然要扰动和影响地质环境,促使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社会经济排出大量废弃物,包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废水等,形成了社会经济向地质环境的输出物质流。所排出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地质环境质量产生负效应,造成地质环境污染压力。伴随着输入、输出物质流,地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当输入、输出物质流超过地质环境的承载能力后,可能会引发各种地质环境问题,例如地面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加大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本,严重时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人们加大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力度,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地质环境管理,通过对经济活动施加约束来改变输入、输出物质流。由此可见,社会经济通过物质流与地质环境发生作用,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输入的自然资源数量和输出到地质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一般来说,二者的数量越少,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的压力越小,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越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基于上述分析,地质环境压力评价的基本思路是:
(1)采用物质流分析理论,通过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的物质流分析,分类并量化地质环境压力的物质流来源,分析近年来输入、输出物质流的变化规律;
(2)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活动强度和区域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表达经济发展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压力,分析区域地质环境压力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
(3)分析地质环境压力下地质环境问题的分布与变化,提出我国地质环境调查、保护和管理的战略措施。

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答:二是主导因子原则,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数量较少的主导因子,能够反映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等3个方面的脆弱程度。三是区域差异性原则,所选指标能够反映地质环境的空间差异,从而为区域地质环境管理与保护提供依据。根据指标选取基本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答:也是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评价等级的划分 将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分为较好、中等、差三个等级来评价(图5-1)。 三、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是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依据指标体系可以确定一个地区的主要...

国家尺度地质环境压力评价
答:图4–13表明了1995~2013年我国资源开发压力指数、环境污染压力指数与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变化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地质环境压力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2002年之前,地质环境压力指数在波动中缓慢增加,表明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压力在缓慢加大;2002~2011年,地质环境压力指数由缓慢增加转为快速...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答:胶东半岛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层次结构:第一层为基础指标层(C),第二层为类指标层(B),第三层为目标层(A),如图3-6所示。根据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地质环境资料,将地貌单元、场地土类型、地下水污染状况、浅层地下水开采现状、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烈度、地面变形灾...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级与指标量化
答:正确选择评价指标是客观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组成的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目前多数地质环境质量分级采用逻辑信息分类法和特征分析法,将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四类、五类等,相应于各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分级。本书根据胶东半岛地质环境现状以及相关标准将地质环境质量划分...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变化
答:表4-11 1997~2006年我国各省域地质环境压力指数计算结果 表4-12 1997年中国各省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实际值与地质环境压力指数 续表 表4-13 2000年中国各省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实际值与地质环境压力指数 续表 表4-14 2003年中国各省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实际值与地质环境压力指数 续表 表4-15 2006年...

区域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答:2020-02-04 建设工程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2020-02-03 青岛市地质-生态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2020-02-04 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2020-02-01 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兴起与进展 2020-01-30 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2020-02-0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2020-01-31 当前环境地质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

建立廊坊市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综合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答:图4-1 城市综合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中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城市防灾减灾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三者的关系图 综上所述,建立城市综合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要综合考虑城市地质环境问题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及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综合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

生态环境变化地质指标体系研究
答:模型为理论框架分别构建调查指标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并结合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针对石漠化、沙漠化、草地退化、湿地退化、海岸线变化、城市水土环境变化等6大类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构建了环境地质调查指标体系和环境地质监测指标体系,为科学评价地质环境变化和完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技术...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答:鉴于浅层地温能资源的成因机制、赋存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方式,浅层地温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范围和深度与供水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工作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浅层地温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重点范围是具有地温能开发利用可能性的区域,评价深度通常在300m以内。对于无人居住区、农田、地表水域等地源热泵工程建设可能性极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