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 地质地貌

作者&投稿:丑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地貌

鄂尔多斯盆地海拔为1000~1700m,地形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高原地貌景观,大致以长城为界,可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北部属波状沙漠高原,大部分被沙漠覆盖,有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地形平缓,呈波状起伏,海拔为1100~1500m,相对高差为30~80m;南部属黄土高原,构成我国黄土高原的主体部分,黄土厚100~200m,在姬塬一带厚度可达300余米,沟壑纵横,切割强烈,地形破碎。

子午岭将黄土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为1300~1600m,地势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形切割破碎,多呈梁、峁地貌类型;西部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势自周围向中部的马莲河口降低,形成陇东盆地,中部和南部地区,黄土塬为主要地貌单元,如董志塬、长武塬、北极塬等,塬面平坦,往往被冲沟切割成众多塬块,面积23~227km2

二、构造

1.盆地内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SN走向、不对称的中生代缓倾向斜盆地,周边以断裂为界。这些断裂深达盆地基底,活动时间长,自中生代早期至新生代均有活动,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发育,分属不同构造体系,西部边界断裂为磴口-平凉断裂,属高角度逆冲断裂;北界为黄河断裂(磴口-托克托断裂),南界为渭河盆地北缘断裂,均属裂谷型高角度正断裂;东部为离石断裂。向斜西翼受六盘山逆冲断裂带破坏,形成陡倾的逆冲断阶带,见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伊盟隆起,南抵渭北断褶带,轴线SN走向,内部无大型断裂构造,为较完整缓倾不对称向斜,向斜东翼向西缓倾,岩层倾角多小于1°,又称伊陕斜坡;西翼距轴部10~20km,向东倾斜,倾角1°~10°;向斜轴部呈SN走向,地层倾角平缓,埋深最大,呈带状,紧邻盆地西缘,也称天环坳陷。

伊盟隆起位于盆地北部,北起黄河断裂,南接主体向斜,西连西缘逆冲断裂带,东靠晋西挠褶带,与河套断陷相邻。北界为一系列EW走向、北倾斜的高倾角正断层带(磴口-托克托断裂),自南向北呈阶梯状断落,南升北降,古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伊盟隆起基底为古老的结晶岩系,盖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厚度不超过1km,地层从南向北超覆,北部缺失下古生界,隆起中部为二叠系和侏罗系。

图3-1-2 鄂尔多斯盆地横剖面示意图(据侯光才等,2008)

2.盆地周边构造带

盆地周边构造带由西缘逆冲构造带、渭北隆起和晋西挠褶带组成,分属不同构造体系。

(1)西缘逆冲构造带

东起磴口-平凉断裂,西至贺兰山-六盘山褶皱带,近SN走向,北起磴口,南至宝鸡一带,长约300km,为我国北方西部构造体系与东部构造体系的结合部。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裂组成,断距大且深,使基底发生错断。大体以青铜峡—马家滩为界,断裂带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由一系列的高角度逆冲断层组成,断层倾向多样,基底卷入变形,前震旦系变质杂岩及下古生界灰岩常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出露地层普遍较老。近EW走向的平推断层将该断裂分割为3部分,北部的桌子山段,以西倾高角度逆冲断裂为主,由一系列SN走向的向斜、背斜组成;中部的石嘴山段,由东倾的逆冲断层组成,为一大型逆冲断隆;南部的陶乐—横山堡段,由一系列的东倾逆冲断裂组成,断层密集,规模大,由北向南断层密度和规模逐渐减小,至横山堡进入转换带。

南段:北起马家滩,南至平凉,属祁连山褶皱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的结合部,由一系列西倾叠瓦状逆掩断裂组成,倾角上陡下缓,未波及基底,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该段被东西向平推断裂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自马家滩至惠安堡,为南、北两大逆冲构造体系的转换带,由一系列叠瓦状逆掩断层和夹于其间的褶皱冲断席组成,逆掩推覆作用发育,剖面上地层多呈重复叠置;南部,北起沙子井,南至平凉,以西倾逆冲断层为主,推覆体主要为三叠系,其下为寒武系—奥陶系组成的大型背斜构造。

(2)渭北隆起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沿千阳、永寿、铜川、黄龙、宜川一线分布,呈EW走向,为中生代燕山期隆起。新生代,南部断陷,以梯状断阶或以地堑、地垒相间的形式出现,构成渭河盆地的北缘。断裂多为正断层,走向NE50°~60°,断面南倾,倾角35°~55°。

(3)晋西挠褶带

离石断裂是晋西挠褶带的东部边界,同时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界。该断裂呈SN走向,北起林格尔,经兴县、方山县、蒲县,南至黑龙关,长约270km,为高角度逆冲深断裂,断至岩石圈,倾向多变,北部断面西倾,倾角60°~80°;中段断面东倾或西倾;南段主断面东倾,倾角45°~70°。燕山运动使断层东侧的吕梁山断块向西推挤,使离石断裂西部形成了近SN走向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构成晋西挠褶带。从区域上看,晋西挠褶带东翘西伏,岩层产状西倾,倾角5°~10°,可看成鄂尔多斯向斜东翼的上翘部分。

三、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与华北地区基本相同,自下而上,地层基本序列为:太古宙—元古宙结晶片岩,中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古生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侏罗系碎屑岩,白垩系碎屑岩以及新生界松散堆积物。其中,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白垩系碎屑岩和第四系的黄土和砂砾石层是区内重要的含水岩系。盆地的向斜构造使老地层呈环带状出露在盆地周边,盆地内则主要出露中生代地层,表层多为第四系沉积物覆盖。

1.前寒武系

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在盆地周边的构造隆起区。太古宇主要为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等,元古宇主要为浅变质绿片岩,在盆地内主要构成盆地的基底。

蓟县系主要为深灰—灰白色中厚层硅质条带或硅质团块白云岩,下部偶见砾岩透镜体。岐山一带厚度大于2000m,陇县一带厚度为500~700m,与下伏前长城系的砂页岩及火山岩和上覆寒武系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蓟县系在渭北西部、陇县、千阳、平凉和宁夏南部是重要的岩溶含水层。

2.寒武系

(1)下寒武统

猴家山组(1h):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底部为灰黄色含砾石英砂岩、鲕粒灰岩,上部为紫灰色灰岩、砂质白云岩与页岩互层。

朱砂洞组(1zs):为一套灰白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13.1~47m。

馒头组(1m):为紫褐色砂质白云岩、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等,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呈整合接触,厚50~535m。

(2)中寒武统

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称为张夏组,而在西南部则称为陶思沟组和呼鲁斯台组。

张夏组(Є2 z) : 以灰色中厚层鲕状灰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与上下地层呈整合接触,厚49 ~ 354m,具南厚北薄、东厚西薄的特点。

陶思沟组(Є2 t) : 出露在宁夏青龙山一带,为灰白色、灰黄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白云岩、灰岩和页岩,厚109.5m,整合在朱砂洞组之上。

呼鲁斯台组(Є2h) : 与下伏陶思沟组呈整合接触,为紫红色页岩与薄—中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不等厚互层,间夹鲕状灰岩和竹叶状灰岩,厚144.6m。

(3) 上寒武统

在盆地西缘称为炒米店组和阿不切亥组,在东部地区称为三山子组(延至奥陶系) 。

炒米店组(3 ch) : 主要分布在桌子山和岗德尔山背斜的两翼,岩性为灰色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透镜体和页岩,厚215.6 ~ 337.6m。

阿不切亥组(Є 3-O1 ) : 分布于宁夏青龙山等地,为泥质条带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竹叶状灰岩和鲕状灰岩及少量页岩,与下伏呼鲁斯台组呈整合接触,厚70.88 ~433.6m。

三山子组(Є 3-O1 ) : 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地区,上部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燧石细晶白云岩,下部为黄灰色夹紫灰色薄层细晶白云岩、竹叶状砾屑粉晶白云岩和薄层泥质粉晶白云岩。厚93 ~ 200m。

3.奥陶系

奥陶系出露于盆地周边,主要出露于西北缘桌子山及其南的经黑山、太阳山、云雾山,盆地南缘的景福山、铁瓦殿、金栗山以及东缘的稷王山、汉高山和偏关,总体呈U字形分布,盆地内奥陶系深埋于地下。

(1) 下、中奥陶统

马家沟组(O1-2m) : 盆地内广为分布。大体以泾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岩性有所差异。东部地区,底部为灰褐色钙质砾岩、含砾砂岩,中部以黄绿色黄灰色泥灰岩、页岩为主,上部以灰色、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为主,厚200 ~ 350m。西部地区,在岐山、泾河一带,为灰色、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厚度在1000m 以上; 在桌子山、青龙山一带,为灰色、深灰色中厚层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厚50 ~ 570m。该组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2) 中奥陶统

峰峰组(O2 f) : 分布在盆地东缘及富平以东,下段为灰黄色、褐黄色薄层泥灰岩与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厚层灰岩互层,局部夹石膏; 上段为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及褐灰色白云岩。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与上覆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厚193.55 ~ 389.06m。

平凉组(O2p) : 主要分布在渭北地区,富平一带主要岩性以多层凝灰岩和混杂角砾岩和薄板状灰岩为特征,厚860m; 在渭北西部,为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间夹泥灰岩; 东部富平一带底部夹燧石条带灰岩,厚800m。

(3) 上奥陶统

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缘。

西缘背锅山组(O3b) : 为灰色、肉红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夹少量黄绿色页岩。在陇县一带上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紫红色粉砂岩、灰色细砂岩和瘤状灰岩,下部为灰色块状灰岩、角砾状灰岩。

4.石炭系—侏罗系

加里东运动时期,本区抬升,在志留纪、泥盆纪和早石炭世遭受剥蚀,沉积缺失。到晚石炭世开始出现海陆交互相沉积,石炭系岩性为深灰色、黑色泥岩、页岩,煤层夹白色砂岩、薄层泥灰岩等,厚200~700m,平行不整合在奥陶系之上,陕北的太原组高产天然气,也是主力煤层。

二叠系:是一套碎屑岩夹煤系建造,主要有山西组(P1s)、石盒子组(P2sh)和孙家沟组(P3s),大部分埋于地下,出露于桌子山地区和东部的沟谷中。岩性为中、细砂岩、泥岩互层,夹数层可采煤,厚300~500m。其中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和主力采煤层。

三叠系:为一套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大面积出露于东部沟谷中,全盆地均可钻遇,厚度超过5000m。自下而上,刘家沟组(T1l)为一套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的完整沉积旋回;二马营组(T2e)以中粗粒长石砂岩、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上部夹炭质页岩、油页岩;延长组(T3y)、瓦窑堡组(T3w)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炭质页岩、油页岩及煤层,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层和含煤地层。

侏罗系: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夹煤层沉积,全盆地均有发育,平行不整合在三叠系之上,厚度超过2000m。早期,富县组(J1f)为河流-河流湖沼沉积,以泥岩、砂岩沉积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砾岩、薄层煤;中期为河流-湖沼沉积,以砂岩、泥岩不等厚沉积为主,夹煤层、页岩、煤线,由下而上分为延安组(J2y)、直罗镇组(J2z)、安定组(J2a);晚期仅在盆地西缘的桌子山地区有山麓相的砂砾岩出露。侏罗系是盆地内煤、石油及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层。在煤层浅埋区和出露区有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其厚度不甚稳定,为5~15m,常成为地下水的补给通道。

5.白垩系

鄂尔多斯盆地在白垩纪时为完全封闭为统一的湖盆。碎屑沉积物埋藏浅,成岩程度较低,较为松散,孔隙发育,沉积厚度大,大于1300m,地下水蕴藏丰富,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水地层。盆地内地层可分为保安群和六盘山群。六盘山群,仅分布在盆地西南六盘山以东的平凉和陇县;保安群,分布于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主要出露于伊盟隆起北部,在白于山以北为毛乌素沙地覆盖,仅在地形较高处有小面积出露。

(1)保安群

保安群自两翼向核部厚度逐渐增大,翼部为300~800m,核部则大于1000m,自下而上,可分为宜君组、洛河组、环合组、罗汉洞组等。

宜君组(K1y):为一套山前洪冲积物,岩性主要为杂色砾岩、砂砾岩,厚0~320m,呈扇状、丘状、透镜状产出,从盆地边缘向盆地内尖灭,或相变为河湖相的洛河组;主要出露在盆地南缘的千阳、彬县、旬邑及东缘的安寨、宜君、甘泉、耀县等地。

洛河组(K1l):为一套近源冲积扇、辫状河、沙漠相的沉积组合,岩性以砖红色、棕红色、紫红色长石砂岩、石英砂岩为主,具巨型交错层理和板状层理,分布稳定,盆地内均可钻遇,一般厚度为250~350m,最厚可达855m;大体在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盐池—环县—泾川—长武一线以东,砂岩以沙漠相沉积为主;盆地南缘、西缘,盆地北部、东北部的鄂尔多斯以南则是以河流向沉积为主。该地层中,泥岩类地层不足10%,砂层所占比例高,占90%上,结构松散,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延伸距离长,分布广,有巨大的储水空间,使之成为鄂尔多斯盆地最重要的含水层。

环河组(K1h):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分布范围比洛河组要向西收缩,一般厚度为200~600m;在向斜核部厚度最大,达800~900m;东部边缘厚度较薄,为0~100m。该组岩性变化较大,大体以白于山北—盐池—靖边一线为界,北部,大部分地区以辫状河相和曲流河沉积为主,岩性为紫灰色、棕红色、青灰色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砂砾岩,夹棕红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底部为粗大的砾岩;南部,以湖相沉积为主,岩性为青灰色、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少量膏岩等细粒沉积物,其中,砂层主要为水下、水上三角洲河道沉积,具有北厚南薄、西厚东薄的特点。

罗汉洞组(K1lh):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的杭锦旗、伊克乌素和西部定边、环县、庆阳、泾川一线,一般厚0~150m;北部主要是洪积扇和辫状河沉积,由棕红色、姜黄色砂岩、含砾砂岩、砾岩夹泥岩透镜体组成;南部以辫状河与沙漠相沉积为主,为棕红色、紫红色中粒、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钙质细砂岩夹紫红色泥岩。该组与下伏环河组呈侵蚀接触,超覆在奥陶系—三叠系之上。

(2)六盘山群

六盘山群分布在陇县和平凉地区,呈NW向展布,不整合在侏罗系之上。主要是一套紫红色、灰绿色山麓相、河流相和湖相碎屑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等,各组间均为整合接触。

三桥组(K1s):分布于宁夏的西吉、同心、固原和泾源等县。岩性为山麓相的浅棕黄色、灰紫色块状砾岩,局部夹砂岩透镜体,钙质胶结,局部含灰岩质的砾石较多,易溶蚀成岩溶孔隙,成为良好的含水地段。

和尚铺组(K1hs):分布于宁夏的同心、固原,甘肃的华亭、庄浪和陕西的陇县、千阳等县。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棕紫色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加少量白色长石石英砂岩,有底砾层,属湖相沉积。该层厚度变化较大,在华亭厚度最大,达1216m,向东变薄;在宁夏境内厚度由北向南增大,厚度在38.7~762.4m之间;在陕西厚度为489m,东薄西厚。

李洼峡组(K1lw):分布在宁夏的同心、固原、西吉、彭阳,甘肃的华亭和陕西的陇县。岩性为一套紫色、灰绿色灰白色砂岩、泥岩、泥灰岩的湖相沉积,与和尚铺组为同层相变关系,厚度为90~618m。

6.新生代

(1)古近系—新近系

古近系—新近系在地表广泛出露于盆地中、西部,底部与下伏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发育地层有渐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

渐新统清水营组(E3q):分布于盆地西部,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岩、泥岩和石膏层,局部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质泥岩,厚度变化大,从几十米到数百米。

中新统红柳沟组(N1h):分布在桌子山、同心、固原等县。与下伏清水营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橘红色、橘黄色粘土、粘土质沙土夹灰白色石英砂岩、砂砾岩透镜体,厚73~956m。

上新统:呈残片状分布在盆地边缘,在东部地区称为保德组(N2b)和静乐组(N2j)。保德组,为洪积、冲洪积、湖积相的棕红色、棕黄色砂砾石层、粘土、亚粘土、层状钙质结核和灰绿色粘土、泥灰岩,厚2~070m;静乐组为河湖相的红色、灰绿色粘土夹砂砾石透镜体、泥灰岩和钙质结核层,厚10~25m。

(2)第四系

洪积层:第四系各统均有发育,主要分布在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等山前地带,岩性为灰色或杂色砾卵石、砂砾石夹粘质砂土透镜体,厚5~130m。

黄土:包括下更新统的午城黄土、中更新统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统的马兰黄土,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西部和南部,其余地区零星分布。午城黄土,下部为淡肉红色亚粘土(石质黄土),夹数层至数十层棕红色古土壤层;上部为浅肉红色石质黄土层,夹10~20层钙质结核层,厚2~84m。离石黄土,为灰黄色、浅褐黄色粉砂质黄土,夹数层褐红色古土壤层和白色钙质结核层,柱状节理发育,厚2~235m。马兰黄土,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夹钙质结核,柱状节理发育,较为松散,厚5~70m。

湖积层:主要有上更新统的萨拉乌苏组和全新统的冲湖积层。萨拉乌苏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和南部,为湖积相和风积相沉积,厚5~90m,底部有1~2m厚的泥炭层;中部为中粗砂与粉砂质粘土互层;顶部为浅灰色粘土质粉砂,是主要含水层。全新统的冲湖积层,分布在黄河两岸、银吴盆地、卫宁盆地等地形低洼处,岩性为灰黄色、灰黑色细砂、粉砂粘土和淤泥,厚1~30m。

冲洪积层:主要分布在各地山前冲积平原和大型河流的一、二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黄色砂砾石层、砂层夹薄层黏性土透镜体,厚1~30m,是主要含水层。

四、盆地发展史

早古生代:鄂尔多斯地区位于华北地台西部,寒武纪、奥陶纪广大的华北地台区为辽阔的海洋,以海相沉积为主,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志留纪,本区随华北大部分地区抬升,遭受剥蚀,沉积缺失,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和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华北地台重新成为浅海,出现海陆交互相的煤系沉积。二叠纪,本区由浅海转变为宽阔的内陆盆地,以内陆河流、湖泊、沼泽相的碎屑建造为主。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盆地仍以内陆河流、湖泊相沉积为主,煤系建造普遍发育,区内气候逐渐转为干燥炎热;白垩纪早期,气候干燥炎热,盆地内以洪冲积扇、辫状河及沙漠相沉积为主;白垩纪中后期,盆地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新生代: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边际效应影响,鄂尔多斯盆地继续沿断裂整体抬升,成为台地,并褶皱成向斜,形成碟状高原,渐新世盆地中西部地区重新接受沉积,新近纪沉积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较稳定的内陆盆地。周围断陷盆地开始形成,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汾河、渭河盆地形成裂谷型地堑盆地,盆地内沉积了河湖相的红色砂、泥岩。

第四纪:早更新世,本区延续新近纪构造格局,湖区面积缩小,仅在庆阳、静乐等局部地区有坳陷型河湖相沉积;而周边的裂谷断陷盆地继续深陷,湖泊广为发育,沉积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如渭河断陷盆地在这一时期沉积厚度就超过1744.5m。中、晚更新世,全区以抬升为主,抬升差异性明显,在乌审旗、靖边和榆林一带形成相对的低洼区,形成萨拉乌苏组河湖相沉积,在东南部普遍有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沉积,黄土厚100~300m;周边地堑盆地继续沉降,并伴有NE向断裂发生,形成一系列的斜列断阶和断隆;同时,河流侵蚀作用加强,相互袭夺联通,使银川盆地、河套盆地、渭河盆地以及汾河盆地相互连通,构成现代黄河中游水系,盆地中以河流沉积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本区继续抬升,但上升幅度有所减弱,南部及东部地区河谷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晋陕大峡谷,河谷中常可见到3~4级阶地。



什么是地质与地貌?~

所谓地质,是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生物进化史、气候变迁史等。所谓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沙波等。

重庆市域的沉积岩地层发育较全,地质构造复杂。基底由前震旦系浅变质砂岩、板岩组成,基底以上为未变质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侏罗系地层最为发育,分布最广;以白云岩、石灰岩等碳酸岩为主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于市域东、南部。Ⅲ级构造单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带、渝东南陷褶带、川中台拱、重庆陷褶带,褶皱方向多为北东方向,次为北西向及南北向。重庆市域的深断裂有华莹山深断裂、七曜山深断裂及城口-房县深断裂,它们控制着大地构造格局及地貌形态。在复杂的构造体系控制下,重庆市地貌形态具有如下特征: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起伏大,多为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最高处海拔2796.8m;西部地势起伏小,多为海拔300~400m的丘陵。由于地貌发育的阶段差异,在地域内构成从300m到2400m共7级层状地貌,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全市地貌形态类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
(3)地貌分异地区差异明显。重庆市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和东南部分别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大山脉。华蓥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山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则属巫山大娄山山区。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在背斜条形山地中发育了川东地区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观;在东部和东南部的喀斯特山区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地貌地质
答:构造地貌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是大陆和洋盆;第二级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级是方山、单面山、背斜脊、断裂谷等小地貌单元。第一级和第二级属大地构造地貌,其基本轮廓直接由地球内力作用造就;第三级是地质构造地貌,或称狭义的构造地貌,除由现代构造运动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断层崖、火山锥、构...

古近纪至第四纪现代地质构造、地貌形成期
答:一、古近纪(65~23.3Ma)现代地质地貌雏形期 白垩纪时期,攀西地区全面上升,成为剥蚀区。到晚白垩世中—晚期,攀西地区南边平地一带,才有陆相盐湖沉积。古近纪(65Ma前),整个四川地区陆内湖进一步缩小,大部分地区没有沉积记录,与攀枝花相邻的盐源地区,有古近纪山麓相磨拉石湖相沉积建造,攀西...

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资源
答:《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需保护的地质遗迹包括: ①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分布区; ②具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和岩石、矿物、宝玉石的典型产地; ③具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者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 ④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灾害遗迹; ⑤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地貌的一个非常显著特征就是形成了三级阶梯地形。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 4000 ~4500m,气候干冷,冰川和冻土地貌发育,表面相对起伏较小,而周边强烈切割。第二级阶梯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海拔在 1500 ~2000m,河谷深切,地表起伏比第一级阶梯大,气候北部干冷,南部暖湿,以发育河...

地形地貌
答:其地貌形成时代N—Qh。 Ⅰ2砂砾石扇形平原 位于小兴安岭东坡山前地带,东临松花江及黑龙江故道。由鸭蛋河、嘟噜河、梧桐河、冲-洪积扇组成。自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冰水扇和冲洪积扇直至全新世继续加积冲洪积物。显然这个扇形平原是一个多层叠扇。由含泥质砾石层组成,在扇前缘颗粒变细,扇顶一般覆盖1~3m厚粉质砂土...

地质构造对地貌的影响
答:一、地貌类型: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

韶关的地形地貌是怎样的
答:韶关的地质地貌 :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什么的也是什么的
答: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所有山脉、平原、河流、海洋、峡谷、火山、盆地等自然形成的地质地貌特征。具体介绍:它们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壳板块运动、气候、水文等多种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形成和演化的原因:1、构造运动: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作用下,地壳板块可能经历隆起、下沉...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答: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形态,即地形。地形就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坡度、切割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规模大小悬殊,大到整个球体地球,小到一条冲沟、一个倒石锥等; 形态各异,如突兀的角峰,深切的河谷,平坦的平原,奇特的雅丹,神奇的岩溶; 其成因复杂,有由河流、冰川、风等外部营力塑造的,也有由构造运动、火...

何谓地物和地貌
答: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划分方式及区别 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