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投稿:沈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姚思廉所做的《梁书·武帝纪》中,对萧衍的基本信息做了介绍:“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


也就是说,他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封临湘县侯,官至丹阳尹,母张尚柔。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根据《梁书》记载,他是一个及其敬业的皇帝,对政事也十分的关心,书中说他“勤于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纠奸擿伏,洞尽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然而这样一个敬业的皇帝,为什么要一反常态,跑去做和尚呢?并且梁武帝家世为道教世家,梁武帝受此熏陶一开始也信道教,对于阴阳与占卜也十分精通,那么以他这样的身世又为何转信佛教,放弃道教呢?

据史料记载,梁武帝萧衍一共出家了四次。而我们能够推测,这四次出家,不断的加深了他对佛学的敬重和信仰,加重了他对佛学的迷恋,让我们看看这四次出家都在什么时间。

第一次出家是在公元527年,萧衍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大多反对,最后争论不下,才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第二次出家是在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涅盘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第三次出家是在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四月十日,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第四次出家是在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梁武帝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四次出家,体现了梁武帝萧衍对佛教深深的信仰。不仅如此,他自己在皇宫归佛受戒,还热衷于佛事活动如集众讲经,建寺布施,使佛学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出现人人诵读佛经的情况,也出现了更多阪依佛门的人。

他出家的原因总共有以下几点:

根本原因: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的适应性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以及社会背景的需要。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广泛的发展起来,发展的原因便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人们因生存而陷入痛苦时,遍需要一种神秘的力量来缓解他们的精神需求,在一篇论文中把佛教说成是“良好的安慰剂”,这样一来,即使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从而赋予了他们的人生意义,改变了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看法,逆来顺受,由此统治便容易多了。

梁武帝自身对佛学的兴趣和个人经历促使他信仰佛教。

虽然萧衍出生于天师道世家,一开始信奉的是国教,但是他早年对佛学便很感兴趣。齐永明二年(484年),齐武帝的次子萧子良镇守西州,才华横溢,尚清淡,好讲佛法,而此时萧衍在王俭的推荐下也来到了西州,对佛学也有一定的了解。当时登上西邸是有才学的象征,不久,萧衍便和谢脁、王融、沈约、萧衍、萧琛、任昉、范云、陆倕并称为“西邸八友”。而其中也有好佛法之人,在此地,佛法的传播已经十分深远了,而关于佛法的大讨论也十分多,因此,萧衍受到过佛学环境的熏陶,且最感兴趣的是佛教的“精神不死学说”。

梁武帝的个人境遇促使他信奉佛教

萧衍在建立梁朝初期,曾经心中有抱负,想要一鼓作气统一全中国,于是在梁普通五年(北魏正光五年、524年)六月,趁北魏梁乘六镇起义,命豫州刺史(治今安徽合肥)裴邃为督征讨诸军事指挥各军北进,准备北伐。但是北伐却失败,而梁武帝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次北伐,大大伤了梁朝的元气,使梁朝一时缓不过劲来,也加重的梁武帝的心理压力。

当然,梁武帝出家的原因还有其他,比如赚取朝廷赎他所缴纳的钱财,以此为佛教做贡献,比如他父母妻子的早逝让他思念亲人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这些都是我们的推测,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及其巨大,不可磨灭。



因为梁武帝十分的信奉佛教,对佛教已经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所以才要出家当和尚。

南朝的梁武帝,是非常的相信佛教,他作为佛教徒要修建寺庙,又没有钱,所以就去了寺庙以后,让大臣把自己赎出来,拿钱去盖寺庙。

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经三次出家做和尚,主要原因还是为了通过玩弄统治权术,借以检验皇子王侯、文武百官对自己是否忠诚 。

~

梁武帝萧衍为何三次出家做和尚?
答:很多人认为梁武帝其实一心向佛,他十分喜欢佛教的信仰,也对世俗权力这些没有太大的向往,但其实我并不这么觉得,如果说梁武帝真的是想要皈依佛门的话,那么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皇帝位置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而自己一心皈依佛门,但是他却并没有,而且他三次出家做和尚,这其实就体现了他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为什么梁武帝四次出家当和尚呢?
答:长生无望是梁武帝不再相信道教的一个原因,《佛祖统纪》记载梁祖早在天监十六年就有弃道信佛的想法,而天监十八年是梁武帝萧衍转而崇佛的时间,直接体现在了梁朝接下来的年号上,普通而又并不普通,因为这个年号就叫“普通”。天监十六年的时候,梁武帝想要特立独行的做一位“白衣僧正&...

梁武帝身为南梁的皇帝 梁武帝为什么还要出家当和尚
答: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萧衍第一次舍身出家了。史上信佛的皇帝很多,如清朝的顺治,不过,这些皇帝更多则是让世人多了些谈资,而萧衍不是简单的出家礼佛,他还研究佛学,自己亲自讲解《大般涅槃经》。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进入了高速发展,看萧衍的做法就不奇怪为何那时的佛寺会迅速遍及...

武梁出家是什么意思啊
答:梁武帝萧衍前后四次出家当和尚,大臣们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把国库都给折腾光了。梁武帝晚年一心只想当和尚,不管国家大事,朝政混乱,最后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了。

萧衍为什么多次出家当和尚
答:到了大通三年,萧衍再次来到同泰寺出家,后来朝中大臣捐钱,才让萧衍成功还俗。很多人不理解,萧衍到了晚年为何会如此信奉佛法,或许这跟他纵容宗室有关。那历史上除了萧衍,还有没有其他的皇帝当过和尚呢?想了解的朋友就一定别错过下文啦。1、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公元501年...

梁武帝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四次出家为僧?
答:确实,皇帝享受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就拿当时的秦朝的皇帝秦始皇来说,秦始皇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享受着数之不尽的荣华富贵,那么,皇帝当和尚的事情你听说过吗?其实,在古代史上还真的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甚至想三番五次的要出家为僧,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那么,这位总是想着...

梁武帝曾多次出家当和尚,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答:这两次的打击对于梁武帝萧衍来说非常的大。梁朝建国初期,萧衍重视儒家思想,为大臣们答疑解惑,但是他老年后,特别是经历了自己最亲的人背叛,导致他看破红尘,从儒家转身入了佛家,还几次进入寺庙内当起了和尚,为信众讲解经书。老年的梁武帝萧衍乱建佛寺,不听大臣们的谏言,导致他在位的后期国家的...

梁武帝萧衍身为一国之主,却多次走进庙宇,原因是什么?
答:处于此时代下的梁武帝自然不会例外。萧衍于501年发动兵变,进入建康,称帝建立梁朝。对于其政权合法性,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向众人宣示,但萧衍选择了佛教。因此,在他入驻建康不久,便下达命令,在京城内广建庙宇,弘扬佛法。为表示诚心,他多次入寺庙做和尚,又屡次被大臣花费重金将其赎回。这就是向天下人...

梁武帝萧衍:身为一国之主,却多次舍身走进庙宇
答:不愿当帝王却想当和尚,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历史上的确就是有这么一位皇帝,脱下龙袍,换上僧袍,走下殿堂,走进庙宇,身为一国之主,先后几次舍身佛寺为奴,再由臣僚用高价“赎”出,这个人就是梁武帝萧衍。萧衍,公元501年发兵攻入健康,灭齐建立梁朝,他原来信奉道教,但称帝三年后,便下...

难以理解,梁武帝萧衍为什么三次出家
答:被洗脑了。位子太高了,精神空虚了,信仰佛教使他有了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