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与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作者&投稿:张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温故知新

既往不咎: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

(B)文质彬彬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C)述而不作:
《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成说,自己不创新。

(D)色厉内荏:
《阳货》:“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荏,怯弱。外表严厉内心怯弱。

(E)杀身成仁:
《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后指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F)当仁不让: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当仁,面临仁义之事。对于应做之事应勇于承当而不推让。

(G)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厌,通“餍”,满足。脍,切细的鱼、肉。粮食舂得越细越好,鱼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极其讲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犯上作乱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和为贵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义勇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尽善尽美
朝闻夕死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
父母在,不远游
朽木不可雕
听其言,观其行
无欲则刚
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愚不可及
轻裘肥马
文质彬彬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反三
临事而惧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诱
欲罢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克己复礼
非礼勿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海之内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观色
以文会友
名正言顺
一言兴邦
欲速则不达
临危授命(见危受命)
以德报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杀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下不忍则乱大谋
当仁不让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分崩离析
血气方刚
杀鸡焉用牛刀
色厉内荏
道听途说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学而优则仕
天下归心

(1)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2)浩然正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大刚直的精神。

(3)岌岌可危(《孟子·万章上》):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4)拒人于千里之外(《孟子·告子下》):形容态度傲慢,不愿跟人接近。

(5)明察秋毫(《孟子·梁惠王上》):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6)挟泰山以超北海(《孟子·梁惠王上》):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难以做到的事。

(7)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8)摩顶放踵(《孟子·尽心上》):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形容不辞劳苦,舍生忘死。多用来称颂舍己为人的行为。

(9)箪食壶浆(《孟子·梁惠王下》):古时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后用来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愁患害,使人奋斗而得生存;安逸快</PGN0101B.TXT/PGN>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易致死亡。

(11)舍生取义((孟子)):指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

  1. 温故知新

  2. 既往不咎

  3. 述而不作

  4. 句子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寓教于乐、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杀身成仁、察言观色、欲速则不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工作挺忙的,但仍坚持学习。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部最难懂的古书。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一遍不懂,来二遍,三遍,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换了多次新带子。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编为一句成语,叫做“韦编三绝”,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孟之道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 论语.先进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哇靠,人多力量大,自古都是人多胜人少,以强凌弱的风格早已定型.
你的社会关系如何? 你有硬梆梆的后台吗?你的朋友多吗? 如果没有,可得小心行事,洁身自好呀!
■以强凌弱:凭借强力欺负弱小.
跖,一奴隶起义首领,士大夫蔑称起义者为盗.孔子想游说盗跖走入正途,于是斗胆找了他,不料惹来盗跖一阵乱骂,骂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脸色如土,满怀感羞啊! 来,那些看着孔夫子就烦的人们有机会了,跟着盗跖英雄一起骂:
"你这死夫子,你不劳动却吃得香,不纺织却穿得好,整日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举,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贵,你就天下最大的盗.尧,舜兴起后,设立百臣,商流放国君,周武王杀死商纣,从此社会都是以强凌弱.你所说的那一套,是我所唾弃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钻营,虚伪巧诈的东西.
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东家之丘:比喻不认识身边著名人物.
孔子名丘,老家山东,几千年来几乎无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时,并没有如此名气.[[孔子家语]]说:孔子的西邻住着一老头,却不是邻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会直呼其小名,说是俺东家之丘如何如何.

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寓教于乐、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杀身成仁、察言观色、欲速则不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孟之道
孔子
学而不厌 苦心孤诣 闻过则喜 有教无类 不偏不倚诲人不倦 乐此不疲 托物言志 喻之以理 逝者如斯 川流不息 至圣先师 有教无类 见贤思齐 慎终追远 举一反三 温故知新 见义勇为 怨天尤人 不耻下问 韦编三绝 尽善尽美 侃侃而谈 不舍昼夜 道不拾遗 登堂入室 道听途说 发愤忘食 鸣鼓而攻 以强凌弱 东家之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当务之急尽信书,不如无书 手舞足蹈 不为已甚 左右逢源 自暴自弃 不虞之誉 好为人师 何出此言 乱臣贼子 手舞足蹈 不为已甚 左右逢源 夜以继日 自怨自艾 先知先觉 集大成者 却之不恭 杀人越货 茁壮成长 知人论世 一暴(pu)十寒 舍生取义 杯水车薪 言归于好 以邻为壑 习焉不察 独善其身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仁民爱物 茅塞顿开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专心致志

孟母三迁 始作俑者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一暴十寒 寡不敌众等等……

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色厉内荏 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 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 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 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 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1、杯水车薪 bēi shuǐ chē xīn

〖解释〗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2、不言而喻 bù yán ér yù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曾经沧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释〗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4、成仁取义 chéng rén qǔ yì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箪食壶浆 dān sì hú jiāng

〖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解释〗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7、地利人和 dì lì rén hé

〖解释〗地利:地理的优势;人和:得人心。表示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群众基础。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 独善其身 dú shàn qí shēn

〖释义〗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出处〗《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9、寡不敌众 uǎ bù dí zhòng

〖解释〗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韩非子·难三》:“夫物众而智穷,寡不胜众。”

10、一暴十寒 yī pù shí hán

〖解释〗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1、出尔反尔 chū ěr fǎn ěr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12、缘木求鱼 yuán mù qiú yú

〖解释〗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①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②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③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一暴十寒便出自于在"孟子"的"告子"上篇。
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④引领而望: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⑤明察秋毫: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参考资料: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_百度百科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_百度百科
明察秋毫_百度百科
魏惠王_百度百科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
答:孟母三迁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1)至圣先师 (2)有教无类 (3)见贤思齐 (4)慎终追远 (5)举一反三 (6)温故知新 (7)见义勇为 (8)怨天尤人

关于老子.孔子.孟子的成语
答:《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

孔子孟子的故事四字成语
答:孔子孟子名言!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

各写一个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
答:与孔子有 关的成语——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孟母三迁 一曝十寒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答:1、色厉内荏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

有关孟子和和孔子的成语或故事各一则 ,跪求!
答: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或故事!!!
答: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

请写出有关于"孔子与孟子"的成语
答:(B)文质彬彬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C)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

有关孟子和孔子的成语或故事
答:有关孟子和孔子的成语或故事 4个回答 #热议# 柿子脱涩方法有哪些? 匿名用户 2011-10-09 展开全部 (1)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

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答:(B)文质彬彬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C)述而不作:《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后泛指只阐述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