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孟子和孔子的成语或故事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成语

作者&投稿:友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2)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 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 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 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同《论语》一样,《孟子》语言的生命力更强,其中大量的语言转化成今天的格言、成语和俗语。这里收录的以常见的为主,肯定还有遗漏,望网友们不吝赐教。

(1)五十步笑百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释:(逃跑的士兵)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士兵,(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2)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3)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4)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见。

(5)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6)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7)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国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8)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0)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1)水深火热:“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罢了。

(12)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3)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4)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将怎样回报你。

(15)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6)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17)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18)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19)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0)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1)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2)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3)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4)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5)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开我,还有谁呢?

(26)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28)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29)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30)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1)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2)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3)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34)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5)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6) 左右逢源:“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37)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38)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39)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要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0)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1) 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2)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3)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子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4)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5)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6)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47)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48)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49)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0)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1)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2)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3)不言而喻:“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4)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55)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6)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

(57)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58)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59)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深远的,这是“善言”。

(60)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经验值和财富值

孔孟之交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积累
1、色厉内荏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éng ré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hòu shēng kě wè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èn zhò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zhī zhǐ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常见的
孟子 成语
1、安富尊荣:谓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注:君子能使人化其道德,移其习俗,身安国富而保其尊荣。

2、抱关击柝:谓守门者及警夜者。皆位卑禄薄之吏。语出《孟子•万章下》:“辞尊居卑,辞富居寡,恶乎宜乎,抱关击柝。”注:辞尊富者,安所宜乎,宜居抱关击柝监门之职也。柝,门关之也。本击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击木也。疏:抱关击柝之职,乃监门之木以警寇也。《荀子•荣辱》:“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集辞:抱关,门卒也。击柝,击木所以警夜者。

3、杯水车薪:谓一杯水,救一车燃烧的柴,喻无济于事。语出《孟子•告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容斋三笔》卷第十五:“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如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也。’予读文子,其书有云:‘水之势胜火,一勺不能救一车之薪,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块不能塞一河。’文子,周平王时人,孟氏之言,盖本于此。”

4、彼一时此一时:谓时虽有彼此之异,皆为圣贤出而名世之时,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注:彼前圣贤之出,是有时也,今此时亦是其一时也,五百年有王者兴,有兴王道者也,名世,次圣之才,物来能名正一世者,生于圣人之间也,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集疏:正义赵氏以彼一时,为前圣贤兴,王道之时,此即今也。此一时,为孟子之时。《汉书•东方朔传》:“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今言时间空间之不同。

5、不愧不怍:谓人光明磊落,心无愧疚。怍,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无,俯不怍于地。”清•薛雪《一瓢诗话》三四:“诗道之不幸也如此,尚欲不愧不怍,侈言于人曰:‘近体我薄为之,作诗庶几拟古。’”

6、不为已甚:谓不做过分的事。为,做。已甚,过分。语出《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宋•邵雍《寒夜吟》:“不出既往言,不为已甚事。”

7、不违农时:谓不违背农作物耕作的时间。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8、不屑教诲:谓不愿意去教导。语出《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9、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10、不虞之誉:谓所得名誉初非意料所及。语出《孟子•离娄》:“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注:不度其将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

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孔子:
1、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2、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3、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孟子:
1、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 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孔子孟子名言!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答: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有: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即韦编三绝)、义利之辩、 实验欹器、颜回好学、孟子杀猪、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等。故事内容:“孔子学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

各写一个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成语
答:与孔子有 关的成语——有教无类 温故知新 与孟子有关的成语——孟母三迁 一曝十寒

关于孔子、孟子的成语
答:温故知新 既往不咎:《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咎:责备。对已成过去的错误,不加责备追究。(B)文质彬彬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形容配合协调。孔子提出做人的标准:礼乐是文,仁义是质,二者兼备,可谓君子。后多形容举止文雅...

关于孔子,孟子的故事
答: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孟子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

有关孔子\孟子的成语有哪些
答:1、色厉内荏sè lì nè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

请概括写出两个与孔子孟子或者他们的弟子有关的故事
答: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2、孟子杀猪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是什么?
答: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是不耻下问,孟母三迁。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是气愤无比,把冉求骂个狗血淋头,冉求一再坚持自已的改革,于是孔子对众徒发出追杀令: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一起向他攻击吧。论语。

一则与孔子或孟子有关的成语故事
答:【故事简介】见贤思齐的成语故事讲的是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的故事 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孔子,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

和孔子和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答:孟母三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答: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等。1、孔子学琴:讲述孔子学习琴艺的故事,强调了他对音乐的重视和追求。2、孔子相师:描述孔子与一位相师的对话和交流,展示了孔子对于人性和社会治理的见解。3、孟母三迁(韦编三绝):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居的故事,强调了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