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开悟时悟道的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作者&投稿:辕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菩 提 树 下 的 启 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的话是说我们众生和佛没有两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佛离开了妄想执着,他本有的智慧能力全部显前,而我们天天打妄想,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力全部丧失掉了。所以要恢复我们本有的智慧能力,从理上讲很简单,只要离开妄想执着,就是现成的佛;可是从事上讲又很复杂,我们很久很久以来认假为真、把非我当真我、把不可得以为有所得,在妄想之中受尽了苦,养成了坚固的习气。所以离妄想又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为了适应不同人的习气。佛的话给了我们无上的启示、无上的勇气,学佛从什么地 方学起?就是从相信自己和佛一样具有无上的智慧和能力,然后先摸到开启自性光明灯的开关,打开一看,才发现有那么多的错误,下一个决心,把它修正过来。所以说信佛第一是信自己,自性是佛,第二才是信佛,我们用佛无上甚深的经典来引发自性的经典,原来佛所说的经典在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世尊当时悟得《四正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天华文化

王阳明悟道和佛教的开悟有什么区别?~

1.两者的前提不一样
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阳明就随父移居北京。
开悟:开悟是一个圆满的状态,是一个由"合一"而达到平安的状态。也就是与生命的外显层面--这个世界,以及你最深处的自我合一,并且与生命的隐含层面(原始状态)--存在的合一。开悟不仅只是受苦和内外冲突的了断,也是不断思考苦牢的终结。

2.两者的本质不一样
悟道: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开悟:开悟的本质让你看到自己“心”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真实存在本来的面目。它让你看到你原以为的世界是你心的投射,心的创造。向外探索了解世界的意义,最后让你了解了“心”;你越向外去了解世界,最后你越了解了那个存于内的“心”。
开悟把所有的幻象撕破,它让你一下看到“心”的本来。看到那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去做、但什么也都能的“心”。开悟让你认识到心的本质,开悟仅仅让你看到那。这就是开悟及它的意义。
3.两者的内容不一样
悟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
开悟:心一旦变得自由、不执著、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开悟的。这种状态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定点;你不集中焦点于任何议题或经验,眼前存在什么便是什么。觉得“逍遥自在”,便是处于开悟状态。
七个要素——能量、决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觉醒——会融合成一种现象,一种客观的品质。这份客观意识正是对治人格执著倾向的必要条件。有了客观意识,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无意识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悟之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场悟道

释迦牟尼佛开悟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这几句话,言简义丰,把佛所开悟的根本真理,和盘托出,一语道破。佛所开悟的道理,就是众生心与佛心,无二无别,本来一体。

扩展资料:
太子成道后,即号释迦牟尼佛。又因为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又称如来佛。四众弟子及世间诸王、臣民等尊称为世尊。
从表面上看来,佛是在雪山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多生以来,早已成佛了,可是他成佛以后,又在十方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救苦救难,普度众生,修福修慧,自度度人。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佛开悟时悟道的是什么?
答:回答:菩 提 树 下 的 启 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觉悟成佛,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佛的话是说我们众生和佛没有两样,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佛离开了...

佛祖开悟之前到底看到了、悟到了什么!
答:因而,此一悟,就是触证自己本具的真心;无论最后身菩萨示现成佛时,还是六住位满心而进入七住位时;都是一样,区别之处在于:因地时的悟,虽证真心,而其中污染性未尽;果地时的悟,则真心之中污染性已经是完全除尽。其三:开悟明心,是“一念相应”。是瞬间的事;只有“顿悟”,并无“渐悟”。

悟道悟的是什么?是心境还是格局?
答:悟的是洒脱,悟的是逍遥,(道法自然逍遥人)悟的是气魄,胆量,自信(浩浩中华飞龙在天,犯我中华虽远必诛)(愿提百万虎狼旅,提刀跨马踏东京),悟的是中庸,和光同尘。和群众打成一片 悟道,乃悟的是境,胸怀。如登山,越往高处地,看得广大,看得清。视野,天地之镜。其实是悟出道理,生...

悟道以后都知道了些什么?开悟者一语道破:变与不变,生死之间
答:一个人开悟以后,他领悟的是什么原理?就是 变化之道 。高举双手拥抱新的新的观念,也愿意作出任何的行动上的改变,如果一个人这样去实行,即使不能悟道,也是近了 有的小孩子一旦捏住了棒棒糖,就再也不肯轻易松手了,无论你怎样做思想工作,无论你有多好的理由,她都不想听,你再说她就哭给你...

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
答: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

《道德经》老子悟道心法的核心、要领是什么?
答:《道德经》老子悟道心法的核心、要领是什么?老子跟我们讲:“你要开悟,你要了解宇宙的真理实相,很重要的心法就是:“致虚极,守静笃”。当这个核心要领你做到之后,你就能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就是说大自然现象界的一切,都是这样生生不息,此起彼落、此消彼长,万物是这样不断地生生...

怎么才算是悟道了?悟道后会怎么样?
答:悟道的三个境界如下: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说的是上善的人一听到这个道, 他就晓得马上修正自我了, 就像禅宗,释迦牟尼佛拈花微笑,一拈花 ,不用说话,大迦叶尊者就开悟了 ,这就是上士闻道勤...

怎样才算开悟了,悟道了
答:开悟之人 都是愿力所致 他都是发心 发愿为度化众生而做事!反应在 ,会出口成章 ,诗句具有高深的禅理 和预言 ,寓意,解答提问, 话很少, 而点到、点破 。悟道--- 世间万事万物发生的一切你都是知道其因缘和规律 得道---跳出这个规律 把握规律的过程 ...

佛陀开悟说的第一句话 佛陀是怎样开悟的
答: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原来一切众生都是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也就是人人都是可以成佛的,只是因为妄想与执着,所以才未能证得。这一句话与当时的婆罗门思想刚好相反,在婆罗门中等级制度非常明显,而且婆罗门认为是存在一个神来主宰一切众生命运的,而佛陀所悟道的刚好是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手中。

悟道是什么意思?悟道与开悟又是什么关系?悟道算是开悟吗?悟道后有果...
答:道,是证得无上菩提之道 。悟道,就是参悟证得无上菩提之法。开悟,就是心开悟解,明了修行之法。悟道后,即是开悟。也就是真正修行无为之法的开始。没有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