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急用!! 求文言文翻译 急用!!

作者&投稿:阴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游晋祠记

朱彝尊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第一段记述晋祠的地理环境,同时备载古迹名胜,历史掌故。三晋历来是兵家争战之地,故作者来游晋祠,首先想到的是曾经在这里演出过的一幕幕历史画面:春秋末的智伯为了攻打赵襄子,决晋水灌晋阳,后因傲慢轻敌而为韩、赵、魏三家所灭;唐高祖李渊曾在这里识破了隋将王威和高君雅谋害自己的阴谋,乃起兵反隋;宋太祖亲征北汉,也曾壅塞汾水、晋水灌城。历代在这里建立了不少祠庙,如始于唐代的台骀祠,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圣母庙,所以作者游历晋祠,首先想到的是前代的遗迹,故第一段在介绍地理时大量穿插了古代事迹,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历史知识。在记述地理时又寓考证于叙述,如引《山海经·北山经》和《诗经·魏风·汾沮洳》中的话来说明晋水的发源与流向,言之凿凿,整个第一段中很少描写性的语句。即使写晋祠周围的古木,也还是用了郦道元《水经注·晋水》中的话:“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表现出一种严密的考据家的态度。后来桐城派文人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在这里已开风气之先。

如果说第一段是对晋祠历史性的粗线条的介绍,那么第二段就是现实的个人感触,作者并没有用许多笔墨去写晋祠的风光,只是说:“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儵鱼群游,鸣鸟不已。”但却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写入晋以来的道途艰险和忧愁怫郁之情,以此与晋祠的风光明艳,自己乐而忘返的情怀构成鲜明对照。这种反衬的手法正如金圣叹评《水浒》所谓的“背面铺粉法”,朱彝尊这里意在赞美晋祠,却宕开笔去写塞上风沙袭人,关山厄隘,从而烘托出晋祠的风光宜人。“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一句如勒马回缰,收回到主题上来,前人所谓“一句拍合”,正是指此种笔法。

作者由晋祠的山水忆及家乡景物。朱彝尊是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嘉兴地处江南水乡,明丽的南湖,幽僻的苏小小墓,令人留恋的横塘,都是常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他著名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就是他客游异地时追忆家乡风物之作。因而当他目睹晋祠秀美的风景名胜时便叹道:“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一方面将晋祠比作江南,极言其山水之美;一方面也将自己离乡背井、忧患苦闷的心情道出。“盖予之为客久矣”一句,包含着无限感慨。朱彝尊于康熙元年(1662)因参加山阴反清活动,失败后避难永嘉(今浙江温州)。两年后因父亲病危返里,旋即有山西之行,先依山西按察副使曹溶,后又数易其主。故他的西北之行,本身就有避身远祸的意味,再加饱受旅途劳顿、风霜侵袭,心中郁闷之情自不待言,因而本文中可谓的“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显然寓有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家国之恨。

最后一段说山水之美。认为“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凭依而不去。”晋祠不仅令游人怡乐,而且使神灵乐居,试图由此说明自古以来晋祠为何被人神偏爱的原因。“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一句,道出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看法。至此,文章从记山水、述游踪,上升到了义理的阐发。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而这正是作者为文的特点。他在《与李武曾论文书》中说:“稽之六经以正其源,考之史传以正其事,本之性命之理,俾不惑于百家二氏之说以正其学,如是而文犹不工,有是理哉?”可见他对考据与义理二者是同样重视的,本文便可视为他这种理论的一次具体实践。或许,这就是为何本文往往被选家所重的原因所在吧。

游晋祠记·(清)朱彝尊

晋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曰汾东王[1],曰兴安王者[2],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3];山下有圣母庙[4],东向。水从堂下出[5],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6],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7],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8]。水下流,会于汾[9],地卑于祠数丈[10],《诗》言“彼汾沮洳”是也[11]。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12],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13]。庙南有台骀祠[14],子产所云汾神是也[15]。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16]。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17]。环祠古木数本[18],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19]。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20],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21],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22],二月,予游天龙之山[23],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24],灌木森沉,鯈鱼群游[25],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26],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山谷,桑乾、滹沱[27],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行深淖[28],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29],坡陀厄隘[30]。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色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31],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32],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不去[33],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释:

[1]汾东王:北宋仁宗天圣年间追封唐叔虞的封号。
[2]兴安王:五代后晋石敬瑭时追封的封号。
[3]蔽亏:遮挡。
[4]圣母庙:又称女郎祠、娘子庙。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据说因求雨灵验,封为“圣母”。
[5]堂:指晋祠正殿。因其右边有泉眼,水从此流出。
[6]难老:难老泉,它有好几个泉眼,为晋水的主要泉源。
[7]沟浍(kuài):田间水渠。
[8]“《山海经》”二句:《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时又有所增删。书中记述了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巫等内容,保存了不少史地文献和神话传说。文中所引见《山海经·北山经》。
[9]汾:汾河。
[10]卑:低。
[11]彼汾沮洳(jù rù) :语见《诗经·魏风·汾沮洳》。沮洳:低温之地。
[12]魏奕:高大盛美。
[13]“隋将”二句:太原留守李渊谋起兵反隋,事为副留守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所知,便请李渊去晋祠求雨,欲伺机加害李渊。谋世,李渊杀王、高,起兵反隋。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4]台骀(tái)祠:祀传说中的汾水之神。台骀,相传为少昊帝的后代,因治汾河有功,颛顼帝就把汾河流域封给了他,死后成为汾水之神。
[15]子产:春秋时郑国政治家。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晋平公得了重病,卜知“实沈”、“台骀”作崇,晋史官不知其何神,叔向请教子产,子产指出台骀是汾水之神。
[16]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名世民,继位为唐太宗。晋祠之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谒晋祠,刻石铭记李渊起兵晋祠事,立于祠东。
[17]太平兴国:宋太宗赵光义年号,相当于976—984年。
[18]数本:犹言“数棵”。
[19]“郦道元谓”四句: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引文即见《水经注·晋水》。凉堂:亭子。飞梁:凌空架设的桥。曦景:阳光。
[20]智伯:即知瑶。春秋末晋国四卿之一。先灭范、中行氏,又向赵襄子索地,不与,遂胁迫韩、魏共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引晋水灌城。
[21]宋太祖: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宗:赵匡胤弟匡义,继赵匡胤为帝。北汉:五代时十国之一。
[22]丙午:康熙五年(1666)。
[23]天龙之山:天龙山,在今太原市西南。
[24]冽(liè):寒冷。
[25]鯈(tiáo)鱼:又名白鲦。《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
[26]云中:今山西大同市。
[27]桑乾:桑乾河。源出山西北部管涔山,流经河北省西北部,为永定河上游。滹沱:滹沱河。源出山西五台山,流入河北,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
[28]淖(nào):泥沼。
[29]雁门勾注:雁门山,又名勾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因山形勾转,水势注流,故名勾注。
[30]坡陀:同“陂陀”,不平坦。厄隘:险要。
[31]金天氏:即传说中的少昊,黄帝之子,名契,黄帝死后继承王位。因崇尚金德,故称“金天氏”。
[32]匪直:非但,不仅。
[33]冯(píng)依:凭借,依靠。冯,同“凭”。

本文选自《曝书亭集》卷六十七。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为晋水发源处。西周成王时,以其地封其弟叔虞。叔虞子燮继位,因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后人又建祠以祭晋始祖唐叔虞,遂名“晋祠”。它是晋中第一胜地。作者于康熙五年(1666)游其地,因为此记。文章融学识、美景与人生经历于一炉,读来既长见识,又能激发游兴,在游记中别具特色。



原文: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众乃欢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今天所谓城市),全国只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全国的人都饮这水,没有不疯的;唯有国家的君主打井取水,唯一可以没有疾病。全国的人既然都疯了,于是聚集在一起想办法,一起抓住国王,治疗国王的疯病,用艾叶烧熏、扎针、吃药,没有不全部用上的。国王受不了那苦,于是来到泉边,舀水喝了,喝完就疯了。(全国)君臣、大人小孩,他们的疯病都一样,大家便兴高采烈。

文言文翻译 急用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编辑本段]单字解释  〔景气〕气候。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
  (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曩昔nǎng xī 〕从前;过去。
  〔仄径〕狭窄的小路。
  〔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是中〕这里。
  (殊)很。
  (过)拜访,此指参观
  (猥)谦词,表示谦卑
  (辄)就
  (沦涟)水面泛起的波纹
  (曩)以往,过去
  (鲦)小白条鱼
  (皋)水边的地
  (雊)野鸡鸣叫 [编辑本段]译文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往北渡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村中舂chōng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入睡,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等到来年春季,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白鲦tiáo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早晨野鸡鸣叫,这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闲事相邀呢?然而,这里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一一尽言。山中人王维说。 [编辑本段]背景资料  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师法。七古形式整饬,气势流荡。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如《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编辑本段]赏析  王维于开元二十年前后曾在辋川隐居 , 他对田园风光、自然山水怀有特殊的情感 , 写了许多诗歌赞美那里的生活和景物 . 在隐居生活中他经常和野老共话桑麻 , 同朋友饮酒赋诗 , 与山僧谈经论道 . 在这些人中 , 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侣 . 早在移居辋川之前 , 他们就一同在终南山隐居过 ,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 , 他们又经常“浮舟往来生 , 弹琴赋诗 , 啸咏终日” . 《辋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诗集 , 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和逸兴雅趣 . 写这封信时 , 裴迪已回家去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了 , 王维深感寂寞 , 只得独自去游山赏景 .
  “景气和畅 , 故山殊可过” , 岁末寒冬的山间景致在王维眼中也是很优美动人的 . 故山景气如何和畅 , 他略而不述 , 专讲了饭后归来时所见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辋川在月光中涟漪起伏;山上灯火 , 透过树林明灭可见;村巷里的寒犬叫声、夜舂声和山寺里的疏钟声一并传来 . 作者所写的是夜景 , 那河水、城郭、远火 , 都是在月色朦胧中看到的 , 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钟则是在黑夜里听到的 , 作者通过所见所闻 , 来写那寒夜的景物特色 , 这样就更切实、逼真 . 下面写他归家后的境遇和感触 . 当僮仆静默时 , 他却思绪不宁 , 感到十分孤独了!他不禁想到往日与裴迪一起走过仄径去寻幽访胜 , 对着清流赋诗论文的快乐 . 这一段所写是一天中游山的经历和感受 , 但从“猥不敢相烦”到“多思曩昔”却是写对裴迪的思念 , 这是信的本旨 , 目的是引起对方来同游故山的兴趣 .
  下面便是正式的邀请了 , 王维希望裴迪来年春天能够前来 . 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唤对方 , “草木蔓发”以下六个四字句 , 凝练地描绘出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 . 白鲦轻快地在水中游动 , 白鸥展开那矫健的翅膀掠空飞翔 , 野雉在麦陇中鸣叫 , 草木染绿了春山 , 露水滋润了堤岸 . 这一切与前面岁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鲜明的对照 . 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着浓厚的游兴 , 还能敏锐地预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临 , 他已开始品味到未来的深趣 , 这说明山中人王维正是那种“天机清妙者” , 即对自然风光有浓厚的兴趣 , 对佳山丽水具有极强领悟能力的人 . 他既能发现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 , 又能凭自己的经验想像出来年春光的优美动人 . 人们说王维“诗中有画” , 其实王维文中也是有画的 .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 , 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 , 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
  王维与裴迪(陈铁民)
  裴迪是同王维来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他开元末在张九龄荆州幕府(孟浩然有《从张丞相游纪南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诗,可证),后到长安,曾隐于终南,《唐诗纪事》卷一六云:“迪初与王维、兴宗俱居终南。”维得辋川别业后,常“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新唐书·王维传》)在王维与裴迪唱和的诗中,多称迪为“秀才”,又《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云:“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以佯狂遁世的接舆喻裴迪,可见天宝年间,迪有较长时间未居官,过着隐逸的生活。裴迪《青雀歌》:“动息自适性,不曾妄与燕雀群。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他何尝不想致身青云,但又洁身自好,不妄与燕雀同群,这或许是他仕途失志、只得归隐的一个主要原因吧。在隐居中,他逐渐接受佛教思想,从中获得精神安慰,《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说:“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裴迪今存诗二十八首,都是同维的赠答、同咏之作;而维集中同迪的赠答、同咏之作,则达三十余篇,其数量超过维与其他任何一个作者的这类作品,由此即可见两人之间交往的密切。又从王维的宽慰裴迪(见《酌酒与裴迪》诗)和裴迪的冒险到菩提寺探望王维(时维被叛军拘于寺中),也可看出他们之间互相关心、患难与共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两人的思想、志趣相合作为基础的,用王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携手本同心”(《赠裴迪》)。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编辑本段]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编辑本段]翻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编辑本段]赏析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我认为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现在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5)穷山之高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7)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3、古今异义
  (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4)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6)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7)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4、一词多义
  (1)穷
  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6)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
  5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6、重点语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哪里。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3)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他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他们的尽头。
  (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心神凝住了,形体消失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7、字词解释
  (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2)徒:随从
  (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
  (4)极:至
  (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6)茅茷:茅草之类
  (7)攒蹙:聚集收缩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二是杂文。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文言文翻译!急死人!
答:”舅犯说:“我听说,讲究礼仪的君子,不嫌忠信多;战场上兵戎相见。不嫌欺诈多。您还是使用欺诈手段罢了。”文公辞退舅犯,又召来雍季问道:“我准备和楚军作战,敌众我寡,怎么办?”雍季回答说:“焚烧树林来打猎,能暂且多猎取些野兽,以后必定再猎不到野兽;用欺诈的手段对待民众,暂且能得到一...

公文选读文言文翻译
答:2.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翻译--- 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 结束啦。。。累死 2. 文案几何的文言文翻译 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关心处理...

文言文翻译!
答:【译文】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刘备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命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离开。(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

安息雀的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翻译 试译如下: 【原文】 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乘船直载海西, 遇风利时三月到,风迟或一二岁。其公私宫室为重屋,邮驿亭置如中国,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无盗贼。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有修订!】 【译文】 大秦(即今言古之罗马)在安息(在今伊朗境内)、条支以西大...

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跪求哪位大神帮忙翻译一下 在线等急
答:《冯唐传》答案解析及翻译冯唐传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公冶长文言文翻译
答:刚好这时候屋檐下的鸟雀叫声很急,县令就问公冶长:「你如果懂得鸟语,那么,你听懂这只刚飞来的鸟吱吱喳喳的,为了什么事呢?」公冶长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说:「那只鸟说,东乡有一车粟米翻车,粟米撒了一地,来叫大伙儿去吃啊。」县令派人到东乡去考察,果真如此,就释放了公冶长,不监禁他了。 4. 文言文翻译公冶...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全文翻译
答: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

求文言文翻译、
答:焉:它,哪里;不译,呢,……的样子,……的声音;于此,于之。也:用于句末、句中,不译。以:通“已”;因为,而且,来,着;因为,在……时候,凭,把,用。矣:了。因: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于是,便。于:从,比,对,和,与,向,在。与:和,跟,同;呢,啊。

妇道典范典文言文翻译
答:8. 求以下几句文言文翻译,急用 1、惟粱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异:认为……是奇才。焉:他。 全句意思:只有粱国的桥玄和南阳的何颙认为他是奇才。 2、官方授材,各因其器 材——人才,此处是官职之意。器——才能。 全句意思:(曹操)任用人做官,都是根据他们每个人的才能(来任用)。 3、诚君臣之至公,...

请问狄仁杰的原文文言文怎么翻译啊?急用~
答:《狄仁杰》文言文翻译如下: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