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都是什么?

作者&投稿:兆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管仲改革

管仲改革又称管仲变法。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别强调建立一套严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级官吏的办法。古人云:“圣人治吏而不治民。”管仲主张,在官吏的任命与管理上,要“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职而课功劳”、“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

他还激烈地批评以下三种不良现象:“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他认为这三种现象都是国家的大患、动乱的根源。

2、李悝变法

李悝(kuī)变法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3、吴起变法

吴起变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

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

4、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5、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仲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悝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起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莽改制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
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
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
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军事实力有
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商鞅变法。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变法~

主要有:商鞅变法、王莽变法、戊戌变法。
1、商鞅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王莽变法为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变法,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建国元年。
3、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为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

扩展资料:
1、熙宁变法,又名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大至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2、现代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等;中国90年代以来启动新一轮改革;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改革

哪有表格啊。这个你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基本上分两大类,一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是王朝中后期的变法改革。

(一)商君变法

《史记·李斯列传》李斯在说秦王的《谏逐客书》中写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候亲服……”可见商鞅改革在秦国的卓越成效。公孙鞅(前390年—前338年),出生贵族。“商”是以封地为姓,因其又是卫国人故又称卫鞅。孝公蠃渠梁时期,商君是法家学派杰出的政治家,少时就喜读刑名之学。他任秦相十载,先后两次变法,改革制度,发展经济,为后来的秦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是依据李俚《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定出一套措施和方案。小到家庭男女有别,必须分室而居。父子兄弟姐妹,不准同睡在一个炕上。贵族富商子弟如果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律送边疆垦荒。大到全国使用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作了准备。他还让秦孝公下令建立乡、县地方政府系统,归中央统辖。十家编一组,互相勉励生产和监督行动,一家犯法,隐匿不报九户连坐。贵族商人,若是没有战功,不能担任政府官员。改革初,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而商君也受孝公之十五邑封。

商鞅从“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发,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而变法,使秦国崛起西戎,称霸关内。但这一系列的新法看起来就能得罪不少权贵,以至于秦孝公死后,商鞅遭到政敌的迫害,以谋反之罪被秦惠文王车裂而死,满门受诛。后人为他留下《商君书》二十九篇。商鞅变法也可见《史记·秦本纪》。

(二)王莽新政

在变法史上王莽又是另一个历史悲剧人物。王莽(前46年—23年)曾任黄门郎、新都候、大司马等职,到“安汉公”时已大权独揽在握。他是太后王政君和侄子,是个颇有心计又好施忍术之人。汉哀帝刘欣死后,军政大权就交到了王莽的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罢免了和哀帝有“断袖之辟”还差点当上了皇帝的董贤,又把另两家外戚逐出京城。后又鸠杀平帝立孺子刘婴,自己当起了摄政王。

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汉自立,正式即位称帝。改国号叫新,都城还是长安。当上了皇帝后,他根据《周礼》改革进行设计蓝图,巩固新朝贵族的统治,是走原始社会末期的复古制度。依井田制为模式的“王田令”,“私属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经济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确。土地改制等没有什么人支持。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有些改革一开始就没法实行。即使他个人再用心良苦却使新法危机四伏,以至最后自己四面楚歌,国家乱上加乱。王莽还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数族的反对。他又征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罚。这样外患未除、内忧又起。绿林军起义了,王莽只能用军队镇压,后来农民起义军杀向洛阳和长安,攻破宣平门,王莽被一商人所杀,死无全尸。

王莽改革只是种“空想社会主义者。”

(三)临川先生变法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1021年—1086年)变法,也是古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变法。王荆公是仁宗三年的进士,做过十多年地方官。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嘉佑三年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他的变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叫制置三司条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号。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升宰相。

新法内容有: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还实行了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等措施。从新法实施,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废罢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生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而临川先生的《答司马谏议书》中则十分有力地反驳了司马的论点则令我佩服:“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在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中,他两次出任宰相又两次被迫辞职。但由于变法操之过急,犯了“左”的错误,最终被罢废。

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还在诗词、散文等方面的独特的成就,他主张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四)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一次全面改革运动。《马关条约》签定后,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已任,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维新变法领袖。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说过,自古变法少不了会有流血牺牲,所以,他放弃了东渡日本为变法流血来以警世人。

历史上认为,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除了以上这些,我国古代用贤臣进行改革的君主也不少。《史记·平淮书》汉武帝时也有过按照桑弘羊仿照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的办法,实行“笼盐铁”的国家资本财政论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元宏也有过“俸禄制”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

萍踪先生曰: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调整,而是上层建筑结构利益关系的重新组织和调整,这也是改革会遭到来自各方面阻力的真正原因。中国古代历经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新事物很难彻头彻尾地更替旧事物,故而变法维新之士,往往鲜有善终者。从哲学上宏观地来说,新事物当然是先进的,是符合社会客观规矩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但微观地比较,就会发现旧事物中也含有新的成分。所以要发展新事物少不了要向旧事物学习,吸收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变法改革是一项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说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是个别人物决定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中国历史著名的变法和改革有哪些
答: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变法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改革,发生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商鞅是秦国的重臣,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推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推行耕战策略,重视农业发展等。商鞅变法...

古代史上三次重要改革启示
答:我国古代的三次重要改革的名称,内容和影响 1.商殃变法: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 (2)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3)建立县制 性质: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变革.作用:使秦国变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通过变法,新的封建制度在秦国得以确立.2.王安石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改变贫弱...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变法与改革,其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呢?
答:中国历史上比较知名的变法与改革有以下几个: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意义: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内容...

请问中国历史上的变法有哪些,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答: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意义和影响:李悝的改革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改革是什么?
答: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贞观之治 治世景象---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2开放的国界;3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4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5高度发达的商业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

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哪些著名的变法?
答:1、管仲改革,管仲改革使得当时的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强国,而这次改革也使得管仲名垂青史,也是当时国家发展商业的雏形,为后来的工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李悝改革,通过改革废除贵族特权、选拔有能力的人,使得魏国的国内矛盾得到根本上的化解,也使得魏国一度富强。3、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

中国古代史上3次重要的变法的名称、结果及其共同原因
答:这一时期,别的变法或改革好像也没什么了!!商鞅变法:春秋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度期,旧的制度和政策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变革,使自己强大起来!!商鞅变法,虽然最后商鞅的下场很悲惨,但他的变法成功了,他死后,他变法的内容仍然在秦国继续下去!!使秦国的国力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

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当时诸侯国的变法史实
答: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法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但其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⒈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⒉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⒊经济上,...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成功的变法
答:他上任不久,就在经济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确有其一定的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张居正改革...

古今中外改革历史故事
答: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2、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