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叔牙慧眼识人的品质,给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带来哪些意义?

作者&投稿:逯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鲍叔牙有君子胸怀,为了国家他不计自已得失而在齐恒公面前极力推荐惯仲,使齐恒公成为霸主,使齐国九连诸候,一匡天下,就这一点为国荐才的品质我们现在人是要好好学习的。目光敏锐、未雨绸缪、好谋而成、眼光独到、知人识人、择良才而友、择明主而事。


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臣,大夫鲍敬叔之子。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要不是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国相,齐桓公可能也成就不了自己的.霸业,鲍叔牙可谓独具慧眼。

鲍叔牙对历史的贡献或许不如管仲,他在齐国的名声也在管仲之下,但是鲍叔牙没有因此而嫉妒管仲,一直都以大局为重心系社稷百姓,在背后默默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鲍叔牙能够以道义维持着和管仲的关系,实在是难能可贵。管仲家里条件不是很好,鲍叔牙家境还不错,但是二人很早便相识,而鲍叔牙也没有因为管仲贫寒而瞧不起他,可见鲍叔牙交友是真心的。

除此之外,鲍叔牙还是个极其稳重、包容大度的人。他与管仲早年间,一起经商,二人在利益从来不是对等的,众人都道管仲贪,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为何?因为鲍叔牙在背后默默帮助管仲,他知道管仲家里穷,于是做生意的钱多半是他筹集的,而挣得的红利鲍叔牙也会多给些给管仲。



~

鲍叔牙慧眼识人的品质,给我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带来哪些意义?
答:鲍叔牙有君子胸怀,为了国家他不计自已得失而在齐恒公面前极力推荐惯仲,使齐恒公成为霸主,使齐国九连诸候,一匡天下,就这一点为国荐才的品质我们现在人是要好好学习的。目光敏锐、未雨绸缪、好谋而成、眼光独到、知人识人、择良才而友、择明主而事。鲍叔牙,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安徽省...

鲍叔牙的生平 春秋时期鲍叔牙因何能慧眼识人
答:鲍叔牙简介: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颍上(今属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 鲍叔牙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慧眼识...

鲍叔牙是什么样的人
答:春秋时期的鲍叔牙是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颖上人。也被人称为”鲍叔“、”鲍子“。以善于知人著称。相传为夏禹后人,杞国公子敬叔之子。敬叔仕齐,采邑于鲍,故为鲍氏。要不是鲍叔牙举荐管仲为齐国相,齐桓公可能也成就不了自己的霸业,鲍叔牙可谓独具慧眼。鲍叔牙对历史的贡献或许不如管仲,他在齐国...

鲍叔牙介绍及评价
答:鲍叔牙的生平 春秋时期鲍叔牙因何能慧眼识人 鲍叔牙简介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鲍叔之子,名曰叔牙。颍上(今属安徽颍上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叔牙广为世人所知的事情 鲍叔牙简介 ,莫过于管鲍之交,推荐管仲当上齐相,从而帮助...[详细...

鲍叔牙简介 鲍叔牙与管仲 鲍叔牙与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答:国 籍:齐国 民 族:华夏族 出生地:安徽颍上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723或716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644年 职 业:齐国大夫、商人 主要成就:与管仲相齐,使齐桓公成为霸主 典 故:管鲍之交 鲍叔牙——慧眼识人的齐国大夫 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年)(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名叔牙。

刨叔牙真心待友有什么典故
答:典故:管鲍之交。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

求史记的读后感,600到800字之间,初三水平
答:在管仲问题上,人们多推崇鲍叔牙的知人和管仲的贤能。殊不知正是齐桓公为他们双方提供了一个空间,使得他们名垂青史啊!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中荐人、纳贤的故事对我们的教育是深刻的,其影响是深远的,我们现在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正值国家...

从语言的风格辨别人的方法是什么?
答:听了管仲巧妙的自荐以后,下面我们列举一些历史上慧眼识才的著名例子,由此来反映能识人将会带来多大的好处。“管鲍之交”历来被称为千古佳话,其中固然赞扬了管仲的治国才能,但更重要的则是赞扬了鲍叔牙的慧眼识才。管仲年少时常与鲍叔牙往来,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因为家贫,常常骗取鲍叔牙的财物,鲍叔牙却一...

求史记的其中几篇文章的读后感,600字以上,紧急
答:二、秦穆公慧眼识才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