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历史:趣谈鲍鱼

作者&投稿:一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位居“四大海味”(鲍鱼、鱼翅、鱼肚、海参)之首,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

那么,鲍鱼是什么时候走上中国人餐桌的?

我国食用鲍鱼的 历史 十分久远,在已经发掘的“贝丘遗址”中,有不少鲍鱼壳。这些鲍鱼壳并不是货币,而是食用后的废弃物。这说明中国人吃鲍鱼至少有4000年以上 历史 。

吃鲍鱼,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汉书》:“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啗鳆鱼”。说的是,西汉王莽篡位后,内外交困,愁得吃不下饭,只好喝闷酒,吃鲍鱼。

三国时期的曹操也特别喜欢吃鲍鱼。曹植在祭祀父亲曹操的文章里写道:“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因为曹操活着时好这口,所以曹植写信让地方官送来两百只祭奠。

宋代,大 美食 家苏东坡,他结束五年黄州贬官生活,来到登州便品尝到难得的鲍鱼美味,欢欣不已,于是写了一首长诗《鳆鱼行》。

这首诗不仅赞颂鲍鱼佳肴而且还有采制、加工、收藏、功效的内容。其中调侃王莽和曹操的两句很有趣:“两雄一律盗汉家,嗜好亦若肩相差。”两雄指的就是王莽和曹操,说这两个家伙,不仅都欺负大汉王室,而且吃鲍鱼的嗜好也是比肩兄弟。

苏东坡最后还为鲍鱼打广告:“分送羹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意思是说鲍鱼养目明睛,到老了小字都能看得清。

苏东坡可不是假广告,明代李时珍为他做了“科学鉴定书”,他在《本草纲目》说,鲍鱼味甘、咸、性平,有清热祛火、滋阴益胃、养血补虚的功效,因此鲍鱼还有“明目鱼”之称。

说到这,读者朋友可能让我打住!人家古书里明明说的是“鳆鱼”,你怎么往“鲍鱼”上贴金?

其实,在清代之前,“鳆鱼”指的就是今天的“鲍鱼”,而“鲍鱼”是指腌制的“臭咸鱼”。

汉代刘向所著的《说苑》里有段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里鲍鱼指的就是臭咸鱼。

那么为什么说“鳆鱼”就是现在的“鲍鱼”呢?

唐代颜师古注释《汉书》时说:“鳆,海鱼也,音雹。”也就是说,至少唐代以前,“鳆”字发音是“bao”。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称:“鳆,音薄。(颜)师古曰:鳆,音雹,雹与薄同。”这样,到了清代变来变去,“鲍鱼”与“鳆鱼”经常混用了。

明清时代,这鲍鱼的身价越来越高。

康熙当年御驾亲征,平定了噶尔丹叛乱。在庆功宴上,康熙命御厨给每位将军煮一只鲍鱼,他说:“朕御驾亲征,多得各位卿家相助,故赏每人‘御膳亲蒸(征)’鲍鱼一只。”众将官顿时大乐。自此鲍鱼列为清廷宫宴必备,后来甚至推出皇宫“全鲍宴”。

那时,鲍鱼在民间的烹制方法也很多。清代头号吃货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有这样一段(我将之翻译成大白话):

到了近代和现代,国宴和高档宴会中,鲍鱼均是不可或缺。据说,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特意吩咐有关部门准备了1000公斤新鲜鲍鱼招待,以示中国人的好客和中华 美食 的博大精深。

现在,随着鲍鱼养殖技术的成熟与大面积推广,鲍鱼在菜市场随处可见,以前给它附加的尊贵身份似乎在贬值,但却给平民百姓带来了口福。我们应该为“鲍鱼”的亲民,给予喝彩!

~

舌尖上的历史:趣谈鲍鱼
答:鲍鱼是中国传统的名贵食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位居“四大海味”(鲍鱼、鱼翅、鱼肚、海参)之首,被誉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那么,鲍鱼是什么时候走上中国人餐桌的?我国食用鲍鱼的 历史 十分久远,在已经发掘的“贝丘遗址”中,有不少鲍鱼壳。这些鲍鱼壳并不是货币,而是食用后的废弃物。这...

清汤鲍鱼的历史文化
答:1. 鲍鱼,古称鳗鱼,虽叫鱼,但并不属鱼类,它是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其软体部分肉肥1 细嫩,含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且有养心明目的食疗作用,为名贵的“海八珍”之一。金人刘迎说,有了鲍鱼,吃起来没个够,过去总夸于贝类。现在和鲍鱼一比,简直不在话下;2. 我国人民食用鲍鱼历史...

鲍鱼最早记载
答:亲兵端着鲍鱼熬制的汤进入房间,王莽便感到香气扑鼻;喝一口,顿觉神清气爽;吃一片,更觉精力充沛。一碗汤喝完后,王莽一下从床上爬起来,连呼畅快不已。由于病情大好,也不欲屠村伤人。经此事后,便有了汉书中关于王莽爱吃鲍鱼的记载(引自文章 《王莽与鲍鱼)。

海鲜篇鲍鱼科普|鲍鱼知识&营养价值
答:鲍鱼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贝壳,但因为只有一个壳,其实它与蜗牛更相近,都属于腹足纲;鲍鱼也有眼睛和牙齿,但不容易被发现:鲍鱼最大的特点是腹足的附着力很强,一个长度10cm的鲍鱼,吸附力可达100公斤,可牢牢吸附在海岸的礁石上。鲍鱼在我国的历史和典故 鲍鱼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食用历史就可以追述到西...

扒原壳鲍鱼的历史文化
答:1. 扒原壳鲍鱼先将鲍鱼肉制熟后,又分别盛在各个原来的壳内,它的造型美观又名贵。是一种造型和盛器双重配合的杰作,原壳置原味,面目一新。2. 鲍鱼,亦称鳆鱼,为海产腹足纲软体动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名贵的海产珍品。鲍鱼入馔已逾200年,据古籍记载:王莽事将败,愁得吃不下饭,唯饮酒啖...

东山鲍鱼的养殖历史
答:东山县是中国沿海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鲍鱼育苗基地,全县有专门用于皱纹盘鲍育苗场1200多家,水体养殖面积7万多平方米,年育鲍鱼苗10亿粒以上;鲍鱼苗种销往山东、大连、江苏、浙江、广东、中国台湾等七八个沿海鲍鱼养殖省份及地区。截至2010年上半年,东山县出口鲍鱼货值达2408万美元,...

鲍鱼是什么朝代有的
答:早在中国的清朝宫廷里,就有全鲍宴的记录。据说当时沿海各地大官朝见时,大都进贡鲍鱼为礼物,一品官吏进贡一头鲍,七品官吏进贡七头鲍,以此类推。

赵高为什么用鲍鱼掩盖秦始皇尸臭?
答:1.赵高用鲍鱼掩盖尸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么一句话,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记录的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进行东巡,没想到途径沙丘的时候因病去世,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沙丘之变。当时赵高、胡亥和李斯三人,封锁了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反而带着秦始皇的...

鲍鱼的详细资料(不是如何烹饪,是如何生长)
答:鲍鱼喜欢昼伏夜出,养在水池中的鲍鱼一般在白天蛰伏不动,只要天一黑就慢慢活动起来。特别是在10点以后至后牛夜3点以前最为活跃,达时它们的头部、足部全部伸展,外套膜裂缝上的触手自壳孔伸出,在池底或池壁爬行。它们爬行的速度每分钟可达50厘米。鲍鱼还有归巢的习惯,它们常喜欢住在洞穴里,夜间外出...

赵高掩秦史皇死讯哪找这么多臭鲍鱼?
答:秦始皇嬴政出游中途死了,李斯及赵高秘不发丧,但当时正值大热暑天,为掩盖秦始皇尸臭味,于是赵高就在车上装了一石鲍鱼,用鲍鱼的臭味来掩盖尸体散发的腐烂气味。然而鲍鱼在现今仍不是什么普通的食材,更何况秦朝时期,突然征集这么多鲍鱼,难度可不小,赵高到底怎么办到的呢?刚开始,史学家们研究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