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川高中武穴市梅川高中校史简介

作者&投稿:其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历史悠久的武穴市(原广济县),梅川曾是县治的中心,这里文化繁盛,底蕴深厚,溯源于隋唐时期。早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县李肇梅督建了“梅川书院”,选址南山,与唐代建筑并肩,与考试场所相连。今日的武穴市梅川高中,其根基便奠于此。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院更名“沧浪书院”,取意“沧浪之水”可以濯缨、濯足,旨在激励学子修身治学。


1902年,书院改称“广济县文普通中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公立中学之一,首任堂长张知本开启新篇章。1922年,更名为“广济县中学”,修业四年,毕业生可赴大学深造。1927年,因战事转移至文庙,成为“广济县立高等小学”。1931年,学校募捐重建,更名为“私立大公中学”,张导民校长掌舵。1938年,学校在敌后游击区复学,广济与蕲春合并成立“湖北联合中学鄂东分校广济分部”。


1941年,学校再次复名为“广济县立初级中学”,随后七年设有简师班。解放后,学校历经“广济县中学”、“广济县第二中学”、“广济县梅川高中”到“武穴市第二高级中学”,最终定名为“武穴市梅川高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设施老旧,但在王火云校长、舒治平书记的领导下,实施“二次创业”,得到老校友郭超人、范从政等人的支持,政府拨款与自筹资金,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重现活力。


学校历史上,涌现了许多革命先驱和知名校友。如居正先生,我校早期学生,后成为国民党元老,曾起草中国第一部宪法《鄂州临时约法》。学生饶汉秘等参与武昌起义,朱汉、朱和清等发起爱国学生会,张其雄等成为早期党员。周越华是长征中的“十二女战士”,陈家康等在抗战时期宣传抗日救亡,为革命贡献卓著。校友如张知本、张导民等,他们在法学、教育、外交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我校培养出众多精英,如刘博平、干铎、陈家康等,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后辈。希望学生能以先贤为榜样,勤奋学习,报效国家。武穴市梅川高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将继续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

梅川高中武穴市梅川高中校史简介
答:在历史悠久的武穴市(原广济县),梅川曾是县治的中心,这里文化繁盛,底蕴深厚,溯源于隋唐时期。早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知县李肇梅督建了“梅川书院”,选址南山,与唐代建筑并肩,与考试场所相连。今日的武穴市梅川高中,其根基便奠于此。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院更名“沧浪书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