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呢? 我怎样学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作者&投稿:逄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科学研究旨在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问题。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从问题开始,教师应该从问题开始。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要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实践,认真研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方法的巨大变化,为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如何在大班情况下照顾学生的差异,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如何教好综合课程,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和研究,发现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育研究应以教育经验为基础,但经验往往是片面的,需要经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题研究中,要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经验知识,转化和拓展经验知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必要的实证材料的支持,将经验提升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理论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需要全面深入的改革,这让很多教师感到困惑。以课堂为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案例研究能被教师看到和触动,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通过案例帮助教师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研究中,要求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并且案例代表某种事件或事物,这是典型的。            



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且也应该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该经常进行一些教材的研究,制定好属于自己的教育模板。也应该经常去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

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也需要不断的学习,要对教育事业做出特别清楚的认识,也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还有就是要积攒经验。

要想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在遇到一些教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通过阅读来研究。

可以了解生活中的常识,或者是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好各方面的规范。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在于不断前进,不断进取,而技能型在于不断重复,不断塑造。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和思考,也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我们每名教师应该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有这样的三个理由。一是做好工作的需要。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我们地方语方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把工作做好,得找到做好工作的办法,也就是做好工作的捷径,这些办法,从哪里来,就是从研究中来。作为我们教师而言,要教好书育好人,你就得找到最有效的、最简捷的途径和办法。比如说,怎样让学生在短期内能识大量的字,要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妨分析下,让学生在短期能快速识字的办法,可以试一下游戏教学法、卡片教学法,还有音形义结合法等,这些方法中,哪些方法最有效呢?对学生最好呢?如果你通过试验,找出一种既适合自己,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也为你今后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提供了参照。这个实验、分析、总结的过程就是研究,可见,也只有研究,才能让你工作更得心应手,才能让你的工作事半功倍。有教师可能说,这么麻烦,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不需要这种“巧”,只要把“分”抓住就行了,反复训练,训练反复,让学生死死地抓住,牢牢地掌握,其实,我们也在无意中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题海战术,也有一种“窍”在里面,苦干你永远赶不上巧干。如果不找到窍门,那你就是流汗也流泪。在襄阳二中,有一名教师叫戴辉,他长年代高三数学,后来,他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就是一些数学题学生总喜欢出错,今年错,明年学生还会错,这届学生错,下届学生还会错,为了避免让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这个陷井,戴辉就通过研究,编写了一本《高中数学错题集解析》,就是找一些典型易错的题型,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错,怎么错的,正确的解法是什么样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该如何避免等。后来,全国公开出版了,不仅他的学生因为读了他的著作,就会常常提醒自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数学成绩就很快提高了。而且,他的书在数学圈内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中央教科所有一名教授叫做韩立福,他专门研究什么问题呢?就是研究怎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去年,我们请他来襄阳讲学时,在吃饭时,他聊到,莫以为应试教育不需要研究,其实,怎么样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这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他说,给我一个学校,我让学生高考成绩百分百。当然,这是在闲聊,话未必可全信,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再比说,中考、高考押宝问题,我想,凡是教师都不会对这个陌生。为什么有的押得准,有的押得不准,这里面似乎是偶然,却偶然中蕴藏有必然。因为他研究了这些年的题型及走势,把握的好,所以押得准。在我们身边,也可能有这样的例子,为什么有的老师看起来工作不怎么敬业,甚至天天轻松的很,从不加班加点,但他学生的成绩一直考得很好,为什么呢?我想,就是找到了提高学生的窍门。老河口市教育局局长汪国忠有一次谈到研究问题时,他说,研究就是找捷径。我说,研究就是找到把事办好,又能偷懒的办法。
二是研究是我们个人发展的需要。我们每名教师肯定都希望自己在专业上也好,有个人前途上也好,都有所发展,都不希望停止不前,那么,怎么发展呢?我觉得,最首要的就是要研究,研究你的工作。叶澜教授曾说过这样一句在教育界耳熟能详的话,写一辈子教案,你可能只是一位教书匠,而写三年反思,你就可能成为一名教育家。反思是什么呢?反思就是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思考。也只有研究,你才有可能发展,才有可能让自己在某一个领域里形成权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这个核试验心竞争力形成了,你不想成为一名教育家,成为一名专家就难。所以说,我们通过研究自己的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绩效,也可以让你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们身边也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一次开全市课题研究推进会上,有一位来自己枣阳实验中学的秦宗超老师代表枣阳市作典型发言,我当时在主持会议,所以听得也特别认真。他说,他原来分在平林,平林我们有部分老师可能知道那个地方,也就是枣阳市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当时也不少同学都分到市实验中学,也有部分留到了城里,他心里不平衡,也不甘心,觉得一直在这儿干下去没啥希望。因为,想调走,成为他唯一的想法。但怎么调走呢?用他的话说,自己一没背景,二是送礼无路,那么怎样办?当然,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也是理解的,虽然与某些主流思想不太一致。但每个人自己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思想后,才有思路,有出路。后来,经过琢磨,他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工作做好,把名气弄上去,让大家都注意到他。于是,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做教育科研。那时,做研究还是一个很陌生的事,不像现在,一提教育研究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在平林这样的农村中学,做研究几乎是另类。但秦宗超没有放弃,也没有动摇,在没有行政力量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找了几个老师,自发地做起教育研究,一做数年,做出了成绩,不仅工作成绩在当地小有名气,而且研究成果也有了影响,人们慢慢认识了秦宗超,注意到了秦宗超,后来,发展到很多学校争着要他。他最终如愿以偿,调到枣阳市实验中学,并担任了一个重要的职务,声誉也起来了,在枣阳只要提起教育科研,人们没准儿第一个就会想起秦宗超。在说个例子,就是樊城区大桥口小学的狄香云,说起这个人,我们只要研究过作文的老师可能对这个名字都有些印象,她是我从2006年过去,亲眼看着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她原来在大桥口小学,那儿叫劳动街,一听这个名字,大家当然就知道,就是摆摊的,小商小贩特别多,所以,与其他学校相比,他的生源不好,学校规模也小。再个,狄香云是贵州人,她的普通话说得不是特别好,语速快,如果不是老朋友,听她讲话,你的思维会常常跟不上。她说,她要克服这个弱点,怎么克服?就是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有了这个想法后,她就开始尝试作文研究,研究几年,终于有了效果。在小学作文教学界都很有了名气,一年来,所教的学生在各级报刊发表的作文大几十,甚至上百篇。后来,因为这个,也被评为“樊城区十佳教师”。几个学校争着要她,最后,她到了樊城区规模最大的小学——大庆路小学。因为作文教出了名气,社会上很多作文培训机构出高薪聘她,也不去。也因为这个,几年来湖北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她一直担任主讲教师,也是全市唯一一个真正从农村中小学走上这个讲台的。
三是只有研究才能让你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我们现在常提起一个词叫做“职业倦怠”,也就是一个人做某件事,做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疲劳和厌倦。怎么克服这个问题?我提过一个观点,就是研究,从研究中创新。你想想,一个人三五年做某一件事,今天这样,明天还,今年这样,明年照旧,时间长了,你咋会不厌倦,不疲劳?但如果抱着研究的心态来看它,来对待,你时时有新尝试,时时有新发现,你自然就会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就好比出门旅行,你如果一个人在沙漠里走,一天还新鲜,三天五天过去了,你自然会厌倦,会疲劳。我们做教育的,也是一个道理。只有不断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新风景,看到新风景,并且坚信最美的风景就在远方。这样,你就会保持激情,就会产生动力,就会有不断前进的欲望,这样,哪还会有倦怠可言?
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做研究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也是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
在过去,一提起研究,大家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距离感,觉得它好神秘,好陌生。甚至会觉得那是科学家、专家、学者们才能做到的事,我们不行。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做研究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并且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做,只要你投入,你就会做得很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他就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用当时社会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下层人。再说,我们著名的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就只是一个初中生。文学大家沈从文,也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他们都是通过努力,也可以说通过在他们各自己感兴趣领域里深钻苦研,取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何况我们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的教师呢?同时,对于教育研究来说,我们教师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我们无时不刻在做研究。无论你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我们都在做研究。就是在思考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并想办法来解决。所以,可以这么说,研究其实离我们很近,并且无时不刻在自己的工作中,你注意到,还是没注意到,它一直伴随着你,与你一路同行。比如,我们做班主任工作的,有一天遇到一个问题,说学生上网成瘾了。那为了整个班级风清气正也好,为了整个班级稳定也好,还是为了救助这个学生也好,我们都得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你是采用一味打压,是采用说服,还是采用输导?相信每个有责任的班主任,都不会置之不理,都会根据自己对这件事的思考,想出解决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掉。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研究,只是你没有注意到而已。我是数学教师,学生对于几何证明,总是犯头疼,原因在哪儿,怎样让学生走出这个心理阴影,怎样让学度过这个难关?比如我是语文教师,我们思考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老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学生作文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工作中常遇到,也常要思考的问题,我们说,大家思考过没有,研究过没有,答案是肯定。只要你是一个想把工作做好,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你都少不了要思考,要研究。其实,根据社会调查,我们老师是社会上责任感最强的职业人。你看,老师屡见不鲜的体罚学生也好,违规补课也好,加班加点也好,这些虽然不值得提倡,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责任感强,想把事做好。所以,在工作中,我们都作过许多研究,数不清的,但只是研究有没有成效,研究有没有坚持,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有最多的研究资源。这是与所有学者,所有专家相比,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你看,那么多的学生,各式各样的性格,各式各样的基础,这些都是多好的研究资源啊。如果专家学者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还得深入学校,找学生和老师,如果机会凑巧,还好,找得到合适的对象,找到自己需要研究的对象,这当然是好事。但好事那会那么多,如果机会不凑巧,那就得一次次无功而返,耗时耗力,而我们教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有大量的实践时间和实践机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起得比鸡还早,睡得比驴还晚”,在这些大量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进行教育实践,进行实践研究,进行行动研究。每个学生也好,每个班级也好,都是我们的实验田,都是我们的研究基地。
三、做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选好研究的方向。有句话说的好,人生的成功重要的不在于努力,而在于选择。这句话对我们研究尤其重要。过去,我们很多老师在做研究时,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别人研究什么,自己也研究什么,唯上级马首是瞻,或者是跟风跑,这一点儿我是最不赞同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易出成效,浪费了你的情感和精力,却劳无所获。我想,我们作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我觉得应该研究我们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说,作文教学批改问题,你一提作文批改,很多老师可能都会认为是老大难,过去我也作过语文教师,批改过作文,我曾试过最周密的尝试,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字词句段,一篇作文改下来,人恨不得老一大截。也曾试过面批面改,点点滴滴,讲得透透彻彻,生怕学生不知道。其实你讲多了,学生还真的不知道。再比如说,政治与思想品德问题,是做对题目重要,还是养成品德形成习惯重要?还比如说,学困生问题、学生上网问题、问题学生问题,某一科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作为每一名教师、每一名教育者,肯定都要关注,也都要思考,既然你关注了,思考了,何不再加一把柴火,再较一个真,把它明确地提出来,来研究它。这些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持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他们是草根研究、非主流研究,难成大器。而我的观点,与他们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样的研究,将来一定会形成主流,形成潮流和发展方向。为什么我这样认定呢?因为我觉得这种研究,比那些像模像样的研究更像研究,这些研究才可能是真正的研究。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它有四大的好处:一是最有效。这个很好理解。这些问题都是你教学中、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问题只要一解决,就能立竿见影,提高工作成绩,就好比跑道上一块在石头,石头搬了,自然就能跑得快了。比如说,学生上网问题,你通过研究解决了,学生都能够正确上网了,能够在网上学习了,那是多好的事,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成绩,多好。二是最能让你出名。说到这个,很多朋友都会笑我名利思想太重,这也是过去常常批判的。其实,这种批判是错误的,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每个人都安于现状,社会咋进步,人类咋发展?有很多书里面都提出过一句话,男人是野心动物,其实,应该改一下,人都应该是野心动物。所以,我在这里说“最能让你出名”,是褒义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你出了名,说明你做了有价值的事,所以我们不能怕出名。为什么说这种研究“最能让你出名”呢?你想想,大家都在研究学困生问题,你通过研究了,一下子解决了,你的方法大家一用,“那是相当的好”,那时你想不出名就难。三是对自己最有利。人只要注意了哪个问题,你常常就会不自觉地研究它,如果真正地投入了,你会茶不思饭不想,你如果一下子解决,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心爽气顺,是个多好的事。至少不会让你再堵在心里了。更何况你注意了这个问题,你就会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就会越来越具备了解决它的优势和潜能。做自己最拿手的事,也就最能做出成绩,所以,我说要搞研究就搞这样的研究。四是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强。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个体验,自己想做的事,不用谁催就会做好,不想做的事,谁再催都不想做,就是做了,也是意思意思,敷衍一下。我想,如果我们想做的研究,大家肯定有更多的话语权,也有更多的研究信心和热情。
二是最好是选择与自己紧密联系的小问题,做小研究。研究要小,这是我一贯的想法。我们一提起研究,常容易想起来的是,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这些帽子大,而吓人的东西。我想,我们大家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赶这个热季。因为这些东西,单论精力和财力,你都达不到,你想想,这些东西,国家那么多人在研究,无论是从研究力度,还是研究团队,我们跟人家都没得一拼。这也是一个思维策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短处来拼人家的长处。我们要研究了,就选自己的小问题,小问题里开展大研究,小课题里做出大文章。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好下手。怎么好下手呢?就是研究得过程具体明白,方向感强。比如,我研究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自改互改老师批改相结合问题,这个多好下手,一看这个题目就明白我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明确明白,研究思路清晰。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你的研究力度才会更大,研究的信心和热情才会更强。二是好出成果。把一个大的东西研究深、研究透不容易,但把一个小东西研究深、研究透就容易多了。我过去在做论文讲座时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要锥子不要锤子,锤子是什么,是大而全,想面面俱到,其实是面面不到,只有锥子,才能深,才能透。其实,对教育研究来说,也是一个道理,要想做得深做得透,必须要从小处入手,小处方可做出大文章。同时,我们小处也可以做出大成果,小处更方便做出大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瞧不起小的东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教育界曾提出过“一个作业本”理论,就是坚持用一个作业本,不用甲乙丙丁本,好处很显然,就是能够快速反馈,当时也被称为“大上海小理论”,理论虽小,但有效。我们不崇尚搞大而空的理论,我们崇尚搞小而实的探索。上次在谷城开全市农村教育科研工作会,我遇到一个教师,她是老河口市三实小的张欣,分管教育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非常有事业心,也是非常有事业心的一位好校长。在去五山参观的路上,当时她晕车,大家都知道晕车的滋味非常难受,但她还是和我交流,谈他们学校的教育科研问题,她说既然分管教育科研,她希望学校能在教育科研上有创新,有建树,有成绩,因而自己也在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当时,她就提了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学校在搞一个叫做“均衡教育”题的研究,当然,均衡教育是当前教育中的热点,也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这个突破口肯定很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但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了几年,学校成果怎不那么明显,甚至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我当时,便给她提了个小建议,简单地说,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由阵地战转为麻雀战。具体来说,就是在均衡教育大理论下,具体研究一下小问题,比如说,怎么解决学困生问题,还可以再化小,如解决好学困生心理输导问题,让他们重树信心等。这样一来,让研究实现具体化,让你的研究一来好下手,二有用武之地,三来容易出成果。后来,她接受了这个建议。到二实小当校长后,开始了“五好”研究,写好字,唱好歌,做好操,护好绿等,一年下来,成果斐然,在老河口市,一提起张欣,人家说,她就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最好诠释。老河口二实小,在城乡结合部,过去因种种原因,学生规模日趋减少,几近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学校撤不撤,合并与不合并,多次被提到了市教育局的案头,而张欣去了,学校又重新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短短两年,学校才开始去时,师生合起来不到二百人,现在发展成了800多人,过去无人问津,现在成了老河口市由弱变强的一面旗帜。今春,我们过去开过一次现场会,不仅教育局局长、副局长等亲自参加,就是连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也亲自来参加。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就如很多二实小教师也这样说,过去,就是连教育局副局长一年到着也难得到二小一趟,今天的二小达到了一个辉煌,达到了一个顶峰。
第三,一定要在实践中研究,也就是研究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脱离了工作,我们任何研究都是无效的,也是无意义的,没价值的。同时,做研究是一个很奇怪的事,这奇怪就在于常常让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做研究,我常常认为结果是不重要的,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旅行,所有旅行的快乐和收获都常常在于行走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有一方面思想,有一种探索研究的冲动,我们就要把握好它,在研究过程中,你会获得很多体验,增长很多见识,形成更多的对教育的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这对于我们个人成长也好,对于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也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说不定,它从此打开了你的一扇门,带你走进了一个新世界,从此改变了你的教育观,提升了你的教育智慧,我认为,这是我们教师做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儿。所以,我们要让研究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不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么在实践中研究呢,我想,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实践,做实践的有心人。我们要关注实践中的种种现象,并注重搜集和整理在实践中形成的感受感知感悟。比如在工作实际中,我们哪次作文教得最有效,比如我们哪节课有哪些创新,而收到比过去更好的效果,等等。这些东西,其实就是现成的研究成果,我们常常会因为没做个有心人,没及时地给记住,而让它们白白浪费了。其实,这些东西如果抓住了,它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式。比如说,谷城县南河镇有个叫魏红的老师,她是教语文的,在一次教作文指导课里,那个内容是记一次活动。我想,在座的很多老师可能都教过这一课时。第一次,她教时就像很多老师一样,拘泥于作文指导,讲这次写作的要求,讲该怎么记叙活动过程,要突也什么中心思想等。她认为讲得够详细了,指导得也够到位了。但学生作文后,收起来一看,效果却并不理想,她也认为很糟。第二年,又上这一课时时,她不由想起了上次的事,为了避免同样的结局,她选择了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方法,不再讲要求,不再提中心,而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放手让学生快乐地活动,而后再作文,出人意外地是,这是却非常成功,学生们的作文有血有肉,联想丰富,不仅写出了活动的快乐,也写出了参与的感受。后来,它把这两次的实践记叙了下来,开成了一篇很好的论文,是目就是《两次不同的作文指导课》。我读了,觉得很好,不仅好在文章的本身,也好在她给我们提出了一种研究的方法,甚至是写文章的方法。陆游所言,功夫在诗外,我想,文章本在文章外,这也是一次精彩的注脚。我们可以回过想想,大凡影响深远的东西都不是在书斋中磨出来的,他们往往都有很好的生活实践,都来自于生活,这样才有生命力,有才活力和感染力。这样的东西,往往会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共鸣。比如枣阳市琚湾镇中学有一个名叫李爱华要女老师,她是从10年开始提笔写作的,而在今年11年上半年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的文章达到100多篇,就今年八月份,我数了一下,她发表的文章达26篇,几乎一天一篇,是很多老作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呢?我看了她的文章,觉得她文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文章都是从生活中来。比如,我们随便举两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了。她写的一篇叫做《甜蜜也是一种伤害》,说是一个同学病了,需要补充营养,她让这名同学在她家里吃饭,吃了一个月,结果第二个月,那同学病好了,仍然要到她哪儿吃,她又照顾了一个月。第三个月,她才那名同学到学校食堂吃了。不想,第四个月,那同学竟然辍学了,原因是吃不惯学校食堂的伙食。再比如说《不要怨小石头》,写的是,一次儿子摔跤了,婆婆在一旁哄孙子说,是小石头不好,把孙子绊倒了,奶奶一会找个锄头把石头挖了。而作者却指出婆婆教育方法不对,这不能怪小石头,应该是儿子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路上随时都会有石头,但我们只要注意,就不会被石头绊倒。这些文章大家为什么都喜欢用呢?因为它来源于生活,有生活气息,有生活情趣儿。李爱华为什么能发那么多的文章,是因为她做了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做研究也要一样,做实践的有心人,在实践中研究,实践是丰厚的土壤。
第四,要经常思考和反思。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疑处有疑,这就是思考和反思的结果。我们在工作中,要力求避免让自己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所谓思维上的惰性就是,思维上认为理所当然,司空见惯,这个事就该这么做,这样做绝对没问题,同学们,你们只管听我的,按我说的办,啥事没得。这些都是思维定性和思维惰性,因定性而定势,因惰性而不愿意想,不作深入地想,这是我们研究工作中的大忌。作为教师,我们天天在实践,实践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有时候甚至心情不同,你都会产生新的感受、新的思考。应该说,我们的实践行为是很多的,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那么,我们缺少的是什么呢?是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所以,我常说,思考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本方法。有一位教育名家说过,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人,你是个教书匠;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人,你就是教育家。一百种方法从哪儿来?从思考中来。事实上,我们的很多成果都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启发,就会没有新发现,形成新感悟和新观点。与思考相应的一点儿,叫反思,就是对实践过程的再思考、辩证地思考,或者说是逆向地思考,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做工作需要反思,只有不断反思,才有可能改进,才可能发展。在《思考的威力》这篇文章中,我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思考比实践更重要。就教育上而言,思考怎么教好,反思我该怎么教,比一味地教,一味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更重要。所以,我们每名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实践中思考,没有思考的实践,只可能是简单地重复,只可能是机械地作业,只有融入了思考,实践才会变得丰富,变得有活力,有精神。
四、要注意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这一点儿是所有环节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研究只会停留在一个浅层次,永远升不了级,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所以,作为一个研究者,我们一定要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

把教研工作进行到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们离研究型教师到底有多远?这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想了解的问题。做研究型教师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面对新课程改革,做一名“研究型”教师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诸多教育理论及一些专家报告有关“研究型”教师的论述让众多一线教师很难看懂听懂,因为这些报告理论太“高深”,与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相隔太远!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这个问题最初给我的印象有点说教的味道,“说教”本就是容易让人排斥的,因为从学生到教师,我们接触到的说教实在太多,我们虽然经常在说教,但对别人的说教也难免会生出排斥的心理。但当我听了赵德成博士的报告后,像是真正找到了知己,细细体味,不断反思,对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老师们都认为自己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情感,可还是经常发现学生似乎不领情,师生关系存在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教师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工作简单,工作方法中主观印象的含量远远高于智慧的含量。我们遇到学生问题,很少假设多种可能,只作单项归因,而且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这样的归因。在更多的情况下,根本不问原因,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只要达不到要求,上来就管,就批。所以从我们的教育方法中较少找到专业色彩,也就是说,没有学过教育专业的人,也完全能用这种方式工作。比如不理智生气的发火,比如不假思索的评比,比如情绪化罚学生抄作业,比如不讲方式刻意表扬某些同学,比如简单化采用言语精神体罚,比如威胁式给家长打电话…… 这都属于“非研究型”教育。与其说这是教育,倒不如说是在“管教”、“约束”。所以,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智慧含量”,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成为研究型教师,那就要提高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反思,并且在反思中提出多种假设,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不是想当然的急于处理。 比如学生早恋,这是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后果。严加管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等等似乎都不是包治“早恋”的灵丹妙药。要解决这个问题,起码要找到病因。其病因有哪些呢? 1、青春期的必然,这是生理原因;2、精神空虚,寻求刺激;3、缺少关爱,寻求补偿;4、盲目效仿,从众心理;5、日久生情、自然发展;6、成绩不好,寻求成功感觉……不同的病因,解决方法会不同。 再比如学生成绩下降,那必然是有原因的。是不是就是学习态度问题?是不是早恋?恐怕也不能如此简单。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实际上很多:学习方法不适合;休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家庭有变故;与不良人员交往;生病等等,不做多种假设,不深入学生生活、不深入学生内心作细致了解盲目下药,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要进行严格自律教育;对于问题学生要进行信心教育,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对于单亲家庭学生要进行爱心教育;对于偏激的学生要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使他们正确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对于自私自利的学生要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进行交往合作教育…… 我深深感到,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种假设,从不同的侧面考虑问题,寻找病理原因,经常调整治疗方案,方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有了做研究型教师的思维方式,我们老师就不会怨天尤人,正如渴望丰收的农民对待田里需要施肥等待灌溉的庄稼,无时无刻不倾注关爱和期望。。。 一、我们离研究型教师到底有多远? 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生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装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中学教师必须角色转变,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即研究型教师 二、在中学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研究并不是学者们的“专利”,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无疑是我们这些天天泡在课堂上、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因为丰富的教育生活经历和经验,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大多亲自办过学或做过教师,有自己的“教育实验场”。如夸美纽斯长期担任拉丁学校校长,赫尔巴特创办过实验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帕甫雷什中学教了20 多年书,中国古代的孔子也从20 多岁便开始从事教育活动。 很多事实都说明作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作为学者的教育科学研究有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教师的直接参与性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师的研究往往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研究活动又将作为教书匠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家的教师区别开来。有人曾经说过:同样有30 年的教龄,对于教育家和那些平庸的教书匠而言,含义是大不相同的。因为教育家教30 年同样的课本,他年年在备新课,年年在出新教案,他每天每月每年都在根据学生的新变化创造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活动。他名副其实地“教”了 30 年,创造了30 年。而教书匠的讲义常常是30 年一贯制,他年年用老方法,年年讲老内容,每天每月每年都有在重复自己。所以,他虽然有30 年的教龄,但充其量只能说,他“教”了1 年而重复了29 年。因此,有意识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对于提高教育活动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我发现:很多成功的教育家都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做教育科研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教育反思”。养成对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是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点,通过教学日记与教育笔记,可以较好地记录下“教育反思”的成果。“教育反思”的许多成果,本身就可以以笔记、小品、日记、问题探讨的形式正式发表。而在“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或基础上,系统阅读教育科学的理论著作,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就能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问题,把个别经验上升到一般理论。所以,及时地系统学习尤为必要。 三、怎样提出研究课题? 在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动机之后,确定研究课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研究的真正起点。“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者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那么,究竟怎样提出问题呢?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5 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问题,二是从学科建设需要提出问题,三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四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住处的分析总结事提出问题,五是从不同学科的交接点中提出问题。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师来说,更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而在确定课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课题不应大而无当。研究课题愈大,所需要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功底也愈深,许多大的问题要耗费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王国维先生曾经用“狮子搏兔用全力”来比喻研究工作要“小题大作”,是很有道理的。作课题“角度要小,挖掘要深”(鲁迅语)。第二,研究课题的制定要注意搜集资料与信息,避免重复劳动。有时课题的内容很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但你的视角与方法并无新意,别人已发表过类似的成果,如果你对此不予关心 ,很可能要做无用功。第三,研究课题的选定要注意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所谓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兴趣,如果选择自己长期思考并积累了大量素材的问题,选择自己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往往容易激发信心与责任感,易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技术、能力等。第四,要注意别人容易忽视的问题,才能早出成果,使成果具有新颖性。第五,要注意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会在学习中超越,在学习中发现。学习与教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书刊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权威者的问题,写成商榷性的文章,本身就是教学研究的成果。 四、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主体性,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我发展,并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友、精神教练、信息平台、活字典、人生的引路人。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课程实施中重结论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实现以培养学习能力而能终生会学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实施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就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运用知识主动选择加以研究,从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难,关键是教师平时要多收集自己和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疑惑问题,然后以这些疑惑问题为切入点选出鲜活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4、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就是以校为本,充分利用学校及其周边环境的资源优势,为解决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开设的校级课程。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科学素养类、身心健康类、人文素养类、职业技能类、学科拓展类。 想实实在在搞点研究,是我多年的理想,但由于既缺少理论,又缺少实践,一直苦于无处下手。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中学数学教师
答:1、专业知识:研究型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和方法。2、研究能力:研究型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够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3、创新能力:...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学习心得
答:坚持写好教学后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怎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呢?
答:作为职前教师的你应该以学者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态度对待教育科学研究。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育人之道,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艺术,走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1、教师的研究不...

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挑选做研讨型教师便是挑选了比大多教师更辛苦的事,他不仅要完成大多教师所要完成的悉数工作,还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试验,在大多情况下这种试验是无从借鉴的,是要冒风险、担责任的。研究型教育以其独特的创新品质和实践魅力已成为新课改的热门和亮点,也就需求教师改动传统的教师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答:(一)教师要具有科研意识.(二)教师要走出对教育科研认识的误区 .(三)要联系教改实际开展教育科研. (四)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五)倡导由教师、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师 五要 (一).教师要具有科研意识 在传统观念对教师角色的界定中,教师的主要...

《教师成为研究者》读后感
答:回答:[《教师成为研究者》读后感]为了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读书活动,《教师成为研究者》读后感。我阅读的书籍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拜读了这本书后,感想甚多,一直的观念都认为作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带好班就是一个出色的教师了,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一位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答:1 教师应成为支持性环境的创设者,使环境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 要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和谐地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必须尊重儿童,营造民主、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孩子在教师面前敢说敢表现。在此前提下,教师通过创设、改变丰富的...

如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答: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唤起学生的“学”。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更...

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呢?
答:研究从问题开始,教师应该从问题开始。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首先要组织教师参与科研实践,认真研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方法的巨大变化,为教师的创新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如何在大班情况下照顾学生的...

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
答: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有人说:‘’学深为师,品正为范。”从中可见,学乃教育之基础,德乃育之本源,“学高”才能“教书”,“身正”方能“育人。古人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即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