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文言文

作者&投稿:滑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杜甫写过的一篇古文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2. 诗史杜甫的文言文翻译谢谢

诗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与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向,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从他的感怆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3. 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吗,最好结合诗句1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天宝七年(748年)秋,杜甫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元。

4. 文言文翻译 杜甫 北征 要得是老老实实的文言文翻译,不要百度上找的

译文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肃宗即位的第二年,闰八月初一日那天。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我杜甫将要向北远行,天色空旷迷茫。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这时因战乱,时世艰难忧虑,朝野很少有空闲的时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想来惭愧,因为只有我一人蒙受皇恩,皇上亲自下令允许我回家探亲。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我到宫阙拜辞,感到恐惧不安,走了好久尚未走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虽然缺乏敢于谏诤的气魄,总惟恐皇上思虑有所疏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皇上(指肃宗)确是中兴国家的君主,筹划国家大事,本来就该要谨慎努力。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安史叛乱至今尚未平息,这使君臣深切愤恨。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我只有挥泪告别,但仍恋念凤翔行在(皇帝外出临时居所),走在路上仍然神志恍惚,放心不下。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如今天下尽是创伤,我的忧虑何时才能结束啊! 首二十句写得假探亲,并抒发忧愤国事,不忍遽去的感情。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 我拖拖沓沓地穿过田间小路,不见人烟,到处一片萧条。

所遇多被伤, *** 更流血。 路上遇见的人,有很多都是带着创伤,痛苦 *** ,有的伤口还在流血呢 !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我回头看看凤翔县,傍晚时,旗帜还忽隐忽现。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向前登上一道道寒山,屡屡发现战士喂马饮水的泉源水洼。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润。

到了邠州郊外,如同走入地底(因地势低凹),泾水在邠郊中水流汹涌。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猛虎蹲立在我的眼前,吼啸声震山谷,苍崖好像会崩裂一般。(形容路途险恶)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今秋开满了菊花,石道上留下了古代的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青云激发起高雅的兴致,隐居山林的生活也很欢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山里的水果都很散乱细小,到处混杂生长着橡树和山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有的红的像朱砂,有的黑得像点点的生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它们有雨露的滋润,无论是甜的或苦的,全都结了果实。

(暗示自己毫无成就)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遥想那世外桃园,更加想象自己生活的世界真是太差了。

坡陀望廊畤,岩谷互出没。 在坡陀上遥望廊州,山岩山谷交相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我已来到了水边,我的仆人还落后在坡上(回头看,因坡陡以致他好像在树梢)。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鸱鸟在枯桑上鸣叫,野鼠乱拱洞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夜深时,我走过战场,寒冷的月光映照着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回想起潼关的百万大军,那时候为何溃败得如此仓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使秦中百姓遭害惨重。

(指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直逼关中,人民死亡近半) 以上三十六句写归途观感,描绘出一幅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悲惨图景。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何况我曾经堕入胡尘(指杜甫困陷长安),等到回家,头发已尽是花白了。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经过了一年多,回到这茅屋,妻儿衣裳成了百结衣(因贫穷用零头布缝补而成的衣服)。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伤心得在松林放声痛哭,并激起回响,泉流也好像一起呜咽,声音显得悲伤极了。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平生所娇养的儿子,脸色比雪还要苍白(因营养不良没血色)。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看见了父亲就转过身来啼哭(分别很久显得陌生),身上污垢积粘,打着赤脚没穿袜子。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床前两个小女孩,补缀的旧衣裳刚过两膝(指女儿长高了裙子太短了)。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有海上景像图案的幛子裂开,因缝补而变得七弯八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绣在上面的天吴和紫凤,颠倒的被缝补在旧衣服上。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老夫情绪恶劣,又吐又泻躺了好几天。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奈何囊中没有一些财帛,救你们寒颤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

打开包裹取出化装用的粉黛,被褥和床帐可稍稍张罗铺陈。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瘦弱的妻子脸上又见光采,痴女自己梳理头发。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学他母亲没有什么摆弄,清早梳妆随手往脸上涂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一会儿涂胭脂一会儿擦粉,乱七八糟把眉毛涂得那么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我能活着回来看着孩子们,高兴得好像忘了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他们问我事情,竞相拉着我的胡须,谁能对他们责怪呼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反而使我想起困在贼窝的愁苦,我真的心甘情愿受他们杂乱吵嚷。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我刚回来要宽慰心情,生活料理、生计问题,那里还顾得谈论 ? 以上三十六句备述杜甫到家后,悲喜交集的情形。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肃宗还流亡在外,几时可以停止训练兵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抬头看看天色的改变,觉得妖气正在被消除。(以妖气喻安史叛军)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阴风从西北吹来,惨淡地随着回纥。(指回纥入境带来新的祸患)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回纥怀。

5. 杜甫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少陵野老,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三、为官时期(四十至五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46466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 *** 子 子女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 各家评述 同名电视基本资料 剧情简介 贴吧相册 基本信息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三、为官时期(四十至五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家人 妻子 子女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各家评述同名电视 基本资料 剧情简介贴吧相册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杜甫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

6.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7. 杜甫简介

杜甫 百科名片 杜甫画像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中文名: 杜甫 别名: 杜陵野老,杜陵布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巩县(今巩义市) 出生日期: 712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 770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代表作品: 《杜工部集》 字: 子美 号: 少陵野老 世称: 杜少陵,杜工部 尊称: 诗圣 流派: 唐代现实主义 目录 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 纪念建筑 解读杜甫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 文言文介绍《国学宝典——杜甫》 贴吧相册 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死因 一、病死说 二、溺死 三、自沉于水而死 四、食物中毒而死 五、消化不良而死 个人影响 杜甫思想 三吏三别 杜甫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755年) 肃宗时期(公元756——762年) 代宗时期(公元763——770年) 作品一览 现存诗数 代表作品 代表名句 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兼容并蓄 炼字对仗 内容深远 诗歌影响纪念建筑解读杜甫 贫困交加的诗人 穷困潦倒的原因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贴吧相册 展开 基本信息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3]。

杜甫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 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杜公祠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



~

杜甫生平文言文
答: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新唐书杜甫传
答:关于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新唐书杜甫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杜 甫【教学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杜甫诗歌创作的成就和艺术特色,了解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关于杜甫的生平要了解安史之乱带给诗人创作上的变化。3、对于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要...

汪容甫先生行状文言文答案
答:博士、众学生都看着他们,认为他们很奇怪,有的上前戏弄侮辱他们,诚甫不被他们动摇。每次行走市集中,孩童们站在市集两边吵闹喧哗,然而诚甫依然端端正正地拱手站立,神态自若。 诚甫生平就没有纨绔子弟的嗜好,唯独购买几千卷书籍,以及古代书法名画,如果想得到它,就不计算费用多少。他乐于行善仰慕正义,常常流露出神情愉悦...

描写王安石生平的文言文
答: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梁启超...

文言文曾几字吉甫其先
答:此段略述曾几先生生平,可见先生堪称孝子良臣,很得皇帝器重。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古代也不少啊。 2. 《宋史.曾几传》翻泽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 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 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①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②。林灵素得幸,作符书号...

江和甫生平简历
答:江和甫,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郁桥乡的一个医学世家,父母皆为外科医生,期望他继承父业。然而,童年时的江和甫被江南水乡的美景所吸引,尤其是对星空的无尽好奇,促使他选择了天文学作为未来的志向。1956年,由于国家对航空人才的需求,他被推荐进入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航空学院),专业转向...

汤敦甫善待卖菜翁文言文答案
答:1. 《新世说》汤郭甫善待卖菜翁文言文翻译 翻译: 汤敦甫在京师的时候,坐车经过宣武门 大街,有个卖菜的老翁放下担子坐在路 旁,赶车人不小心碰上了,把菜都打翻 在地上。老翁抓住赶车人不放,责骂并 且殴打他,叫赔菜钱。汤敦甫掀开帘子 问:“值多少钱?我赔你。”老翁要一贯 钱,汤敦甫摸了摸袋子,里边没...

汤郭甫不欺翁文言文
答:你好!文言文原文如下: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 翁捽(zuó)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 翁言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 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

王崇古传文言文翻译
答:《王崇古传》文言文翻译如下:王崇古,字学甫,是蒲州人。由中书舍人历任官职到右副都御史,因被召回京师任工部尚书,提拔为兵部尚书,加任太子太保。因私下勾结外敌的罪名,被遣送戍守靖远。后来夺去爵位闲居在家。《王崇古传》是明朝史学家谈迁所著的《国榷》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王崇古的生平...

孙玉庭字寄圃文言文
答:1. 凌义渠 字骏甫 乌程人文言文阅读翻译 凌义渠 凌义渠,字骏甫,乌程人。天启五年进士。除行人。崇祯三年授礼科给事中,知无不言。三河知县刘梦炜失饷银三千,责偿急,自缢死,有司责其家。义渠言:“以金钱殒命吏,恐天下议朝廷重金,意不在盗也。”帝特原之。宜兴、溧阳及遂安、寿昌民乱,焚掠巨室。义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