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是何时? 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时期的主要成就

作者&投稿:计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由于明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市镇经济受到压制,因而园林的修建也难以发达。直至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园林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官僚贵富热衷于此,文人雅士推波助澜,由此掀起了阵阵建园热潮。据统计,仅苏州一地,明代建园就达270余所,大大超过以往历代。明人士认为:修造园林,并非生活必须,似属闲事,然而却能从中显示才情和风韵。可见明人所推崇和追求的是自然素朴的园林景观。比如建于明正德年间“广袤二百余亩”的拙政园,水色渺弥,竹树翳邃,建筑物稀疏错落,全园仅一楼、一堂和八间亭轩,主人下力气整治的是花坞、钓台、曲池、果圃,造就的是一个以水景为主的近于自然风光的园林。

在明朝,北方园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与江南园林相比,以北京为集中地的北方园林还不够精致,却粗放浑朴,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园林。比如“荒荒如山斋”的定园公园;不尚小巧,追求宏大,将园内园外打成一片,以一亭、一轩、一台而周览四方的英国公新园;不求景观建筑和景点景色的繁复多样,而于单调中求变化,布局上出新意,纯粹以柳取韵的白石庄等。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园林多为皇帝贵族所建,他们常追求建筑的数量和奢华。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花树都有独特见解的李渔;采用山水花卉画的构图来设计园林布局的张涟;乾嘉平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等。清朝园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皇家园林的代表则是占地290公顷的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由于慈禧太后长期住在园中,不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兼有宫苑双重功能,其布局和风格也就存在着差异。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几乎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形式,仅粗略的记载,已见殿、台、楼、亭、阁、轩、塔、坊、桥、戏台、月台、回廊等十余种形式,其中如排云殿之宏伟、宝云阁之坚固、众香界之高耸、十七孔桥之美丽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朝园林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代晚期,随着中西方接触的增多,中国古典园林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西洋建筑的某些形式开始在沿海一些城镇园林中出现。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苑长春园中就已经建有西洋楼,其中包括六幢欧洲罗可可风格的建筑物、若干园林小品等,不过它们是由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设计并督造的,而且集中在园北一隅,以示与中国园林迥然有别。



中国古典园林什么时候达到顶峰时期~

1.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岭南,系我国南方五岭之南的概称,其境域主要涉及福建南部、广东全部、广西东部及南部,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边缘,处于低纬.北有五岭为屏障,南濒南海,多山少地,河网纵横,受着强烈阳光的照射和海陆季风的影响,具有优良的气候条件.北回归线横贯境内,由于受惠于季风的调节,这里仍然是山清水秀,植物繁茂,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由自然景观所形成的自然园林和适合于岭南人生活习惯的私家园林,也不同北方园林的壮丽,江南园林的纤秀,而具有轻盈、而具有轻盈,自在与敞开的岭南特色.

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 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 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一百多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
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南北最长处7312米,东西最宽处7290米,面积约45.3平方公里,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长安城与洛阳城之对比
对长安、洛阳遗址实测图进行研究发现,在规划中都以皇城、宫城之长宽为模数,划全城为若干大的区块,其内再分里坊。这两座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城,从规划到建成都不超过两年,在规划中运用模数控制,当是能快速完成规划的重要原因。
三、皇家园林
(一)长安皇家园林
1、唐城三大内
唐长安城中有三大宫殿区,史称“三大内”,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三大内”是唐代各个时期政治活动的中心,是建筑宏伟壮丽,山水花木配置恰当,又各具特点的三个园林胜区。
(1)西内太极宫
太极宫即隋朝的大兴宫,唐初改名为太极宫并加以扩建。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南与皇城相接,北抵西内苑,东临东宫,西界掖庭宫,据考古实测,面积约1.9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的2.7倍。
建筑布局:依据周代“前朝后寝”的原则,把宫内划分为前朝与内庭前后两部分。
太极宫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主要建筑有太极殿、两仪殿、万春殿、凌烟阁等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庞大建筑群,加以山池水榭构成宫内园林胜景。
(2)东内大明宫
东内大明宫是唐太宗为其父高祖李渊专修的“清暑”行宫,因地势比太极宫更利于军事防卫,小气候凉爽也更适合于居住,故,唐高宗以后即代替太极宫作为朝宫。
地理位置:在禁苑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唐两京城坊考》记其南北五里,东西三里,为长安城在大内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宫殿群,据考古实测,面积为3.3平方千米。
大明宫南半部为宫廷区,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呈典型的宫苑分置的格局。
(3)南内兴庆宫
兴庆宫原名隆庆坊,唐玄宗李隆基为皇太子时的府邸。李隆基登基后,将于开元二年将兴庆坊扩建为兴庆宫,并移住兴庆宫听政。
建筑布局:是唐三大内中较为特殊的一处,不硬套传统的“前朝后寝”和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格局,而呈不规则状,颇类似于后世的自由式建筑布局。
2、大内三苑
唐朝皇帝“三大内”既有园林之胜,又专门辟地为苑,专供皇帝游观和狩猎。因此在都城之北建三苑,即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亦称大内三苑,成为著名于世的皇家园林风景区。与宫城太极宫和大明宫相邻,又在都城的北面,就位置而言,属大内御苑。
禁苑
禁苑的范围辽阔,是三苑中最大的一苑。据《唐两京城坊考》载:禁苑东界浐水、北枕渭河,西面包入汉长安故城,南接都城。东西27里,南北23里,方圆120里。南面的苑墙即长安城墙,因此可以说,禁苑实际包括西内苑和东内苑三部分。
禁苑是唐长安城郊皇家的主要风景区和狩猎区。地形地貌:高下参差,坡原起伏,林木葱郁。建有宫观、楼阁、殿院、台亭等20处。因此也是重要的军事防区。
主要建筑有望春宫、鱼藻宫、梨园等。
(二)洛阳皇家园林
洛阳是唐朝的东京,洛阳山水甲天下,皇家园林素称发达。
洛阳宫(隋名紫微城),即洛阳之宫城。唐贞观六年改为洛阳宫。隋唐东都洛阳是洛阳古城史上最鼎盛时期,也是东方世界大都市之一。(如图)
宫城四面有10个城门,正南门原名则天门,后名应天门。
二、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一)长安
长安的行宫、离宫御苑很多,有代表性的有:玉华宫、仙游宫、翠微宫、华清宫、九成宫、曲江池等。
1、玉华宫
位于今西安北面的铜川市玉华乡,位于子午岭南端一条风景秀丽的山谷——凤凰谷中。总面积2482公顷,森林覆盖率90.4%,这里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具有旅游观光、避暑度假、佛事活动三大功能。
2、仙游宫(避暑行宫)
仙游宫在今周至县城南15公里,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
环境:青山环抱,碧水萦流,气候凉爽宜人,隋文帝曾多次临幸、避暑。
3、翠微宫(避暑离宫)
翠微宫在长安南25公里之终南山太和宫,唐武德八年始建,贞观十年废。
4、华清宫(唐代离宫御苑)
华清宫在今西安城以东35公里的临潼县骊山北麓。以温泉汤池著称。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
5、九成宫
九成宫在今西安城西北163公里的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竣工于开皇十五年,原名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
(二)洛阳园林
洛阳行宫、离宫御苑代表作有西苑、上阳宫等。
1、西苑 (又称显仁宫、会通苑)洛阳地区皇家园林的代表。
西苑在洛阳城的西侧,隋大业元年与洛阳城同时兴建。
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唐代改名为东都苑、武后时名神都苑。
西苑园林特点:人工山水园。
总体布局:大体上沿袭汉以来“一尺三山”的宫苑模式。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北海周长十余里,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据《隋书》记载:“西宛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塔山上。海北有渠,萦纡注海,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大业杂记》载:“苑内造山为海,周十余里,水深数十丈,上有通真观、习灵台、总仙宫,分在诸山。风亭月观,皆以机成,或起或灭,若有神变,海北有龙鳞渠,屈曲周绕十六院入海”。
园内理水、筑山、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工程极其浩大,都是按既定的规划进行。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2、上阳宫
园林特点:建筑密度较大,以殿宇为主,园林为辅。
此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的建设已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于“相地”独具慧眼,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同时也反映了唐人在宫苑建设与风景建设相结合方面的高素质和高水准。
第三节 私家园林
盛唐以后,中国园林已由自然山水园发展到写意山水园,即文人山水园。主要以长安、洛阳两地为盛。
一、城市私园
1、长安
长安城内大部分居住坊里均有宅院和游憩园,叫“山池院”——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多为皇亲和大官僚所建。
2、洛阳私园
洛阳城内私家园林多以水景取胜。城内私园,纤丽和清雅两种格调并存。前者如宰相牛僧儒的归仁里宅园,后者多见于时人诗文的吟咏。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园。
履道坊宅园
位于履道坊之西北隅,洛水流经此处,被认为是城内“风土水木”最胜之地。
A:位置、规模和布局
《池上篇》云,园和宅共占地十五亩,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布局:分南园、北园、西苑。
B、植物配置
宅院的绿化配置非常好,树合荫交户,池分水夹阶。”其中尤以竹取胜。南园有竹园,府第有竹院,“新篁千万竿。”乔木十数株均为老树。
白居易诗文中记述的植物有如下二十余种:有国槐、梧桐、榆树、杨树、柳树、桃、梨、杏、桂花、樱桃、藤萝、木槿花、芍药、牡丹、白牡丹、菊花、兰花、莲花、夜合花、迎春花、枣树等。

二、郊野别墅
别墅园即建在郊野地带的私家园林。在唐代通称为别业、山庄、庄,规模较小者叫山亭、水亭、田居、草堂等。
据文献记载,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分三种: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1、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拥有对象:⑴两京的贵戚、官僚。⑵一般文人官僚。
别墅特点:贵戚、官僚别墅,格调华丽纤秾;一般文人官僚别墅,朴素无华、富于村野意味的情调。
长安:作为首都,近郊的别墅园林极多。贵族、大官僚多集中在东郊一带,如太平公主、长乐公主、安乐公主等;一般文人官僚的别墅多集中在南郊。
洛阳:南郊一带风景优美,引水方便,别墅园林尤为密集,同长安园林一样,多由达官显宦修造。例:
①平泉庄
园主人:李德裕
位 置:位于洛阳城南三十里。
园林特征:
园林用石的品类,怪石名品甚多。
树木花卉数量多,品种丰富、名贵。
“台榭百余所”,有书楼、瀑泉亭、流杯亭、西园、双碧潭、钓台等,
珍禽异兽
②浣花溪草堂
园主人:杜 甫
位 置:成都
园林特征:
建筑布置随地势之高下,充分利用天然水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2、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唐代,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区陆续开发建设,其中尤以名山风景区居多。如李泌的衡山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等。
庐山草堂
3、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依附于庄园而建的别墅,与唐朝的制度有关。许多官员有城内的宅院、郊外的别墅,同时还拥有庄园别墅,成为显示其财富和地位的标志。
唐代的庄园别墅,对唐代文坛中“田园诗”的长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王维的辋川别业和卢鸿一的嵩山别业。
三、文人园林的兴起
唐代科举取仕,许多文人以文入官,入官后又不忘吟诗赏景。
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而且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经营,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的哲理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第四节 寺观及其他园林
佛教经过东晋、南北朝的广泛传布,到唐代13个宗派都已经完全确立。
一、寺观园林从世俗化到文人化
主要表现在:
1、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往往是连宇成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功能区;
2、由于世俗活动的参与,成为城市公共交往活动的中心,肃穆的环境与人间的愉悦相结合,促进了庭院的绿化与园林的经营;
3、寺观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遍及于郊野。
二、其他园林
1、中央政府的衙署园林
多有山池花木点缀,个别还建置独立的小园林。
2、公共园林
多以亭为中心、因亭而成景的邑郊公共园林。
长安城内开辟的公共园林有三种情况:
①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
②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
③街道的绿化

中国古典园林在哪个时期达到了巅峰A.秦汉B.宋朝.C.唐朝.D.清朝_百度...
答:D.清朝 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的鼎盛时期是何时?
答: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

中国古典园林什么时候达到顶峰时期?并列举几个当时的代表作作初步分析...
答:1.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

中国古典园林史上一共有几次飞跃?分别在哪几个朝代
答:3、明清时期: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转折时期及特点是什么?
答: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3. 园林全盛时期——隋、唐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2)四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旬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克化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 (4)公共园林意...

私家园林兴盛于哪个朝代呢?
答: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以风雅自居,开启了后世文人经营园林的先河。魏晋风度的旷逸,六朝流韵的潇洒,老庄哲理的玄妙,佛道教义的精微,再加诗文绘画清新的趣味,以及造园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使得中国园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追求...

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答: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园,有的已经湮灭了,有的还保留到现在。而目前所存的古代园林多数是明清两代建造的。即使是明代以前的作品,也已经过后人的改造和整修。1/绛守居园池现存时代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绛守居园池”,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本是古绛州太守官衙的后花园,现留存...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顺序
答:唐宋时期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答:进入宋代,中国经济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而且,这时候宋代的山水文化非常繁荣,文人画开始流行。能诗善画的文人,也将诗情画意用于经营园林之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也是对前朝各个时期园林艺术的一个总结。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统治更加严格,封建等级与礼法更为分明。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时期及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段和代表性的园林作品
答: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