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品苏诗苏词(一)

作者&投稿:晏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同于林清玄版的苏东坡传,王水照教授的苏轼传,更加客观完整的再现了这位历史上的大文豪。

川蜀之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司马相如、李白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蜀地的奇山秀水给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他曾经吟唱:

吾家蜀江水,江水绿如蓝。

童年时代,父亲苏洵经查游学四方,见多识广,回家就给苏轼兄弟讲述旅途见闻,在其成长过程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

1056年21岁的苏轼随同父亲和弟弟告别家乡,前往京城汴梁参加进士考试,首战告捷,双双获选;次年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担任主考,这一次,阴差阳错,主考官读到苏轼的应试文章,大加赞赏,认为只有自己的弟子曾巩才有此才情,本想评为第一,为避嫌,忍痛取为第二,就这样,苏轼与状元失之交臂。接着参加殿试,苏轼、苏辙同科及第,仁宗回宫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嘉佑四年,苏轼为母亲守丧期满,接皇命,苏家举家迁往汴京,在途中,苏轼写下了其第一部诗集《南行集》,其中五律《荆州》最后一首:

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运许邓,南去极衡湘。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次年抵京,在怀远驿中,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待功成名就,兄弟归隐,纵情山水。苏轼被授予凤翔签判,这时的苏轼怀着报国雄心,积极用世,舍身报国,踌躇满志踏入仕途。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哪复计东西。

人生经历不过是鸿飞千里中的歇脚,不是终点。这是苏轼第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是苏轼一篇有名的七律,被后世传唱。

1065年5月,夫人王弗去世,年仅27岁。11年的婚姻中,王弗聪慧颖悟,沉静自持,苏轼背书卡壳,王弗就轻轻提示,她深知丈夫性格爽直,自然率真,就帮助丈夫加以分析判断,明辨人情是非。如今撒手而去,失去了相依相靠的亲人,苏轼悲恸难以自抑。以至于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悼念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 年年 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069年苏轼还朝,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暴风骤雨般的改革变法,令苏轼深感不安,长期的书斋生活限制了他的视野,对社会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缺乏认识,看不到变法的积极、进步、合理的方面。因而他与欧阳修等老臣站到了反变法的一边。苏轼多次上书神宗批评新法,但神宗推行改革意志坚决,不予理睬,使得苏轼对政治渐生倦怠,1072年,苏轼被外放通判杭州。

初到杭州,苏轼立刻被杭州美景陶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暂时冲淡了政治上的不如意。这一时期的苏轼写下了大量关于杭州美景的诗句,最著名的便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次苏轼西湖饮宴,湖心飘来一艘画舫,一女子弹奏一曲《长相思》及《高山流水》之后,对苏轼道个万福说道:我自幼仰慕大人才情与为人,可惜无缘相见,听闻你来杭州任职,喜出望外,我早已为人妻室,不该抛头露面,无奈在此等候,献上一曲,以表心意。说完即乘船离去,苏轼提笔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一时期,苏轼开始填词。繁华富丽的南国都市,江南特有的风情,为词作提供了最佳的氛围。正是在这天然词境的环抱下,苏轼开始了词的创作。在一次告别的筵席上,苏轼写下了惜别的词作《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菩萨蛮 西湖送述古》

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

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没有本质的区别,多以饮酒作答,临别赠送等内容为主,但也表现出直接抒情的一些个性化表现。

~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品苏诗苏词(二)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品苏诗苏词(一) 1074年冬,苏轼告别杭州知密州,便遇见飞蝗横空而来的可怕境况,忆起在杭州目睹蝗灾情景: 前时渡江入吴越,布阵横空如项羽。 在捕蝗过程中,与老农交谈得知雨水可解蝗灾,于是苏轼沐浴焚香,素食斋戒,前往常山求雨: 庶将积润扫遗孽,收拾丰岁还明主。 与杭州的秀丽繁华相比...

品读苏东坡之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前几句的升华,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这样的小风小雨算什么?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可以好好享受一下。 词的上阕表现了苏轼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了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了令人心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与上阕所写风雨对...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轼传品苏诗苏词(一)
答:一次苏轼西湖饮宴,湖心飘来一艘画舫,一女子弹奏一曲《长相思》及《高山流水》之后,对苏轼道个万福说道:我自幼仰慕大人才情与为人,可惜无缘相见,听闻你来杭州任职,喜出望外,我早已为人妻室,不该抛头露面,无奈在此等候,献上一曲,以表心意。说完即乘船离去,苏轼提笔写下了这首《江城子》...

读《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苏轼有一个小他三岁的弟弟,名叫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他和弟弟还各自有专属的奶妈照顾。 一句话,他们苏家,有钱,有权,有文化。换言之,苏东坡是富二代,官二代,知二代。 有时候你得承认,有些人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2. 流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最能总结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

【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答:苏东坡出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病逝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历经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五任皇帝。他科考于仁宗时期,为官于神宗在位期间,“乌台诗案”后遭到贬谪,哲宗登基后两遭流放,“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

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苏东坡传》有感
答:遍读《苏东坡传》,我们会发现,苏东坡一生所受贬谪之多,实属罕见,可是不论在哪为官,在当地都能找到很多朋友,无论是当地官员,还是邻家农夫,他都愿意交往。尽管才华横溢,他并不会轻视不识字的农夫,尽管屡遭小人暗算,他还会相信人性的纯良。        苏东坡是快乐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读后感
答: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在弥留之际和好友的对话很有意思:七月二十八日,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这时全家都在屋里。方丈走得靠他...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蓑烟雨任平生
答:”读着读着,心境豁然开朗,乐观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畅入眠,再次迎接旭日东升。感谢你,苏东坡,是你教会了我在逆境磨难中保有乐观豁达之心!困难算什么,正如东坡先生诗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磨难,轻装上阵,冲过去!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
答:在苏轼暮年,侍妾王朝云陪他来到蛮荒之地惠州。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对苏轼而言,她是一朵爱他的解语花。人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遇到懂你的人。幸运的苏轼他遇到了……人的一生,能有机会认真做自己,而且还有爱人相伴,并有朋友相助,有亲人相思,有乐趣相守……这样的一生也算完满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赏析
答:《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文:三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