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作者&投稿:才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1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书场盛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众多,到得早。“说书”十二点半钟以后才开始,可是“不过十点钟”,戏台前的“一百多张桌子”,“已经坐的满满的了”,以至“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有的人甚至饿着肚子早早地赶来占个座位,使得戏园子里竟然有一二十个卖烧饼油条的。二是观众身份多样,代表性广。有“做生意”的,有“读书人”,还有许多官员以及他们的家人。三是气氛热烈。有人在进场,有人在找座,有人在打招呼,有人在说闲话,有人在叫卖叫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指向,即听白妞说书。

  第二部分(3—5段),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首先是琴师演奏三弦子,初不觉怎样,“只是到了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挑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很有特色。再是黑妞说书,从衣着打扮写到动作表情,进而描写黑妞的演唱清脆宛转,高低徐急,富于变化,既有“字字清脆,声声宛转”“或缓或急,忽高忽低”的直接描述,又有“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的生动比喻。然后是观众的议论,知情懂行的观众将黑妞和白妞进行比较,“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突出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白妞的出场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6—8段),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这是课文的描写重点。第6段描写了白妞的衣着相貌、动作表情,特别用特定镜头描绘了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是那样清澈纯净,明亮润泽,美丽传神。第7段写白妞说书歌声的高亢,第8段写歌声的低回和变化。这两段描写白妞说书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声音初不甚大——声音越来越高,回环转折,雄浑高亢,字转悠扬——声音陡然一落,回旋激荡——声音悠远、细弱——声音扬起、诸声并发——突然收结。作者在描写白妞说书的节奏时,运用了很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借助实体形象来感受到声音的美,让人们体会到白妞技艺的高超。

  第四部分(9段),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2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淮安楚州)。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作者清末刘鹗,(1857~1909)笔名洪都百炼生。《老残游记》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现出作者反对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到:“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书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回到店里向茶房打听这件事,茶房介绍说:这说鼓书,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打鼓”,演说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什么稀奇,自从王家出了白妞、黑妞两姐妹就不同了。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二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明儿上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老残听了茶房的话,也不甚相信,次日九点钟便去明湖居听书。可以说,在节选的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为白妞说书作了渲染铺垫,那属“耳闻”;进入课文之后,则属“目睹”了。

  《老残游记》(刘鹗)、《官场现形记》(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孽海花》(曾朴)并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

《明湖居听书》中为了写好白妞,作者先写了琴师和黑妞,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

仿照《明湖居听书》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饰手法,写下对这段音乐的...
答:(二)《明湖居听书》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

明湖居听书读后感
答:明湖居听书》课例读后感 作者:曲曲 日期:2009-2-20 8:30:00 0 推荐 今天读了高中特级教师邓彤老师11年前执教的《明湖居听书》课例,仍很有感触。邓老师的课堂有很多值得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学习的地方。且不谈他对教材的取舍和整体设计构思,单看他讲课中的两个环节“把握课文框架”和“品读重点段...

初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明湖居听书》知识点
答:“明湖居听书”故事缘由是这样的:老残来到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居中写着“说古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

语文有一种写作手法叫作nā niǎn,老师进一步解释时,说道“这种句型用重...
答:那辗主要有三种方式:1.多重铺垫,曲径通幽 2.抑扬结合,欲擒故纵 3.明断暗续,另辟蹊径 刘鹗《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其预定目标是写白妞说书技巧已臻化境,但作者并不急于“直奔”标,而是在白妞出场前,做了“多重铺垫。文中通过挑担人、店员、茶房的侧面渲染,琴师、黑妞的...

上海地区语文预初到初二的文言文一字多义,通假,词性活用整理
答:主要作品为《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是其中一节。 87,曾朴,主要作品为《孽海花》谴责小说"。 88,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称饮冰室主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康有为合称"康梁"。主要作品为《谭嗣同》《少年中国说》等。有《饮冰室合集》他是"新文体"的创造者: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僵语、韵语及外国语...

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5篇
答:五、比较欣赏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4.高二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一、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 1、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 2、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

七年级,八年级语文课文中,多次做铺垫和埋伏笔的课文有哪些
答:七年级下册:1、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2、最后一课 都德 3、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4、在沙漠中心 圣埃克絮佩里 5、猫 郑振铎 望采纳!

什么是通感?
答:理由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中《明湖居听书》一课的“补充知识”专门介绍了“通感”的有关知识,在谈到“形容的通感”时说:比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浓黑”本是客观存在的能作用于视觉器官的现象,鲁迅用来形容主观感觉——“悲凉”,通过这...

新同步课课精练语文七年级上答案: 三二课明湖居听书课内阅读 急急急...
答:题目是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