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字了 现代中国人的名字里为什么没有"字"了?

作者&投稿:有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今天,为什么我们不用“字”了呢?中国古人的称谓非常繁杂,难记程度堪比俄罗斯小说,他们不仅有姓、氏、名、字,还有雅号、谥号、赐号、诨名、室名等等。对此,语文试卷上专门有一道令人难忘的文学常识填空,比如:
李白,字____,号____,又号“____”,世称“____”,与____并称为“____”。
苏轼,字____,又字____,号____,自号____,世称____。
(每空0.5分)

现在,表字基本退出了中国人的称谓系统,只有极少数人出于爱好仍取字号,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法家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却并不常用,也没有实际用途。
这是华人世界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字突然就消失了?

为什么要有字
中国传统中对名的忌讳,是字产生的基础。
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国这样,围绕着“名”出现如此繁多的避讳,见面时,直呼其名是非常严重的侮辱,正式的书写中,还要避尊者讳,避长者讳,避孔子讳等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记》,司马迁为了避父名讳(司马谈),将《史记》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这为历史研究者造成了无数的困难,以至于专门有人总结了避讳学,作为研究者必须掌握的知识。

中国知网上有关避讳学的文献
字是名的延伸,源于西周。《礼记 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
简单来说,古人出生三个月时,父母要取名,长辈、老师都会直接唤你的名;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此后进入社会,出于礼节尊卑,以幼名相呼非常不合适,就需要取一个“字”。
所以,“名”是出生后确定的称呼;“字”则相当于进入成人社会的新ID。有了这个新ID,就可以纳入成人世界的“礼”中——在长者和尊者面前,必须自称其名,以表谦逊。比如《论语》中,孔子都自称为“丘”;臣子无论的多么高的位子,在国君面前,还必须以名自称,万不可以用字号。
——对尊者,要称呼其“字”表敬重,而尊者可以叫你的名。比如孔子的弟子就称他为“仲尼”,孔子对他们就直呼其名,管颜回叫“回”。不过,如果是在与他人谈话中提到尊者,就可以叫他的名,《论语》中长沮问子路,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就答说:“为孔丘。”
秦汉以后,礼仪发展愈加复杂,避讳也愈加严格,卑者既不能称尊者的名,也不能称字了。《三国志》中马超恃宠而骄,和刘备谈话时称呼刘备的字,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关羽怒,请杀之”。
然而,字并非人人都可以有,弱冠的“成人礼”可不是成为一个老百姓,而是成为一个“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的贵族。字这种新ID,就是进入上层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具体的加冠礼中,取字之后,接下里就要用这个新的身份先见兄弟,再与来宾施礼,再入见家中女眷。此后,换玄端服出门觐见国君,献上士之礼,尽君臣之义,接着还要挚见于卿大夫和乡中长者,引介自己成为贵族社会的一员。

现代人还原的男子加冠礼无疑连形式都尚有欠缺
可见,冠礼基于贵族间的社会交游,字也是士以上阶层的特权,围绕此的社交功能,是字最实际的用途。
汉以后,士人阶层一直是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属于精英的阶层,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后,保证了这一阶层的声望和地位。作为读书人称谓系统的重要一环,字也一直被延续下去。

字的消失
除了中国,朝鲜和越南也有取字的风气。
七世纪后半期,朝鲜人开始效仿中国取字和号。最早有字的朝鲜人是新罗太宗武烈王之子金仁问,其字为“仁寿”。创制朝鲜吏读文字的大学者薛聪,则字聪智。朝鲜实学派学者朴趾源曾隐居朝鲜黄海北道的燕岩山谷中,所以以“燕岩”为号。而有字和号的人也多为朝鲜的王公贵族和文人。

《燕岩集》作者朴趾源
曾经的越南,很多人也有字名、号名、别号、笔名和俗名等。如阮朝诗人吴仁静,字汝山,取“仁者乐山”之意。而字名和别号也多是中上层人士,尤其是文人的专属。如十九世纪的文豪阮文超,移居河内省寿昌县,号寿昌居士。很多帝王也取雅号,比如黎圣宗就自号“天南洞主”。旧时的越南人在科举中中过榜的,其他人在称呼他时还有在名前冠上功名,如老爷举人邓台谐,状元呈等。当今还有不少越南人取字号,比如素友,号“苓”。
和中国一样,这些字的传统至今也已经消失,变为小众嗜好,而且华人世界里,无论是台湾、新加坡、海外华人社区,现实中字都不再使用。
民国时期,字开始消失在大众视野。首先消失的是古人所看重的“冠礼”,据民国《上杭县志 礼俗》记载,清康乾年间许多客家地区早就“冠笄之礼不行”了。
之后,新文化运动中,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称谓系统被看作封建落后的代表。邹韬奋的弟弟邹恩泳就曾专门写过一篇批驳中国人名字号过于繁冗,徒添纷扰的文章。而民国的议员选举法中明确规定,如果写字号就算作是废票。所以民国时期名字逐渐合一,人们开始相互称名道姓,学者王泉根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很少取字了。
比如胡适,原名嗣穈,字适之,他的儿子胡祖望和胡思杜却没有字了。鲁迅,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其子周海婴也没有字。

鲁迅与周海婴
但字逐渐消失,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用字的人没有了。
士,是封建社会中的传统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和儒教,士这一阶层主持和领导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历史。但随着辛亥革命后满清帝制的崩溃,科举废止,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中断,读书人变为近代新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政治贵族地位。
这一巨大变革下,传统的表字制度也失去了实际的应用基础,变为文化符号。同样的原因,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表字制度也消失了。
不过,表字制度在中国大陆经历了更彻底的打击。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阶层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毛泽东认为:在经济地位上,知识分子是劳动群众;但在世界观上,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右派翘尾巴也在这里。
此后相当长时期,没有人敢提自己是“士”或“知识分子”,都拼命想钻进无产阶级的工农队伍中去。当时敢给自己取一个字或号简直就是在家门口拔红旗、插白旗了。

怎样取一个高档次的字
现在字号又开始重新成为时尚。文化界掀起一股“恢复表字制度”的热潮。取字取号贴吧,论坛遍地开花。伯某甫又变多了,很多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百度知道”关于求助效仿古人取字的问题
名人中,不少人喜欢给自己取字。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画巨匠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
不过,这时字的功能与古人已完全不同,它是高档次的文化符号来源,用来提升调性,或者彰显独特的身份认同。
今天,取字的原则也不同于古人,与名的表里关系并不重要,神秘、复杂的字反而备受重视。随便逛逛字号贴吧,就会发现“彧”、“珩”、“爻”这样的字比比皆是。
想要摆脱论坛口音,取一份高档次的字?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些取字的原则:
——最复古的“字”要学先秦。最经典的是“伯某甫”,女子则对应“伯某母”,比如李雷可字“伯磊甫”,韩梅梅可字“伯玫母”。这样的格式就是一言加衬字,以排行“伯、仲、叔、季”和美词“甫、父、母”为主。
——如果来点贵族气质就用“子”,“子”最初来源于爵号,春秋成为美称,如周王子克,字子仪。唐宋时期流行古风,很多人用“子”作字,比如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
——两汉时期常将衬字与“公、君、卿、翁”配合,并增加了其他排行字。两汉之后,人们大多用二言字,两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出现过一些三言字。
——而且,要注意男女取字的差别。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可许嫁婚配。女子虽也取表字,但很多女子常常直接以乳名为表字。魏文帝曹丕的郭皇后的父亲称她:“此乃吾女中王也。”所以她的乳名和表字都是“女王”。
虽然字号又重新开始成为时尚,但想追这股复古潮流仍需谨慎。毕竟,当听到“在下姓李,名雷,字伯磊甫,号尚古居士”这样的自我介绍时,普通人的反应都是:我们就静静地看着你装 。

为什么现在中国人没有字没有号?古代都有的~~

中国古人的称谓非常繁杂,难记程度堪比俄罗斯小说,他们不仅有姓、氏、名、字,还有雅号、谥号、赐号、诨名、室名等等。

现在,“字和号”基本退出了中国人的称谓系统,只有极少数人出于爱好仍取字号,如作家李敖,字敖之;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书法家范曾,字十翼,号抱冲斋主;旅行家钟文芳,字夔,号一行居士,却并不常用,也没有实际用途。


中国传统中对名的忌讳,是字产生的基础。 没有哪个文明像中国这样,围绕着“名”出现如此繁多的避讳,见面时,直呼其名是非常严重的侮辱,正式的书写中,还要避尊者讳,避长者讳,避孔子讳等等。最著名的例子是《史记》,司马迁为了避父名讳(司马谈),将《史记》所有同名的人都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

这些字,号的传统至今也已经消失,变为小众嗜好,字和号的逐渐消失,是随着辛亥革命后满清帝制的崩溃,科举废止,学而优则仕的路途中断,读书人变为近代新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政治贵族地位。这一巨大变革下,传统的字和号的制度也失去了实际的应用基础,变为文化符号。

相信今天仍然有人有字号——或是名家、或是狂士,只是不常见了。我认为今天中国人不太起字号的原因有三: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现代的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在此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善的户籍注册(民国时也不完整),而户籍注册限制了人们的字号——想想看,如果公安系统登记户籍的时候还要写上每个人的字号,那是多么繁杂的一件事?而且有些人字和号可能还不止一个,所以从官方的角度,字和号已经被放弃了;第二,我们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社会,社会节奏是高效、快速的,字号的使用显然不符合这一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人只用一个名字当然来的简便的多;第三,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使得国人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国学素养大大退步,对于字号不甚了解,这也成为了今天中国人“有名无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多久没有手写过汉字,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信息化时代,汉字会消亡吗...
答: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化也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汉字也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字不会消失的,我们的蚊子也会变得因为只有变才能够久远,作为中华子孙,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中华文字充满自信,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文字不会有危机的,我们虽然整天打着汉字,虽然看着...

端午节有什麽传说
答: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的传说:纪念屈原传说、纪念伍子胥传说、孝女曹娥传说、介子推传说、廉吏陈临传说、越王勾践传说、恶日禁忌传说、夏至传说等,我认为在众多端...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负担”?
答:因为中国的儒释道,是从不强加于人,讲求宽容自由自在,所以中国人没有宗教负担,

大班语言教案:汉字的演变
答:汉字的演变古时候字没有发明的时候,古人就把要讲的事画下来,我们现代的人把这些象图画一样的文字叫象形字。可是画画很麻烦,也很占地方,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他们就把这些象形字慢慢地简化了,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用得汉字。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朝鲜人用的文字就是根据我们的汉字创造的。我们中国人很了不起...

中国人(在这里只说汉人)为什么没有扩张性?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
答:3、劣根性。你可以看看《丑陋的中国人》。很怪异,就像阿Q那样,中国人对于他人的事情都很麻木。其实中国一直都在物竞天择,只是这个事情一直在个人层面完成,没有达到国家层面。而当整个国家处在既得利益者手中时,伴随不断加重的内耗情况,保住手头的利益或者侵占对手的利益也会比争取国家利益更容易实现...

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武则天的墓碑上为什么没有字?
答: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这使人想起今日美国的绿卡)。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

古代为何称呼女孩为千金,称呼男孩为犬子
答:古代为何称呼女孩为"千金",称呼男孩为"犬子"? 中国古代十分讲究礼仪,礼仪规范分为很多种,对他人的称呼也是其中一种。 古代人起名字都是有名、有字。一般来说古人称呼别人都会称呼字,这就是礼仪规范的一种。但是我们还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的,所以古时候更加注重男子的发展。但是中国古时候还有称呼...

急~~~中国文字为什么没有出现断代的现象(甲骨文)
答:[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2、汉字和拼音文字相比,有它的劣势,这不是可以感情用量的问题。这个劣势就是,汉字的字形和字音是脱节的,在今天已经很难用字形去推导出字音了。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中国人需要用大龄时间去学习“打字”,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问题。有人可能举决出某人用...

一年级必考仿写句子
答:秋天来了,大雁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 天上的白云一会儿像小羊,一会儿像小鱼,真有趣! 2、……像……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蓝蓝的天空像大海。 3、 ……从…… 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小松鼠从树上跳下来。 4、……是…… 我是小学生。 我是中国人。 5、……在…… 白云在天上飘来飘...

汉字没有被汉语拼音取代的原因
答:在人类文字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字系统。它在记录语言的方法、造字的方法、字型的结构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特点。据考古学家发现,汉字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经过如此漫长的发展,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呢?汉字将来会发展为表音体系的文字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