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字在初中文言文

作者&投稿:柳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初中文言文意思并

并 bīng

名词义:

1、古地名。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沈括《梦溪笔谈》

并 bìng

副词义:

1、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连词义:

1、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和;以及。

2. “为”在初中古文中的解释并举例

1.动词:①判断动词“是”;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②做;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③作为,当做,成为;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④认为。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2.介词:①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向、对;

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表示行为动作的替代:替、给;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为长安君计短。——《战国策·赵策》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③表示行为动作的的目的:为了;

愿为市鞍马。——《乐府诗集·木兰诗》

生为之饱。——清· 周容《芋老人传》

④表示行为动作的的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⑤表示被动。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3.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4. 求“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并且要有例句 例句选自初一初二内容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介词,相当于“用”。例句: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翁亭记》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例句: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例如: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例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七、介词,相当于“从、由”。

例如: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八、介词,译为“按照”。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十一、连词,译为“以致”。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十二、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

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5. 帮忙啊

乘:车马的单位。

从:跟从,追随。

道:路。

得:得到。

定:平定,确定。

伐:讨伐。

犯:侵犯边境。

负:辜负。

赋:作诗,吟诗。

更:更新。

会:见面。

及:到。

计:谋略。

济:帮助,救济。

聚:团聚,聚会。

遽:突然。

临:到。

论:讨论。

命:命令,命运。

难:灾难,困难。

窃:偷。

入:进。

师:老师(夫子)。

实:果实,事实。

释:放。

狭:狭窄。

效:效果。

形:样子。

业:事业。

盈:满。

余:自称,我的意思。

狱:监狱。

御:皇帝。

缘:缘分,因为。

远:距离大。

云:说。

责:责备。

众:大家,很多人。

就这么多了,我也不容易啊!会的我都写了。

6. 初中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子

1.介词 (一)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二)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例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译为:把、拿、用 例子: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活板》) 2.连词 (一)表示目的。 译为:来 例子: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二)表示结果。

译为: 以至、因而 例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译为:而或省去 例子: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3.动词 译为:认为 例子: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样表述不够清晰,表格是二维的,信息量更多一些,你加我302693907,我把初中文言文的word文档发给你, 便于你复习。

7. 初中文言文之,以字举例

基本字义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

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详细字义〈动〉1. (会意。

象艹过屮。枝茎益大。

本义:出,生出,滋长)2. 同本义 [grow]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说文》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

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之,适也。——《广雅》自伯之东。

——《诗·卫风·伯兮》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之虚所卖之。

(“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宣王说之。

(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虎因喜,计之曰。

(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当分明记之。

(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4. 又蹇叔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

——《武王伐纣平话》〈助〉1. 的 [of]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孟子》〈形〉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常用词组1. 之后 zhīhòu(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2) [behind]∶在…后面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3) [afterwards]∶然后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2.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archai *** ;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3. 之流 zhīliú[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4. 之前 zhīqián[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吃饭之前要洗手5. 之字路 zhīzìlù[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隐藏更多释义。



~

文言文所有常见字翻译
答: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

文言文之字归类
答:1. 初中文言文字词句式整理归纳 初中所有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附例句
答:2010-08-17 谁有文言文常见的字,字+意思+解释+例句?(一个字多种意思,... 108 2009-04-18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其解释 311 2013-12-24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及解释 1 2007-09-15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21 2013-09-22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字解释 67 2017-03-10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178...

初中文言文虚字实字解释
答:初中文言文虚字实字解释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xinyilipu1972 2014-02-17 · TA获得超过5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91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77.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三、18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1.【而】 本义阐析:“而”...

并字在初中文言文
答:4. 求“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并且要有例句 例句选自初一初二内容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例句: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3、臣以王吏之...

文言文用字
答:1. 文言文常用字 初中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答:2、之表示第一人称,我。例句:西汉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3、之作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唐 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 ”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4、之作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

带有股字的文言文
答:1. 股字 初中文言文翻译 “股”字在初中文言文中,多翻译为大腿,而非 *** 。例如:初一文言文《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

“以”字在语文版初中文言文当中翻译成“把”的情况多见吗?能否举例...
答: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子非鱼什么意思
答:出自惠子的一句话,被记录在《庄子·秋水》中。 作品体裁 文言文 作者 庄子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