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原稿文言文

作者&投稿:晁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推荐文言文家书几封,最好是写给父母的

吾妻,蔡英。犬儿教导无方,家男深感内疚,汝下嫁于我,乃吾家门大幸。 家男谋生在外,小儿难训,心虑之,悲悲切,狠铁难成钢。尤可敬,为师也,我等狼虎之人皆敬之,劣子还乳, 皆以常存敬畏之心。长风破浪终有时,其聪,其灵,望妻倾教之。

夫出,异乡为客,夜拌床塌,假寐,尚思为家戎守。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君子坦荡荡,其身正,不令而行。望妻切莫费思,夫必自重。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夫明其理,但使襄城飞将在,大事必成矣。

夫妇齐眉

庚寅年一月二十一日

陆游家书: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之)为忧,不可以(之)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躁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殆后悔.

2.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原文】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

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静养?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

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 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

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①大道理。

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

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③,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④身,即此道也。 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

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⑤之道,以图无忝⑥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身,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如谋食。 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故或食禄于朝,或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⑦,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⑧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⑨,而后得科名而无愧。

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⑩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

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

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

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注释】①身心国家: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即有关个人和国家之事。 ②玩索:玩味索求。

③醇醪(láo):醇香可口的酒酿。④斯须:些许时间。

⑤诚正修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⑥无忝:无辱。

⑦传食之客:即名士官宦所养之食客。 入幕之宾:指居高官显爵之位者的幕僚宾客。

⑧科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⑨尸位素餐:徒居其位,不谋其事。

⑩专嗜:专门的嗜好。穷经:研习所有儒家经典著。

3. 《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为政篇 禀父母·不敢求非分之荣【原文】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九月十七日接读家信,喜堂上各位老人安康,家事顺遂,无任欢慰。

男今年不得差,六弟乡试不售,想堂上大人不免内忧,然男则正以不得为喜。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①则有悔,日中则昃②,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男毫无学识,而官至学士,频邀非分之弟,祖父母、父母皆康健,可谓盛极矣。现在京官翰林中无重庆下者,惟我家独享难得之福。

是以男悚悚恐惧,不敢求非分之荣,但求堂上大人眠食如常,六弟不中为虑,则大慰矣。 况男三次考差,两次已得;六弟初次下场,年纪尚轻,尤不必挂心也。

同县黄正斋,乡试当外帘差,出闱即患痰病,时明时昏,近日略愈。男癣疾近日大好,头面全看不见,身上亦好了九分。

在京一切,男自知谨慎。男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注释】①亢:高傲。②昃(zè):太阳偏西。

【译文】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九月十七日接读家信,喜知堂上各位老人身体安康,家务顺遂,非常欣慰!儿子今年不得差。 六弟乡试没有考取,想必堂上大人不免忧虑。

然而儿子却反而以不得差而高兴,因为天下的道理,太满就会招致损失,位子太高容易遭致败亡,太阳当顶便会西落,月亮圆了就要残缺,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儿子一点学识也没有,做官做到学士,多次得到不该得的荣誉,祖父母、父母又都康健,可说是盛极一时了。

现在的京官翰林里没有喜事频传,只有我家独享这种难得的福泽,因而儿子时刻不安、战战兢兢,不敢谋求非分的荣宠,但求堂上大人睡眠饮食正常,全家平安,就是最大的幸运。千万不要因为六弟没有考中而忧虑,那我就大为安慰了。

何况儿子三次考差,两次得差。 六弟初次考试,年纪还轻,更不必挂心。

同县黄正斋,乡试时在外当帘差,出考场就犯痰病,有时清醒,有时不清醒,近日稍微好些。儿子癣疾近日好多了,头上脸上已一点看不出,身上也好了九分了。

儿子在京城自知一切小心谨慎。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4. 求 曾国藩家书 《字谕纪鸿儿》 的译文

译文

字谕纪鸿儿:

家中到营中来的人,大多数都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对此稍感欣慰。世人多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立持家,习劳习苦,既安乐又巨人节俭,这就是君子。

我做官已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寒素家风,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盛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和小户人家,士农工商各种人,只要勤俭节约,农业没有不兴旺的;骄奢怠倦,家业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自高曾祖父相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父,都是黎明就起床,这是你所知道的。

凡是富贵功名,都是命里注定,一半在于人力,一半在于天命。只有学做圣贤,才是全靠自己作主,与天命不相关涉。我有志学做圣贤,可小时候少了居家共恭谨的功夫,所以到如今还免不了时有戏言和戏谑的行为。你应该举止端庄,不随便说话,才是修养道德的基础。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

由于打字实在是慢啊,这篇就打了两天,另一篇正在打,希望对你有用。

5. 《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原文】澄、温、沅、季四位贤弟左右:余于十六日在南康府接父亲手谕,及澄沅两弟纪泽儿之信,系刘一送来;廿日接澄弟一信,系林福秀由县送来,俱悉一切。

余于十三日自吴城进扎南康,水师右营、后营、向导营于十五日进扎青山。十九日,贼带炮船五六十号、小划船五六十号前来扑营,鏖战二时,未分胜负。

该匪以小划二十余号又自山后攒出,袭我老营。老营战船业已余数出队,仅座船水手数人及所雇民船水手,皆逃上岸。

各战船哨官见坐船已失,遂尔慌乱,以致败挫。幸战船炮位毫无损伤,犹为不幸中之大幸!且左营、定湘营尚在南康,中营尚在吴城,是日未与其事,士气依然振作。

现在六营三千人同泊南康,与陆勇平江营三千人相依护,或可速振军威。现在余所统之陆军,塔公带五千人在九江,罗山带三千五百人在广信一带,次青带平江三千人在南康,业已成为三支,人数亦不少。

赵玉班带五百湘勇来此,若独成一支,则不足以自立;若依附塔军、依附罗军,则去我仍隔数百里之远;若依附平江营则气类不合。且近来口粮实难接济,玉班之勇可不必来。

玉班一人独来,则营中需才孔亟①,必有以位置之也。蒋益澧之事,后公如此办理甚好。

密传其家人,详明开导,勒令缴出银两,足以允服人心,面面俱圆。请苹翁即行速办,但使探骊而得珠,即轻轻着笔,亦可以办到矣。

此间自水师小挫后,急须多办小划以胜之,但乏能管带小划之人。若有实能带小划者,打仗时并不靠他冲阵,只要开仗之时,在江边攒出攒入,眩贼之眼,助我之势,即属大有裨益。

吾弟若见有此等人,或赵玉班能荐此等人,即可招募善驾小划之水手一百余人来营。余在营平安,精神不足,惟癣疾未愈,诸事未能一一照管,小心谨慎,冀尽人事,以听天命。

诸不详尽,统俟续告。咸丰五年四月廿日书于南康城外水营【注释】①孔亟:很甚,急促。

【译文】澄侯、温甫、沅甫、季洪四位贤弟左右:我于十六日在南康府接到父亲手谕,以及澄、沅两位弟弟、纪泽儿的信,是刘一送来的;二十日接到澄弟一封信,是林福秀从县里送来,我已知悉一切。 我于十三日从吴城进扎南康。

水师右营、后营,向导营于十三日进扎青山。十九日,敌人带炮船五、六十艘,小划船五、六十艘前来扑营,激战了两个小时,不分胜负。

敌人又以小划船二十多号,从山后冲了出来,袭击我老营。老营战船,已经全部出战,只有座船水手几个以及雇用的民船水手,见状都逃上岸去。

各战船哨官见座船已丢失,便慌乱起来,以至于吃了败仗。幸亏战船炮位没有一点损失,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并且左营、定湘营还在南康,中营还在吴城,那天没有参加战斗,士气仍然振作。

现在六营三千人都停靠在南康,与陆军平江营三千人互相依护,或者还可迅速振兴军威。 现在我所统率原大军,塔公带五千人在九江;罗山带三千五百人在广信一带;次青带平江营三千人在南康,已经成了三支部队,人数也不少。

赵玉班带五百湘勇来这里,如果单独形成一支部队,就不能够自立,如果依附塔军,依附罗军,那离我这里还隔几百里。 如果依附平江营,那么气类不合。

而且近来口粮实在难以接济,玉班的士兵,可不必来。玉班一个人来,军营中需要人才很紧急,一定会有他的位置。

蒋益澧的事,后公这么办理很好,秘密传召家人,详细开导,勒令缴出银两,可以取得我方人心的同情,面面俱到。 请苹翁马上办理,假使探骊而得珠,就是轻轻着笔,也可以很快办到。

这边自从水师小败以后,急需多置办小划船去战胜敌人,但缺乏能统领小划船的人。如果有真可以带领小划船的人,打仗时并不靠他冲锋陷阵,只要打仗时,在江边攒出攒入,弄得敌人晕头转向,以助长我水师的声势,便是大有益处。

弟弟如果看见有这种人才,或者赵玉班能推荐这种人,就可以招募会驾小划船的水手一百多人来军营。我在军营平安,精神不足,只是癣疾没有好,许多事情不能一一照顾到,只希望能够尽人事,以听天命。

写得不详细,等以后再续告。咸丰五年四月二十日书于南康城外水营。

6. 《曾国藩家书用人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用人篇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原文】沅弟、季弟左右:辅卿而外,又荐意卿、柳南二人,甚好!柳南之笃慎,余深知之,意卿谅亦不凡。

余告筱辅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又嘱其求润帅、左、郭及沅荐人,以后两弟如有所见,随时推荐,将其人长处短处,一一告知阿兄,或告筱荃,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季弟言出色之人,断非有心所能做得,此语确不可易。名位大小,万般由命不由人,特父兄之教家,将帅之训士,不能如此立言耳。

季弟天分绝高,见道甚早,可喜可爱!然办理营中小事,教圳弁勇,仍宜以勤字作主,不宜以命字谕众。 润帅抚见陈奏,以释群疑之说,亦有函来余处矣。

昨奉六月廿四日谕旨,实授两江总督,兼授钦差大臣,恩眷方渥①,尽可不必陈明。所虑者,苏常、淮、扬,无一支劲兵前往,位高非福,恐徒为物议之张本耳。

余好出汗,沅弟亦好出汗,似不宜过劳。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注释】①恩誊(tén)方渥:指皇上的思典如此优厚,隆重。

【译文】沅弟、季弟左右:除了辅卿以外,又推荐意卿、柳南两位,很好!柳南的诚笃谨慎,我很了解。 意卿看来也不同凡响。

我告诉筱辅观察人的方法,主要是有爱憎分明操守,有原则而没有官气,办事有条理而不是口出狂言。又嘱咐他求润帅、左、郭以及沅弟荐人,以后两位弟弟如果有所发现,随时推荐,把所推荐人的长处短处,一五一十告诉兄长,或者告诉筱荃,尤其是习惯于劳苦为办事的根本。

引荐一班能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看见大的效应。季弟说出色的人,决不是有心就做得出来的,这话是至理不可更改。

名位的大小,万般都是由天不由人,只是父兄教育家庭,将帅训导士兵,不能这么说罢了。季弟天分很高,悟道很早,可喜可爱!然而办理军营中小事,教训士兵,仍然以劝导为主,不适宜以命令口吻来训谕大家。

润帅几次陈奏,以释大家疑团的说法,也有信到我这里。昨天接到六月二十四日的谕旨,实授两江总督,兼授钦差大臣,皇上的恩典如此隆重,如此受到信任,尽可以不必陈明。

所忧虑的是苏、常、淮、扬等地。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去。

地位高不是福气,恐怕会徒然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我喜欢出汗,弟弟也喜欢出汗,似乎不适宜过分劳累。

咸丰十年七月初八日。



~

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
答:曾国藩家书原文及解释如下: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原文】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月廿二,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①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耳鸣近日略好,然微劳即鸣。每日除应酬外,不能不略自用功,虽欲...

三叔非不勤读,怎么翻译?
答:《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文言文翻译: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

三房叔非读,怎么读?
答:《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文言文翻译:三房十四叔不是不勤读,只因傲气太盛,自满自足,便不能有所成就。京城之中,也有不少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看见他们,不过冷笑一声罢了。又有当名士的,把科名看得和粪土一样,或者喜欢作点古诗,或者搞点考据,或者好讲理学,沸沸扬扬自以为压倒一切。有学识的...

《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中的文言文怎么翻译
答: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

三房十四叔文言文翻译
答: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

非不勤读翻译成文言文
答:国藩手草。选自《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

《三房十四叔》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曾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诸弟平日皆恂恂②退让,第累年小试不售,恐因愤激之久,致生骄惰之气,故特作书戒之。务望细思吾言而深省焉!幸甚幸甚!国藩手草。 (选自《曾国藩家书》)

文言文《与诸弟书》翻译
答:其余不多写,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2. 文言文与诸弟书译文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老师叫翻译的啊、吓死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

与弟论书文言文阅读
答: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6. 《与诸弟书》译文 老师叫翻译的啊、吓死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叶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谭嗣的评价
答:要简洁明确不要文言文!!!好的给加还有左宗棠要快8月24要!!!知道多少写多少!!!... 要简洁明确不要文言文!!!好的给加还有左宗棠 要快8月24要!!!...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