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技巧基础知识与《沁园春雪》

作者&投稿:姚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字”:咬字与吐字

关于如何咬字和吐字,我国古典声乐论著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我国明代音乐家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一书中明确提出:“凡敷演一字,各有字头、字腹、字尾之音。”“出声圆细,字头为之也;粘滞不清,字疣为之也。若其秃浊多而蕴藉少则又强去字头之故也。” 我国清代卓有见地的吸取声乐论著《乐府传声》中指出:“欲改其声,先改其形,形改而声无弗改也。为人之声亦然。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欲正五音,而不于喉舌唇齿出着力,则其音必不真;欲准四呼,而不习开齐撮合之势,则其呼必不清。”

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我国传统演唱总结出了一套咬字吐字的经验,即在咬字吐字过程中要把握好“出声(咬清字头)——引腹(引长字腹)——归韵(收清字尾)”三个阶段。

1)咬字

所谓咬字,是指根据所发字音的需要,使喉、舌、齿、牙、唇等发音器官处于正确的发音部位(或摆好相应的发音姿势),形成适当的气阻力度,将字头(声母)正确、清晰地喷发出来。 

咬字的基本要求:咬字部位要准确、咬字时值要短暂、咬字力度要适当,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字头清晰准确,为下一步自如的吐字做准备。 

2)吐字

所谓吐字,是指咬准字头后,在气息的支持下,按所发字音的要求,有控制地调整喉、舌、牙、唇等发音器官的姿态和气息的强弱,将字腹、字尾(韵母)正确、清晰、完整地发出来。 

吐字的基本要求:气息饱满,共鸣响亮,字腹引长要圆润,字尾归韵收声到位。良好的字尾终结,还能为下个字音的引发做铺垫,是歌唱语言体现出它自身应有的连贯性与流畅。

2.《沁园春雪》朗读分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 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体裁分析

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雪》诗词内容虽是现代的革命内容,形式却是严格 按照古典诗词格律的要求填写的,古诗词虽然有优越的先天朗诵条件却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朗诵好的。成功的朗诵,是要让听众或(观众)从朗诵者的声音中听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生动的感情活动,同时通过朗诵者声音细致塑造,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壮丽景色和丰富的人物内心活动,让听众(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共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朗诵者对作品做深入的研究分析和设计,理解贯通,才能保证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古诗词因为押韵,音节整齐匀称,句逗抑扬顿挫,所以朗诵时用得最多的外 在表现技巧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是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

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 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着、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这几种技巧常常是综合运用的。然而在运用这些外化技巧进行朗诵时,首先要做的是弄清楚文章的基调,也就是作品的风格创造,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是指朗诵表达的风格,是在作品内在本质基础上附加某些个性化的因素,是对文字作品的深厚蕴藉的艺术再现,也属于外在表现的范畴。朗诵文本的风格创造取决于作品的风格、主题、基调等等。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属抑扬顿挫、汹涌澎湃式的慷慨激昂热情豪放型,高亢、激越、感情炽烈。朗诵时应该确定这样一种基调,要给人一种博大精深、热情奔放、雄辩透僻、壮丽秀美的风格。要求吐字有力度,重音突出、有特定的停连要求,语调跌宕,节奏应是紧张型和高亢型。作品通过写景、写物、写人、抒情、议事,运用对比、映衬、反衬等手法,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因此朗诵时声音色彩鲜明,节奏抑扬顿挫,褒贬强烈,声音与内在情感一同跳跃、起伏,共同创造与作品色调统一和谐的朗诵风格。

依据以上理论,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朗诵进行设计,以下是在分析时所要运用的一部分符号:

停顿但不换气 |  快换气^

较短时间的停顿ⅴ  较长时间停顿ⅴⅴ

连~  延长﹏

语速慢 ←  语速快 →

重音 次重

渐低、渐慢 \ٛ渐高、渐快/ ٛٛٛٛٛٛٛٛٛ

朗诵提示图表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ⅴ

              /                    ᐃᐃ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

    ᐃᐃ          . .              ᐃᐃ          .

失滔滔。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

    →              /                ᐃᐃ

高。ⅴ

·

须 | 晴日,看|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ⅴⅴٛٛٛ

      · ·                            ᐃᐃ

江山如此多娇,引| 无数英雄竞折腰。﹏ٛٛٛ

    ←  · ᐃᐃ        ᐃᐃ ᐃᐃ  .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  · ·      \              · ·  · ·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            · · · ·      ←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              ᐃᐃ ᐃᐃ    ᐃᐃ ᐃ    ᐃ

朗诵分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开篇就为我们展示出广阔无垠、漫 天大雪、宽阔视野的令人心情震奋的景象。因此,我们在朗诵时,应是兴奋而豪迈的。“北国”二字略带陈述性的冷静,而“风光”二字就应有一种内心欣喜的赞叹。接着语调渐高,诵出“千里冰封”,“万里”二字应加大音量,“雪飘”二字应慢慢上扬后又略有下降,用语音表达出雪花纷纷飘下的动态美,同时稍作停  顿,给人一种辽阔无垠以至天地相接的漫无止尽的想象。 

“望长城内外”的“望”字后面须有明显停顿,是逻辑间歇。因为一个“望”字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雪中千姿百态的高原大山,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深广意境和磅礴气势。朗诵“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和“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应力求雄浑有力之中透着清晰明快,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表达人民对这美好河山的亲切赞美之情。要注意“莽莽”与“滔滔”朗诵时应有所不同,“莽莽”是正在眼前的大雪后出现的美丽景象,应加强语气;前一个“莽”字应略带拖腔,以给人茫远无边的感觉,后一个“莽”要读得渐弱而短促,同时要有明显的停顿,给人一种美丽意境的想象。“滔滔”在词中并不是用来形容大河水势奔腾咆哮进而造成一种磅礴气势的,“滔滔”已经“顿失”,不存在了,原因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此,“滔滔”要收缩与“莽莽”形成对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要读得优美、神往,铿锵有力,给人亲切和生机勃勃的感觉。“欲与天公试比高”“天公”二字是逻辑重音要重读,同时“高”字后需要做停顿。停顿后,骤然变作极优美亲切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总之,上阙中,大开大合、纵横万里山河、天高地阔、波澜起伏、刚柔相济、  动静相错、红白相映、虚实相间,这些充满情感的造型美,我们必须用充满着革命激情的声音艺术,洋溢着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绘声绘色地把它们诵读出来。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下阕论史,与上阕博大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空,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串连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代英雄人物、统治者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这是一场雄辩的、雄视百代的论战,是对封建主义、一切反动派、反人民组织的批判,同时是对广大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赞颂。朗诵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转折,应该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停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对上阙凝炼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下阙简洁的概括,此句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朗诵时,前句情绪要高昂,有一种热烈赞美的情感,而下句则应流露出叙述和评论性的冷静。 

“惜”字一直贯串以下七句,因此“惜”字后稍作停顿,属逻辑停顿,下文是对封建主义的一种议论和批判。由此字总起,因此要读得清晰真切,但不能给人一种哀伤婉惜的感觉。  “惜”字以下七句,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点评了我国历史上五个著名的封建帝王的功过,同时又以轻松幽默口吻对盘据中华大地上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以及通过我们前面的背景分析,这一处也是对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的侵略行为和反动行为的一种无形的抨击。 

因此,朗诵“惜”字以下七句,切忌过于雄壮,在音量、音高和速度方面都要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也不必用仇恨的感情去朗诵这七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两组对偶句。朗诵时,他们的节奏和速度基木相同,从中传达出对偶句的形式美。但“唐宗宋祖”在音调和音长方面,应比“秦皇汉武”略微强一些,以求在相同声音的复迭中,有抑扬变化的效果。 

朗诵“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应较前面的“稍逊风晒”加快速度,加大音量和增高音高,并在“汗”字后面稍作停顿,以引起听众的注意。然后语调、语速明显下降,并在“只识”和“射”两处用类似歌唱时的“下滑音”同时,“弯弓”二字需上扬并带有拖腔,才能显出“射”字下滑,这样的设计有一种轻松和幽默的感觉。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后点题,通过赞颂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激励人们迎接历史所赋予的战斗使命,迎接伟大的胜利,这句是全词思想感情的最高峰也是全词的中心思想。因此朗诵时,“风流人物”和“还看今朝”均应重读。“还看”和“今朝”中间应有明显停顿,“今”字要增加音长。  “朝”字也要读得饱满坚实而有力,同时归韵时做弱化处理,归韵结束后,声音停止后,停顿三秒时,慷慨激昂、热情奔放的情绪不能断,给自己和(听众)观众一种美好遐想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以上的朗诵分析我们知道,要想成功的朗诵一部作品,必须深入地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风格特征和主题内容和思想,用准确清晰的语言,借助一定的朗诵技巧,恰当的表演形式,深刻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情感。

~

沁园春雪朗诵技巧指导
答:1、理解诗歌内容:在朗诵之前,首先应该仔细阅读《沁园春雪》这首诗歌,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只有当你真正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才能在朗诵中更好地传达出来。2、把握节奏和韵律:《沁园春雪》是一首韵律优美、节奏明快的诗歌,所以在朗诵时要注意把握好每一个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可以通过多次朗诵并加强练习...

《沁园春·雪》朗诵方法
答:一 朗诵方法 沉稳大气,注意停顿,语气一直为上扬,语速要缓慢,音要重,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代伟人的大气与豪迈。二 朗诵节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成为一体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是节奏转换点 须...

朗诵技巧基础知识与《沁园春雪》
答:接着语调渐高,诵出“千里冰封”,“万里”二字应加大音量,“雪飘”二字应慢慢上扬后又略有下降,用语音表达出雪花纷纷飘下的动态美,同时稍作停 顿,给人一种辽阔无垠以至天地相接的漫无止尽的想象。 “望长城内外”的“望”字后面须有明显停顿,是逻辑间歇。因为一个“望”字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和...

有关 沁园春<<雪>>的朗读技巧?
答:1、首先要理解了作品,然后再加上感觉和处理,就可以表现出大气和气势来。2、注意嗓音、用气、语言的理解、轻重缓急、停顿等朗诵的表达技巧的充分运用。3、理解了以后就可以自己任意的选用各种技巧。比如:有的朋友喜欢在韵脚“飘”“滔滔”“高”等字上用古韵,前面用现代的朗诵手法,而尾音加上古韵的...

《沁园春·雪》朗诵要点
答: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朗诵方法
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

朗诵沁园春雪技巧
答:技巧是:语气要平,语速中等,吐字清晰。适当的体会作者的感受,就能读出诗中的意境。先长吸一口气,这一句只用一口气,北国和风光这四个字节奏要一样,不宜太快,光字可以拖长,然后千里冰封宜快,干脆,万里中的万字高八度,里字可以低一点,二字可拖长一点,初显豪气。望长城内外,要长吸一口气,...

沁园春雪朗诵技巧
答:沁园春(这三个字语气要平,语速中等,吐字清晰)。(顿一下)雪(读出回味)(长吸一口气,这一句只用一口气)北国/风光(四个字节奏要一样,不宜太快,光字可以拖长),千里冰封(宜快,干脆),万里(万字高八度,里字可以低一点,万里二字可拖长一点,初显豪气)雪/飘。(吸气)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读沁园春·雪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要怎样读?
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

沁园春雪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答:沁园春雪停顿节奏划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