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下一课是什么 20201227《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者&投稿:郝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0.15三年级语文《司马光砸缸》
2020-11-26 15:21
板块一 课前谈话,引出故事

1.看图回忆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诗,准备好了吗?谁来猜?怎么猜的?一起来读一读。

2.小结:这些诗描绘的都是古代小朋友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个古代的小朋友。

准备好上课了吗?上课!

版块二 出示课文,初感文言

(一)出示课题,生齐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司马光》。举起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范写,生书空)一起读读课题。

司马光复姓司马,单名光。你们还知道其他复姓吗?(出示《姓氏歌》)是的,我们在《姓氏歌》里就学过不少,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让我们再亲切地叫他一声——司马光(生齐读)。

(二)初感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你们知道司马光的故事吗?哦,都听过,是这个故事吗?

比一比,和课文有什么不同?是的,课文短短的,却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孩子们,司马光的故事早在600多年前就写在了《宋史》这本书里。它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板贴:文言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正音解意

1.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词。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①借助拼音,重点指导“瓮”“迸”:师:老师发现预习时很多同学都圈了这几个字,谁来读一读。(生读)读准了后鼻音。

②出示字典,辨析“没”读音:这里还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没”)这个字你读mò,为什么呢?嗯,除了联系上下文,还可以借助字典这位小老师呢。

③难读的字都读准了,谁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师范读,生发现停顿:

刚才我们已经把文言文都读顺了,那能不能把它读得更好、更有味道呢?先来听老师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有停顿)

小耳朵真会听,读的时候有停顿,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板书:停顿】

①想不想跟着老师读?现在老师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生跟读)

②教师读句首,学生接读:还想读?好,我来读句首,你们接着读。群儿……一儿……配合着读也好听。

③教师读一句,学生轮流读:接龙读一读,我读第一句。请你读……火车开得既正确,又流利。

大家都会读了吗?老师考考大家,请打开课堂作业本83页,完成第二题里的第一小题。

反馈。齐读。

板块四 掌握学法,读懂课文

(一)品读起因,掌握学法

1.过渡: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让老师穿越到了900多年前,故事发生的那一天。

2.出示图1,学习“群儿戏于庭”:

①观察插图,练习说话:

(1)这是在干嘛?谁能看着图来说一说?

预设1:描述除人物外的事物。评价1:你能用谁在哪里干什么来说一说吗?

预设2:讲得很详细。评价:你已经能用好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了,真厉害,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建议……

预设3:小朋友在玩游戏。

(2)刚才他用一句话来描述了这张图,现在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呢?

评价:我们在描述这样的画面时,如果能从上到小说,先说说上面的孩子在干什么,再说说下面的孩子在干什么。就会更有有条理了。谁再来试一试。

(3)评价:真厉害,你能按一定顺序,把图说清楚。/你讲得真有条理。

②引出课文“群儿戏于庭”:小朋友们,刚刚你们所描述的,用课文的话来说,就是——“群儿戏于庭。”

瞧,刚才我们就是借助插图读懂了这句话。【板书:插图】

③指导朗读:小朋友们,现在如果你就是这其中一员,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兴奋)带着这份心情,读读一读。

他们在庭院里做游戏,实在太开心了,怪不得你要给“戏”加重音呢!你呢?

齐读:好开心啊,引得我们也想加入其中,一起读。(生齐读)

3.出示图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过渡:“群儿戏于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对应的句子。

②交流句子,点明“起因”:(生画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并交流)你画的非常对,这就是故事的起因。(出示“起因”)一起来读读起因部分?

它告诉我们,发生什么事了?(掉进瓮/缸)

③学习“瓮”:

·是水缸吗?找找看,文中有个字,叫——(瓮),瓮和缸可不一样。

“瓮”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借注释——口小肚大的陶器。)【板书:注释】这下你能分辨哪个是缸哪个是瓮了吗?

它和缸可不一样,瓮是——(口小肚子大),缸是——(口大肚子小)。

·掉进——(瓮)里去了(ppt操作)。

(同上)

④想象画面:口小肚大的瓮,能装很多水。掉进去的小朋友该多危险呀!想象一下,他会怎么样?(3~4人)

(第二个他会被淹死——是呀情况紧急,所以他要——求救呀!)

他会大声地喊——

他呛了口水,这时他会——

他越沉越下,水快漫到了他的脖子,这时候他又会——

他拼命地想挣扎呀,瞧,他的手——他的脚——

连起来说:是啊,情况可危急了,刚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惊人的一幕,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随机学习“没”:是啊,他不停扑腾,最终还是淹没到了水中,这就叫“没”(随机注红“没”)。

⑤指导朗读:水一下子淹没了孩子。太危急了!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评价:紧急时刻,谁还能读得更危急一点?/真是紧急时刻啊。

齐读:想象一下我们都在现场,一起读。

⑥小结:通过大家的想象,我们把故事讲得多么生动多么具体呀。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当时的危险。【板书:想象】

总结学法:我们刚才学习了故事的起因部分,通过借助注释,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的方法读懂了600多年前的文言文,你们可真厉害。

(二)品读经过和结果,迁移运用

1.老师把课文的插图也搬到了投影上,这是什么画面呢?请用波浪线把课文对应的句子画出来。

2.交流句子,点明“结果”:(生交流)这就是故事的结果。(出示“结果”)

3.点明“经过”:那么,这就是故事的经过部分(出示“经过”)经过部分,也藏着两个画面呢!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4.同桌合作,说一说故事画面:

①过渡:可是,“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两个画面还需要我们通过想象去还原。接下来,请同学们同桌两人合作学习。

②同桌合作学习要求:

1. 同桌两人各描述一个画面。

2. 借助注释、展开想象,加上动作,用自己的话描述情景。

③评价标准:

☆ 借助注释讲清楚

☆☆ 展开想象说生动

☆☆☆ 加上动作演有趣

④展示前要求:展示的同学,声音响亮。下面的同学仔细听,一会儿参与评价。

⑤评价环节

师:先说说第一幅图说得怎么样。(生:他说得不够生动,其他组有没有说这幅图的小朋友,来挑战一下。师:这一次他说得怎么样,谁再来评一评?)其他组有补充吗?

随机理解“众皆弃去”:老师觉得,还可以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谁愿意来试试看?(有的逃走了,有的暂时跑开去求助,这就叫“众皆弃去”。)

随机理解“持”“击”:你要怎样的搬起这块石头?怎样地砸瓮? 你还有可能会说些什么?

台上再演:现在请你再来演一演?挑战一下三星级。

⑥水迸,儿得活:司马光可真是机智又勇敢,故事的最后,水涌了出来,瓮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5.小结: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我们读懂了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是几年级的?~

三年级上册语文,24课司马光课文,详细讲解视频

一、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全文30个字。选自《宋史司马光传》中的一则小故事。故事讲的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但和民间流传的《司马光砸缸》故事所不同的是,这一篇课文是文言文。

这是统编教材选编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此之前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第一篇文言文是《杨氏之子》安排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为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增加了古诗文的阅读篇目,而且将文言启蒙第一课提前到了三年级上册。

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怎样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这对孩子以后学习文言文的态度,将发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就将此课的教学目标明确界定为: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一种美好而愉悦的体验。

二、教学过程:

(一)司马光姓什么

上课之前,把课文全文抄在黑板上。

1.在黑板左边写上“司马光”和自己的名字。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两个人物。谁能说说这两个人物是谁?(一个是上课的老师,一个就是课文里要认识的人物。)

2.司马光如果活到今天,他就整整1000岁了,我们今天要来认识这位1000年以前的人物。(司马光生于1019年)同学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名字和老师的名字有什么不一样。

顺势引导: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复姓,单名。老师是单姓,双名。

(二)一读再读三读,但不重复读

一读读通顺、正确。

1.孩子们课前是否预习了课文,挑生把课文读一遍。

直到挑到的同学能把课文读得很通顺。

2.全班同学大声把课文读一遍。目的就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音读准确。

二读读出节奏。

1.红色粉笔,用红色斜线,把黑板上的课文每一句话的断句标识好。

2.问:老师划这样的红斜线是表示什么意思?(停顿)

3.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也划上斜线。

4.划好斜线之后,请孩子们再大声读一读课文。

5.划了斜线朗读,和没有画小斜线之前朗读,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画了斜线之后,朗读起来就更有节奏感,感觉味道更好一些。)

三读读出味道

1.老师把课文从头到尾范读一遍。

2.请孩子们像老师一样,把课文再美美地读一遍。从听读到朗读,从感受到体验。

(三)明白注释的作用

1.用红色粉笔把书上的6个注释符号,在黑板上一一标识出来。问:这6个符号是谁标上去的呢?

(这是编书的人标上去的。)

2.追问:教材编写者为什么要标上这些注释符号呢?

这是教材编辑估计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读这一篇课文,有一些字词,可能理解会有困难,就帮我们做了一个解释。

3.把课文再从头到尾读一遍,遇到每一个注释符号时,就把旁边的注释意思,也大声读一遍。

4。请大家把书合上,考一考孩子们对刚才那些注释的字是否真正的理解了。

5.请大家再细细把课文读一遍。看看除了教材编辑帮助我们注释的这6个字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字,你不太理解它的意思。如果发现还有些句子里的某个字自己不太明白,请自己像教材编辑一样在这些字词旁边标注上⑦⑧⑨⑩的符号,等一下老师和同学可以来帮助你完成这一些注释和理解。

6.学生提问:

预设——

“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持”是什么意思?(“拿起”的意思。)

请这个孩子在书的旁边写上注释⑦“拿起”。

“众皆弃去”的“弃”是什么意思?(“离开”的意思。)

教师补充:去,是离开的意思。我在黑板上画了“弃”的甲骨文,上面,就是一个刚出生的头朝下的小孩子。下面,就是一双手。告诉孩子们“弃”的意思,就是把小孩子抛弃。众皆弃去,就是大家都抛弃他,离开他,不管他死活。

“一儿登瓮”的“登”是什么意思?(“登瓮”就是爬上瓮的意思。)

(四)文言文“文”在哪里?

1.在课题《司马光》的后面划了一条横线,并提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司马光干什么呢?

预设生回答:司马光救人。

追问:司马光是怎样救人的呢?建议同学们最好用课文中字词来回答。

生1:司马光破瓮救人。

生2:司马光砸瓮救人。

生3:司马光击翁救人。

2.“破瓮、砸瓮、击瓮“三个不同的词语来概括这篇文言文大意,到底用哪一个字最好呢?

小结::表面上看,破瓮,砸瓮,击瓮,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打破水瓮。但是我们仔细一琢磨呢。击,不仅仅比“砸瓮”好听,而且更能表现司马光的聪明智慧。用“击瓮”比用“砸瓮”更优雅。我们今天读的这篇课文,用这样优雅的语言写出来的文章,我们就把它叫做文言文。

3.板书“文言文”,随后再写上“优雅”。

补充:我们现在经常说司马光砸缸,我相信在几百年以前的宋朝,我们的古人,他口头上也可能会说司马光砸缸。但是把司马光这个故事写成文章时,古人就写“司马光击瓮”,而不写“司马光砸缸”。因为“击瓮”是典雅的书面用语。“文言文”就是用这样优雅典雅的书面语言写出来的文章。

(五)交一个1000年前的朋友

1.如果1000年前的司马光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间,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老师希望你们交司马光这个朋友的时候,能够简单说说你们交这个朋友的理由,你们的理由,最好要从课文的原句子中寻找到。

预设:

生1:我很愿意交司马光这个朋友,因为他做事很有计策。他知道拿起身边的持石击瓮,放水救人。

生2:在伙伴掉在水瓮里,快要出人命时,其他的人都吓得逃跑离开,只有司马光留下来击瓮救人,他很善良,我喜欢交司马光这个朋友。

补充道:在朋友遇到危险的时候,别人都选择离,而司马光想到的是救朋友。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有安全感。这样善良的朋友值得信赖。

引导:虽然那个伙伴是自己掉到瓮里面去的。和司马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责任。而司马光击瓮,还有可能要担负赔偿的责任。但是司马光没有犹豫,没有害怕,没有逃跑。因为司马光知道朋友的命比这个水瓮更重要。

生3:看到朋友落水,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一点也不慌张,拿起石头击瓮,可以看出司马光机智果敢,我很愿意交他这个朋友。

板书“善良”“有计策”“机智果敢”。

2.总结性引导:交朋友的要有好眼光。因为我们交什么样的朋友,我们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心地善良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心地善良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做事有计策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有计策的人。我们交司马光这样机智果敢的朋友,我们就会成为机智果敢的人。

3.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再朗读一遍。我们通过读这样的文言文,就可以和1000年以前的司马光交朋友,和1000年前的古人对话交流。这不就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吗?

(六)我有一份礼物送给你

1.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请孩子们合上书,坐端正: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要送给我们今天的同学们。

这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就是《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文言文全文。用楷体写的,用文言竖排的方式书写,而且没有标点。我们过去的文言文,就是这样没有标点的竖排的方式写的。

我说:谁能够把这一幅作品的内容,像我们刚才有节奏朗读课文一样通顺流畅的读出来,这幅作品就送给谁。

2.孩子们别着急,老师还有一份礼物。

把第二幅书法作品挂在黑板上。内容还是课文《司马光》文言文全文。但和上一幅正楷作品的区别是,这一次书法我是用行书写的。依然竖排没有标点。

这一回 ,我请左前方一个女生来朗读。

3.出示第3幅作品。书写的是草书。

谁能流畅地把草书全文朗读一遍,第三幅作品就送给他。

4.请全班同学把课文集体背诵一遍。

5.拿出5幅书法作品,告诉孩子们:如果想得老师书法作品,这节课又没有得到老师书法作品的同学,机会还是有的。这5副书法作品我交给你们的语文老师,下一节语文课你们能够默写全文,而且字写得特漂亮的,就由你们语文老师奖励给你们这5幅作品。

(七)结束语:

1.读文言文,好不好玩?

2.读文言文,难不难?

3.读文言文,喜不喜欢?

下课,孩子们再见!

司马光下一课是什么
答:司马光下一课是《掌声》。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司马光的下一课是第25课《掌声》。《掌声》是董保纲写的一篇短文,文章讲述了一个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英子,第一次上台时获得了同学的掌声而逐步改变性格的故事。本文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录音由张蕾朗读。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下一课是什么
答:掌声。根据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目录,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司马光的下一课是第25课掌声。司马光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美好品质为主题的一篇文言文。这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下一课是什么
答: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司马光的下一课是第25课《掌声》。

语文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汇总
答:第17课《司马光》第18课《乌鸦喝水》第19课《聪明的小白兔(一)》第20课《聪明的小白兔(二)》语文版一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1.《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2.《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下一课是什么
答:比一比,和课文有什么不同?是的,课文短短的,却讲了一个长长的故事。孩子们,司马光的故事早在600多年前就写在了《宋史》这本书里。它是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它文言文。(板贴:文言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正音解意 1.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让我们...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的课文目录
答:20 司马光21 称象语文园地五第六组 识字622 吃水不忘挖井人23 王二小24 画家乡25 快乐的节日语文园地六第七组识字726 小白兔和小灰兔27 两只小狮子28 小伙伴29 手捧花盆的孩子语文园地七第八组识字830 棉花姑娘31 地球爷爷的手32 兰兰过桥33 火车的故事34 小蝌蚪找妈妈语文园地八选读课文1 春风吹2 好...

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案
答: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得”的另一个读音(de)。 2.理解图意和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的词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
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一年级语文《司马光》第二课时教案
答:15、你觉得司马光是怎样一个孩子,你从这件是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是一个聪明、机智、遇事沉着、镇定、会动脑筋的孩子。懂得如果在生活中遇到意外的事情,也不要慌张,要开动脑筋想办法。)16、齐读课文。三、课堂练习。1、口头组词:光、朋、友、心、用、力、破。2、抄写词语:古时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