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刻效应”告诉父母: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视,伤害的不仅仅是视力

作者&投稿:经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澳贝格格

小彤的妈妈自己经营着一个母婴店,平时妈妈都是带着小彤在店里上班。

妈妈把小彤的婴儿车放在收银台旁边,收银台正对面有个大大的电视。有顾客来的时候招呼顾客,没有顾客的时候就照顾小彤。有时候,妈妈正在招呼顾客,小彤就在旁边哭闹,为了不影响生意,妈妈就会把电视打开,让还躺在婴儿车上的小彤听电视的声音。

等小彤会坐了,小彤坐在婴儿车上,嘴巴张开着,眼睛盯着电视看。妈妈觉得这个时候的小彤真乖,还特意给小彤选动画片看。而此时的小彤还不到1岁。

随着小彤慢慢长大,到了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其他同龄孩子都可以指着东西说出名字了,可是小彤却连“妈妈”都还不会叫,这可急坏妈妈了,以为孩子哪里发育滞后了,带着小彤去看医生,医生一句话让小彤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过早给孩子看电视造成的。

很多人不解,不是说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就要让孩子多听声音吗?看电视时接收到的词汇还不够多吗?为什么电视看多了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印刻效应。

丑小鸭的故事就是证明印刻效应的:一个天鹅蛋被放在鸭蛋堆了,孵化出来后,第一眼看到是鸭子。于是小天鹅就跟着鸭妈妈生活,直到自己长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美丽的天鹅。

这种”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包括人类的婴儿。

婴儿降生后一个半月左右,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如果这时就给他看电视,婴儿的头脑里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

这样的话,婴儿就会认为电视才是他的”妈妈“,对母亲的声音反而会变得没有反应了,即使母亲把看到的东西讲给他听或给他唱歌,他也会无动于衷。

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段时间里。

经常看电视的婴儿到了两三岁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的倾向来:

我们应该知道,婴儿不能看电视的原因,不仅仅是指他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电视语言,没有说话的机会,而使得语言会话功能发展迟缓;除此之外还有更严重的危险,即印刻式危险。

被这样抚养的孩子,会对母亲的呼叫不予理睬。要扭转这种状况,则需要利用录音机,事先录好母亲呼叫孩子的磁带,然后反复地放给孩子听,渐渐地,母子对话的通道才会被打开,孩子也才会回答母亲的呼唤。


现在是电子时代,每家每户都有电视和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充斥在我们生活里,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要避免看电视外,我们不可能完全让孩子不看电视,当然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工作也很重要。

1、控制看电视的时长

大家都知道长时间的看电视,会严重影响视力。

美国眼科学会(AAO)为看电视提出建议:运用“20-20-20”法则: 每观看电视屏幕20分钟,便把目光转向至少20英尺(约6米)远的地方,眺望至少20秒。

2-3岁孩子看电视时间以20分钟为宜,一般不要超过30分钟。3岁以上的孩子,差不多每天45分钟左右。待到学龄儿童,一天看一小时足够了。

2、控制离电视的距离

我们经常要求孩子看电视的时候,离电视远一点。其实眼睛并非离屏幕越远越好,如果离得太远,孩子看不清屏幕,反而会加重疲劳感。

比较权威的说法来自国际电影和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的30度理论,即电视宽度所占眼睛视角的最佳角度为30度。 换句话说,观看电视的合适距离 屏幕对角线长度*1.6。

所以,如果你家的电视是55寸,即对角线长度为1.4米,孩子的最佳看电视距离是2.2米左右。

不过,上述公式针对的是成人的用眼习惯,具体到幼儿身上,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家长不妨参照上述标准,询问孩子的观看感受,与孩子一起找到最舒适的观看距离,上述标准可以适当放宽,等到小学以后再按这个标准执行。

3、控制看电视的内容


一般给孩子看的电视都是动画片,但是不排除有些动画片有很多暴力的镜头,所以我们应该留意孩子看的动画片的内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也可以借动画片的内容来拉近跟孩子之间的距离。

4、多带孩子去户外玩耍

孩子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想看电视?无聊的时候。

如果有人陪他玩过家家,有人带着他玩积木,有人和他一起做运动,那么他是没有时间去想看电视的。

为了“触景生情”,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在家里待太久,而应该多带孩子到户外去,一则外面没有电视可以看,二则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远比电视精彩多了,孩子是想不起来看电视的。

5、多陪孩子看书

很多人说现在传统图书正在被淘汰,毕竟书也可以电子化了。但是我反而认为现在是传统图书正好的时代: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那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书,以及那么多适合各个年龄的孩子购买书的地方。

哈利·波特现象就证明了传统书的魅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即使是现在电子产品满天飞的时代,还有那么多的孩子会被传统图书所吸引。我们只要带孩子多去书店、多看书,孩子自然而然会爱上看书的。要知道养成一个爱看书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的。

书籍也会是让孩子远离电视的一个重要帮手,让我们给孩子制造更多跟书籍亲密接触的机会吧。

电视是把双刃剑,利用好了会让孩子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利用不好就会成为伤害孩子的帮凶。不要过早地让孩子接触到电视,电视再精彩,也无法取代父母跟孩子之间互动所带来的爱。

——END——



~

“印刻效应”告诉父母:让孩子过早接触电视,伤害的不仅仅是视力_百度知 ...
答:随着小彤慢慢长大,到了该会说话的月龄了,其他同龄孩子都可以指着东西说出名字了,可是小彤却连“妈妈”都还不会叫,这可急坏妈妈了,以为孩子哪里发育滞后了,带着小彤去看医生,医生一句话让小彤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过早给孩子看电视造成的。很多人不解,不是说想让孩子学会说话,就要让孩子多听声...

如何理解印刻效应?
答:印刻现象说明了动物的早期经历对于它们一生的重大影响,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人的身上,“塑型影响”一旦形成,就会本能地,不知不觉地,不由自主地,不受控制地,稳定地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他从这儿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人类婴儿出生过后,妈妈在关键时期没有陪伴孩子,那接下来,孩子可能对别的人或...

印刻实验
答:“印刻效应”提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婴儿的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如果父母掉以轻心,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很可能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和健康,甚至贻误终生。因为,一个孩子心理不合格,就可能出次品、废品、危险品。印刻效应...

李玫瑾:父母的唠叨,在孩子6岁之前是黄金,别把唠叨用错了时机,为何...
答:“印刻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说的是刚出生的孩子,如果给他长期看电视,他就会把电视当做“父母”,只注意得到电视画面,听得到电视的声音,而对父母的声音毫不在意。因此,孩子6岁之前,父母常常在他身边唠叨,不仅能拉近他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也能让孩子更容易听进父母的话。所以说6岁之前,...

李玫瑾:父母的唠叨,在孩子6岁之前是黄金,别把唠叨用错了时机,为何...
答:经常在孩子身边“唠叨”,会给他们产生一种“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说法,指刚出生的孩子,如果给他长期看电视,他就会把电视当作“父母”,只注意电视画面,听电视声音,对父母的声音毫不在意。因此,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经常在他们身边唠叨,不仅能拉近与他们的关系,也能让孩子更...

心理学当中的"印刻"是什么意思?
答: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 "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

孩子没有责任心是谁的问题
答:1.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印刻效应告诉我们,人在幼年时期,父母与环境对身心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而父母的行为更是比他们的言语更有说服力。假使父母嘴上说,责任心很重要,但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那么孩子习得的就是父母的行为而非言语。我一直跟所有我认识的爸爸妈妈强调一句话...

心理学当中的"印刻"是什么意思?
答: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 "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

给婴儿看电视会有哪些坏处
答:(3)活动剧烈,无法安静;(4)喜欢电视中的广告,爱哼唱广告音乐;(5)独立能力差,日常生活不能自理;(6)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事情;(7)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并能较早地学会操作;(8)显示出很广的知识面。婴儿大脑因电视而产生的这种“印刻效应”,大约发生在他刚一出生到两岁左右这段时间里。给两岁的婴儿...

父母怎样唠叨孩子才不会让孩子厌烦并且能助于孩子成长?
答:父母的唠叨在孩子小时候有很大帮助◆印刻效应:“印刻效应”是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1910年的一个实验中发现的:刚刚破壳的小鹅会本能的跟着它第一眼看到的活体动物,即使这个动物不是自己的母亲,并且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小鹅一旦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之后,其他的物体就再也没办法引发它的追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