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古代,人们都有哪些计时的方法? 在古时,打更的时间怎么算?

作者&投稿:任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除了燃香计时之外,古人还用日晷、漏壶等方法来计时。日晷就是在一个圆盘上,沿盘周分别划出十二时辰和九十六刻度,依照太阳照射盘中时针产生的阴影所在位置来确定时刻。从周代起,古人已经使用了漏壶计时器。仪器上面是一个漏水壶,下置盛水箱,插着竹箭,箭杆上刻有时辰刻度。漏壶中的水定量均匀地向下滴漏,水箱中水位逐渐升高,箭杆上就显示出一定刻度。后世多用铜制,故习惯称“铜壶滴漏”。汉代以后,中国计时器不断发展。隋代已有钟车、漏车、鼓车,都是可以移动的报时器。唐代制作了水力推动的“水运浑天铜仪”,其中包括计时器,每刻有一木人自动击鼓,每时辰有一木人自动敲钟。宋以后的计时仪器越来越精巧,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制“大明殿灯漏”,更为复杂,自动化程度更高。明末清初,西方以发条为动力的机械钟表制造法传入中国。

1、日冕,看太阳的光线方向。2 一盏茶,一柱香,沙漏计时,一息,

看太阳,漏沙,吸烟(一袋烟的功夫)

日冕 利用太阳的映射

1.太阳、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们仰望天空来判断时间。太阳显示日期,月亮显示月份。古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24个部分,也就是24小时。
2.日晷 人们注意到,随着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树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从一边移到另一边,以此可确定一天时间的变化。
3.水计时 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使用水钟计量时间。水从一个碗滴到另一个碗。
4.火计时 古代中国人通过燃烧一根以固定间隔打结的湿绳子来计时。后来,人们记下了燃烧一根蜡烛或一盏油灯里的油所需的时间。
5.沙漏 沙子以均匀的速率从一个玻璃球流到另一个玻璃球。许多年来,水手们携带这些计时工具出海航行。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以晚上十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丑时、凌晨三点寅时、早晨五点卯时、上午七点辰时、上午九点巳时、中午十一点午时、下午一点未时、下午三点申时、傍晚五点酉时、晚上七点戌时、晚上九点亥时。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4.十六时辰制
十六时辰制是历算的副产品。中国早期的历法,从阴阳五行历转变为四时八节历,历算过程中,将一年切分为十二个月时,会出现以16为分母的分数。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切分为12个月,则每个月30又7/16天。十六时辰制,就是配合历算而进行的时间划分。

4.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时辰制的进一步划分,即把十时辰进一步划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于商代,有出土的汉代日晷,盘面上的刻度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扩展资料:时刻制是十二时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为“时x刻”,即“时后第x刻”;宋代以后为“时初x刻、时正x刻”,即“时初现后第x刻、时正位后第x刻”
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传入中国,与十时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点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筹y点、x鼓y点、x更y点。x筹y点,反映了十时辰制在历算中比十二时辰制更便于筹算。钟鼓楼授时,通常鼓声为更、钟声为点。
古代城市实行宵禁,定时开门、关门,早晨开城门时间并不是太重要,因此人们通常会注意到相当频繁的钟声;晚上关城门时间则需要关注(不注意就得睡城里大街上),因此净街鼓(起更)必然是关注焦点。注意点的差别,衍生了一个词汇“晨钟暮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扩展资料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按惯例该做什么,人们都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解放后,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对时间的要求远非打更可以满足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打更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答:晷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水 钟 水钟在中国又叫做“刻漏”,“漏...

古代有哪些计时工具
答: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

中国古代的计时器有哪些
答: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 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或是日光节约时间。三、漏刻 漏刻是古代最重要的计时工具。漏,只漏壶;...

古人计时有巧招,晚上计时的工具和方法有哪三种?
答:古代人们晚上计时的工具有:刻漏、沙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大明灯漏。计时的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一类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1、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

古代计时方法有哪些?
答:1、地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就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1点,依此类推。2、十二时段计时法 即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

古代,人们常用什么工具来计时
答: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

古代人类计时方法有哪些
答:1. 天空观测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来估算时间。太阳的运动确定了日期,月亮的阶段标志着月份。古巴比伦人最早将一天划分为24个部分,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时。2. 日晷 人们发现太阳从东方至西方的移动会在物体上产生影子,影子的变化揭示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基于日影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3. 水...

从古到今,人们的计时方法有()()()?
答:我有更好的答案推荐于2017-12-15 12:49:16 最佳答案 计时工具:更漏、日晷、钟表计时方法:刻度计时、地支计时、分秒记时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举报| 答案纠错 | 评论 33 10 lucytutuyuyu1 采纳率:66% 来自团队:武汉市君发快运 擅长: 诗歌 民俗传统 历史话题 学习帮助 语言学 ...

古代人是如何计时的
答: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

古代人用什么计时?
答: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有:1.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2.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