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受诸侯待见,为何儒家依然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主流?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作者&投稿:召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的思想并不适合春秋战国的乱世,他的思想只适合由乱世到盛世初期的治理,在战国时期他的思想只是在社会上有影响,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才被帝王推崇,开始成为主流。

孔子这个人的学说虽然不受诸侯的待见,但是他的思想里面有很多是利于中下层士人和百姓的,孔子本人也比较喜欢招生办学,广收徒弟,他光徒弟就收了3000人,并且培养出来72个水平拔尖的优秀人才,他的这些徒弟们成了大器,在各个诸侯国之中都能找到比较好的差事。

由于在古代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90%的人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埋头种地,为了温饱而拼搏。但是孔子的弟子们不仅识字,还懂礼仪,擅长辩论,并且积极地推销自己,这样的人多了之后,自然会在社会之中掀起一股风潮,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并且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个诸侯国的君王都在尝试不同的治国理念,各个流派的人都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被采纳,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非常良好,不仅仅是儒家,当时的道家、墨家、农家思想都是流传甚广,儒家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最后从儒家出来的弟子创立了法家,获得了秦王的青睐,秦国通过法家思想终结了战国时代,建立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

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已经融合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也比较适合开创盛世,因此儒家思想成了社会的主流,自此以后,帝王也开始采用“外儒内法”来治理天下和百姓。



虽然孔子不受诸侯待见,但是并不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因为诸侯讨厌的是孔子这个人,孔子除了是儒学大师以外,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官员。但是他在朝廷上面固执不懂得变通,因此得罪了很多的诸侯,所以他的名声并不好。

关于孔子的贡献和作为也是后人对于他的评价,但是在当时的官场,孔子确实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人。而儒学能够成为战国时期的主流,并且很快的传播并且被人所接受,完全是因为儒学思想是最适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很混乱,到处都在打仗。

孔子传扬的儒学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它想要通过教化,让人们能够自我控制,控制自己内心的欲望,放在当时就是打仗和杀人的欲望,自己要学会控制,要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心里,不要只为了自己的权位而牺牲别人的性命。

这个观点对于一些喜欢打仗想要称王称帝的诸侯来说肯定是没有用的,但是儒学思想却深受一些老百姓和学者的喜欢。所以孔子也因此吸纳了很多的弟子,这也导致儒学得到了很快的传播。到了战国后期,战乱慢慢平息,诸侯开始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就需要来收买人心。拥有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这个位置才做得稳当。

因此儒学也开始被帝王所接纳,一个贤明的君主要把天下百姓当作自己的子明,保护百姓的安危,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远离战乱,这就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做得。因此儒家思想也就成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主流,这是社会发展必经的过程。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处于周王朝中央政权逐渐削弱,诸侯并起,争霸天下的时期。天下乱纷纷,诸侯之间一切靠战争和国家的实力说话,孔子那套“温恭俭良让”的仁者爱仁的思想根本就行不通,这也是他周游列国推销政治理念而屡屡碰壁的原因。一句话,孔子的儒学思想在春秋时代不接地气,过于理想化,在实战中没有作用,也当然不会受各诸侯的重视,更别提推行儒学思想了。

因为战国时期的诸侯 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起不义的战争。可是人们骨子里还是尊崇有文化的人,礼仪道德很高尚的人。

儒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基础,由此生出仁善之心,择善固执,家国责任,积极进取,厚德载物,修心养性,增加道德自豪感,这就是每个人的心里强大支撑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冷落却在后世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原因~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冷落却在后世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原因:
  原始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诸国征战的情况,
  而后期儒家思想经过一代代儒家思想家的完善,适应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需要。

  衍生知识点——儒家思想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中国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争霸的乱世,乱世之中靠得是强硬的实力,这样才能在群雄之中崛起。而孔子的“仁爱”思想是要求君主以“仁”治国,起不到争霸的作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符,自然受不到君王的欢迎。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从汉朝起,一直随着封建王朝持续到清朝,都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地位,现如今孔子文学院也是走出国门,在全球各地开花结果,让世界领略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
但是,放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乱世之中,孔子这样的思想虽然具有进步性,但是他也有很多理念不切社会实际,也不符合君主的口味。孔子主张的有教无类,解放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的思想,让许多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也收揽了弟子3000人,并且教导出72个人才,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孔子不满于已经获得的成就,他想让诸侯们都采纳自己的治国理念,让“仁爱”的思想由上而下的普及到全天下。然而,当时社会之上精英辈出,门派导师不止有孔子一人,儒家并不是社会上唯一的主流,与它竞争的还有法家、道家、阴阳家、农家、墨家等诸多流派,很多人的才华和思想并不比孔子差。

孔子面临着如此之多的竞争对手,也是十分的着急,经常跟人开嘴炮,诸子百家们都声称自己的理念才是最正确的 ,谁也不服谁。而渴望一统天下的各个诸侯们,自然是从这些思想之中挑选对自己有利的。孔子为了让诸侯采纳自己的思想,也是带着弟子和自己的学说游历各国,希望有个贤明的君王可以赏识自己,用儒家之道开创一个盛世。
可惜,孔子并没有认清当时的社会现状,屡屡碰壁,最终心灰意冷的返回了家乡。而法家“乱世当用重典”的思想正适用于春秋战国时期,本来被孔子视为蛮夷的秦国,凭借变法,一举成为七国之中最强的存在,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

墨家曾和儒家齐名为什么儒家最终成为正统墨家却衰落甚至消失?
答: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在鼎盛时期,最终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我们先来看看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正统。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被誉为“千古楷模”、“天地圣人”。孔子一生追求“礼”,主张仁、礼、智、信,大半辈子都在讲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但当时诸侯国之间有战争,儒学既不能...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到了什么时期才受到重用的?
答:所以儒家在他刚创立起初的时候几乎是不受待见的,因为那时候的君主们都没空搭理他。再到先秦时期的时候,先秦的时期,他们讲究的是依法治国,也就是法家的代表,但是根据事实来看了,因为秦朝的时期法律。实在有些过于严苛了,导致秦朝14年就没了。所以风水轮流转,这个天下传到了汉朝汉武帝的手中自然,...

为什么儒学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答:其实你的话说的不对。因为以前是人治社会是家天下,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其思想是可左右一个天下的,其实统治者并没有真正的将儒家奉为正宗的思想。因为这是不符合他的心里想法的。因为无论是哪个统治者他的想法就是要其子孙世代都为这天下的主人,这想法最早是出至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之口的。只是...

为何诸子百家,但当时儒墨成为显学?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我们来说它们彼此之间的共同点,也就是吸引其他的学子信奉的“根本宗旨”:以天下为己任。墨家就不用小编过多赘言了,从创派祖师墨翟开始,他们的口号,就是“兼爱非攻”。让天下从此再也没有非正义的战争;所有人,看待陌生人都像亲人一样,充满了爱。而儒家呢?孟子说,...

为何在中国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儒家能够脱隐而出。
答: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场来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动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为不满,把淳于越交给丞相李斯处理。李斯不赞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五帝三代的治国办法也不同。三代时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时候诸侯并列,互相争夺,现在...

儒家为何要成圣
答:儒家不是要成圣,看到楼主问道这个问题很开心,因为至少让我感觉到吾道不孤,读了那么久的四书五经,虽然不敢说熟知,但也能说得上略知一二。纵观儒家各位大贤,被称为圣的也只有两者,一为儒家祖师孔丘孔夫子,世人称其孔圣。二为孟轲,由于其继承孔子思想,言传身教,并效仿孔圣,周游列国,以“...

儒家为什么在汉朝得到重视,浅谈儒家兴起的原因
答:有人可能不理解,既然在诸侯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法家、兵家、纵横家,为什么儒家却又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派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最喜欢使用法家、兵家、纵横家的是那些帝王将相,而帝王将相在全国所占的人数是很少的。其他绝大多数是平民奴隶老百姓,对于他们来说,当然希望帝王将相都是关心老百姓,爱护老...

一直不受国君重用的儒家思想,哪个朝代独尊儒术?
答:独尊儒术的朝代就是汉朝。众所周知,秦始皇曾经下令“焚书坑儒”。他之所以会下这个命令,其原因在于当时儒家思想并不受待见。话说秦朝还未建立之前的秦国便已在商鞅变法的影响下十分推崇法家思想,而强调法制的法家思想非常反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为此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听取李斯...

儒家思想为何能取得百家争鸣的胜利?
答:我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而不是法家、墨家等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在实践检验中最终获胜。我们来看看儒家思想是如何登上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宝座的。法家的胜利。周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生存和发展,尝试改革,重用“有办法”、“有思想”的...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而不衰 1000字
答:直到现在,全世界有60多亿人,信教的有48亿人,不信教的绝大多数在中国,这和受儒家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有很大关系。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与其信鬼神,不如信明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明君能带来太平盛世;明君不多,就去信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