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水地层与控水构造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

作者&投稿:敛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2.2.1.1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水地层

受黄河、淮河发育形成及其华北湖周边物质来源的影响,河南平原第四系地层厚度大、分布广,岩性特征及成因类型复杂。依据大的地层结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物质来源的不同,可划分出上下2段,共5个不同成因、岩性的储水地层空间分布区段。

(1)河南平原第四系上段

主要由第四系周口店阶(Qp2)、萨拉乌苏阶(Qp3)、全新统(Qh)地层组成,最大沉积厚度达180m。

1)山前冲积—洪积物储水地区。大致分布在内黄、滑县、新乡、上街、郑州、鄢陵、漯河、上蔡、汝南、正阳、息县、淮滨以西、以南的山前地区。在漯河、舞阳以北主要呈扇(裙)展布,尤以太行山前更为典型。由灰黄、棕黄、黄棕色亚砂土、亚黏土及砾石、中细砂组成,钙质含量颇高。由扇顶向扇缘粒径由粗变细,砂层厚度由厚变薄(30~10m),结构由单层变多层;在扇(裙)的前缘或扇间分布有洼地相堆积,由灰褐色、黄灰色淤泥质亚砂土、亚黏土组成;郑州以南分布着大面积的黄土状土,绝大部分暴露地表,遭受剥蚀,质地疏松,垂直裂隙发育,沟谷深切,多呈岗地出现,其岩性在漯河以北为黄土状亚砂土,局部夹砂砾石透镜体或底砾层,漯河至桐柏为黄土状亚砂土、亚黏土;大别山以北为黄土状亚黏土。其厚度多为20~60m。受堆积物分布的控制,冲洪积扇的下部有丰富的地下水。黄土状土分布区,地下水较贫乏。

2)黄淮河冲积物储水地区。分布在山前冲积—洪积物以东的广大平原地区,岩性由灰黄色厚层中细砂、粉细砂和亚砂土夹薄层亚黏土透镜体组成,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在冲积扇的前缘为泛流带相堆积,河道带呈树枝状、条带状展布,岩性为中细砂、亚黏土夹薄层细砂。储水不及冲积扇丰富。厚度一般20~130m。

从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分析来看,上述堆积物形成于0.78Ma以后,从岩性特征和角闪石等矿物成分分析来看,主要来源于黄河,次为萨拉乌苏期后的淮河,组成广袤的黄淮河冲积平原,构成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储存空间的主体。

(2)河南平原第四系下段

主要由第四系泥河湾阶(Qp1)地层组成,该阶底界埋深约100~400m,开封凹陷地区最厚>200m。

1)西部冰水—冲洪积物储水地区。分布在内黄、浚县、长垣、开封、尉氏、扶沟、漯河、遂平、新蔡以西、以南地区。岩性为灰绿色、棕黄色亚黏土、亚砂土及含砾中粗砂或含砾泥质粗砂,系来源于西部山区的冰水—冲洪积物沉积,具混粒结构,含钙质结核和铁锰结核。砂砾石分选差,呈棱角、半棱角状。堆积物的颜色南北各有不同,在漯河、周口、沈丘一线以南,为大厚层的灰绿灰白色;以北呈薄层灰绿和棕黄色相间分布。其厚度一般为60~120m,最厚>200m,含水砂层厚30~60m,储存着较丰富的地下水。

2)东部冰水—冲洪积物储水地区。由分布于濮阳、范县、台前、商丘一带的冰水—冲洪积扇及其以东地区的冰水—冲洪积扇前缘的河道带、河间带堆积物组成,沉积物质来源于东部山区。前者岩性为棕、棕褐色黏性土夹多层含砾粗中砂、细中砂、中细砂,砂层中长石风化严重,混粒结构明显;后者为厚层棕红、灰绿色黏性土夹中细砂层,砂层分选较好,局部含小砾石。濮阳、范县一带厚度为120~160m,商丘一带厚度为100~160m,储存着较丰富的地下水。

3)湖相堆积物储水地区。分布在东、西两个物质来源方向的冰水—冲洪积物的中间地带。岩性由棕红、红棕夹灰绿色厚层、巨厚层黏土、亚黏土夹薄层粉细砂、粉砂组成,具微细层理。在湖相地层的周边地区,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河口三角洲堆积物。岩性由亚砂土、亚黏土和较厚层粉细砂组成,具交错层理。其厚度一般120~160m。

12.2.1.2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控水构造与控水特征

构造运动不仅控制着第四纪堆积物的沉积环境、成因类型、厚度和岩性特征,而且还控制着含水层埋藏和分布规律及其地下水的运动状态与储存状况。

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该平原一直处于沉降过程中,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但沉降幅度不一。总的来说,山前小于平原,南部小于北部,隆起区小于坳陷区。从基底的构造展布情况来看,新乡—兰考—商丘大断裂以北,呈北东向坳陷、隆起相间分布(见第4章)。第四纪堆积物东明断陷较厚,内黄隆起较薄,汤阴断陷较厚,太行隆起东侧最薄;大断裂以南,构造线为近东西向,坳陷(断陷)、隆起(凸起)从北向南相间分布。第四纪堆积物的厚度亦作相应的变化,开封坳陷沉降幅度最大,堆积物最厚,其他坳陷次之。太康和豫皖隆起沉降幅度较小,堆积物厚度则较薄。地下水的储存分布如同堆积物一样,也受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即堆积物厚的地方,砂层分布广泛,而且厚度大,地下水储存也就丰富。反之,在堆积物薄的地区,砂层分布亦薄,地下水储存也就相对贫乏。总体而言,坳陷构造地区含水层较厚,地下水较丰富,如开封、周口等坳陷区,泥河湾期至全新世含水层都较发育,储存了较丰富的地下水;隆起构造地区含水层相对较薄,地下水也就相对欠丰。但在构造隆起地区,当某一时期发生沉降时,亦可形成较厚的储水堆积物,成为地下水的富水地段。如通许隆起区,泥河湾期间冰期由缓慢下降到快速下降,沉积了较厚的砂及砂砾石层,形成了较厚的储水堆积物。

山前地带,除现代河流两侧及局部洪积扇外,大部分地区为厚达40~80m的更新统粉质黏土的贫水地区。在这些粉质黏土地区,当新构造运动活跃、断裂裂隙发育时,亦可赋存着较丰富的黏土裂隙水。如舞阳岗东端郾城大刘一带,黏土裂隙水比较丰富,即属新构造裂隙富水的结果。

另外,山前断裂对平原周边沉降幅度的大小、堆积物的厚薄、地下水的富水性及补径排方向等亦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太行山前数条北东向平行的阶梯状大断裂(见图4.16),造成了从山前向平原方向的沉降幅度不同,呈阶梯状增大,从而使得这些地区地下水的分布、运移及丰贫程度亦不相同。



河南平原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

河南平原地区第四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的砂、砂砾、卵砾石层的孔隙中,局部分布在黏土裂隙、黄土裂隙孔隙中。
根据上述储水地层的介质特征及空间分布区(段),可将河南平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两个含水岩组。第四系浅层含水层岩组,主要由河南平原第四系上段的周口店阶(Qp2)、萨拉乌苏阶(Qp3)、全新统(Qh)地层组成;第四系深层含水岩组,主要由河南平原第四系下段的泥河湾阶(Qp1)地层组成。由于浅层和深层含水岩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和岩性特征的不同,二者之间常有一比较稳定的区域性黏土、亚黏土分布,水力联系较弱。照顾到地质、水利部门长期以来的习惯叫法,本次研究将赋存于河南平原第四系上段和第四系下段地层中的地下水,分别称之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见图12.2至图12.4。
12.2.2.1 第四系浅层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分布特征
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含水岩组主要由周口店阶(Qp2)、萨拉乌苏阶(Qp3)、全新统(Qh)地层组成,底板埋深一般40~160m(图12.5)。该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分布广、厚度大,地下水水量较丰富,埋藏浅易开采,具有较强的可恢复性及可更新能力,是平原地区生产及生活的主要供水水源。
在内黄、滑县、新乡、郑州、鄢陵、漯河、上蔡、汝南、正阳以西及息县、淮滨以南,太行山、嵩箕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的山前地区,含水介质主要由山前冲积-洪积物组成。
在山前冲积-洪积物以东,逍遥、周口、沈丘一线以北地区,含水介质主要由黄河冲积物组成。于新乡、濮阳、兰考、杞县、通许、尉氏、郑州一带形成一个较大面积的片状砂体,构成黄河冲积扇的主体,其岩性为灰黄色厚层中细砂、粉细砂和亚砂土夹薄层亚黏土透镜体,储存着丰富的地下水;在冲积扇的前缘为泛流带,河道带呈树枝状、条带状展布,岩性由中细砂、粉细砂夹亚砂土、亚黏土组成,地下水不及冲积扇中心地带丰富;河间带呈片状、长条状分布在各故河道之间,岩性为亚砂土、亚黏土夹薄层细砂,局部还有黏性土和淤泥质土层,含水性较差。

图12.2 河南平原新乡—永城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剖面图


图12.3 河南平原方城—民权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剖面图


图12.4 河南平原驻马店—新蔡第四系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特征剖面图


图12.5 河南平原浅层含水岩组底板埋深等值线图

总体而言,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含水岩组自山前向平原、由故黄河河床向两岸、由上游向下游,单层厚度逐渐变小,由数十米至数米,层数由少变多,颗粒由粗变细,单井涌水量由大变小(5000~300m3/d)。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变迁及古地理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水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条带状特征,一般来说故河道一带,含水层较厚,而河间地带则较薄。
平原南部大别山山前冲积-洪积物以北,逍遥、周口、沈丘一线以南的广大低平原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砂质含水层不甚发育,岩性常以细颗粒黏性土为主,厚40~80m,局部如新蔡可达100m以上,其上部黏性土裂隙发育。特别是萨拉乌苏期之后含水介质主要为淮河冲积物,富水性一般。在现代河道带内,含水介质主要为亚黏土夹细砂、粉细砂层,厚度10~25m,富水性较好;在河间带堆积区,含水介质主要为灰色、灰黑色亚黏土及少量亚砂土,并夹有淤泥质透镜体,总厚度为60~100m,最厚可达120m,富水性一般。
12.2.2.2 第四系深层含水岩组空间结构及其建造分布特征

图12.6 河南平原深层含水岩组底板埋深等值线图

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含水岩组主要由泥河湾阶(Qp1)地层组成,底板埋深100~400m(图12.6)。其下部与新近系含水岩组之间有分布稳定的黏性土相隔。深层地下水富水性较好,含水介质颗粒由西、东部向中部逐渐变细,单井涌水量1000~300m3/d。
在内黄、浚县、长垣、开封、尉氏、扶沟、漯河、遂平以西,遂平-新蔡以南至山前地区,含水介质主要为来源于西部山区的冰水-冲湖积物,厚度一般为60~120m,最厚可达200m,地下水较丰富。
在濮阳、范县、台前一带和商丘以东地区,含水介质主要为来源于东部的冰水-冲湖积物,濮阳、范县一带厚度为120~160m,商丘一带厚度为100~160m。前者范县、台前一带富水性和导水性稍好,单位涌水量4~6m3/hm;后者商丘以东地区富水性和导水性稍差,单位涌水量2~4m3/hm。
在东、西两个物质来源方向的冰水-冲洪积物的中间地带,含水介质主要为湖相堆积物,厚度一般为120~160m。在湖积物的周边,分布着大小不等的河口三角洲堆积体。该区含水岩组富水性和导水性均较差,单位涌水量0.5~2.5m3/hm。

12.2.3.1 第四系地下水圈流场特征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山前裂隙水和岩溶水的侧向径流补给以及地表水体的渗漏补给。挽近时期,在黄河下游悬河段,黄河水的侧渗补给成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之一。地下水的径流受地形地貌、补给源、人类开采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不同区段径流方向及地下水(圈)流场不同(图12.7)。
其中,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径流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向两侧径流。黄河以北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黄河以南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为由西向东径流;平原南部地区,淮河成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淮河以北地下水主要由西北向东南径流,淮河以南地下水主要由西南向东北径流,局部地区甚至由南向北径流。各区水力坡度总的变化趋势是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减小。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潜水蒸发为主,其次为人工开采、径流排泄和越流补给深层地下水。在平原南部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也是其主要排泄方式之一。
综观全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流场形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征:
1)区域地下水流场,存在黄河河道和确山-息县-王家岗(淮滨县城东北方向10km)两条平缓的地下水分水岭;
2)区域地下水流场内存在以卫河、涡河-颍河、淮河河谷为中心的三条汇水凹谷;
3)从地下水水力坡度或径流条件来看,淮河南岸及山前地区径流条件较好,水力坡度约0.6‰~1.5‰;而黄、淮河之间的地区径流条件差,水力坡度为1.2~1.5/10000;卫河流域径流条件亦较差,水力坡度1.4/10000。总的来说,全区除山前地区外,水平方向地下径流较弱。
深层地下水的区域流场形态和浅层地下水相似。天然状态下,深层地下水的水位普遍高于浅层地下水0.5~5m。但在人类强烈开采的地区,区域地下水位已普遍低于浅层地下水水位,这些地区除主要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外,还接受浅层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在切割深度较大的岗丘地区尚还接受少量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深层地下水的径流方向与浅层地下水基本一致(图12.8)。

图12.7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圈)流场分布图

12.2.3.2 第四系地下水圈动态变化特征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
根据1972年以来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动态演变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持续下降型、阶段性下降型和相对稳定型(图12.9)。
河南平原北部南乐、清丰、内黄、滑县及温县、孟州和郑州等地,浅层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图12.9a)。虽然每年都有丰、枯水期的高低水位,但后一次丰水期的水位高点一般都低于前次的水位高点,遇特丰水年,汛期地下水恢复水位高于前期水位高点,但仍改变不了多年持续下降的特征。
河南平原东部和中部地区,地下水动态受气象和开采的双重影响而呈阶段性下降趋势(图12.9b)。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地下水位变化受气象影响明显,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降低,地下水位上下变动,无上升或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不及开采量,呈现下降状态。

图12.8 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圈)流场分布图

驻马店地区东部、沿黄地带、周口地区南部及鄢陵、西华等地,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小,受气象影响明显,为相对稳定型动态(图12.9c)。地下水水位受蒸发和降水影响明显,开采量影响很小。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内动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气象型。分布在主要河道的影响带以及城市与灌区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依附于气象(降水、蒸发)的变化,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平稳,年内高水位持续时间为两个半月左右,最高水位在每年的雨季(7~10月);最低水位在每年的枯水季节末期(5~6月),年变幅一般<2m(图12.10a)。

图12.9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多年动态曲线类型图

2)水文-气象型。主要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伊洛河两侧。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依附于河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随河水位的变化而变化。年内高水位持续时间为5~6个月,最高水位在每年洪水期的8~10月份;低水位持续时间为2~3个月,最低水位在每年河流枯水期的5~6月份,年变幅1~3m(图12.10b)。
3)开采型。主要分布在人工开采地下水强度大于地下水补给量的地段。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人工开采强度的变化,地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枯水期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加快,丰水期地下水位平缓上升(图12.10c)。
4)气象-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的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和开采强度的变化,地下水位多年呈阶段性下降。年内一般汛期后水位达到高峰值,而后水位逐渐回落,至次年汛期前降至最低点(图12.10d)。

图12.10 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内动态类型图

(2)第四系深层地下水
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在20世纪50~60年代前开采量很小,仅在部分城市有开采,水位埋藏浅,部分区域甚至自流;到70~80年代,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在部分城市逐步增加,水位逐步下降;进入90年代,深层地下水的开采进入高峰期,部分城市因水资源不足,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气象-径流型。主要分布在山前和平原地区地下水基本未开采的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降水与径流的影响,年内地下水水位在汛期升高,但常常要滞后一段时间(图12.11a)。
2)径流型。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广大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城区开采的影响,地下水动态基本处于缓慢下降趋势(图12.11b)。
3)径流-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市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径流和开采的影响,在开采量小的秋、冬季节,水位受侧向径流补给量的影响而回升;在开采量大的春、夏季,地下水位下降(图12.11c)。
4)回灌-开采型。主要分布在原郑州棉纺厂等供水井集中分布的地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开采和人工回灌的影响,在冬季受人工回灌的影响,地下水位逐渐回升;回灌结束后,受开采影响,水位又开始下降(图12.11d)。

图12.11 河南平原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动态类型图

a—气象-径流型(周口市五中);b—径流型(商丘市王庄村);c—径流-开采型(郑州原第二砂轮厂;)d—回灌-开采型(郑州原国棉三厂)
12.2.3.3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年龄及其浅层地下水循环特征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状况
根据3H、14C计算结果,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年龄及其分布状况见图12.12。由图看出,平原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年龄范围比较大,从小于20a到40~50a的地下水均有分布。其中,年龄小于20a的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河岸边和太行山山前,随着距离黄河越来越远,黄河两岸浅层地下水年龄逐渐增大,黄河岸边浅层地下水年龄为11~25a,到区域汇水凹谷带,浅层地下水年龄增大到44~47a。河南平原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约35.29a。

图12.12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3H年龄(a)分布图

平原中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在20a以上。且本区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45.67a,大于本区北部浅层地下水平均年龄38.36a,该区地下水平均年龄约39.93a。
平原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大于30a,多数介于30~45a之间,平均地下水年龄约37.71a。总的变化趋势是随着距离淮河越来越近,浅层地下水年龄越来越大。
(2)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速率
1)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速率。地下水循环速率系地下水水流路径的长度与地下水水流路径两端点的地下水年龄之差的比值,亦可用取样点地下水年龄与取样点距补给区的距离之比来表示。据此,得到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的速率(表12.1)。
2)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从深层地下水年龄分布(表12.2)可以看出,平原北部地区深层地下水的年龄范围比较大,从小于2000a到大于10000a的均有分布,一般平均值约为9726.52a。
平原中部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一般大于5000a,平均约为8096.53a。平原南部地区,在距离淮河稍远的地带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很小的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在2000~6000a之间,一般平均值约为4362.37a。而在深层地下水开采导致浅层地下水越流补给的地区,深层地下水年龄小于14C测龄的范围。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见表12.3。

表12.1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计算结果表


表12.2 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采样点14C年龄取值表


表12.3 河南平原深层地下水循环速率计算结果表

(3)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
1)平原北部地区。该区为降水、地表水补给为主、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开采强烈的水循环模式(图12.13)。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黄河水的侧向渗漏补给。在山前地段,受地势控制,地下水由山前向平原侧向径流;而在黄河侧渗影响带,黄河水向两岸侧渗补给,人工开采是本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在背河洼地,蒸发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之一。由于地下水的开采,区域内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在背河洼地和城市开采强度较大的降落漏斗区,地下水水力坡度增大,地下水向背河洼地和城市降落漏斗区汇集,出现多个局部地下水径流场。

图12.13 河南平原北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1—奥陶系灰岩;2—古近-新近系泥灰岩;3—黏性土;4—砂层;5—时代与岩性界线;6—地下水位线;7—泉;8—降水入渗;9—潜水蒸发;10—地表水入渗;11—地下水流向;12—断层;13—不整合线;14—A局部,B中间,C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分界线;15—深层地下水汇流后流向下游
2)平原中部地区。该区地下水为降水补给、径流条件一般、开采较强的水循环模式(图12.14)。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西部山前地区尚接受岩溶水的侧向径流补给。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由山前流向平原,水力坡度逐渐减小,径流条件比较差。在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强烈开采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了改变,加强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3)河南平原南部地区。该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为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河流排泄为主的水循环模式(图12.15)。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在山前地段,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由山前流向平原,水力坡度逐渐减小,地下水埋深逐渐变浅,蒸发作用渐强,淮河成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渠道。在地下水集中开采的城市地区,开采亦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了改变,加强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

图12.14 河南平原中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图12.15 河南平原南部地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图

综上看出,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循环模式概括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①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为主、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开采强烈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北部地区。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黄河水侧渗补给,径流条件好,人工开采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②降水补给、径流条件一般、开采较强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中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垂向水循环积极,而侧向径流条件较差,人工开采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③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河流排泄为主的水循环模式类型。该种水循环模式主要存在于平原南部地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径流条件良好,向淮河排泄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
12.2.3.4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这里仅考虑地下水年龄因子,简单直观地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进行概略的评价。
地下水年龄是从水循环径流角度来评价地下水的可更新能力。从地下水年龄来看,平原北部、中部、南部地区浅层地下水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5.29a,39.93a和37.71a,深层地下水平均年龄分别为9726.52a,8096.53a和4362.37a。由此看出,河南平原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大于深层地下水。而浅层地下水中,平原北部浅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最强,其次是平原南部浅层地下水,平原中部浅层地下水较弱;深层地下水则表现出由北向南地下水可更新能力逐渐增强的趋势。

含水层系统分析
答:包括下更新统绥滨组,中更新统浓江组,上更新统向阳川组与别拉洪河组、冲积层,全新统冲积层6个基本的含水层单位(图3-2)。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含水层均为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冲-湖积的松散沉积物,以粒间孔隙为储水空间与径流通道。在区域内成层分布,绝大部分地区构成上、中、下更新统含水层叠加,其间无区域性...

水因子及其主要环境问题
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以河流相为主的砂、砂砾石层,成为蕴藏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储水盆地。 1.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据原地矿部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5~1987年资料,测区地下水化学环境中,腐殖酸含量较高,水质多为低矿化弱酸性软水,以HCO3-Ca型为主,pH值多为6~7。地下水中Fe2+、Fe、Mn、SiO2和Sr等背景...

含水层系统
答: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含水层均为第四系冲积、冲-洪积、冲-湖积的松散沉积物,以粒间孔隙为储水空间与径流通道。在区域内成层分布,绝大部分地区构成上、中、下更新统含水层叠加,其间无区域性隔水层,各含水层之间直接或间接水力联系密切,形成统一大厚度第四系含水层亚系统。其周边边界:西部、南部及东...

地下盐卤水及深层承压水
答:第一类是盐湖型盐卤水,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如柴达木盆地的东台乃吉尔盐湖(含锂卤水)、察尔汗盐湖(含钾、镁卤水)等,目前均作为工业矿水进行开采。第二类是埋藏型封闭性地下盐卤水,产于不同时代的各类地层内,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含盐卤水岩层,但以三叠系、白垩系和古近-新近系居主导地位。三叠系以上主要为陆相...

(三)夹河下游地区海水入侵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综合治理效果
答:第四系中、上部孔隙水是区内多年以来的主要淡水开采目标层,为一套中、上始新统和全新统地层,主要岩性由细砂、粉砂、淤泥、粉土、粉质黏土及砂砾石等组成,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地下水较丰富。 1985年以来,烟台市在南至山前倾斜平原中部,北至夹河河口的河谷地带的广大区域内设置了40多个监测井点,对区内主要孔隙水...

地质概况和地下水分布
答:8.5.5.2 地下水分布 受地质和地形地貌的控制,黑河流域不同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条件各异,气候、地貌和第四系地层的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导致地下水赋存和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 根据流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水动力特征,流域地下水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基岩裂隙水。受...

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南)地区第四纪地层的重新划分及其意义
答: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层;重新划分;意义 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南)是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近30年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诱发了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令人忧虑,为保证该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控制地质环境继续恶化,必须研究与地质环境恶化相关的主要...

含水层特征
答:韩城区块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岩性和构造的控制,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底部、基岩裂隙或者岩溶裂隙之中(王双明等,2008)。按其岩性和储水空间分为3种类型(煤田地质131队,1988):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石炭系—二叠系砂岩裂隙水和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韩城区块主要有4套含水层即第四系松散岩、古近系—新近系砂砾...

区域地下水流动系统分析
答:前第四系基岩裂隙水流动子系统内,地下水的流动通道为基岩的风化裂隙与构造裂隙,一般浅部的风化裂隙和张性储水构造带,径流条件较好,深部的风化裂隙和压性储水构造带,径流条件较差。具体特征如下。(一)第四系孔隙水流动子系统 区域地下水位35~95m,由山前向平原北部的黑龙江河谷区逐渐降低。地下水位...

地层下的水哪里来的
答: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物的特征影响很大,使其空间几何形态、物质成分、粒度以及分选程度等均具有不同的特点。裂隙水:赋存于坚硬、半坚硬基岩裂隙中的重力水。裂隙水的埋藏和分布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