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统 第四系地下水流动系统

作者&投稿:褒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河谷冲积孔隙含水系统

广泛分布于河流两岸山间盆地、谷地中,面积较大的有西江、北江、东江、韩江、漠阳江等几条较大河流的主、支流两岸河谷平原。第四系砂卵砾石沉积厚度各地不一,一般在数米至数十米,钻孔揭露郁南县连滩河谷平原最厚,达138.60m。含水层岩性以砾卵石、砂砾、砂为主,总的变化规律是上游粗、下游细,向下游厚度逐渐增大。一般有1~3个含水层,总厚3~20m,含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44~19.21L/s·m,大部分地区钻孔单位涌水量小于1L/s·m。在厚度较大的古河道或河流中游、中下游河谷平原,含水层颗粒较粗,钻孔单位涌水量可达3L/s·m以上。富水程度较好的主要地段有广花盆地中部平原地区、榕江中上游棉湖谷地、四会绥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区、仁化董塘圩东南、南海市丹灶和粤东蕉岭等地。

二、海积、冲积孔隙含水系统

广泛分布于河口三角洲。这些地段面积较大者有珠江、韩江、榕江、练江、鉴江和九洲江等三角洲,沉积物为海相与河流相交互沉积,成因复杂,岩相变化大,厚度各地不一:粤东地区20~120m,粤中20~40m,粤西地区10~25m,有2~5个含水层,上细下粗,以砂、砂砾石为主,含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富水性变化大,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2~3.80L/s·m,个别达6.770L/s·m。水的矿化度一般小于1g/L,部分地段高达5~15g/L,属咸水。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在河流出海口处附近咸水大面积分布,且普遍铵、铁含量较高,水质差。广西玉林、博白盆地及合浦至北海滨海平原,总面积为2532km2,玉林盆地地下水贫乏,民井涌水量一般为10m3/d左右。民井涌水量为42.521~59.84m3/d,钻孔涌水量为551.23~812.15m3/d。河流入海的三角洲地带,受海水入侵影响大,一般为咸水。

三、海积孔隙含水系统

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带,当地沉积物一般构成海积平原、海积阶地、海漫滩,近海地带形成沙堤(丘)、沙地。总体特征是粤东、粤西和桂南沿海岸地带多沙堤、沙地,含有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粤中沿海多为淤泥质海积平原,为咸水区,局部有淡水透镜体。含水层岩性以砂、砂砾石为主,厚1~20m,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8~2.73L/s·m,矿化度一般<1g/L。在滨海古海湾,古潟湖地带为咸水、微咸水。

四、湛江盆地孔隙含水系统

雷琼断陷盆地,位于雷州半岛南部—琼北的琼州海峡,北起遂溪深大断裂,南至王五-文教深大断裂,面积16000km2,为新生代大陆玄武岩所覆盖,由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组成,构成雷琼裂谷盆地。盆地两侧呈断阶式陷落,雷州半岛一侧,自北向南有:湛江凹陷,面积970km2;纪家凹陷,面积480km2;乌石和锦河凹陷,面积950km2;迈城和山前凹陷,面积1000km2

湛江盆地位于整个雷州半岛,主要由第四系、新近系冲洪积、海积、海陆交互相松散-半固结堆积物组成,局部表面被火山岩覆盖,含水层为多层结构,单层厚3~248m,总厚15~325m。勘探深度500m左右。

主要含水岩组自下而上有以下组段:

新近系可分为下洋组、角尾组、灯角楼组和望楼港组。

下洋组:灰、灰白色砂岩、砂砾岩,夹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厚39~578m。在琼北见气孔状、杏仁状玄武岩,共有32个夹层,与砂泥质岩层相间产出,单层厚0.2~142.7m,总厚387m。

角尾组:下部以灰、浅灰色砂岩为主,上部为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砂岩,在雷州半岛南部夹黑色玄武岩,总厚191~610m,与下洋组为连续沉积。

灯角楼组:为黄色砂岩、粉砂岩,在雷州半岛北部见褐煤层,总厚39~574m,整合或超覆于下伏地层之上。

望楼港组:岩性为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生物碎屑岩、凝灰熔岩和玄武岩,总厚48~404m。玄武岩主要分布在琼北的琼山、海口、澄迈福山等地,常夹于海相地层中,共有13层,单层厚1~80m,总厚313m。

下更新统湛江组:岩性为浅黄、灰白、紫红色等杂色砂砾石层、砂层、亚砂土和粘土,厚2~250m,平行不整合在新近系望楼港组风化壳之上。在湛江和海康西部,沙层中普遍夹1~3层玄武岩,单层厚3.17~86.1m.

中更新统北海组:平行不整合在湛江组之上,上部岩性为棕红、棕黄色亚粘土,下部为棕黄、灰白色砾石层,夹透镜状含砾亚砂土,厚度大于10m。

浅层第四系北海组、湛江组为孔隙潜水-微承压水。新近系构成中、深层孔隙承压水。含水层岩性以砂、砂砾、砾石为主,水量丰富,钻孔单位涌水量为1~10L/s·m。单井出水量为100~3000m3/d,井群出水量为2×104~5×104m3/d。北潭、企水、南三岛等地段的上部及徐闻县角尾深150~240m处埋藏有矿化度大于1g/L的古封存咸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总的富集规律:除雷州半岛外,河流冲积层比海积层富水,而河流冲积层往往在河流中游近岸地区富水性较好。



孔隙含水系统~

孔隙含水系统主要发育在新生代断陷沉降盆地中。我国东部沉降盆地、西北地区的大型内陆盆地以及中小型山间盆地,第四纪以来持续沉降,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松散沉积物,成为我国孔隙含水系统的主要分布场所。例如,第四系厚度在华北盆地为450~600m,宁夏平原为1800~2100m,河西走廊为1100m,柴达木盆地厚度大于2000m(赵运昌,2003)。其中储有丰富的地下水,成为当地重要的水源。
1.盆地中的含水系统
大型断陷盆地内,地貌、岩相分带明显:从山前到盆地中心依次为洪积扇带、冲积平原带和湖积平原。
洪积扇带(山前倾斜平原):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形坡度较大,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洪积扇,有时扇与扇相互连接,形成洪积扇群,扇间为洼地。洪积扇规模受控于河流的大小,大型河流通常形成规模巨大的洪积扇。带内沉积物颗粒粗大,多为卵、砾石,是潜水的主要埋藏区。河流出山口后,水流分散为辫状水流,搬运能力降低,使洪积扇具有明显的分带,扇顶,多为巨大的漂砾、卵石、砾石,分选差,表土层薄,潜水埋藏深(水位埋深数十米乃至百米以上);扇中,由卵、砾石逐渐过渡到砂砾石,层理明显,局部出现粉砂和粘性土夹层,地下水位逐渐变浅;扇的前缘,颗粒变细,多为砂和粘性土互层,地下径流受阻,潜水因壅水而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溢出带,矿化度小于1g/L,多为重碳酸型水。
冲积平原带:地形平坦,微向盆地中心倾斜,沉积物多为砂砾石,表土层较厚,为潜水与承压水的过渡带,上部为潜水,下部为承压水。含水层为粗砂和中、细砂层。上部为潜水,水位埋深一般小于10m,矿化度较高,一般为1~10g/L。下部为承压水,水头常高出地表,成为自流水,矿化度在1~2g/L左右,多为重碳酸型水和重碳酸-硫酸型水。
湖积平原:位于盆地中心,地势最低,常积水成湖。湖积物属于静水沉积,颗粒分选性好,岸边多为砂、砾石沉积,向湖心逐渐过渡为粉细砂和粘土沉积。湖心地带粘性土沉积较厚,含水层薄,呈长条状分布,含水性较差。上部为潜水,水位埋深较浅,通常小于2m。在长期干涸的盐湖中水位埋深要大些,矿化度较高,一般大于10g/L,在盐湖地区可达数百克/升,多为氯化物型水。下部为承压水,水量较小,矿化度较高,一般大于10g/L,多为氯化物型水和硫酸盐型水。
任何沉积盆地都可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含水系统。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含水系统和承压含水系统两个子系统。大型内陆盆地,幅员辽阔,较大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常相距甚远,而每个洪积扇都有独立的储存、补给、径流、排泄途径,洪积扇之间的水力联系较弱。因此,潜水含水系统也可按洪积扇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例如,柴达木盆地南缘,分布着诺木洪、格尔木、那棱格勒三个大型洪积扇,彼此相距百余公里,水力联系微弱,相对独立,故可将它们分别看作三个潜水含水子系统。
盆地内孔隙含水系统的补给,绝大部分来自周围山区汇入盆地内的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河水流出山口后,流经洪积扇顶部和中部,下渗补给含水系统,引水渠道的渗漏也是地表水补给的另一种形式,两部分水均来自河水。对于降水十分稀少的内陆盆地来说,汇入盆地的地表水成为孔隙含水系统惟一重要的补给源。见表5-1。
盆地内各个含水子系统获取的补给量并不均等。天然状态下,河流下渗的补给水量,一部分,通过洪积扇前缘的泉水溢出带排出,重新转换成地表水,形成泉集河,流向盆地中心;另一部分,供给溢出带周围绿洲植被蒸腾和地面蒸发。因此,洪积扇潜水含水系统中的地下水,补给充分,水交替积极,矿化度较低,具有良好的供水前景。而距离洪积扇和河流较远的冲湖积平原和湖积平原中的含水系统,由于补给距离远,径流迟缓,得到的补给量较少,取水时,水位降深大而快。
表5-1 沉降盆地各项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百分比


盆地内植被分带性明显。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貌、岩性和地下水的分带也反映出各带在水、土和盐分上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植被种群和群落的分布,使植被分布也出现明显的分带。为说明盆地内植被的分带性,以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断陷盆地为例。
河西走廊张掖-酒泉断陷盆地为北西走向,南临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南、北山前地带为洪积扇和洪积台地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带,其前缘为冲积平原带,分布在南、北山前倾斜平原之间,湖积平原较小,仅分布在高台西南、酒泉东北和盐池一带。由于各带水、土、盐环境条件不同,植物种类和群落也各不相同。
山前倾斜平原:为洪积扇顶部和洪积台地,属砾质戈壁,地表土层薄,地下水位埋深约50~200m,植被为耐旱植物种群,植物成分以旱生、超旱生半灌木和草本为主,植被稀疏,总盖度小于35%。常见物种有骆驼蓬、白刺、苏枸杞、枇杷柴、沙拐枣、珍珠、麻黄、骆驼刺等。倾斜平原下部细颗粒沉积物增加,地表土层变厚,地下水位埋深约4~10m,植被出现较高大灌木,如梭梭、红柳等,其间以花花柴、白刺、骆驼刺、沙蒿等耐旱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2)盆地震荡性沉降,以河湖相沉积为主,上部岩性以粘土、亚粘土和中粗砂和中细砂为主,构成盆地内深层承压含水系统。由于埋藏深度大,粘性土层厚而稳定,呈半固结状,含水层封闭性好,补给条件差,开采其中的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大面积的水位降落漏斗。例如,中原油田采油厂,取用中、下更新统地层中的承压水,开采深度自100至400m,日取水量为2.86×104t,造成深层承压水水位持续下降,取用10年后,就形成面积为1500km2的水位降落漏斗。
晚更新世(Q3),湖泊逐渐消失,代之以河流相沉积,以冲积扇和古河道沉积为主,组成浅层承压含水系统。古河道成因的含水层具有延伸远、分布面积广,汇水条件好,与地表水联系密切的特征,是工、农业和城市用水的主要水源之一。为说明含水系统的分布特征,以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为例。
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含水系统的形成与黄河的沉积作用密切相关。中更新世晚期(Q2),黄河自西部高原流入华北湖,开始一系列的沉积活动,起初,冲积扇规模不大,分布在长垣、新乡和郑州一带,岩性为含砾中粗砂、中细砂和砂质粘土,顶部有一层稳定的粘性土层,半固结状,含水层封闭较好,补给条件差。晚更新世(Q3),黄河水量充沛,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最大,扇缘分为南、北两支:北支,沿NE方向延伸至长垣、濮阳一带;南支,沿SW方向延伸到太康(图5-2)。含水层岩性为含砾中粗砂、中细砂、粉细砂,夹亚砂土和亚粘土,顶板埋深12~30 m,底板埋深80~100 m,为微承压水,顶部粘性土层断续分布,与上部潜水水力联系密切,是浅部主要的含水系统。全新世(Q4),黄河游动在平原之上,以冲积相粉细砂、粉土和淤泥沉积为主,厚12~30 m,为潜水含水层,多为黄河故道沉积。今日黄河冲积扇,由上述三个时期形成的冲积扇沉积体系相互叠置而成。
含水系统分布受基底构造挽近期活动控制。从冲积扇结构来看,郑州、新乡以西,含水层厚而相对集中;以东,含水系统多为黄河古河道摆动、叠置而成。古河道的走向和分布,明显受EW向、NE向和NW向基底构造的挽近期活动控制,这种控制作用延续至今。从现今黄河河道走向来看,郑州-兰考段,近EW走向,受EW向基底构造控制;黄河在兰考折向北东,径流入海,受NE向构造控制。中原油田勘探资料表明,黄河在兰考-台前段,正位于一条NE向基底断裂之上,该断裂由此得名为黄河断裂。从图5-2还可看出,中更新世晚期(Q2)和晚更新世(Q3)时期的黄河冲积扇在兰考西边分为两支,一支向NE延伸,与今日黄河走向一致,另一支向SE延伸,走向NW,与淮河支流涡河、浍河流向一致。明显分别受NE向和NW向基底构造影响。

图5-2 中更新世-全新世时期黄河冲积扇分布图

濮阳市及其周边地区黄河古河道发育,分布着数条晚更新世-全新世不同规模的古河道,展布于长垣断裂(基底断裂)两侧,走向近NE40°,见图5-3。晚更新世古河道宽1.6~6.5km,岩性为中细砂、粉砂夹薄层粘土透镜体,砂层厚30~50m,底板埋深90~103m,顶板埋深30~40m,顶部粘性土断续分布,与潜水水力联系密切,为微承压含水层,见图5-4。全新世古河道有5条,规模较小,宽0.5~3km,岩性为粉细砂,厚20~25m,为潜水含水层。

图5-3 濮阳市晚更新世时期古河道与基底断裂分布关系


图5-4 濮阳市全新世-晚更新世时期古河道剖面图

含水系统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河渠渗漏和地下径流,其中引黄灌渠的渗漏补给量占总补给量的60%~70%。古河道内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为2000m3/d,矿化度小于1g/L,为重碳酸型水(濮阳市节约用水办公室,1993)。两条古河道之间为古河间带,带内,含水层少而薄,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由于曾是古黄河的河间洼地,地下水位埋深浅,盐渍化作用强烈,为硫酸-氯化物型水,矿化度为2~5g/L,水质很差,不适合饮用。
当今黄河河道,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逐年抬高,目前河床已高于堤外3~5 m,局部河段甚至高达10 m以上,形成“地上悬河”。黄河河道的高位势,使之成为海河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河水向下渗漏,补给河床两侧的含水系统,平均单位河长渗漏量为3344m3/a·km。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冲积扇、古河道、古河间带,共同编织成结构复杂而有序的黄河冲积平原含水系统;浅层冲积扇和古河道含水层厚度大,补给、径流条件好,能作为较好的供水水源,其分布与古气候、古水动力条件变化和基底断裂挽近期活动有关。
总的来看,孔隙含水系统的发育,受地质结构、新构造活动、古水动力条件、沉积环境等因素控制,与盆地发展史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新生代沉降盆地,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盆地发展史、古气候和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是掌握孔隙含水系统形成与分布的关键。

盆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冲洪积层和盆地中部的冲积平原冲积层中。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控制,第四系孔隙水的赋存条件,表现为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水量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在山前倾斜平原,含水介质由巨厚的卵砾石和砂砾石组成,受河水和雨水的垂直入渗补给及山区地下水径流的侧向补给,流向盆地中部;冲积平原区,含水层为冲积砂砾石等,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好、单井出水量大,是区内工农业的主要用水水源。盆地内第四系堆积物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具明显的由粗到细韵律。
由于山前倾斜平原与三、二级阶地高差达200余米,且组成从南向北阶梯状倾低斜坡地形。故水力坡度大、地下水侧向径流迅速,地下水总体流向为从南向北,即由黄土台塬流向阶地。因有降落漏斗的存在,局部流向有所改变,如三门峡城区、陕县城区,以及灵宝老城由于降落漏斗的存在,地下水径流的方向是从漏斗四周到漏斗中心。黄河蓄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泄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图2.7,图2.8)。

图2.7 三门峡水文地质平面图


图2.8 三门峡阶地C—C'剖面地下水流动系统示意图

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来源有黄河三门峡水库垂直入渗,黄河侧向径流补给和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次要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入渗、河渠入渗和灌溉入渗(图2.9)。

图2.9 补给与排泄情况示意图

水库垂直入渗补给强度取决于地貌条件、岩性特征和测点距黄河水边线的距离,主要参数是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通过抽水试验取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与降雨特征、植被、包气带的岩性条件有密切关系,主要参数是降雨入渗系数,通过渗水试验取得;含水层侧向径流补给的有无主要取决于边界条件,非隔水边界一般都存在补给或排泄,补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边界附近的水力梯度和导水系数;河渠入渗量和灌溉入渗量都比较小,其决定因素有水量和入渗系数,灌溉入渗系数与降雨入渗系数类似,河渠入渗系数比较复杂,与河渠的宽度、深度、河床的岩性和河床的边坡系数都有关系。
三门峡市区北部,濒临库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体联系十分密切。三门峡水库蓄水期,水位上升,地表水侧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亦上升;泄水期,库水位下降,地表水向黄河排泄,补给地表水库,地下水位下降。据2001年河南省郑州地质工程勘察院监测黄河水位历史曲线与同期岸边后川长观井的水位历史曲线对比可知:蓄水期库水位高于地下水,地表水侧渗补给地下水,而在水库泄水期,地表水位大幅度下降,致使地下水位高于库水位,地下水补给地表水。以上所反映的这种关系与一年内雨季、旱季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补排关系正好相反,这正是三门峡水库所起的作用。
地下水系统中排泄项主要有人工开采、侧向径流和蒸发(图2.9)。
本地区人工开采地下水是地下水的最主要排泄方式。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农业灌溉用水和大型的工业厂区用水。
侧向径流排泄也是本地区的一项排泄方式。泄水期的黄河边界主要是地下水的排泄边界,蓄水期仍然有一半的边界是排泄边界。
蒸发排泄是不能被忽视的另一种排泄方式。在黄河漫滩、一级阶地,以及支流河谷地带,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岩性多为粉砂和粉土,蒸发作用较为强烈。

研究区水文地质
答:盆地周边低山区河流的上游分布的山间盆地,都赋存有第四系孔隙水,主要接受河水、降水、冰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的补给;山前倾斜平原由河流冲洪积扇和冲湖积平原构成,是地下潜水的径流区和排泄区。含水层岩性为冰水沉积砂砾石、含泥质砂砾石、砂卵砾石等松散物质组成,由山前粗颗粒、单一大厚度含水系统向平原中部渐变...

矿井水文地质
答:但在煤层露头区或煤层开采引起导水裂隙高度较大时,可能会失去阻水能力,使得地表水和第四系砂砾石潜水充入矿井。 图4-2 主采煤层与主要含水层示意图 2.二1煤层底板砂泥岩隔水层 系指二1煤层底板至L8灰岩顶界之间的砂泥质岩段。据统计,厚度5.25~48.93m,平均为12.41m。岩层以泥岩、砂质泥岩、粉细粒砂岩为主...

重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答:对于地下水超采区,采取逐步压缩开采量,控制漏斗扩展、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则,具体就是在保证重要水源供水的前提下,限制自备水源的开采量,调减其供水量。对集中供水水源地也适当调减开采量。太原市系四系孔隙水规划分区如下。北部控制开采区。西张、北固碾地区已属超采区,需控制开采。北部及东部黄土台...

东北松嫩平原水文地质参数系列
答:松嫩低平原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为0.16~0.23,新近系、古近系裂隙孔隙水含水层为0.16~0.20;白垩系裂隙孔隙水含水层为0.12~0.15,白垩系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为0.08~0.10,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0.04~0.06,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含水层为0.10,碳酸盐岩溶洞裂隙水含水层为0.12。四、渗透...

大同盆地
答:如泉口断裂鹅毛口段,断裂带两侧主要为碎屑岩,在鹅毛口沟内3km处深420.63m的勘探孔不同层位抽水试验表明:二叠系降深120余米,涌水量仅1.2m3/d;石炭系抽水降深150多米,涌水量为5.4m3/d;奥陶系抽水降深25m,涌水量仅为16m3/d。 4.第四系孔隙含水系统 大同盆地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厚数百米,在凹陷处可达1000~1500m。

含水层系统边界
答:忻州盆地松散岩类孔隙含水系统的边界按空间分布可划分为4种类型:①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含水系统之间的边界;②盆地孔隙含水系统的上部边界;③盆地孔隙含水系统的下部边界;④浅层、中层、深层含水层之间的边界。 (一)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含水系统之间的边界 忻州盆地孔隙含水系统与盆地周边裂隙...

西北内陆盆地水文地质参数系列
答:各含水层由于岩性不同,其渗透系数变化较大,小柴旦湖以北地区Ⅰ~Ⅱ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最大为73.02m/d,渗透性较差的含水层小于1m/d。 南、北盆地冲湖积平原各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变化见表3-2-15。 表3-2-15 南、北盆地冲湖积平原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 续表 续表 4.盐湖区含水层渗透系数 柴达木盆地盐湖...

东北平原区域水循环
答:第四系孔隙潜水受地形地貌条件控制,常形成局部地下水系统;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在一些地段形成中间性地下水流系统;而接受东部和西部补给的第四系孔隙承压水、古近-新近系和白垩系裂隙孔隙承压水主要形成了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流从两侧补给区向盆地排泄中心汇流,通过横贯盆地的松嫩干流及河谷潜流流出盆地。 图3-3-4 ...

地下水的分类依据
答:二、矿化程度 1、淡水小于1克每升。2、微咸水为1~3克每升。3、咸水为3~10克每升。4、盐水10~50克每升。5、卤水大于50克每升。三、水层性质 1、孔隙水:疏松岩石孔隙中的水。孔隙水是储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及第三系少数胶结不良的沉积物的孔隙中的地下水。沉积物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对于沉积...

松嫩平原
答:按照含水层的地质时代和贮水介质类型,松嫩平原含水层系统可划分为5个含水层亚系统,即第四系孔隙含水层亚系统、新近系裂隙-孔隙含水层亚系统、古近系裂隙-孔隙含水层亚系统、白垩系孔隙-裂隙含水层亚系统和玄武岩孔洞-裂隙含水层亚系统。 降水、蒸发、地表土层冻结及冻融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每年的7~9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