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骑士八德是什么? 古代骑士八德都有哪些?

作者&投稿:皇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

1、谦卑: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

2、荣誉: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骑士恪守的信条。

3、牺牲:骑士,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利益,也许是牺牲生命。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是一名称职的骑士。

4、英勇:挥舞长矛向敌人发动勇猛的攻势,去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每一名骑兵天赋的使命。

5、怜悯:同情弱者,骑士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

6、诚实:无论在何处,诚实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作为骑士,诚实也是一种必须的品质。

7、精神:一名骑士,身上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所以他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心,而这就是精神。

8、公正: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扩展资料

骑士是欧洲中世纪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的骑兵,后来演变为一种荣誉称号用于表示一个社会阶层。骑士的身份往往并不是继承而来的,中世纪时,骑士在领主军队中服役并获得封地。

在此阶段的纷乱局势中,国王和贵族都需要一些在战争上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兵种,为此他们会悉心培育一些年轻人,使之成为骑士。

而骑士的身份,往往不是继承而来的,其本质也与贵族不同,除了和贵族一样能够获得封地之外,骑士也必须在领主的军队中服役,并在战争时自备武器与马匹。

在骑士文学中,骑士往往是勇敢、忠诚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雄的化身。

每当骑士遇到自己无法匹敌的敌人时,往往会带领着自己的队友,喊起:“忠诚——信仰——荣耀——勇气”,最后,这些骑士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家园,骑士们永远不会背弃自己的家园,即使代价是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骑士





  谦卑(Hamility )
  荣誉(Honor)
  牺牲(Sacrifice)
  英勇(Valor)
  怜悯(Compassion)
  精神(Spirituality)
  诚实(Honesty)
  公正(Justice)

  谦 卑 Hamility

  中世纪的欧洲如中国旧时烽火四起的战国时期,当权者要求属下绝对的忠诚和谦卑。而在欧洲,骑士绝对的效忠是出了名的。曾经问过一个德国的朋友,骑士的忠诚度真的可信吗?他默不作声地取来三个泥土做的玩偶,然后递给我一根可塑性很好的铁丝,要我依此从三个玩偶的耳朵插入。第一个玩偶,铁丝从口里穿了出来,搬弄是非的人是永远守不住秘密的;第二个,则从另一只耳朵穿了出来,话如耳边风的人总是漠不关心的;只有第三只木偶,铁丝一点点地插进去,却再也不见出来。朋友笑着说: "这就是骑士忠诚的可信度。"话从耳入,留在心底的总是能恪守秘密。于是想起那日翻看一本杂志,上面说欧洲旧时许多君王的情妇都交由骑士护送,当时不得其解,这一时竟忍俊不禁了。做好一名骑士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一个能够留住秘密的心。

  荣 誉 Honor

  常常可以听到骑士的一句口号"为荣誉而战",这荣誉究竟是什么?是一个骑士的尊严与荣辱。任何职业都是从低到高,一级一级做上来的,骑士也不例外。当一个候补骑士宣誓就职升做正式的骑士时,经过了许多严格的考验,骑士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认证。只会骑马者不能称骑士,做一个骑士不仅要有高明的骑术,还要有作战的经验和本领。在欧洲作为贵族,名姓中总会加一个单词"von"以显示身份的特殊,他们是介于王者和庶民之间的一群人。旧日的欧洲,贵族是高贵血统的象征,拥有或者承袭都是一种骄傲。骑士不仅是贵族的封号,也是军人的头衔,十字军团时期,十字勋章曾是无上光荣,但它仅是作为一个贵族的荣誉称号而已。

  牺 牲 Scarifice

  国家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每个骑士应该铭记的,为了正义,他们浴血在疆场,生命早已置之度外。这里想到在欧洲卖座率很高的一部电影《铁面人》。电影的最后,在巴士底狱中,路易国王为了除掉哥哥菲力浦以保全自己的王位,调动大批的火枪手将已获救的菲力浦和赶来营救他的以达达尼昂为首的四个骑士团团围住,菲力浦为了保住大家,主动要求给自己重新戴上铁面具送回孤岛,而四个骑士却视死如归,为的只是正义。路易一声令下,硝烟四起, 待尘烟散尽,所有的人都以为故事就此以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告终,可是从废墟中走出几个不同程度受伤的骑士。路易怒火中烧,大叫"开火",整个火枪队却反常地通通扔掉了枪支,庄严站立,向四位骑士致敬,此时王权在这种自我牺牲的骑士精神前已不能驾驭。是什么使至高无上的强权也顿然失色?牺牲自己是为了成全他人更好地活,这是骑士美德中最可贵的一点。

  英 勇 Valor

  战争是不需要懦夫的。在欧洲参观过一些博物馆,仔细阅读过进爵受封的骑士的生平,都是一些在疆场骁勇善战的勇士。无法回到中古的时代,却在许多画幅上窥见一二。齐备的铠甲、武装的马匹、锋利的利刃,一声号角,洞开的城门,一种不成功誓不回头的气概。但又绝非日本"武士道"那种一味地玩命。勇而无谋者只配叫做武夫。勇者还得有谋,智勇双全者方可以英勇称之。骑士的英勇见证在出招的准和狠、力道的猛、战术的周全和冷静的思考。

  怜 悯 Compassion

  用这个词时反复考虑,都觉得不是十分的恰当,觉得宽容似乎更好一些,但是怜悯这个词涉及到许多的情感,于是还是留下了。在战场上骑士的怜悯体现在对敌人的宽容,虽然骑士以英勇著称,可是对于败将常常是点到为止,这差不多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气度了。有一个场景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也是在若干影片中都出现过的,在骑士的训练中,胜出的一方常常是将寒冷的剑指在对方的要害,便即刻收回。但是如果你心存不轨,不甘失败而背后偷袭,对于小人的行为骑士大可不必以君子之风待之。

  骑士的怜悯还体现在除强扶弱,骑士们虽然效忠自己的王者,可是他们的准绳更多的是正义,一个骑士应该随时为正义而战。同行之间应该也是有怜悯的,骑士彼此之间的怜悯体现在朋友之间的友爱,拥有相同的立场,骑士可以单独地应战,也可以群体作战,达达尼昂和他的三个朋友应该是家喻户晓的典范了。

  在欧洲,如果一定要给"绅士"这个词溯源,骑士的风范差不多就是鼻祖了。骑士道的精华之一就是对女士的尊敬。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定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女士优先是对妇女尊敬的最好的体现。欧洲的建筑风格,多有羊肠的小道,而骑士出门又必是马不离身,但是见到走道的妇女,他们会立刻勒马让出道路,并有礼貌地脱帽致敬。这种习俗在欧洲演变就衍生出了很多礼貌的礼仪,比如为女士开门,为女士让道。也听过一个野史,说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中还是有打老婆的,可是骑士却从来没有这样的举动。

  既然是民间流传的也无从考究,但骑士对妇女的尊敬和怜悯从中多少可以窥见一斑。
  精 神 Spirituality

  骑士道的精神其实很简单:彼此间的友爱,对信仰的忠诚,对君主的尊敬,言语的谨慎,战场上的公正与宽容,时刻恪守荣誉与保持谦恭。看起来都很简单,要做到却很难。在游戏中,如果玩家想要拥有所有的内涵,必须有一颗包容的心、清醒的头脑和健全的心质,没有一段时间的摸索,是很难扮演好骑士的角色的,因为骑士精髓总不止于一般人理解的仅仅是侠盗柔肠。

  诚 实 Honesty

  欧洲人讲话为了表示诚恳,常常喜欢在言词中带有"以某某的名义起誓"来表示自己的肝胆相照。而说到诚实,他们常常喜欢用骑士来做比较。在骑士的行规里有一条是忠实于自己的灵魂,也即是诚实。作为一个骑士,在欧洲贵族的体系中是爵位最低的,要想建立很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有很好的信用。这种诚实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入骑士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要时刻约束自己所有的言行,感觉上好像是苦行僧。但苦过方知甘甜。即使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上演的也是真实的人生。

  公 正 Justice

  法律和人情间没有绝对的天平,君权神授的年代,天子就是法律,就是准绳。但是人很难没有一己私心,所以公正在中世纪的欧洲不是绝对的。但是骑士天生就有侠义的心肠,面对强权,如果没有公理,他们自己就是法律。德累斯顿的一个博物馆里有一尊骑士的头像,不记得名字了,只知道他为解救他人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那时德国的萨克森州是奥古斯大帝的疆域,而他为了解救被无辜处以绞刑的受害者,策马单刀,劫了刑场,成了一时的罪人,千古的英雄。公正的尺度全在人的股掌中,对错全是一念间的东西。

骑士八德到底是哪八德?~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三个主义"和"三德",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家"、"国",这"三个为本"在当代的辩证统一,必将反映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并做出新概括,从而建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动中华道德有新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承接中华美德与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到宋代,有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国之基,"家和万事兴",因此"齐家",家庭与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多子女大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已经不仅需要纵向伦理的"孝",更需要调整横向伦理的"悌",有了纵向的"父慈子孝",又有了横向的"兄友弟恭",建构一个纵横交错的家庭伦理十字架,就有可能实现"家和万事兴"。"家"是"国"的细胞,只要这个细胞健康而充满生机,整个社会、国家就有可能祥和稳定、发展繁荣,"家固而国宁"。故宋代从"家"与"国"的辩证关系上,突出"孝悌",并将其置于"忠信"的前面,是一种审时度势的创造。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从清末到民初,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对于中国弱势文化的冲击,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都认为,道德是中国之长项,只要推陈出新,就能够建构中国的新道德。梁启超等维新派,试图以"孝、悌、忠、信"这"四德"为基础,吸收西方近代道德精华,建构中国新道德。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这"八德",调整了"孝"与"忠","家"与"国"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国家观念,高于家族的观念,既是对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继承,也适应了现代"国家至上"的价值观。中国在宋代以前,没有"亡国"意识,只要"家固"便可"国宁",故有"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到了近现代,西方列强是要吞掉一个个的"国",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血和泪中领悟了"国破"必然"家亡"的真理。因而,各国人民的"国家观念"、"爱国意识"不断强化。孙中山立足中国、面对世界,顺乎历史潮流,将"忠",也就是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放在首位,建构"以国为本"的中华伦理道德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表明,以孟子"五伦"为标志,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千年之后,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又过近千年,清末民初,孙中山以新"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国为本"的伦理道德观。"三个为本"分别成为不同时期道德教化的着重点,反映了不同时代对道德发展的必然要求。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又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

而今,中国又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相继提出"三个主义"和"三德",即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又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人"、"家"、"国",这"三个为本"在当代的辩证统一,必将反映当今人际关系的新伦理、新道德,并做出新概括,从而建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道德,在新的千年推动中华道德有新发展。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一些恒久不变的道德规范,是由人类社会生活长久不变的内容决定的,即使这些似乎"千古不变"、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因此,每个历史时代的中国人,都有继承前人道德智慧的责任,又有"推陈出新"发展中华道德的义务。

承接中华美德与公民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爱国守法"中的"爱",是一种"情感",这种"爱"的情感来源于"亲情"的"孝"。"孝"乃德之本,在亲情"爱"的基础上,才逐步形成:爱人、爱地、爱天,爱己、爱群,爱家、爱国、爱天下。从个体道德品质形成来看,讲"爱"必先讲"孝"。

"明礼诚信"中涉及到中华美德的三个"德目","礼"、"诚"、"信"。 突出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体系的时代特色。诚信建设,要从开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资源当中,去寻求智慧。诚信,是儒家道德体系的基础,诚者,天之道;思诚,人之道。诚,是真实无妄,是道德的根本,是人间之常道。信,是重诺守信,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诚信之道,是求真务实之道,是人、集体与国家尊严的体现,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黄金律。要极大地提升公民对诚信品德的认同度,要建立维护与建设诚信的相关制度,以营造当代中国诚信之道。正是因为诚信如此重要,党和政府才明确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以诚信为重点。

"团结友善"体现了中华美德的"宽"与"恕"。这是"多元"社会与国际环境所需要。

"勤俭自强",体现了"勤"、"俭"、"廉"与"耻"四种美德。因为"勤以养廉","俭以养德","知耻近乎勇"。"耻"是个人的"脸",是人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无耻,何谈自尊、自强。

"敬业奉献",体现了"忠"与"义"。"忠"的本质是"责任",尽职尽责,忠于职守。"责任",是"敬业"灵魂。"义"是追求、是气节、是利他,奉献是"重义轻利","见义勇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上述解释若能成立,那末"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之中,就至少包涵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勤、俭、宽、恕等,中华美德中的12个基本"德目"。因此,2001年国家颁布的"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用了50余年的时间,付出了巨大历史代价,经历了反复探索的历程,终于形成的基本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民道德规范"新体系。

中华美德现代转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任何新道德的生成与发展,都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血脉,都不能割断本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那种企图全盘否定历史,另起炉灶,建构"新的道德体系"的"大手笔",只能是用自己的手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土地的愚想。历史也证明,作为民族价值观的道德建设,不能依靠"进口",否则,民族原有的道德文化被"丢掉",引进来的道德又长期不能在我中华文化沃土上扎根,也就不能为中国人所认同,于是,"旧的"扔掉了,新的建立不起来,造成道德文化的长期"断裂"与"空白"。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两代人的不懈奋斗,决非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者所能成就。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在十年的"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的实践中,通过确定德目体系、编写教材,逐渐发现"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种道德,是建构当今学校德目体系的重要依据,这"八德"不仅是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中华传统美德;而且是当今社会生活之中、在大中小学的"学生守则"当中、在市民公约当中、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当中、在治家之道、兴业之道、治国之道当中,所浸透着的民族精神。为了建构学校传统美德的德目体系,也为了帮助参加教育实验的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把握和分辨"八德"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认识"八德"的历史价值;探讨"八德"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掌握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路径。课题组在1999年用了一年的时间,组织 8位文科博士编写、并由红旗出版社于2000年初,出版了《大众道德》丛书,每位博士撰写其中一部,这8部书是: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第一、"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第二、"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价值;

第三、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价值;

第四、"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西方骑士八德是什么?
答: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1、谦卑: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2、荣誉: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骑士恪守的信条。3、牺牲:骑士,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

西方骑士八德是什么?
答:忠诚、荣誉、牺牲、勇敢、怜悯、灵魂、诚实、公正。这八条准则的存在都只有一个目的:止戈。

西方骑士八德是什么?
答:多数获得骑士称号的人都是出身卑微、胆识过人、能力非凡的年轻人,所以“谦卑”也占骑士八德的首位。一名真正的骑士,会向所有无敌意的人展示自己的“谦卑”,而并非飞扬跋扈的贵族或者年轻貌美的女士。彬彬有礼 、和蔼谦逊是骑士最真实的写照。骑士作为战斗单位,却努力爱着身边的一切,他们永远不会在会车时频闪远光灯,...

西方有骑士,古代中国有没有类似的。斗将和骠骑是什么?
答:有游侠,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一诺千金 死也要守诺言之类的信仰。 比如 荆轲 季布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