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青溪》阅读及赏析

作者&投稿:睢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一:

(1)“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3)前人曾点评说“喧”“静”二字俱极深妙,请具体说说这两个字的深妙之处。(3分)

(4)这首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四句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的?(3分)

参考答案

(1)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诗眼应是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喧”和“静”很容易被找出来。判断表现手法时可以根据找出来的这两个字的特点,即“动静结合”。

答案 喧 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分析景物特点时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黄花川”“青溪水”“菱荇”“葭苇”等,然后把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诗句用有文采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案 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静中有动,自然素淡。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为一体。

(3)“喧”字写出了溪水流经山间乱石中时水流湍急的状态,造成了强烈的声感,是以声衬静。“静”字写出了松林的茂密、安谧。这一联中一动一静,声色相通,表现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极富意境美。(3分)

(4)诗歌表现了作者淡泊恬静、闲逸超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夙愿,心境、物境在这里融合为一。“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归隐之意。(3分

二:

[注释]

①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

②言:发语词,无意义。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逐: 趣: 澹:

⑵作者在诗歌中以青溪比喻什么?

⑶诗歌中哪两句对偶最工整?请找出来作简单分析。

参考答案:

(1)循、沿 同“趋” 安静

(2)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3)“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或“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三:

1、王维曾不止一次地循青溪入黄花川,这段路程虽不及百里,却多姿多彩。“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这两句写出了青溪水什么特点?“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微波荡漾,清澈澄净。(2分)对比衬托,溪水穿过乱石时湍急喧闹,流经松林平地时和缓安静,色调幽美,安详。动静对比,以动衬静。(2分)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青溪的天然景致,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答:王维借青溪素淡的景致,表达他恬淡(淡泊)的心境,闲逸的情趣。(3分)

赏析:

本诗写了一条不很有名的溪水,描写了溪水及周围的景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诗人用清溪的淡泊比照自己的恬静安闲,将如画的景色与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全诗清淡、自然、素雅,却韵味深厚。

本诗写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维在蓝田南山隐居初期写的,又叫《过青溪水作》。诗人通过歌颂青溪的宁静,表明自己喜爱闲适生活的情趣。

前四句总体介绍了青溪。黄花川在今天陕西凤县,青溪在今天陕西沔县,两地距离不远。“每逐”表明诗人曾多次顺着青溪进入黄花川游玩。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用了“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青溪的各种景色。诗人穿行于山间乱石之中时,青溪的`水声喧闹,一个“喧”字在声音上形成了很强的震撼力。流过松林平地时,溪水又变得安静起来,没有任何声音。清澈的溪水与两旁翠绿的松树相互映衬。

第五、六句,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诗的意境有声有色地营造出来。青溪流出松林后,到了一片开阔地,只见荇菜、菱叶浮在水面上,青翠荡漾;芦花、苇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满诗意。这里的“漾漾”形容水动的样子,“澄澄”形容水静的样子,动静相应,非常生动。

结尾四句表达了诗人的想法。青溪的景色谈不上秀美绝伦,但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情。诗人将青溪清新的景色的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之后,诗人用了东汉严子陵在富春江上垂钓的典故,表明隐居的意愿。

本诗清新雅致,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很自然,诗意无穷。



~

古诗《青溪》阅读及赏析
答:本诗写的是山水景色,是王维在蓝田南山隐居初期写的,又叫《过青溪水作》。诗人通过歌颂青溪的宁静,表明自己喜爱闲适生活的情趣。前四句总体介绍了青溪。黄花川在今天陕西凤县,青溪在今天陕西沔县,两地距离不远。“每逐”表明诗人曾多次顺着青溪进入黄花川游玩。山势的蜿蜒曲折使得这段不足百里的路程显得...

王维《青溪》全文及赏析
答: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两句,以喧响的声音和幽冷的色调形成闹与静的强烈对比,如同一幅“有声画”。诗的末四句写出诗人心境的闲谈正如清川的闲淡,把自己的精神和自然的精神融和起来,意味隽永。《青溪》 作者: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

《青溪》古诗阅读及赏析
答:路弯弯,水弯弯,青溪成了与 诗人结伴而行的伙伴。她是那样地充满活力,不停地朝前奔驰,诗人 老得在后面追赶她。这里的“逐”字,是统摄全篇的“诗眼”,下文 全是对青溪追踪中的所见所感。“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这是从总体上捕捉和描绘青溪的 形态。说她随着山势流动,曲折蜿蜒,也不知拐...

王维《青溪╱过青溪水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青溪/过青溪水作赏析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

青溪/过青溪水作赏析
答:”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溪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这首诗...

清溪王维古诗
答:【赏析一】进入黄花川,就听到了清脆悦耳的青溪水声。溪水清澈,直视无碍,水中鱼儿追逐嬉戏,怡然自乐。茂盛的树木与溪边的小草、野花相映成趣。在大诗人王维的指引下,我们循着溪水继续前行。山势斗折蛇行,千回万转,溪水一下子变得不安分起来了,在山间乱石中你推我拥,奔腾向前,哗哗作响,整个山林...

青溪王维 赏析题目
答:1.“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中作者以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2.诗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两句对偶最为工整。这两句诗中,“喧”对“静”、“泛”对“映”,皆为动词,“乱石”对“深松”“菱荇”对“葭苇”,皆为名词,前后句中的对仗,...

古诗《青溪》赏析
答:⑦澄澄:清澈透明。⑧葭苇:泛指芦苇。⑨澹:安静,澹泊。⑩将已矣:将留此终身。《青溪》赏析:本诗写了一条不很有名的溪水,描写了溪水及周围的景色,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诗人用清溪的淡泊比照自己的'恬静安闲,将如画的景色与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全诗清淡、自然、素雅,却韵味深厚。

《青溪》古诗词鉴赏
答:王维《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表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行,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注释 磐石:坚固的大石头。赏析 诗句的意思是,就此留在大石上,享受垂钓之乐算了。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

《青溪》古诗原文及赏析
答:【翻译】茂密的葭苇,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人用工笔描摹的手法,写溪水潺潺, 菱荇漂浮。这如画的美景,那么清 幽、恬静,令人流连忘返。以动写静,衬托出环境的空灵。注: 菱,水草。荇(xìng),水草又称荇菜。泛,漂浮。澄 (chéng),清澈的样子。【全诗】《青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