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植物配植,叠山理水,园林建筑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日本两国古典园林在造景手法上的异同 国内园林植物的配置有什么特点?

作者&投稿:宏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日本两国古典园林造景手法异同之我见

  提起日本园林,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与我国园林大致相同,既缺乏中国园林的恢宏气势,又缺乏中国园林中精巧的人工建筑。然而,如此在我们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日本园林,却在当今世界园林中占有着一席之地。
  虽然日本园林看似同中国园林如出一辙,但当人们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日本古典园林时,却惊讶的发现,无论从置景,点景,还是整个园林的创意布局,随处都带有中国文化影响的鲜明痕迹,隐含着大量中国文化的基因。漫步于日本古典园林中,你会寻觅到许多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踪迹以及诸如岁寒三友,竹林七贤等的影子。我们首先从它的历史谈起,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日本古典园林。
  一、日本古典园林简史
  日本庭园的特征可以说是把自然原封不动的纳入写实表之中,又包含着把自然象征化的非常巧妙的写意造园法。奈良时期日本园林进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宫廷和中央贵族的园林比较发达,均以泉池和蓬莱岛为主体。曲水宴的流行,是这一时期日本园林的文化特色之一。平安时代天皇定都京都,造园技艺也有发展,在这个时代里建筑方面出现了华丽的寝殿式建筑,由这种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园林叫“寝殿造式园林”。镰仓时代武士在镰仓建立幕府。造园上,出现了禅寺园林,同时枯水园林也开始在禅寺园林中萌芽。室町时代是日本造园时代的黄金时期,最富有日本特色的枯水园林成熟发达。同样被视为日本风格的园林还有茶庭,兴盛于桃山时代普及于江户时代。其次,在江户时代产生了及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园林—大名园林。
  综观日本园林发展史可以看到,起步于飞鸟时代的日本古典园林在不同时代,其造林主题,主体,形式,思想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这些恰恰形成了日本园林的特色。
  二、日本庭园样式简介
  茶庭式,即茶室附带庭园的结构。细分为构筑物简单朴素的草庵式和以观赏为主的书院式。
  筑山林泉式,即以河,岛,林,泉为主题的建筑结构,分为中岛林泉式,寝殿造林泉式江户林泉式等。
  枯山水式即全部不用水,而是用石组象征瀑布,用白砂象征流水,用修剪的树木象征山的意趣的庭园,枯山水式园庭又称石庭,是禅和中国水墨画等相结合的结晶,是园林造型中高度诗化的产物和象征注意的极端表现,被誉为无挂轴的山水画。
  三、日本园林自身文化的特点
  由于历史上一直受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日本古典园林尤其是江户时代修建的一些大名园林更是洋溢着中国式园林的风格。尽管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处处彰显,但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晶和精神产品,日本式古典园林仍然无时无刻不在显示其自身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典型的日本美。
  四、日本园林与缩小志向
  园林本来就是缩千里于方寸的艺术。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一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擅长“缩小”之技崇尚纤细,细微之美。大德寺龙光院有一著名茶室名“寸松庵”,室内低矮窄小无法直身,室门上挂有一遍“蜂房蚁穴”很形象的说明了这一茶室的特征。茶道兴起之初,茶祖绍鸥设计的茶室面积仅有4.5个榻榻米(一个榻榻米相当于1.33平方米),这种面积的茶室一直流行到千利休的草庵茶道成型为止。茶室的入口一般也狭小如窗口,客人不分贵贱都需俯身屈膝才能“钻入”。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营造平和谦恭的气氛。无论尊卑进入茶室俯身屈膝之际,谦恭之情悠然而生。
  五、日本园林的崇石心理
  与中国园林相比,置石造景在日本园林的地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如果以貌取石,与太湖石相比,日本园林中的山石可谓貌不惊人,有些名园(如龙安寺石庭)的山石甚至可成为丑石,从文化角度看,与注重山石外形相比,日本人更注重石之精神,石之灵魂。岩座,岩境来自日本古代神话,这类神话认为,日本的祖先神是来自天上,天皇就是天神之“天孙”,日本的国土是由天孙建立的。赋予园石某些特定喻意用以象征向往的世界,使园石大量人格化或神格话,也是日本崇石的具体表现。《作庭记》中的庭石已经出现“三尊石”,“君石”,“臣石”这类名称。
  六、日本园林与恋海情节
  在创世纪神话中,海洋是日本名族起源的原点。“日本三景”(松岛,天桥立和严岛)主要以自然风景构成,是自古以来日本人心中最美丽的地方。这样的大海情节也深深物化在园林中,仿海造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本来象征海滩的白沙,替代园林中的泉池,直接代表茫茫大海。这种追求海景的强烈意识,进入江户时代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直接把园林建在海边,或引海水入园池,建造了所谓“潮入式园林”,这时,池边白沙滨又由抽象回到了具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滩。
  七、日本园林与尚武精神
  同为封建社会,中国的统治阶层为士大夫,衍生出来的是士大夫文化,尚文文化;而日本的则是以将军为首的武士,武士支配下的是尚武文化,武士文化。反映在园林上,则是中国文人园林的发达和日本武家园林的繁荣。令人直接感受到尚武气氛的是大名园林,以皇宫,寺院和贵族邸府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日本园林,竟如武士时代后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是杀伐之气。“六义园”最富有文学情趣,“和歌之园”的美称,它在建园之初就设置了骑射场,不仅是习武之地,也是武士们的身心磨练场。在园中设骑射场这一尚武风习一直持续到江户中后期,骑射场上的刀光剑影,与追求尘外无垢世界而建的茶园形成了强烈对比,成为日本古典园林的又一大特色。
  八、日本园林与文化兼容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加上江户时代长期推行闭关自守政策,历史上一直处于孤立状态,孕育了高度发达的单一文化。然而,只要揭开日本文化的一角就会发现,多为独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实际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民族长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所形成的聚合题。在古代,中国文化从典章制度,政治思想,宗教,生产技术,文学美术,建筑,医学等几乎所有的领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日本文化仍以兼容并纳的态度,吸取精华,形成了仍然保持着自身特色的近代文明。
  平安时代的日本园林就像一个大熔炉,把日本固有的迷信思想,道教佛教,儒教,阴阳五行等思想共熔一园。在日本最早的造园书《作庭记》里,作者阐述的重山叠水原理就来源于各种思想,例如,蓬莱和龟鹤石为道教学说,三尊石和须弥山为佛教之理,君臣石为儒家之言,水流置石植树方位属阴阳五行之论,可以说,正式靠这种对各家学说的杂糅才成就了这一日本造园经典。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式庭园,受到的是中国禅宗和北宋绘画的影响,将禅宗发挥到了极致。·日本园林也正是因为具备了以上这种一体兼容的特点,才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丰富的园林文化,才使其貌似中国园林却本质相异,别具一格,在世界园林中大放异彩。

中日两国古典园林同属于区别于欧洲和西亚的东方园林体系,日本园林受 中国 园林 影响 很大,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经过日本长期的 历史 过滤与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 艺术 。与中国园林在许多方面又有着区别.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 自然 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 发展 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后庭。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 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1.中国人对自然的有情观
中国人抱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自然情有独钟。“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利用是自然有情观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的栽植。“园,所以种树木也”。植物不仅有幼壮苍老之体态差异,而且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植物之间更是姹紫嫣红,斗奇争艳,目不暇接,若循其生长特性将之合理搭配,则更是美者益显,诗情画意。
植物之于建筑,犹如服装之于人体。没有植物映带的建筑便缺乏含蓄、生动的韵味,况且“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栽花可以邀风,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植物将自然界的鱼虫云光纳入园林之中,园林由之丰富多彩。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君子坚贞的品德,植物变成了人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在我国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在中国人眼中,植物是感情和吉祥的化身。他们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榉树谐音中举,紫薇意味高官。梅、兰、竹、菊被视为花中“四君子”,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玉兰、海棠、牡丹、桂花齐栽,象征“玉堂富贵”。并认为中门种槐,便能三世昌盛,还有石榴意味多子多孙,紫荆象征和睦,萱草代表忘忧之意等。
宋代张景修的十二客之说,将牡丹视为贵客,梅为清客,菊为寿客,瑞香为佳客,丁香为素客,兰为幽客,莲为净客,桂为仙客,茉莉为远客,蔷薇为野客,芍药为近客,荼为雅客。曹瑞伯的十友之说,将荼视为韵友,茉莉为雅友,瑞香为殊友,荷花为净友,岩桂为仙友,海棠为名友,菊花为佳友,芍药为艳友,梅花为清友,栀子为禅友。发展到姚宽《西溪丛语》中所列的花卉三十客,以至程綮《三柳轩杂识》中的花卉五十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花木因人的偏好、理解而为“客”、“友”,甚至可为人妻(林逋的梅妻鹤子)。
由于古人常将植物的个性与人联系在一起,植物自然就有贵贱之分。有些植物因为具有特殊的形态和性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这种传统习惯影响着整个国民的审美趣味。
历代文人多有对这些植物的描述。兰花,因孔子“且夫芝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我们常将轻视名利遁迹深山的学者称为“空谷幽兰”。张潮因柳之柔和而将其比作淑女,并以为柳树是宇宙中感人最深的四种物件之一,许多诗人画家都因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于凌霄处仍虚心”而对其满含深情。由于这些植物具有生动的生物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园林中广为人们所采用。2.风水说与植物
风水说的核心内容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中国古人对周围环境的重视远远重于房子本身。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林语堂曾对这点作了论述,“因为人人知道择居之道,要点不在所见的内部什么样子,而在从这所屋子望出去的外景是什么样子,所着眼者实在在屋子的地位和四周的景物……所以中国人对于房屋和花园的见解都以屋子本身不过是整个环境中的极小部分”。
风水说的环境吉凶观认为建筑周围山上林木茂盛为吉,并常通过在建筑环境中植“风水树”或“风水林”来聚气。
清代林牧在《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中曰“村乡之有树木,犹人之有衣服,稀薄则祛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又曰:“如四应山环局窄,阳气不舒,不可有树以助其阴,即或堂局宽平而局外有低山护卫者,亦不可种树,惟于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若上手不是障空,不必种树以闭天门”。在此观念的影响下,理想的建筑外部环境常呈现一种既封闭(四周为山屏)又开敞(树的种植疏密有致)的园林化空间。山林寺庙更是如此。
风水理论最反对伐树,“乡中有多年之乔木,与乡运有关,不可擅伐,……或有高密之树,当位之不吉而应伐者,……于随年岁宫交承之际,渐减去之,不可一旦伐清。盖树之位吉者,伐则除吉,位凶者,动亦招凶”。
风水赋予树木如此神圣的地位,以树来象征人的命运的吉凶,这不能单纯认为是迷信,其实是先人对生物链中环环相扣,一环影响一环的初步感性认识,从而使自然环境得以保护。
风水说认为树木种植的总原则是为了舒适,借此可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但有许多规定,如不可在大门前种大树,因为大树在门前不但阻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入内,同时也不易驱出屋内的阴气。在实际生活中,门前种大树不仅出入不便,而且易招雷击。
风水说对树种的选择也有讲究。风水认为“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种梅枣,北种柰杏”,又曰“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槐百鬼不近”、“宅东有杏凶,宅北有李、宅西有桃皆为淫邪”,以及“门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等,这些规定看似无稽之谈,联系植物的生长习性,却是颇有科学道理的。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荟萃文化、积淀传统的有力形式。园林的一木一石,总关乎情,它们的设置、结构都与创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相联系。3.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
园林植物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利用是不尽相同的。《诗经》所反映的早期园林中人们常植一些能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植物,如桑树、檀树、榛、栗、桃、李、梅、杏等,发展到宋代,人们对花木的选择栽培,已形成自身的特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园林各园有各园的植物造景特色。富郑公园以大面积的竹海和小面积的梅台见长,清雅高洁;归仁园则牡丹、芍药衬以修篁翠竹,浓艳华贵;苗帅园有古七叶树两棵对峙,高百尺,春夏苍郁如山,无与伦比。园林因植物之不同而各具风采。明末清初,园林常用一种花木成片种植以构成单纯的群体植物景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提到园内同种花卉的沿线栽植,所谓“九径”,选取江梅、海棠、桃、李、橘、杏、红梅、碧桃、芙蓉9种花木,各种一径,做到“一径花开一径行”。王氏拙政园中,听松风处多苍松,瑶圃植江梅数百株,柳奥多柳。这些园林多以一种花木成片种植,以构成局部意境为特色。
到了清代中期,园林建筑所占的比重增大,植物不可能大片密植,因此园中多采用同种植物少量丛植或采用几种花木少数植株进行群植。如在粉墙前置湖石数块,再配芭蕉、翠竹和其他花木,使富于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极为讲究。钱谦益《履园丛话》中曰:“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园林要达到曲折有致的意境,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也起很大的作用。
古人对花草树木的选择配置积累了许多经验。清代陈昊子《花镜》卷二“种植位置法”提出园林植物配置只有“因其质之高下,随其花的时候,配其色之深浅,多方巧搭。虽药苗野卉,皆可点缀姿容,以补园林之不足。使四时有不谢之花,方不愧名园二字”。
对于植物的宜阴、宜阳、喜燥、喜湿、当瘠、当肥者,古人认为都应顺其性情而朝夕体验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园林璀璨,万卉争荣。如:“若逆其理而反其性,是采薜荔于水中,搴芙蓉于木末,何益之有哉”。“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辉,花之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薰”,“杜鹃花极烂熳,性喜阴畏热,宜置树下阴处”,“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植物配置在满足其生物学特征的前提下,必须注意位置的选择。陈昊子曰:“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有佳卉而无位置,犹玉堂之列牧竖”。如“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宜花草药苗。设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旷野以疏之;前有芳塘,后须筑台榭以实之;外有曲径,内当垒奇石以邃之”。
花木的色相配合则应根据花之性质而定。对于这点,如“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修篁远映”;“梅花、蜡瓣之标清,宜疏篱竹坞,曲栏暖阁,红白间植,古干横施”;“水仙、瓯兰之品逸,宜磁斗绮石,置之卧室幽牖,可以朝夕领其芳馥”;“桃花天冶,宜别墅山隈,小桥溪畔,横参翠柳,斜映明霞”;“杏花繁灼,宜屋角墙头,疏林广榭。”“梨之韵,李之洁,宜闲庭广圃,朝晖夕蔼;或泛醇醪,供清客以延佳客。”;“榴之红,葵之璨,宜粉壁绿窗;夜风晓月,时闻异香,拂尘尾以消长夏”;“荷之肤妍,宜水阁南轩,使薰风远麝,晓露擎珠。菊之操介,宜茅舍清斋,使带露餐英,临流泛蕊”;“海棠韵娇,宜雕墙峻宇,障以碧纱,烧以银烛,或凭栏,或欹枕其中”;“木樨香胜,宜崇台广厦,挹以凉飕,坐以皓魄,或手淡,或啸咏其下”;“紫荆荣而久,宜竹篱花坞”;“芙蓉丽而闲,宜寒江秋沼”;“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藤萝掩映,梧竹致清,宜深院孤亭,好鸟闲关。至若芦花舒雪,枫叶飘丹,宜重楼远眺”;“棣棠丛金,蔷薇障锦,宜云屏高架”;……。
文震亨《长物志》卷二花木篇也对园林植物的配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繁花杂木,宜以亩计。乃若庭除槛畔,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披,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草木不可繁杂,随处植之,取其四时不断,皆入图画”。而针对不同个性的植物,配置应突出其最佳特性,如“桃李不可植庭除,似宜远望”;“红梅、绛桃俱借以点缀林中,不宜多植”;“梅生山中,有苔藓者,移置药栏,最古”;“杏花差不耐久,开时多值风雨,仅可作片时玩”;而“蜡梅冬月最不可少”。文震亨还对传统园林植物的配置作了逐一论述。他认为“玉兰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牡丹、芍药因被称为‘花王、花相’,属花中贵裔。故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忌二种并列,忌置木桶及盆盎中”;“山茶人家多配以玉兰,以其花同时,红白灿然”;“桃则为仙木,能制百鬼,种之成林,如入武陵桃源,亦自有致,第非盆盎及庭际物”;他认为若“桃柳相间,便俗”;“李如女道士,宜置烟霞泉石间,但不必多种耳”;“杏宜筑一台,杂植数十本”;“梅属幽人花伴,取苔护藓封,枝稍古者,移植石岩或庭除,最古。另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蜡梅寒月庭除,亦不可无”;“植紫荆不如植棣棠犹得风人之旨”;“松属最高贵者,取栝子松(白皮松)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俱可。水仙、兰蕙、萱草之属,杂莳其下。山松宜植土冈之上,龙鳞既成,涛声相应”;“桂宜辟地二亩,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勿以他树杂之”;“柳须临池种之。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其他如“槐榆宜植门庭,板扉绿映,真如翠幄”;“梧桐株绿如翠玉,宜种广庭中”;“椿应圃中沿墙,宜多植以供食”;文震亨还对竹子的种植作了详尽的描述,并认为“药栏中不可缺罂栗,萱草宜墙边连种一带,花时一望成雪,若植盆石中,最俗”;“水仙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间,更雅”。
历代诗词、散文、游记等文体亦有园林植物配置的零星记载。中国古典园林非常重视四季植物景观的创造。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杭州西湖的四时之景,“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园冶》中有许多诗句,也多涉及花木的开谢与时令的变化以及花木配置的句子。如“衣不耐新凉,池荷香绾,梧叶忽惊秋落,虫草鸣幽”。“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岑暖梅先”。又如“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院广堪梧,堤湾宜柳”,“风生寒峭,溪湾柳间栽桃;月隐清征,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
明代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其中“白石庄”一园有这样描叙:“庄所取韵皆柳,柳色时变,闻者惊之;声亦时变也,静者省之。春,黄浅而芽,绿浅而眉;春老,絮而白;夏,丝迢迢以风,阴隆隆以日;秋,叶黄而落,而坠条当当,而霜柯鸣于树”。这是就垂柳四时之景的生动描写。
清陈昊子在《花镜》序中曰,“春时梅呈人艳,柳破金茅,海棠红媚,兰瑞芳绔,梨梢月浸,桃浪风斜,树头蜂抱花须,香径捷迷林下。一庭新色,遍地繁华;夏日榴花烘天,葵心倾日,荷盖摇风,杨花舞雪,乔木郁蓊,群葩敛实。篁清三径之凉,槐荫两阶之灿。紫燕点波,锦鳞跃浪;秋时金风播爽,云中桂子,月下梧桐,篱边丛菊,沼上芙蓉,霞升枫柏,雪泛荻芦。晚花尚留冻捷,短砌犹噪寒蝉;冬至于众芳摇落之时,而我圃不谢之花,尚有枇杷累压,蜡瓣舒香,茶苞含五色之葩,月季呈四时之丽。檐前碧草,窗外松筠”。把一年四季庭园花木景色,描写得如诗如画。
清代安徽歙县“檀干园”镜亭上有一楹联“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偏历俱忘,四时且凭花事告”,描绘了花木四季时序之景。
窦武曾说:“只有分析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全部理想,才能完全理解造园艺术。中国古典园林是循着山水画的轨迹发展的。中国山水画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无限的、流动的空间,决定了中国造园的方式是以有限空间、有限景物造无限意境”。宗白华《艺境》中说:“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
中国古典园林以文人私家园林为其主流,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都受其影响,皇家园林甚至是各地园林的荟萃。古典私家园林尤以江南园林为其精华。其植物造景常以简洁取胜,“贵精不在多”,以孤植或三四株丛植为主。单株的选择以色、香、姿俱全者为上品;两株的一俯一仰;多株丛植则各有向背,体现动势。这种看似散乱,实则相互呼应的配置手法与中国画的“经营位置”颇为吻合。再如苏州网师园小山丛桂轩庭院,呈狭长形。庭中以桂花为主间以腊梅、白玉兰、槭树、西府海棠、鸡爪槭等,突出“小山丛桂”主题同时也做到四季有景。苏州环秀山庄假山、藤萝丛生,宛若自然。
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并无固定模式,但总是取法自然,因地制宜进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植物造景的三大原则来自哪里?
答:园林绿地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因此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物性质和功能都不同,在植物配置时要体现不同的风格,处理好建筑、山,水、道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元素有哪些应用
答:3、“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答:(2)丛植一个树丛由三五株同种或异种树木至八九株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用作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务求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3)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

园林植物的配置应考虑哪些方面?
答:三景观需求 园林绿地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能形成不同的景观,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上的美感,属于艺术美的范畴,在植物配置上也要符合艺术美的规律,合理地进行搭配,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美”的魅力。如香港海洋公园一景中,水、雾、植物组成一幅动态画面。1.因地制宜 不同的绿地、景点、建筑物...

园林植物配置形式有哪些
答:配置方式:自然界的山岭岗阜上和河湖溪涧旁的植物群落,具有天然的植物组成和自然景观,是自然式植物配置的艺术创作源泉。中国古典园林和较大的公园、风景区中,植物配置通常采用自然式,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主体建筑物附近和主干道路旁侧也采用规则式。园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

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答:植物配置要模仿自然景与假山的大小相称。以土为主的假山,乔灌木可以错综配植,品种可以多一些,构成浓廕庇日,短枝拂衣,宛如自然的山林情趣;以石为主的假山,为了欣赏叠石和树木的姿态美,花木配植宜疏。 6.植物配置要注意四季变化 除形态外,植物的色彩在园林中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植物配置既要四季常青,又...

北方园林植物搭配_北方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答:园林植物以落叶为主,配合若干常绿树,再辅以藤萝、竹、芭蕉、草花等构成植物配置的基调,并能够充分利用花木生长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花木也往往是某些景点的观赏主题,园林建筑常以周围花木命名。讲究树木孤植和丛植的画意经营及其色、香、形的象征寓意,尤其注重古树名木的保护利用。3、园林建筑...

建筑设计中植物的应用?
答: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

浅谈叠山理水处理方法?
答:山巅种植松柏、黄杨,山崖配以悬藤,山腰点栽芭蕉、红叶李,山脚黑松、青枫悬枝水上,山后栽植高大的广玉兰及金桂。如此,则山林气息成矣。池岸种植碧桃、紫薇、春梅、迎春;亭边点缀蜡梅、桂花;土阜丛植大规格的雪松、香樟、广玉兰,其下遍植红花檵木、杜鹃等地被、花灌木;草坪中孤植雪松,与土山之...

园林建筑的意境形式
答:4、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不同种类、形态的植物配置,可以创造出一种自然、生动的氛围,同时传达出生命力和季节变化的美学。对园林建筑的意境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 1、历史背景因素 园林建筑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意境形式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