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家园林的分类及特点?“一池三山”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山理水的影响?急求!!! 简述中国园林一池三山设计手法的起源以及其对后世园林设计有何影...

作者&投稿:漆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 时间在公元前 11 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秦、 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应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 出现了皇家园林这个园林类型。它的“宫”“苑”两个类别,对后世的宫廷造园 、 影响极为深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老庄思想和佛教的传入下, 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 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 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 提炼, 但是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期,文人墨客开始参与造园活动,文人画的画理介入造园 艺术,从而使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达。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 艺术门类已有相互渗透的迹象。另外,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时期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无论是江南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皇 家园林都到达了一个高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园林景观大部分是那个时期遗留下 来的,充分体现了古代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皇家园林作为帝王生活起居环境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选址布局还是在景物构 成上,皇家园林都与整个都城建设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具有私家园林所不能企 及的特殊功能和宏大气魄。 皇家园林对于帝王, 绝不仅仅是一个供游赏的后花园, 它承托着重要的实用功能和政治意义,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历代帝王都把皇家 园林作为与宫殿、坛庙同等重要的建设来精心营建。
  1.皇家园林艺术特征与格调 气魄恢宏
  1.1 气魄恢宏,庄重华贵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 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 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山石、水体、建筑、 植物和书画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叠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书画楹 联等也就成为造园的主要工作。古代帝王苑囿规模都很大。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方圆达数百里, 周长三百余里, “作长池, 引渭水, 筑土为蓬莱山”, 规模之大, 为中国历代皇家园林所不及。
  1.2 吸收借鉴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江南的私家园林发展到了明清,以其精湛的造园技巧、浓郁的诗情画意和工细雅 致的艺术格调, 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北方园林之模仿江南, 早在明代中叶已见端倪。乾隆皇帝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但一向爱好游山玩水的 乾隆绝不放过这“艳羡江南,乘兴南游”“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的大 , 好机会,足迹遍及扬州、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的地方。凡他所 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描绘成粉本, “携图以归” ,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 其一,引进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在保持北方建筑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游 廊、水廊、爬山廊、拱桥、亭桥、舫、谢、粉墙、漏窗、等江南常见园林建筑形 式,大量运用江南各流派的堆叠假山的技法,临水码头、驳岸的处理,水体的开 合变化也都借鉴江南园林。在讲究工整格律、精致典丽的宫廷色彩中融入了江南 文人园林的自然纯朴、清新素雅的诗情画意。 其二,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清代皇家园林里面许多“景” ,其实就是把江南园 林的主题在北方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某些江南名园在皇家御苑内的变体。 其三,具体仿建名园。以某些江南著名的园林为蓝本,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 于御苑内,例如圆明园内的安澜园之仿海宁陈氏园,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之仿宁 波天一阁。重在求其神似而不拘于形似,是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写江南柔美之情 的一种更为难能可贵的艺术再创造。
  1.3 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 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到了清代雍 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 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
  2.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2.1 园林生成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朝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 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 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当时著 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 王的灵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园林的发展亦 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 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 “皇家园林” 汉代, 。 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 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 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 “一池三山”的形 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2.2 园林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 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 起园林创作的变革。 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形式由粗略地模仿真山真水转到用写实 手法再现山水;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 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 功能。这一时期的特点为:
  (1)园林的规模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 趋于精密细致;个别规模较大的,如邺城北齐高纬的仙都苑,由暴君驱使大量军 民劳动力在很短时期内建成,施工十分粗糙,总体的质量不高。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 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 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 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比较多。
  3.园林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朝 园林全盛期:相当于隋、
  (1)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与 苑之间往往还彼此穿插、 延伸, 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 例如洛阳宫中内广种松、 柏、桃、柳、梧桐等树木,当时文人对此亦多有咏赞: “宫松叶叶墙头出,柳带 长条水面齐”“阴阴清禁里,苍翠满青松”等等。 ,
  (2)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如像“锦 绣成堆”的骊山、 “诸峰历历如绘”的天台山、 “重峦俯渭水,碧障插遥天”的终 南山等等。
  (3)不少修建在郊野风景地带的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由于种种原因都改 作佛寺,有的还增建佛塔,也从侧面说明隋唐时佛教之兴盛和佛教与宫廷关系之 密切。
  (4)郊外的宫苑,其基址的选择还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
  等的建设地段不仅仅山岳风景优美,而且是交通要道的隘口、兵家必争之地,其 军事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4.园林成熟时期: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 的第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 两地,北宋有艮岳。若论园林的规模和造园的气魄,远不及隋唐,但规划设计的 精致则过之。园林的内容比之隋唐较少皇家气 派,更多地接近于私家园林。之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这与宋代皇陵之简约一样,还有当时朝廷的政治风尚有关。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 的繁荣局面。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私家园林的倾向,这种倾向冲 淡了园林的皇家气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 封建政治的一定程度的开明性,和文化政策的一定程度的宽容性。 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进入 成熟的第二个阶段,它上承两宋第一阶段的 余绪在某些方面又有所发展。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建设趋于成熟,皇家气 派又见浓郁,这种倾向多少反映了明以后 绝对君权的集权政治日益发展。 这时的 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 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明有西 苑(北海与中海、南海的总称)和太液池。清有圆明园,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 是我国园林艺术史上的罕世珍品, 也是我国园林艺术历史发展到清代时期一个综 合的杰作。
  5. 园林成熟后期: 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 建造上,达到了 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 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清代的乾、嘉两朝,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和艺 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 大型园林的总体规划、 设计有许多创新, 全面地引进江南明间的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艺术大融糅,为宫廷造园注入了 新鲜血液。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 碑性质的、 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 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 圆明园、 清漪园。 然而,随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经过外国侵略军的焚掠之后,皇室就再也没有 乾隆时期那样的气魄和财力来营建宫苑,宫廷造园艺术亦相应趋于萎缩,终至一 蹶不振,从高峰跌落为低潮。
  6、 结语: 纵观中国皇家园林发展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体现在皇家园林中的这 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 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 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 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 物,,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一笔独特的文化财富。在今天,帝王特权笼罩 下的神秘面纱已经揭开,人们可以细心品味皇家园林的历史沧桑、 欣赏其艺术 精华。 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 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另外:''一池三山''
  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了中国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

一池三山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山理水的影响~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希望造山理水以配

一、“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
1、“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是道教在中国产生、发展及影响的结果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从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庄子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他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天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的。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质朴清贵、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创造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
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形成
1、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候,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儒学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
2、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制约作用。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以“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二、“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发展及演变
1、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示出园主视自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体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如人们将竹、松、梅、兰、菊以及各种形象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秦汉时期,神仙方术活动开始繁盛起来,尤其在统治阶层中更加风行。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妄想长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数千人寻仙境、求仙药。毫无结果,只得借助园林来满足他的奢望。
三、“一池三山”园林模式的模版
1、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主要的例子。全部由人工开凿,湖区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个岛屿,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有序。
2、“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中的福海以及西藏的罗布林卡湖也同样采用“一池三山”的做法。并且都选择了在水面“方岛串联”的特点,但又各具风格。福海中央三座神宫也是如此。
3、颐和园更是游刃有余,将“一池三山”的艺术创作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清漪园没有重复在一个水面中设立三岛的做法,而是将昆明湖用筑堤的方法分成三个小水面,即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水面中各有一个岛,西湖中有阁岛,养水湖中有藻鉴堂、南湖中有南湖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形式。更精彩的是,颐和园在塑造三个大岛的同时,还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个小岛——知春岛、小西泠和凤凰墩,三个小岛各有千秋。真正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超与奇妙。
四、 对东南亚及其他国家园林的影响。
1、 西汉以来中国文化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盛唐时期使节、学者频繁的往来,园林、建筑风格和技术随着儒家、佛教的思想一并传入。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
2、这种在宫苑里的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模拟东海深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1)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泽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水体。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2)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水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一山,一池一台变成了庞大的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3)“以心传心”、“自解自晤”、“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
小结
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讲究“一发多式,有法而无式”,有一定的法则却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个性飞扬,又不失灵气的创举,使中国园林的掇山理水之术得以发扬光大。无论,怎么变化,都万变不离其宗。

中国古典园林是如何分类的? 各有什么特点 ?
答: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多种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然来表达人的认识和感受,所以有“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要求。2....

一石化三山是什么意思
答:"一池三山"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种布局模式,这种模式在后来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一池三山"的模式中,"一池"指的是太液池,"三山"则是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它们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仙人们拥有长生不老的药物,服用后可以与自然共生,实现长生不老。

中国园林有哪些分类 中国园林有什么特点
答:中国园林有哪些分类 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名胜风景园林四类。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园林类型,它不像私家园林遍布全国各地,其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差异比较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皇家园林具有多种风格和特征。皇家园林一般建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相当于私家...

中国皇家园林的艺术特色好和历史价值
答:艮岳的艺术特色 艮岳称得起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艮岳突破秦汉以来宫苑“一池三山”的规范,把诗情画意移入园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史上是一大转折。大体...

一池三山指的是什么
答:1. 太液池:位于西安市新城区的太液池是唐代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其考古发掘揭示了唐代皇家的休闲场所,蓬莱池即是太液池的别称。2. 蓬莱山:在中国神话中,蓬莱是位于东海中的一座仙山,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是长生不老药的产地。3. 方丈山:方丈山同样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山之一,其名字来源于仙...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各有什么特点?(具体点,最好是图文并茂...
答:皇家园林的特点:1.规模宏大 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隋朝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

请教:中国园林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规则式园林的特点:1、地形地貌: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2、水体设计: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的主题。

皇家园林有哪些
答:1.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皇家园林的特点是
答:皇家园林的特点是建筑风格精美华丽、园林布局严谨有序、植物种类繁多、景观多样化。1、建筑风格精美华丽:皇家园林中的建筑物,如宫殿、庙宇、喷泉等,设计精美,风格华丽,常常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如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等,体现出贵族的地位和尊贵。2、园林布局严谨有序:皇家园林的布局...

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
答: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宏大、园址选择自由、建筑富丽、皇权象征寓意、吸取园林精华、构架山水、移天缩地、模拟仙境、诗情画意、形式独特、造园手法高超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