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是什么意思? 孔子的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鄣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思: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了。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



简单的说是道德、仁义、礼义,下面是关于孔子“义”的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对哥哥不服,他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共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共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臣又来劝郑伯,说不能再让共叔段这样干下去了.那么郑庄公当时说了什么呢?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昵,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后来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
  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昵”,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具体地去做.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比如说一位老母亲,身体非常不好,她的儿子因公殉职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立刻跟她说实话,那么(不然)这位老母亲她就可能精神上支持不住了,她可能一下子就要出现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跟她说实话,这个时候说谎可能是合适的,说谎符合义.所以说,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所以,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
  义和礼
  义和礼是什么关系呢?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卫国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帅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比较慢,他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这个仲叔虞奚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那么他想要什么啊?他说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三个乐器,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仲叔虞奚也是个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礼”,体现了等级.你那个乐器,按等级来说诸侯才能使,你这个马的这些装饰,按等级来说也是诸侯才能使,那么这个仲叔虞奚想要这些东西.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说想越礼,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这些东西我都可以不要,我现在想超越礼节,我现在想从礼节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乐器,比如马的这种装饰,那么当时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他了,因为他立功立得比较大.
  对这件事情,孔子进行了非议.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给人家,不能随便答应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说,土地可以多给他,别的东西赏赐可以多给,比如多给土地,但是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这个东西不符合义,不能违反.所以违反了礼,你等于破坏了礼,破坏了礼,你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义就被你破坏了.
  义和利
  孔子认为:守礼才能体现义,才能体现仁爱思想,可是如果讲义的时候涉及到利益冲突,一方面有金钱可以赚却违背良知,一方面讲了仁爱却失去了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和道义发生了冲突,这该怎么办呢?
  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孔子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些利而放弃义,放弃道德,这是不可以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囧”,本义为“光明”。从2008年开始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它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



礼仪。正义,义气。情义

孔子的义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
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现在的义内涵丰富,有人甚至以正义的旗号干扰他人,侵犯人民的权利,肆无忌惮的作恶.

简单的说是道德、仁义、礼义,下面是关于孔子“义”的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眼中的“义”
  义和仁
  我们先把义和仁来进行比较.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礼记》里还说: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义者”这个“义”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德、仁义、礼义这个“义”,“艺之分”这个“艺”是艺术的“艺”,文艺的“艺”,这个“艺”是不同的标准的意思.“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是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程度来实现仁.义就要看具体的情况,也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义表现为这个,也可能在那种情况下,义表现为那个.情况不同,标准不同,它的表现也就不同,那么义到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表现呢?它是来表现仁,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表现仁,那么它大概根据哪些情况,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我这里介绍两种情况:第一,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义的表现不同;第二,根据遇到的事情不同,义的表现也不同.我们先讲根据人的身份不同,人是有不同身份的,那么有的人是这个身份,有的人是那个身份,当然也有不同的职业,我们现在有不同的职业,那么你是教师,他是工人,那么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你来体现仁这种道德,体现仁爱的精神,那你的表现是不同的,而且必须是不同,不能混.比如说我是个医生,我仁爱精神的体现是要对病人温暖如春,要治病救人,我不这么做,我就是不义.我是医生,结果我不做好我医生的工作,不去治病救人,我非得说我到大街上去维持交通秩序,我去指挥交通,那就是不义.因为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仁爱精神就得治病救人,这就是义.你去做别的,做你不该做的,那就是不义了.
  《左传》里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段就是他弟弟共叔段.因为共叔段对哥哥不服,他又受到母亲的支持,老想篡夺君位,由于想篡夺君位,所以弟弟他就做出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那么你既是弟弟,同时你又是臣,从亲缘关系上讲,你是郑伯的弟弟,从政治上讲,你的哥哥是君,你是臣,那么臣的身份应该做出和臣的身份相适应的事情.但是这个弟弟做出了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按照礼的规定,那么底下的臣,底下的大夫,卿大夫,你可以给自己在自己的地盘内建城市,但是你建城市建得不能过大,你建的大城市按规定顶多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你建的小城市,不能超过国都九分之一,这都是礼.这是制度给你定的规模,你如果遵循这个制度,遵循这个臣道,那你就是义.但是共叔段不遵守,这就是不义.所以当时有些大臣就对郑庄公讲到了共叔段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应该早点防范这件事,郑伯应该出来制止,那么郑伯,也就是郑庄公说了这么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后来共叔段又进一步地不义,进一步做一些和自己的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一些大臣又来劝郑伯,说不能再让共叔段这样干下去了.那么郑庄公当时说了什么呢?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他不符合义,不昵,就是说他不会得到人们的亲近,为什么?他做了和自己身份不相称的事情,他不义,人们不会亲近他,他即使实力雄厚了,他崩溃得更快.后来共叔段野心日益膨胀,发动叛乱,最后郑庄公把他给镇压了,把叛乱给平定了.
  这个故事里头两次提到了义,一个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一个是“不义,不昵”,那么这个义,就是我们前头说的要跟你的身份相称,你不能够履行你身份范围之内的职责,那是不行的.超越你的身份,那么你做的事情,你就是不义.那么这就是我们说的,仁这个美德,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要根据你的身份,根据你的地位,具体地去做.
 
  孔子认为,义是体现仁爱精神的,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干,在一般情况下,说假话就是不义,但在特珠情况下,如果说假话为了救人,是义还是不义呢?也就是说,如果面临不同的事情,义的表现,还是一成不变的吗?
  我说了不能说谎,不说谎这是一种仁爱,诚实,那么平常,不是在紧急的情况下,那么一般来说不能说谎,要诚实,诚实这是仁爱的一种体现,做到了诚实这就是义.但有时候在紧急的情况下,情况特殊,有时候需要说谎,说谎就符合仁爱精神,说谎就是义,所以仁爱精神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就要你说谎,你说谎你就是义,你不说谎你就是不义.比如有些病人,他得了绝症,精神上自我把握的能力可能又比较弱,这时候,你如果突然还不到跟他说实话的时候,你一下跟他说了实话,那么这个时候就不符合义.那么这时候,为了他的心灵的这种安宁,为了他更好地治病,为了他有比较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不需要跟他说实话.比如说一位老母亲,身体非常不好,她的儿子因公殉职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不一定立刻跟她说实话,那么(不然)这位老母亲她就可能精神上支持不住了,她可能一下子就要出现问题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不跟她说实话,这个时候说谎可能是合适的,说谎符合义.所以说,义要根据情况,不光像我们前头说的,根据身份,同时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
  所以,义是一种形式,它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根据不同的事情来实现仁.孔子所讲到的仁和义的这种关系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实际上并不复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通俗地说,仁就是要爱别人,怎么爱呢,就是要通过义来表现,就是根据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的情况,来推行仁爱.
  义和礼
  义和礼是什么关系呢?义是内容,礼是形式.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那么义是内容,义是内涵,礼是来推行义的,是来实现义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齐国是大国,是强国,它有时候欺负一些弱国,欺负小国.其中鲁国比较弱,它欺负鲁国,攻打鲁国.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就派军队去打齐国,卫国也比较弱,但是它还愿意支援鲁国,它这里有唇亡齿寒的意思.那么卫国派军队,统率是谁呢?孙桓子,去打齐国,可是卫国也不强大,所以卫国的军队一下子被齐国给打败了,打败以后,卫国的军队就撤,齐国的军队就追击,卫国的军队孙桓子这个统帅恐怕觉得自己难以逃脱了,因为齐国进军速度很快,卫国撤退的速度比较慢,他的军队不行,孙桓子眼看就要逃脱不了了,这个时候,卫国地方有一个贵族叫仲叔虞奚,这个仲叔虞奚率领自己的人袭击了齐国的追兵,一下把齐国给打败了,挽救了卫国的统帅,挽救了卫国的军队.那么这件事以后,卫国的国君就问这个仲叔虞奚,你立了这么大的功,你看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我可以给你土地,给你封邑.这个仲叔虞奚说,我不要你的土地,我不要封邑.那么他想要什么啊?他说我想要诸侯专门用的那个悬挂的三个乐器,这三个乐器是诸侯这个级别的人专门用的.仲叔虞奚也是个贵族,但是他的贵族身份比较低,他也就是卿大夫,那么卫国的国君,他是诸侯,等于这个仲叔虞奚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卫国国君这个级别的贵族才能够使用的这个乐器,他还想要什么?他还想要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他所骑的马的装饰,这些东西都属于“器”,这些东西都体现了“礼”,体现了等级.你那个乐器,按等级来说诸侯才能使,你这个马的这些装饰,按等级来说也是诸侯才能使,那么这个仲叔虞奚想要这些东西.实际上,仲叔虞奚的这种做法,就是说想越礼,土地我可以不要,封邑这些东西我都可以不要,我现在想超越礼节,我现在想从礼节上有所超越,我想享受诸侯王才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乐器,比如马的这种装饰,那么当时卫国的国君竟然答应他了,因为他立功立得比较大.
  对这件事情,孔子进行了非议.孔子认为:“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分和器物,这些都是体现礼的,都是体现等级的,这些东西不能随便给人家,不能随便答应人家.孔子的意思是说,土地可以多给他,别的东西赏赐可以多给,比如多给土地,但是等级、制度、规范这些东西不能违反,违反这个东西不符合义,不能违反.所以违反了礼,你等于破坏了礼,破坏了礼,你就破坏了礼背后的内容——义,义就被你破坏了.
  义和利
  孔子认为:守礼才能体现义,才能体现仁爱思想,可是如果讲义的时候涉及到利益冲突,一方面有金钱可以赚却违背良知,一方面讲了仁爱却失去了实惠,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和道义发生了冲突,这该怎么办呢?
  义与利的关系.孔子说得很清楚:“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孔子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些利而放弃义,放弃道德,这是不可以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义的含义
答:义(义)yì ㄧ 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执言。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工。3、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人工制造...

杨氏之子的子古义和今义是什么
答:子:古文本义是婴儿(不分性别)。古文写作:象形。像一个头上有毛发、拃开双手、并足。古今义:古指子女,今指儿子。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今”不是现代,是相当于上古而言的。汉代以后,子字便有了今义,可以指儿子。在《杨氏之子》中,子就是指姓杨人家的儿子,属于今义。

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是什么意思
答:子表示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子的古义:1、婴儿。先秦·荀子《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2、孩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儿同乡的...

孩子的子是什么意思
答:说文解字中说,它是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孩子”也是属于这一类的词。问题二:帮我查一下孩子的子是什么意思 子的意思: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文言文孟子的子是什么意思
答:子表示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子的古义: 1、婴儿。先秦·荀子《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他们长大后却习俗不同。) 2、孩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儿同乡的人到这里与外界隔...

古代人的字“子~”中的“子”是是什么意思
答:1、古代人名字的“子”意思是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孔子,先秦诸子。子有多种意义和用法,读音为zǐ和zi,有果实、种子;动物的卵;古代对人的尊称;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等意思。2、古代人名字的“公”意思是一个敬辞,尊称男子,比如:海公,包公。公的意思主要有:...

古代的“子”是什么意思
答:子 zǐ 〔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2) 同本义 [baby;infant]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孔子的“义”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了。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一读音:yì 二.释义:1.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4.情谊:~...

义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义孞的意思是表明诚信和守信用。义孞字主要的意思就是表明诚信和守信用的一个意思,根据字面的子和上面的心字,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字他是要做到不能违背自己的一个诺言,必须要遵从自己的一个本心,所以整个字的含义就是表明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一个意思不能做到违背诺言或者是违背信用。义的组词: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