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告示

作者&投稿:松昂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文言文《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译文

【原文】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白话文】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有个 "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于是,只要是与"登"字同音的,都要其它字来代替。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告示的官员感到左有为难。怎么写呢?用上"灯"字,要触犯太守;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照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老百姓看了都惊吵喧闹起来。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呢!大家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对于田登的专制蛮横无理已经是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出的这张告示,更是气愤万分,忿忿他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什么世道!"

【比喻】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比喻反动统治者能够胡作非为,老百姓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

【出处】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示例】可是你“~”。我们偶说一句妨碍的话,你就说不吉利。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2. 文言文中示的所有意思及其例句

基本字义

1.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警。~范。~弱。~威。~众。~意。告~。指~。请~。

2.

对来信的敬称:赐~。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notify;show]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point out;demonstrate]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hint]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名〉

1.

公文,告示 [notice]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order]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your letter;instruction]。如:惠示;赐示

3.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文言文,要原文和解释,解释是一

原文

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chi,用竹板打),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俗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本(根据)此。

编辑本段译文

田登做州官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吏卒书写告示,公布在集市上:“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编辑本段注释

1.田登:人名。 2.作郡:做州的长官。 3.讳:避讳“自讳”即不许别人说自己的名字。 4.榜笞:用棍棒、竹板打。 5.上元: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6:放灯:悬挂彩灯。 7.州治:州府所在地。 8.榜:告示。 9.揭:公布。 10.许:允许。

4. 文言文: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寓意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

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田万倾,但身边却无一子。于是,他到处花重金请风水,请高人卜卦。到了40岁时,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视他为掌上明珠。算命的说:“晚年得子,必定升官晋爵,金银财宝滚滚而来。”于是,他为儿子早日登科、做官,一步登天,就取名叫“田登”。

田登,出生的时候早产,大大的脑袋,两只极小极小的鼠眼,往上兑,眉不清,目不秀,身材矮胖。从小顽劣,又是出自富豪之家,便总是欺负小朋友,而小朋友们也常常拿“凳子”取笑他。他受不了这个气,便向他爹田百万说:“他们都拿‘凳子’取笑我,我长大当官以后,一定要让所有人都不说这个字。”

田登当官后,命州内的百姓不许说与“登”同音的字,要用某字来代替——花园里的灯心草叫做开心草,灯台、灯罩、灯笼得叫亮托、遮光、路照,太守出门登车得说驾车,就连吹捧太守“登峰造极”也得说“爬峰造极”……

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轻则挨板子,

重则判刑。

一天,太守田登正在堂中坐着,一个仆人被衙役带上公堂。仆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声求侥:“冤枉呀!太守大人,今天我也没干什么呀!只是天刚亮,我就去厅前闭灯,不知犯了什么罪,被衙役蹬了一脚,差点被蹬下凳子。”太守田登一听,大怒,命人把仆人捆了个五花大绑,吼道:“大胆刁民,竟敢犯了我的忌讳还不知罪,拉下去,赏五十大板”……

从此以后,太守府中上下,人人都不敢直呼他的“名讳”了……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马上要到来了,按照以前的习惯,州里要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的衙役贴出告示,让百姓按时来观灯。

这次可让出告示的小官感到为难,用“灯”字要触犯太守的忌讳,不用“灯”字意思又表达不明白。想了好久,写告示的小官灵机一动,把“灯”字改成了“火”字。这样,告示上就写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贴出后,百姓们看了都很惊慌,尤其是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真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大火呢!都纷纷收拾行李,争着离开这是非之地。当地的百姓,平时就对田登的蛮横无理已经非常不满,这次看了官府贴的告示,更是气愤万分。

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就一直流传到现在……

附原文:州官放火

陆游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中国什麽时候开始用白话文的
答:比如让人感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其中的“诰体”大多便是当时记录下来的口语,《汉书•艺文志》说:“《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号令”就是“告示”, “其言立具”则说明是没有经过润色文饰、立刻写成的告示。再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

文的组词
答:《史_·__》_自外作,故文。《_》文__,__人貌。貌在外,故云_。又《_·__》__而_,以__文。_盈而反,以反_文。《_》文,_美也,善也。又《左_·僖二十三年》吾不如衰之文也。《_》有文_也。又《前_·酷吏_》司_安之文法。《_》以文法_害人也。《又》按其_皆文致不可得反。《_》言...

其告示云的云是什么意思?
答:云:说。现代汉语中“说”的词义比文言文范围广:某个具体人说的原话被引用时,文言文用“曰”,如:“子曰……”;如果是概述某个具体人说过的意思,或引用非具体人言论时,文言文用“云”。“其告示云”,可翻译成“这个告示上说”;“这个告示写道”。

文言文求翻译……^-^
答: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

榜贴是什么意思 榜贴在文言文中怎样翻译才更合适呢?请帮忙.
答:榜贴是什么意思 榜贴在文言文中怎样翻译才更合适呢?答:在古代,政令、州府规、乡约的公布于众一般用“榜”即可。“榜贴”可能用于一些画像的公示;表示某人或某些人做了何事,受到何种奖、褒,用于褒意居多。如翻译要根据前后文意斟酌用字才能合适。确实把握不定可译为中性词组‘榜上公示着’也可...

文言文翻译
答:郑成功对荷兰使者说:“台湾的土自古是我们的,应当归还我们;其他珍珠宝贝随意让你们带走。”包围王城七个月有余,荷兰人仅剩一百几十人,往城被攻下,荷兰人都被遣送回国。郑成功将台湾称为东都,告示天下将接桂王来守护。任命陈永华为谋士的首脑,制定法律制度,安排官员任免,兴建学校。

尹昌隆文言文翻译
答:忧勤万机。但现在却已图安逸,太阳已出来教刻,还没有临朝。群臣宿卫宫中,藏于等候,旷职废业,上下松弛。如果这种现象传到天下四裔,将不是社稷之福。”皇上说:“昌隆的话很恳切坦直,礼部一定要(将他的话)向天下人宣传告示,使天下知道我的过错。”不久,他因有地震又上书,被贬任福宁县知县。

商鞅立木文言文阅读
答: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 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商鞅立木取信文言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

文言文阅读州官放火
答: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重则判刑,轻则挨板子。不少吏卒因为说到与"登"同音的字,都遭到鞭打。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依照以往的惯例,州城里都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表示庆祝。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前来观灯。 可是这次,却让出...

商鞅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答:"商鞅立木"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鞅文言文原文翻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