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作者&投稿:玉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啊!有盗洞!

黝黑的洞口,赫然现身在主墓室上方,让潜心发掘的考古队员心头一紧。

这是2004年的一天,他们所在的位置是江苏无锡郊外的鸿山地区。

从这里前往无锡和苏州市区都不远,太湖的浩渺烟波静静躺在西南边,注视着这一片此起彼伏的土丘。

从2000年起,考古学家开始在这里发现多座墓葬,在当地人称作老虎墩、 秆稞墩、邹家墩之类的土堆里,出土了包括玉璧、玉龙、玉龟在内的一批珍贵器物,列入2004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

在整理这些随葬品的过程中,这批墓葬的 历史 关键词也逐渐清晰: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贵族墓。

此外更重要的是,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属于:越国。

奇怪!鸿山一带向来被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统治腹心,距离吴国都城姑苏仅咫尺之遥。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数百年,越国的贵族墓为何会出现在吴国地盘上?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能一举解开所有谜底。

但后来的发掘成果证明,邱承墩像一团不见分明的浓雾,弥漫在 历史 深处,让人更生好奇:

盗洞现身的大墓,看似空空如也,一批珍贵的随葬品,如何历经曲折重现人间?

这些文物的出土,又如何颠覆了此前 历史 学界的一些认识?

与此同时,1件奇怪的随葬品,更让所有人对一件事困惑重重:

墓主人,究竟是谁?

今天,阿伦带您走进神秘邱承墩。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十年之久的越王勾践,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姑苏城外,越国霸业如一颗耀眼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

夜空千年未改,曾经的吴国故地上,邱承墩越国大墓,正如同那个写满了最多神秘的 星座 ,等待今人的解密。

让阿伦带您先来了解这座邱承墩。

首先地理位置上,邱承墩位于鸿山墓群最西面,东西走向,为长方覆斗形。

在鸿山连绵起伏的土丘里,邱承墩的体量最大。考古发掘更令人惊呼神奇:

邱成墩的 历史 构成非常丰富,埋藏着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凝聚了半部江南地区的上古史。

比如在邱成墩地层的最下方,静静躺着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等远古时期的文化层,清理出了碎陶片等遗物,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座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台。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墓,就巧妙利用了此前堆积的土墩,在此之上进行营造。

当时墓葬工匠的造法是,先在土墩的西部和北部堆土,形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土墩,然后在土墩中部开挖墓坑。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里不像北方地区的墓葬一样往地下挖掘,而是要地上先堆土再挖呢?

那是因为作为水乡泽国,江南地区河湖遍布,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因此先民们别出一格,发明了先堆土再造墓的传统。

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浙江绍兴印山越王陵,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越王等级的墓葬,拥有约100米长度的惊人规模。

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贵族墓里常见的椁室。

而那个让考古学家心惊胆战的盗洞,令人悚然地贯穿到了墓底。

仿佛时光扫过,片甲不留。在邱承墩初期的发掘清理里,这座大墓不见棺椁、不见随葬,只见墓道之上空空如也。

难道真的被盗掘一空了吗?

正当人们为邱成墩的厄运遗憾,转机突然之间出现。

这天,在西墓道的末端,大量随葬忽然重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青瓷礼器和生活用品如一堆失落千年的宝藏,层叠在不起眼的角落。

经过整理,这批器物近1000件,让人兴奋不已!

原来,正因为邱承墩大墓没有椁室,与其他大墓不同,所以尽管盗洞深入墓穴,但盗墓贼很显然没有摸到方向。

与此同时,西墓道的后端竟然隐藏了一个后室,也就是一般存放随葬品的地方,藏身于此的宝藏因此躲过浩劫,幸存至今。

在这批宝藏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这些仿青铜器型的青瓷礼器和酒器。

相信你一定想问:青瓷?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墓里哪儿来瓷器?

事实上,中国瓷器的发展远比我们印象中久远。

瓷器的基本特征是瓷土器物外施釉,烧成温度在1210摄氏度以上,釉色常见泛青或泛黄,有着硬度和密度高、渗水率低等特点。

虽然在国内的一些西周墓葬里发现了青瓷豆,距今已有3000多年,但学界曾普遍认为,到东汉时期中国瓷器技术才开始走向成熟,东汉之前算作"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很多更是达不到瓷器标准。

因此,邱承墩大墓出土的青瓷器里,令学者惊讶的是,有多达200多件的器物已达到了"瓷器"的理化标准!

因此某种程度上,它们改写了中国瓷器的 历史 ,提前了600多年!

比如这件青瓷甗yǎn形鼎,瓷胎呈现出灰白色,釉色微微泛青。

器型十分别致,束腰鼓腹,圜底近平,口沿外侧有对称的半环耳,通高17厘米。

甗形鼎,顾名思义就是形状是甗的鼎。

鼎是周代传统的礼器,而甗yǎn则是厨房用品,功能近似于如今的蒸锅。

除了青瓷礼器,一些青瓷的生活用具同样令人惊喜。

比如这件青瓷温酒器。

口径近26厘米,通高约8厘米,同样是灰白的胎色和泛青的釉色,腹部微微倾斜,贴着4只装饰用的铺首,底部衬托着三只矮足。

粗看平平无奇,细看才发现,温酒器上方大有乾坤。

只见一片平坦的顶盖之上,密布着13个玲珑圆孔,同期还出土多个青瓷小酒杯。

遥想2000多年前,窗外细雪飘舞,高大的厅堂里暖意融融。

贪饮美酒的越国贵族生怕酒凉伤胃,便将温酒器的小孔里加注热水,盛满酒水的杯子放在里面。

温酒器下面可能还会衬上炉盘,点上炭火保温,就这样一口一杯热腾腾的小酒,饮完再斟,边温边饮。

驻足在这套温酒器之前,即便隔着千年的距离,今天的我们仍能闻到阵阵暖熏熏的酒香。

不知杯里温的可是绍兴黄酒呢?

除了这批现身的青瓷礼器,邱承墩还隐藏了更大的惊喜。

在清理墓道和礼器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星的青瓷悬铃和青瓷磬。

看来,墓里还随葬了乐器!

按照此前的发掘经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里,随葬乐器有着一套严格的礼仪制度,往往成套下葬,维护诸侯贵族的身份等级和地位。

比如著名的曾侯乙墓,曾出土成套的青铜编钟,轰动了世界。

因此,如果出现了磬,墓里一定曾随葬与之配套的乐器,比如钟之类,甚至包括一些越国特色的乐器。

但是左右寻找都不见踪影,它们去了哪里?

埋葬时没准备?或是只随葬了一部分?从当时的礼制文化看,不大可能。

那么是被盗吗?

也不合情理,为什么盗墓贼放着精美的青瓷礼器和玉器不拿,专门盗取乐器呢?

正在徘徊之际,差不多10天之后,专家发现了端倪——秘密藏在墓道的南边墙壁里。

原来在这面普通的墓室墙壁上,竟暗藏着一个竖向挖进去的洞,赫然是一个壁龛。

而当打开这个壁龛,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摆放了90件青瓷乐器,保存之完好,仿佛昨天刚放进去的一般。

谜底真相大白。

经过清理,这90件乐器涵盖了10大类,基本都是打击乐器。

其中仿制中原系统的包括甬钟、镈bó和磬。

这些大家都不陌生。所谓的编钟音乐,即是在不同的身份等级之下,匹配对应数量的甬钟、编镈和编磬。

当钟声庄严典雅,磬音清脆悦耳,华夏雅音流淌在贵族的宴席,流传在 历史 的长河。

除此之外,其他的乐器大多属于本地文化,包括青瓷鼓座、錞于、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与仿制中原的乐器不同,绝大多数属于军乐器。

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象征优雅的乐器如何与战场厮杀联系在一起?

所幸的是, 历史 留下了现场转播。

《国语·吴语》里,就忠实记载了一段越国死对头——吴王夫差的争霸场面:

当时面对晋国部队的穷追猛打,夫差杀红了眼,他亲自敲起战鼓,鸣起錞于。

于是高亢雄壮的战歌之下,吴国军士群情高昂,喊杀声震天动地。

夫差奏响的鼓与錞于,虽然失落于 历史 ,但邱承墩里保存下了同款的青瓷乐器。

首先是这件青瓷鼓座。

胎色灰白,釉色泛黄,座身为覆钵状,中部是粗矮的插孔,用来安装战鼓。

整件鼓座不是白板一片,而是装饰着斜刻划"人"字纹和戳印的"S"形纹,座的边缘还点缀着4个铺首耳管,别出心裁。

我们今天常说的"一鼓作气",这件文物就是其中"鼓"的一部分。

另外还有这件青瓷錞(音同“纯”)于。

釉色泛黄,浅盘虎钮,除了钮的设计十分精巧,还装饰了戳印的"S"形纹。

如果说战鼓激励的是战队的前进,錞于则指挥战队的撤退。

事实上,成语里所谓的"鸣金收兵",其中的"金"就包括"錞于"这样的打击乐器,只不过成语里的錞于应当是青铜质地。

邱承墩里的青瓷錞于,则保留了錞于作为越国随葬品的珍贵形态。

试想2000多年前,当勾践率领的越军杀向吴国都城,军士高呼死战,另有鼓声高昂,錞于刺耳,战阵进退之间,压迫着所有人向着最后胜利发起总攻。

除此之外,另一件青瓷乐器的发现,则颠覆了人们对一段 历史 的理解:

那就是青瓷缶(fǒu,与"否"字同音)。

相信很多人认识这个字,是因为《史记》里赵国蔺相如的故事。

战国中晚期,在秦兵刀锋之下,东方六国挣扎着生死存亡,尤以赵国为甚。

公元前281年,秦国攻占赵国石城,随后杀尽2万赵国兵士,血腥弥漫之下,几年之后的渑池大会上,秦赵两国君王相逢了。

志得意满的秦昭王见到赵惠文王,故意请他鼓瑟,赵王听到只得演奏一曲,一旁秦国史官立刻写下:

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令赵王弹瑟。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电光火石之间,赵国臣子蔺相如上前一步,对秦王朗声道:还请秦王击缶!

秦王尴尬拒绝,但蔺相如以死相挟,誓要保存赵国颜面。

眼见他耿硬至此,秦王只能"为了赵王"敲了一下缶。

这段故事被收入了中学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虽然故事情节激动人心,但"缶"是什么乐器?长久以来并没有人确切了解。

在考古发掘里,此前也没发现过实物的乐器缶,所以很多人将"缶"简单理解成大瓦盆,或认为是一种容器。

但矛盾的是,从流传的文献记载来看,缶无疑是一种乐器。

比如《说文》里就有对乐器"缶"的解释:鼓之以节歌。也就是缶用来敲打出节奏,然后伴着唱歌。

听上去像是嘻哈音乐的老祖宗。

邱承墩大墓中出土的青瓷缶,揭开了乐器缶的千古之谜。

这件青瓷缶,口径接近43厘米,通高28厘米。在内外施釉,腹部深广,边沿外卷,器身上装饰着对称的宽兽面耳,缶之下还装饰着外撇的矮蹄足。

仿佛准备随时出列,等待主人叩击起声。

而且从这件珍贵实物能看出,与寻常的瓦盆相比,缶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缶在当时被视作乐器,出土的位置是存放编钟的乐器壁龛。

此外,缶的器型是为敲打发声而设计,腹部比一般的瓦盆深广,还有三个底足将器身悬空,制造足够的共鸣空间。

如此一来,即便轻轻敲打,也能发出响亮的回声。

与此同时,缶的花纹装饰更比一般的瓦盆要繁复考究。

消失千年的吴越清音,就这样重现人间。

至此,宝藏出土,越音重现,可笼罩在邱承墩之上的迷雾并没有散去,反而越发氤氲。

既没有发现任何棺椁,也没有出土任何文字信息,这座规格仅次于越王,拥有豪华陪葬的大墓,主人究竟是谁?又为何葬在吴国地盘?

正当考古学家苦苦思索之际,一件长相奇特,从未见过的稀世文物从墓室东部浮出水面。

这就是盘蛇玲珑球: 为中国考古史中第一次发现,一眼看去的斑斓色彩,隐隐透出远古的诡异气息,隐藏着千年前的墓主秘密。

玲珑球足径6.6、高6.4厘米,由8条首尾咬合在一起的蛇组成。

蛇身和蛇头上扬,圆目微张,盘成圆圈形状,形成了一个玲珑的球体。

仔细观察,只见玲珑球的蛇头和蛇身点缀着蓝色的琉璃釉,红蓝相间,给人以神秘莫测的神秘感觉。

更加令人惊异的是,作为一件低温琉璃釉陶器,琉璃球的白胎、红彩和蓝色琉璃釉,虽历经千年沧桑,但毫不褪色。

这种点状琉璃的施釉技法,此前普遍认为到了隋唐时期才发展成熟,但玲珑球的出现颠覆了这种看法,提前了一千多年。

也许你会问,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能生产琉璃器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中国生产瓷器,但从 历史 上看,中国的琉璃器发展同样传承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最初,本土的琉璃生产,很多是从青铜器铸造的副产品中获得原材料,然后提炼加工形成,大多数以微型的珠、管状装饰品存世。

在春秋时代,因琉璃非常罕见,不管外来输入还是本地生产,琉璃往往被作为珍贵器物用于陪葬,比如鸿山墓群和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琉璃珠。

因此像盘蛇玲珑球如此体积和工艺的琉璃器,可以说是举世无匹,世所罕见。

而这件盘蛇玲珑球究竟用来做什么?

根据玲珑球奇特的器型和邱承墩大墓的高规格,尽管它不见于任何 历史 记载,具体功用难以复原,但一定 与越国王族的"蛇"图腾崇拜与祭祀有关,象征着越国的王权或神权

事实上,2000多年前的越国,作为南方诸侯,地处江南远离中原,很长时间以来被中原国家视作蛮夷之邦,讽刺越国"淫祠盛行",讥笑越国人走歪门邪道。

也正因为这种国族间的文化差异,越国崇拜的神灵很难被中原接受,祭祀和仪式在中原国家看来,充满了诡异的色彩。

而玲珑球的出现,无疑印证了中原诸国眼里神秘莫测的越人神灵和祭祀。

与此同时,除了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玲珑球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

让判断墓主身份有了一条直接的线索,那就是越王之下,万民之上,兼有祭祀大权的国之重臣!

顺着这条线索,按当时越国的政治体制,实行"五大夫"或"八大夫"制度,越王之下便是大夫。

令人振奋的是,随着研究深入,另一条更为直接的线索浮出水面:

根据对出土器物的碳14检测,以邱承墩、老虎墩等为代表的鸿山贵族墓群,推定下葬时间为公元前470年左右。

至此, 历史 与考古惊人地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事件: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吞灭吴国!

墓主身份似乎正在步步清晰:

这个人,既是勾践重臣,又可能为越国大夫,曾亲历灭吴大战,葬于吴国灭亡之时。

会是谁呢?

公元前473年,距今2400多年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想。

在他的指挥下,越军攻入吴都姑苏,吴王夫差自感走投无路,自杀谢世。

灭亡吴国后,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各路诸侯纷纷道贺。

勾践俨然已成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越国霸业冉冉升起于战国前夜。

也许是经受过太多苦难,太想保护拥入怀里的霸权。功业既成,勾践环顾四周,让那些曾追随他的大夫重臣们,纷纷用"非正常"的死亡方式,踏上了人生最后一程。

根据《左传》、《史记》、《越绝书》等文献记载,勾践时期的越国大夫包括:文种、范蠡、计然、石买、苦成等等。

除了石买死于灭吴之前,其余基本都在灭吴后无疾而终。

比如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留恋权位犹豫不决,被勾践赐以属庐之剑,伏剑而亡。

范蠡的结局更有传奇性,《史记》记载他泛舟而去,不知所终,后世的戏曲里还加上了西施同行。

虽然听上去美好,但西汉初年贾谊却记录了另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

范蠡并没有携得美人归隐江湖,而是最后被勾践沉湖处死。

无论真相如何,他留下的一句千古警示,至今仍闪烁在中国的 历史 :

这句话道尽功臣心境: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做人要看清何时进取何时退让,何时兴起又何时灭亡啊!

死于非命的文种,看破真相的范蠡……

邱承墩的墓主真的是他们中的一位吗?还是另有其人?

邱承墩的 历史 天空,注定将迷雾重重。

但与此同时,以邱承墩大墓为代表的鸿山越国墓群,又何尝不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呢?

邱承墩大墓丰富的青瓷宝藏,改变了学界对青瓷和乐器发展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说改写了 历史 ,印证了华夏瓷器的源远流长。

邱承墩大墓独特的盘蛇玲珑球,是我国首次发现色彩亮丽、与陶器完美结合的低温琉璃陶器,既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更展示了中国在先秦时代非凡的陶瓷工艺。

最后,吴越争霸,烽火峥嵘,邱承墩大墓和鸿山墓群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藏,还留下了尚待 探索 的谜题:

比如墓主人究竟是谁?是否真的是越王勾践大夫中的一位?

以及:为什么在吴国灭亡前后,大批越国贵族墓葬会集中下葬于吴都附近呢?

相信后续的解密,将为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华夏 历史 ,增添更多动人的宝藏发现。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连载分享进行中,点击可查看往期:

这座王陵不简单:深埋神秘古酒2300年,2件奇怪文物入选国宝



~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答:10. 带着解开谜底的期待,发掘从小型墓、中型墓终于进展到大型墓,邱承墩就此进入视野。11. 在鸿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土丘里,邱承墩规模巨大,令人难以置信,长度达到了将近80米,高度接近6米,差不多有2层楼。12. 如此高大的封土,必然象征着高规格的墓葬,因此邱承墩被寄予厚望,所有人都期待着这座大墓...

千年女尸的相关评论
答:表面上看,2100多年前,人们埋葬汉代贵妇的方式并不复杂,人们可以在地表看见20米高的坟冢,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封土,而封土堆之下便是西汉贵妇辛追的墓坑。墓坑填满了夯实的泥土,深20米。刘小豹:但是事实上你要能够达到使尸体不腐烂,这个标准的深埋密封绝非一个简单的过程,不像我说的这么简单。首先我们看深埋,这个古代...

埃及金字塔的历史
答:科学家们发现古埃及3000多年前金字塔的壁画上面,竟然画了外星人的太空船模样。这个金字塔的发 掘人伊沙杜拉博士指出,太空船的形状犹如一个倒转的碟,这证明了3000多年前外星人已经跟古埃及人有 了接触。 在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是距今约4600年前,在开罗近郊吉萨建造的古王国时期 等四王朝法老胡夫...

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答:如此一来,从墓葬规格上来看,邱承墩凌驾于所有越国贵族,仅次于越王。 其次,作为一座土坑墓,虽然不同于印山越王陵凿山岩为墓,也不如差不多同期的曾侯乙墓深埋地下达13米,邱成墩墓的形制却自成特色。 整体上,墓坑分为墓道、墓室和后室等部分。其中墓室里还用木板仔细隔出了主室和南北两个侧室。 另外,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