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针对“预防疾病”提出了什么理论? 《伤寒杂病论》写的什么?

作者&投稿:布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治未病思想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和具体实施。
例如,《伤寒论》第8条:“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论述了太阳病七日以上,病证不愈,邪气有向阳明传变的趋势,此时应针刺阳明穴位,振奋阳明经正气,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病情传变。
《金匮要略》首篇就强调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在诊治疾病时,如果先受邪之脏腑病势已成,则宜先保易受邪而未受邪之脏腑,使其正气充实而不易为邪所侵,邪气无传变之忧方可着力于祛邪。

《伤寒论》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大病初愈之人,其脾胃机能尚弱,消化力差,又勉强进食或食纳不易消化的食物所致,这种情况不用服药治疗,只要适当节制饮食即可自愈。此条文强调大病瘥后应适当节制饮食的重要性,做好自身调护,目的在于防止瘥后复发。因为瘥后阶段往往存在阴阳自和极不稳定的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复感病邪。同时,由于在罹患疾病的过程中正邪相争而耗伤正气,此时极易出现正虚邪恋状态。
《伤寒杂病论》中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健康管理指明方向:(1)未病先防,未病状态及欲病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主,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积极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改变,将疾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2)既病防变,处于已病状态的人群应以防止疾病发展、变化为主,尽早、积极、主动地接受相应的治疗,尽早恢复正常;(3)病后状态人群应以预防疾病的复发或另生他疾为主,积极采取有效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调摄方法。
辨证论治不仅为中医健康状态的辨识提供方法,即通过分析望、闻、问、切所收集来的临床资料以及现代医学检查所得出的结论,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还为有助于实现健康状态干预方案的个性化。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什么理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故选A.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东汉末三国初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年)所著。后经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分成《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6卷)两部,流传至今,后世称这两部书为“医经”。


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主要表现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方面,强凋了要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转变发展,如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胛”,这是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书中共记载40余种疾病,有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书中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每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书中记载方剂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书中各方立方严谨,用药精确恰当,化裁灵活,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用药仅4味,却君药、臣药、佐药、使药齐全。书中创立的方剂,绝大多数都行之有效,流传至今,被尊为“经方”。目前不少经方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炙甘草汤、承气汤、白头翁汤、桂枝汤等。书中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显示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因此,张仲景被誉为“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上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医典》,比它要晚700多年。

【人物】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
答:那时候,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

《伤寒杂病论》是谁写的?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出名的一部医学著作,它是由传统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著作而成,在我国医学著作中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是我国中医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里主要描述了各种外感病和内科杂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写于公元3世纪初,是张仲景用毕生所学所铸造的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医书,也是至今为止各...

肛肠疾病的历史
答:在药物方面《神农本草经》(公元220-250年)中所记载的365种药味中65味药物对 *** 病有效,如《槐花》。 “槐花,气平味甘无毒, 在汉代到明朝前这一历史时期,肛肠学科不断充实、发展,东汉时期我国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公元196-204年)在他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发明了一种将蜜炼后捻成如小...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伤寒的定义,
答:此后,历代很多医家对张仲景学说作了进--步的探讨,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钻研,有所发挥、有所前进,从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的伤寒学派。据有关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张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张仲景方》十五卷;《张仲景口齿论》;《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等等。上述...

微不足道的“风寒感冒”为啥会在古代成致命的“杀手”?
答:在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对风寒这一病症的治疗方法:“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风寒时发热头疼,不过“脉反沉”不完全是风寒感冒的症状,即身体虚弱 有阴虚的表现,应该服用四逆汤,四逆汤主要由是附子、干姜和...

消渴病名首见于哪本书
答:《黄帝内经》还对消渴病的治疗原则进行了探讨,如《素问·腹中论》提出“热中消中”的治疗方法,即采用寒凉药物治疗消渴病。《黄帝内经》还提出了“三消”的概念,即消渴病可表现为上、中、下三消的不同症状。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对消渴病的证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

张仲景的什么著作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答:《伤寒杂病论》是人类史上第一部从整个外感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入手,根据病邪侵害经络、脏腑的盛衰程度,病人的正气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条件,寻找出伤寒发病的规律,并提出了以六经论伤寒的辨证方法,阐述了各种病理情况下的治疗原则和指导药方的医书。张仲景的著作除了《伤寒杂病论》以外还有《辨...

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_百度...
答:《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多以五味配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使用酸味药山萸肉、 五味子、 白 芍与甘味药人参、熟地黄、甘草等配伍, 其中“甘草、芍药以救液”更是启迪后世医家应用“酸甘化阴”的智慧。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 其提出“酸以收之, 酸甘相合,...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并著述了什么
答:《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并著述了《脉经》。《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共十六卷,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注释、研究、整理甚广,并形成了伤寒学派和经方派。《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什么基础
答: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基础,详细介绍如下:一、简介:书籍《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