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言文读陶诗

作者&投稿:斗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陆游的读陶诗 我诗慕渊明翻译

翻译:我倾慕陶渊明而向其学习。

读陶诗

诗人:陆游 朝代:南宋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退归亦已晚,饮酒或庶几。

雨余鉏瓜垄,月下坐钓矶。

千载无斯人,吾将谁与归?

【作者小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 苏轼读陶渊明归去来辞题诗六首是哪六首

次年,苏轼六十岁,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序曰:“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於汤泉,晞发於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枝浦上。晚日葱曨,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

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忻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

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九 其一曰:“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

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

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

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

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七) 《爱日斋丛抄》卷二:“李之仪云:东坡平日自谓渊明后身,晩和《归去来辞》,始载此语,要是胸中自负如此。

鲁直为千载人、百世士之评,的矣。” 叶适《题瑞安宰董煟出苏黄二帖后》:“渊明薄宦穷愁,苏公谪居安命,法正应尔。”

(《水心先生文集》卷二十九) 朱承爵《存余堂诗话》:“东坡少年有诗云:‘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固已奇矣。

晚谪惠州复有一联云:‘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则又加少作一等。

评书家谓笔随年老,岂诗亦然邪?” 按“春江”二句,见《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二。不归子读陶至此,起出如厕,门前桐叶堆积,几不能行,归而赋诗曰:“读陶济何事,兀兀斗室空。

珠潜沉渊里,鹤别素弦中。经雨千木肃,侵晓一鸡清。

庭阶积桐叶,不扫安可行。”熄灯就寝,竟不能眠,又赋诗曰:“向晓偏无寐,似火投湿禾。

铿尔成春服,飘然思姑射。忘彼西江水,饮此枯桐辙。

我句堕蓁莽,冷如冰底月。” 按东坡岭南之行,豪气未除,老而弥坚,《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曰:“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九)可谓不惮见罪於有司矣!此诗“周公与管蔡,恨不茅三间”云云,亦属“偶发狂言”。

然和陶《归园田居》数首,并无田园气息,盖因其并未如黄州时躬耕於东坡也。其三曰:“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

风乎悬瀑下,却行咏而归。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

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冯里丽《浅谈苏轼和陶诗》评此诗曰:“苏诗语平味深,正与陶公相契。

至其‘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意境至佳,然为宋人琢句本色,稍觉费力,不及陶之一片神行,纯出自然也。”所言近是。

然苏和诗所以不及陶者,非惟句式有形迹可求,其意境亦不及陶诗深而且广,“种豆南山下”云云,不求己之适,而忧物之不适,盖其生命不复外在於物,而是蕴藏於物,此物为天所钟,为地所载,春风风之,夏雨雨之,非家之长物,可置之度外者,亦非“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人之生命转化於自然之生命者,渊明忧物之心较虑己为甚,此岂东坡所能几哉!九月,作《和陶贫士诗》七首。序曰:“余迁惠州一年,衣食渐窘,重九将近,樽俎萧然。

乃和渊明《贫士》诗七首。”同时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曰:“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陈师道《后山诗话》:“东坡居惠,广守月馈酒六壶,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云云。”

(《苏轼诗集合注》卷三十九引)则其“樽俎萧然”,非虚词也。其二:“夷齐耻周粟,高歌诵虞轩。

产禄彼何人,能致绮与园。古来避世士,死灰或余烟。

末路益可羞,朱墨手自研。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

不乐乃径归,视世羞独贤。”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巻四引《诗眼》曰:“此诗言夷、齐自信其去,虽武王、周、召不能挽之使留;若四皓自信其进,虽禄、产之聘亦为之出。

葢古人无心於功名,信道而进退,举天下万世之是非不能囘夺。伯夷之非武王,绮园之从禄、产,自合为世所笑,不当有名,偶然圣贤辨论之於后,乃信於天下,非其始望。

故其名之传,如死灰之余烟也。后世君子既不能以道进退,又不能忘世俗之毁誉,多作文以自明其出处,如《答客难》、《解嘲》之类皆是也。

故曰‘朱墨手自研’,韩退之亦云‘朱丹自磨研’。若‘渊明初亦仕,弦歌本诚言’,盖无心於名,虽晋末亦仕,合於绮园之出;其去也,亦不待以微罪行,‘不乐乃径归’,合於夷齐之去。

其事虽小,其不为功名累其进退葢相似,使其易地,未必不追踪二子也。东坡作文,工於命意,必超然独立於众人之上,非如昔人称渊明以退为髙耳,故又发明如此。”

按渊明之进退,必参而言之,始合实情,其仕之初,亦有志济世,后见世不可为,乃翩然引归,其不汲汲於名利,不戚戚於贫贱,可以概见。东坡所言,乃一端也。

《和陶贫士诗》一曰:“我欲作九原,独与渊明归。”其四曰:“端如孔北海,只有尊空忧。

二子。

3. 【阅读古诗:跋子瞻和陶诗,回答问题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

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

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

儋州。”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

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敦之流意想不到的。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

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

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

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4. 黄庭坚 《跋子瞻和陶诗》译文

【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释:

[1] 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 时宰:指章敦。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 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 彭泽: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 东坡:苏轼的号。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 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 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导读: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八月,即崇宁元年黄庭坚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苏轼的深切悼念。作为“苏门学士”的作者,对苏轼“平生风义兼师友”的人格最为了解。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本诗的开篇,便从“子瞻谪岭南”着笔,下句紧接“时宰欲杀之”,交代被贬的政治背景。然而苏轼的胸怀之豁达超旷是章敦之流意想不到的。颔联便以白描手法,十分生动传神地勾勒出苏轼不以贬谪介怀的形象,“饱吃惠州饭”,深含“努力加餐饭”、“留得青山在”之意,表现苏轼不向命运屈服的顽强抗争意志。至“细和渊明诗”一句点题,对苏轼的诗品及人格志趣作了高度评价,说他不仅在诗歌上艺术风格上更主要在人格志趣上追慕陶渊明,揭示出苏轼《和陶诗》深刻用意。颈联进一步表达这一意思,说陶渊明与苏轼都是“千载”“百世”为人敬仰的人士,同时含有千载之后,只有苏轼才是陶渊明真正的知音之意。末联说虽然两人,一人出世,一人入世,但志趣脱俗、人品高尚,却是一致的。全诗语言明白如话,但韵味深厚,耐人寻味。如称呼上加以变化,从子瞻——东坡,从渊明——彭泽;用字上“饱吃”、“细和”、“千载”、“百世”、“虽”、“乃”下得精确传神。

5. 和陶诗是不是词

和陶诗,晋代以后,以苏轼、郝经为代表的诗人,他们非常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并以步韵、次韵、从韵等形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所谓和陶诗,为晋代以后诗人所作的和陶诗的总称。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 苏轼用和陶诗之韵这种独创的形式效作其诗。他曾写道“吾前后和诗凡一百有九,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据悉宋版《和陶诗》仅有一部黄州刊本流传于世。

陶诗吾所爱,倾杯自咏之。

古贤不可见,来溯羲皇时。

君子怀坦荡,适性在于兹。

遂令功名士,千载空相疑:

如何身冻饿,操守自能持?

这是和陶诗之一,可见和陶诗是诗不是词。

6. 苏轼被贬黄州写、文言文概括

苏轼被贬以后的诗词: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 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萦 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⑦。春 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⑧。

水调歌头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⑵:“琴诗何者为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 诗⑶。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⑷。 余久不作, 特取退之词稍加* 括⑸,使就声律,以遗之云⑹。 昵昵儿女语⑺,灯火夜微明。恩冤尔汝来去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 一鼓填然儿气⑼,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⑽。 众禽里,真 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⑾,一落百寻轻⑿。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 炭⒀,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⒁。 〔注〕⑴本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在黄州《与朱唐叔》第二十书云:

西江月①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②。 酒贱 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⑴ 江汉西来⑵,高楼下⑶、蒲萄深碧⑷。犹自带岷峨云浪⑸,锦江春色⑹。君是 南山遗爱守⑺,我为剑外思归客⑻。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 传》⑼,君休读。狂处士⑽,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⑾。不独笑书生 争底事⑿,曹公黄祖俱飘忽⒀。愿使君还赋谪仙诗⒁,追黄鹤⒂。 〔注〕⑴本词当作于元丰四年(1081),作者在黄州,朱寿昌,安康叔,时为 鄂州(冶所今湖北武汉武昌)知州。

7. 苏轼的文言文

是“瓮算”么? 出 处: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中:“ 东坡 诗注云,有一贫士家惟一瓮,夜则守之以寝。

一夕,心自惟念,苟得富贵当以钱若干营田宅,蓄声妓,而高车大盖无不备置。往来於怀,不觉欢适起舞,遂踏破瓮。

故今俗间指妄想者为瓮算。” 译 文:有一个穷人家,只有一只瓮,夜哗缉糕垦蕹旧革驯宫沫晚就守着它而睡。

一天夜里,心中自己思考,如果能富贵,应该用多少多少钱置办土地房屋,多少多少钱收养歌女,并且高大的车子车盖,没有不全部购置的。在心中想来想去,不觉快乐适意得手舞足蹈,结果就踏破了这只瓮。

因此现在民间指那些有妄想想入非非的人。称他为“瓮算”。

寓 意:此文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



~

苏轼的事
答:其母程氏回来后,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2...唐代韩愈首先提倡古文,而真正将这样写作态度实践及推广的,应属宋代的欧阳修。当一代文坛领袖遇到东坡,...东坡跋梅圣俞诗后云:“先君与梅二丈游,时轼与子由弟年甚少,未有知者。家有老泉,公作诗云:『...

苏轼的简介,人生经历。。
答: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最终之卷【永存的诗人心】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
答:小题1:C小题2:C小题3:D 试题分析:小题1:“酬”是“实现”的意思。小题2:C.而,皆为连词,表转折。A.者:①定语后置的标志;②表停顿,引出下文关于原因的陈述。B.以:①介词,把、拿、用;②连词,表目的,可译作“来”。D.之:①指示代词,这些;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小...

公违轼,姓苏氏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先生的诗本来与李白、杜甫相近,晚年喜欢陶渊明,追和陶诗之作差不多遍及每一首,诗共有四卷。年轻时喜爱书法,老了也不厌倦,自称比不过晋代书家,唐时的褚、薛、颜、柳,差不多可以比得上。一生忠于孝道友情,看轻财物,乐于救助。他对待别人,见到好的就赞美他,唯恐不能达到做的那么好;见到不...

苏轼与陶渊明古代描写雪的诗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苏轼的生活态度和诗风都深受陶渊明影响。宋以后,文人推崇陶渊明,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陶渊明在世时并未受到应有重视。苏轼却认为,陶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有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苏做“和陶诗”百余首。

名二子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2.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B “制”:封地.结合下句“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指的是一块封地,名曰“制”.句子译为: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

苏轼的题跋有哪些
答: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4. 东坡画扇文言文翻译 东坡画扇 (宋)何莲 原文: 先生职临钱塘(1)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文言文苏轼是怎样人
答:苏轼是个重视情谊,乐善好学之人,因为范仲淹比苏轼年长,而没有见上一面 感觉到非常后悔,要拜他为师,学习范仲淹的仁义礼乐,忠心孝悌

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
答:1. 苏东坡逸事文言文阅读 东坡逸事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有一次,苏轼想用“鸟”这个字开佛印的玩笑,他说:古代诗人常用“鸟”与“僧”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

黄庭坚专文言文
答:舞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读起来令人神往,寺处深山,清幽宁静,然山却又围于雨中,整个山和寺全给人一种迷离恍倘的感觉,而那...于是他从苏轼的《和陶诗》切入,为之作了非常之精辟的题跋。苏轼晚年《自题金山画像》云:“问汝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