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美育思想 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哪些美学内容

作者&投稿:征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

至圣先师孔子当年就是这样做的,将德育和美育一起搞,弦歌之中,对学生施行文学教育、品德教育和职业培训... 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的比例中确实相当大,鲁迅的文章亦非篇篇精品,教育当局过去强调鲁迅的战斗精神,因此...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next]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蔡元培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述过文艺、美育方面的问题,因而他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尤其美育及美育心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认为:“文化是意志活动的现象。意志的活动,恃有两种能力:一是推理力,以概念为出发点,演成种种科学;一是想象力,以直观为出发点,演成种种文艺”。这里的“意志活动”,“推理力”、“想象力”都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将文艺看作是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志活动。为了进一步论述文学与科学的差别,他举例说:“同一自然景物,在科学上为形体解剖,生理实验,用途改造等等,而文学家乃注意于色、声、香、味之观赏的描写与印证,完全为超实用的。”他还指出艺术的种类,不外乎视觉的和听觉的两大类,而文学则是综合视、听两觉的。总之,在论述艺术和文学问题时处处采用了心理学的视角。

美育更是蔡元培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来认识是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的,这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产生美感需要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提倡以美育破除迷信。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的3种精神作用,即知识的要求,意志的愿望和情感的需要,3种作用常兼而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知识作用和意志作用逐渐与宗教脱离,惟宗教庙宇、宗教音乐与舞蹈等的美术作用还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感产生影响。他说:“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原素”。而美育与宗教有分合两种情况,“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从心理学看,人总是受某种信念、信仰支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是积极的,蔡元培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但鲁迅研究,更多令人关注的是思想、文学、艺术方面。郭沫若先生说: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自画像

作为教育家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但鲁迅研究,更多令人关注的是思想、文学、艺术方面。明确地提出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始于1956年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郭沫若先生在这次大会上说: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一位以身作则的伟大的教育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自画像。

鲁迅先生来自旧社会,他对旧中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入过家塾、私塾,又进过“洋学堂”,留过学;读过“四书五经”,也学过“西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大量地学习了西方文明,深感全面改造中国旧教育的的迫切性。早在留日期间,鲁迅就与著名的革命党人陶成章等联名给家乡绍兴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痛切地指出我国的教育“空疏陈迂”,强烈呼吁家乡人民冲破障碍,出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认为,要国家强盛,首先要培育人才。因此,他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尽管鲁迅先生在国内和国外所学均非教育专业,但他热爱教育事业,立志改造旧教育、改造国民性。只是他在思想界、文学界的令人眩目的成就掩映了他的教育成就。

1909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国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前后近20年。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之后,虽然没有再在固定的学校任教,或在教育部门工作,但他仍然关心教育,曾多次到学校演讲,积极参加教育界的各项活动。教育工作,也是鲁迅先生一生中唯一的正式社会职业。

鲁迅先生毕生关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荣辱兴衰,但他却几乎很少从国家政体、社会制度等政治层面来探索这一问题。他有着一个近乎固执的观念,即只有最广大的中国人都觉醒了,只有大大小小的阿Q、闰土们都被切切实实地启蒙了,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最终免于被欺凌的命运。而如果没有民智的真正开发,没有群众的真正觉悟,则无论怎样现代的国家政体,无论怎样先进的政治制度,都不过是沙土上的建筑,纸糊的衣冠。开发民智,群众觉醒,鲁迅先生用他的个人实践证明了他的思想,那就是一靠教育,二靠文艺,其中尤以教育为基础。鲁迅先生长时期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先生的教师生涯

鲁迅先生任教的第一所学校是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鲁迅先生所教的两门课程,都是他自编讲义。可惜《化学讲义》至今没有找到,而《生理学讲义》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长达11万字。

鲁迅先生非常关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并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讲生理学时,应学生要求,他果断地讲了生殖器与生殖系统。讲之前,他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在讲授过程中“不许笑”。

学生们自始至终遵守这个条件,讲课效果很好。他认为,讲这些知识,“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课老师态度是严肃的,课程知识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被破坏了。

鲁迅先生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工作了一年,1910年暑假他回到绍兴,应绍兴府中学堂(简称府中)之聘,任教“天物之学”。天物之学,即生物学,包括动物学、植物学与生理卫生等。

鲁迅先生讲授生理卫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心领神会。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还记得他讲课的内容。有一次,鲁迅先生上生理卫生课,讲到口腔。他除了讲口腔的构造之外,特地在黑板上写了“细嚼慢咽———狼吞虎咽”八个大字。他说:古人讲病从口入,就是说吃东西要当心,要有技术。口腔是吃东西的第一关,吃饭要细嚼慢咽。所谓“细嚼”,是要善于利用牙齿。人共有牙齿32个,分门牙、犬牙、臼牙三种。门牙扁而宽,正如刀,利于切断;犬牙尖锐,正如叉,利于吃肉;至于臼牙,宽厚而上面凹陷,正如一具磨或掏臼,利于把饭或馒头等物捣成浆状。三者分工合作,对食物进行物理的加工。所谓“慢咽”,就是食物进口后,须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加工,不可急于咽下。“狼吞虎咽”正与“细嚼慢咽”相反,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胃病,因为我们平常以米或面粉为主食,这些食物进口后,除用齿嚼碎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口中的唾液,内含淀粉消化酶,和米麦的淀粉质拌和后,还能使淀粉转化为糖,入胃易于消化。人吃饭时愈细嚼愈觉得其味变甜,就是淀粉转化为糖的证明。鲁迅先生这样的讲解,让学生既接受了知识,又懂得了生活,学生们印象非常深刻。

鲁迅先生除了重视课堂教学之外,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接触校外实际,了解社会。1910年6月南京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南洋劝业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现代意义的博览会,也是一场规模空前、展品丰富的博览会,展览设有教育、工艺、器械、卫生、武备(即军事)、农业等分馆。鲁迅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与学校领导教师商量,力主带全校学生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鲁迅在府中一年时间,带领学生们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兰亭、快阁、柯桥、七星岩、大禹陵、东湖……鲁迅每到一处,总要给学生说明古迹的来历及其名人的轶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关心社会、思考人生。这种以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为教育对象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在当时死读书的传统教育中,无疑是非常科学、非常进步也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的。

鲁迅1911年7月辞去绍兴府中学堂的教职。不久,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府中学堂一时无人负责。因为鲁迅在府中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声望,学生坚请鲁迅回校主持校务。鲁迅推辞不掉,便又回校主持了一段时间的校务。11月份,鲁迅应刚刚成立的绍兴军政分府的邀请,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后改名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过去的校长如同官僚,到校时也坐办公室,不了解下情。鲁迅与他们不同,他经常深入教室课堂、操场、食堂、学生宿舍,了解情况,处理问题。有教师临时请假,鲁迅就亲自去为他们代课。博学的鲁迅讲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学生反映非常好,他们甚至希望课任教师请假时间再长一些。

鲁迅先生关注学生夜自修情况,关心学生身体健康,还亲自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一次,鲁迅发现有几个学生连续违反校规,夜间私自外出。他把这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谈心,他说:你们都是师范生,将来要去做教师,要做学生的榜样。如果学校开除了你们,你们的名誉要受到影响,再说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此时开除实在可惜。这几个学生为鲁迅的诚恳态度所感动,都老老实实地讲出他们到亲戚家打牌的事,并表示悔过,以后决不再犯。鲁迅说:只要你们能改,这次可以不处分你们,但你们回去要把这次犯的错误记一篇日记。学生都心服口服回去照办了。

鲁迅先生在师范学校时间很短,只有几个月,但在此期间他工作兢兢业业,对教师、学生关怀备至,因而受到师生们的爱戴与尊敬。大家一致认为他是创办学校以来责任心最强的一任校长。

鲁迅先生的“教育部岁月”

1912年3月鲁迅先生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从此鲁迅离开了家乡绍兴,也离开了他曾经服务过的家乡教育事业。从南京到北京,从1912年3月直至1926年8月,从32岁到46岁,鲁迅一直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鲁迅这12年服务教育部的经历,历来少为研究者关注,正如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所言:“他在教育部的工作,外人知道的很少,只有他的知友许寿裳提到他的‘提倡美育’……”

在鲁迅的教育思想中,美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他主张开发民智,唤醒民众,改造国民性,一靠教育,二靠文艺,这也是当年他在日本毅然弃医从文、“治文学和美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民国新建,全国教师队伍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应对师资紧缺问题,教育部在进驻北京不久便着手筹办师资培训班。蔡元培积极主张在学校中推行美育,“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既提倡美育,自然不应离弃最具直观美感的美术,而美术教师紧缺在当时尤为突出,鲁迅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特禀的美术天赋,使得他用自己的实力积极响应了蔡元培的号召:举办全国美术讲习会。

这次讲习会,鲁迅不仅积极筹备会务,还亲自给讲习会主讲《美术略论》。从1912年6月21日起,每周一次,直至7月17日,共授课5次。鲁迅非常重视这次讲课,每天都在日记里认真记下讲课情况。其时正值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蔡元培也正要求辞去部长一职,教育部可谓人事动荡、人心惶惶,而前来听课的学员也有一些不够认真,常常请假或迟到早退,但鲁迅出于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坚持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他的讲课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特别具有戏剧性的是7月17日的最后一次课:9点整,鲁迅走上美术讲习会的讲台,可会场里只坐了一个人。讲还是不讲?好比一场战斗,独自临敌,背后却只有一个人帮忙撑着帅旗,战还是不战?“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的教诲令鲁迅胆壮神旺,他还是准时开讲了,他认为这是他的岗位,这是他的使命。民国初创,百废待兴,政局动荡,世事复杂,但他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证明教育是神圣的,新民国需要新国民,新国民需要新教育。台下尽管只有一个人,可鲁迅还是当成学员全勤一样,声音洪亮,伴以有力的手势,不知不觉,会场上坐满了10人,鲁迅以坚持与勇气赢得了尊重。

举办完全国美术讲习会后不久,1912年的9月份,鲁迅即着手筹备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儿童艺术展览会之设,意在汇集儿童制作,藉觇(借以了解)其心意之趋向,智力发展之程度,以资比较而图改良”,举办这次展览会,体现了鲁迅提出的美育思想。什么是儿童艺术品?当时各省甚至还有人不知道到底要送什么来参加展览。鲁迅便多次起草相关通令文件,认真仔细向各省明确要求。

画家刘海粟当年还只是江苏常州的一位小学生,他对画画兴趣尤浓,但他父亲却强烈反对他学习画画,认为熟读四书五经才是正道,画画没有出息,他家的五房叔叔是个哑巴,干别的不合适,这才让他去学画画。刘海粟不聋不哑,学画画干吗?当时刚好举办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他画的一幅《螃蟹》,形象生动,被老师选送去北京参展,后来还被刊登在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目录封面上,直到此时,父亲才勉强同意他画画,避免了一个美术天才被扼杀在摇篮里。这次展览会让包括刘海粟在内的对美术有天赋与热爱的少年由此走上了美术道路。

鲁迅做事是有韧的精神的。关于美术教育,鲁迅在培养美术师资、举办艺术展览之外,还代教育部拟写了《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作为正式文件下发全国。《意见书》全面阐述了美术的性质、种类、目的和效用。美术是什么?鲁迅认为美术“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谓”。他对美术作了严格的界定,美术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为天物,即自然现象自然事物;二为思理,即作者的思考、设计;三为美化,不是把自然现象简单再现,而是要创作,要美化,补天物之不足,“以成新品”。关于美术分类,鲁迅例举了雕塑、绘画、建筑、工艺等。鲁迅认为,美术可以表现文化,可以辅翼道德,可以救援经济。鲁迅还对播布美术的方式与途径等作了详细的说明。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鲁迅的美术教育思想,为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目的任务。

重视美育教育、培养美术师资,关注儿童美育、举办艺术展览,规范美术教育、拟写正式文件,这是鲁迅在教育部“提倡美育”的具体业绩。除此之外,鲁迅还主持了总统交代教育部承办的国徽设计工作(国徽设计是成功的,当时民国政府驻各国使馆、国书、甚至钱币上使用的都是鲁迅主持设计的国徽),参与建设了国内首家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图书馆,筹建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及审听国歌等,这一切都是鲁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间公务成绩最突出的地方,更是具体显现了鲁迅“提倡美育”教育思想的教育行政行为。

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长文什么中~

鲁迅于1925年校订了瓦勒夫松的《普列汉诺夫与艺术问题》[6],其中有涉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地方;在1920年代末,他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艺术论》和《美学是什么》,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的文章,以及同一作者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观的专著[7]。普列汉诺夫的美学理论在鲁迅后期艺术活动中留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鲁迅所涉猎的范围远远地不止这些几乎和文学生涯开始的同时,鲁迅就坚持了文学艺术的特征,根据这点来看待现实和艺术的关系,也根据这点来看待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从鲁迅最初的意见、特别是从鲁迅对普列汉诺夫论文所下的功夫看来,我们可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到的结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的美学探索
“五四”运动前后,配合着正式开始的创作实践,鲁迅仍然没有放松对于美学的钻研。他所提出的美术家应该“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美术品应该“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18]。曾经是大家熟知的和乐于引用的言论。他更加明确地强调美的目的性,认为“我们赏识美的事物”,如果“必求其‘无所为’,则第一先得与生物离绝”。因为“鹂歌萤照”,在生物本身都是有所为的,都有它们自己的“动机”[19];他也更加坚定地重视艺术的特征,认为那些直接为“五卅”事件而写的诗,“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因为“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20]。在这一时期,鲁迅接触并且介绍了一些资产阶级的艺术理论。从整个体系来说,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是反动的,必须否定的。但是,根据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化是过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唯心主义美学理论里那些和整个体系联系不密甚至有所矛盾的个别的思想材料,却可以经过改造而加以运用。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忽略了这一点。在论述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人们要求艺术美是由于不满足于现实美的时候,普列汉诺夫说:“因为生活不是老停止在一个地方,因为它发展着,而旦因为它的发展引起现存的事物与按照人们的见解应该存在的事物这二者之间的抵触。这就是说,在这一方面唯心论者美学家一般的说来没有错误。[21]然而历史又总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的,上层建筑不能不经过批判而被全盘接受。对于资产阶级的美学,鲁迅积极地发挥了勇于持异和善于吸收的才能,他说:“倘要完伞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于1925年校订了瓦勒夫松的《普列汉诺夫与艺术问题》[6],其中有涉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地方;在1920年代末,他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艺术论》和《美学是什么》,翻译了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的文章,以及同一作者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观的专著[7]。普列汉诺夫的美学理论在鲁迅后期艺术活动中留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鲁迅所涉猎的范围远远地不止这些几乎和文学生涯开始的同时,鲁迅就坚持了文学艺术的特征,根据这点来看待现实和艺术的关系,也根据这点来看待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从鲁迅最初的意见、特别是从鲁迅对普列汉诺夫论文所下的功夫看来,我们可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到的结论,实际上也就是鲁迅的美学探索
“五四”运动前后,配合着正式开始的创作实践,鲁迅仍然没有放松对于美学的钻研。他所提出的美术家应该“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美术品应该“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18]。曾经是大家熟知的和乐于引用的言论。他更加明确地强调美的目的性,认为“我们赏识美的事物”,如果“必求其‘无所为’,则第一先得与生物离绝”。因为“鹂歌萤照”,在生物本身都是有所为的,都有它们自己的“动机”[19];他也更加坚定地重视艺术的特征,认为那些直接为“五卅”事件而写的诗,“情随事迁,即味如嚼蜡”,因为“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20]。在这一时期,鲁迅接触并且介绍了一些资产阶级的艺术理论。从整个体系来说,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是反动的,必须否定的。但是,根据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化是过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唯心主义美学理论里那些和整个体系联系不密甚至有所矛盾的个别的思想材料,却可以经过改造而加以运用。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车尔尼雪夫斯基忽略了这一点。在论述唯心主义美学家认为人们要求艺术美是由于不满足于现实美的时候,普列汉诺夫说:“因为生活不是老停止在一个地方,因为它发展着,而旦因为它的发展引起现存的事物与按照人们的见解应该存在的事物这二者之间的抵触。这就是说,在这一方面唯心论者美学家一般的说来没有错误。[21]然而历史又总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的,上层建筑不能不经过批判而被全盘接受。对于资产阶级的美学,鲁迅积极地发挥了勇于持异和善于吸收的才能,他说:“倘要完伞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美育对人的素质培养包括哪些方面
答: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确处理好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顺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然而,受到西方功利思想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了功利主义思潮,在价值观念的变革、转换时期,由于传统价值尺度的破碎,失去了约束力...

现代美术教育的背景迅速变化对美术教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新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首先,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

美育就是画画吗
答:美育就是画画吗:不是,美育是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就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一、美育 美育是指培养人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美育可以促进人们的德、智、体的发展。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

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
答:现在人们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都想要在的孩子能够有好的发展,从小的教育可以为孩子的将来奠定很好的基础。现在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多,很多的人都通过美育来激发孩子的潜能。但是很多的人对美育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了解,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具体来说,包括...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有什么目标
答:从《规程》中幼儿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中,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幼儿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幼儿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表现能力...

浅谈幼儿美术教育
答:爱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幼儿似乎从小就具备了这种独特的能力,在刚会拿起画笔的时候就会“涂鸦”创作了,美术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途径,以前人们总是把绘画单纯的作为一种学科和技能来学习,随着英语、作文等科目的重要性的提升,很多幼儿画画的权利被剥夺了,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人们又开始注意到了美育的功能,美术又受...

审美教育在当代实施的迫切性在哪
答:现实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使美育能够沿着科学、严整、系统、有序的路子前进,以迅速补上教育方针实践中“疲软”了的美育这一块。三、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和完善其它各育。首先,美育可以补充和完善德育。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与审美情感,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

简述美术教育的审美情感目标。
答:(二)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1.总目标 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必须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关于幼儿美育的精神。它...

浅论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的论文
答:蔡元培及其他的美育思想体系把美育与科学放在同等高度上,并且在五四运动前,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又要普及美术教育”。在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的推动下,才形成了现在两种美术教育思想,即实用和审美教育。他们以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才慢慢推开中国美术教育阴霾的天空。 五、社会经济因素 中国的美术...